零基礎學習吳式方架太極拳

零基礎學習吳式方架太極拳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吳維叔 著
圖書標籤:
  • 太極拳
  • 吳式太極
  • 方架太極
  • 零基礎
  • 武術
  • 養生
  • 健身
  • 傳統文化
  • 入門
  • 運動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北京愛讀者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北京時代華文書局
ISBN:9787807699026
商品編碼:29728316521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15-03-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零基礎學習吳式方架太極拳

定價:68.0元

作者:吳維叔

齣版社:北京時代華文書局

齣版日期:2015-03-01

ISBN:9787807699026

字數:320000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1. 吳式方架太極拳傳人吳維叔精誠之作。吳習武60餘年,將太極、少林、形意、八卦融會貫通,厚積薄發,曆時6年研究整理而成此大作。
  2. 從入門到精通的太極拳習練經典。作者幾十年來已教齣學生3000餘名,並在各類比賽中成績顯著。內附520多幅授拳照片,適閤各種級彆的讀者輕鬆上手以至精通。
  3. 隨書附贈3小時40分高清同步練習DVD。
  4.中國社科院老年太極拳協會、杭州市武術協會等推薦。

內容提要


吳式方架太極拳,是吳氏太極拳創始人吳鑒泉長子吳公儀先生在吳式太極拳圓架基礎上逐步修訂並創立的。吳氏太極拳以柔化著稱,動作輕鬆自然,連續不斷,拳式小巧靈活。拳架由開展而緊湊,緊湊中不顯拘謹;推手動作嚴密、細膩,守靜而不妄動。
  《零基礎學習吳式方架太極拳》是作者吳維叔練功習武60年的精誠之作。全書從吳式方架太極拳的理論著手,詳細介紹瞭方架太極拳的源流、特點及習練套路,並深度剖析瞭方架太極拳的技法特點、練習方法等。其中對吳式方架太極拳拳架動作及套路的說明,更是通過文字、照片、動作演練光盤三個部分來互相補充、互相彌補不足。作為初學者的入門階梯,它可以使廣大讀者能較快、較好、較易地學會這套拳,並能引導修習者逐漸歩入太極拳的圓融精妙的境界,達到修身養性的目的,從而使吳式方架太極拳發揚光大。

目錄


作者介紹


吳維叔
  杭州市武術協會顧問
  中國武術段位:七段
  杭州市武術協會特級教練
  浙江省傳統武術裁判員綜閤類榮譽一級
  浙江省涉外武術特級教練
  1944年齣生於浙江臨海,祖籍浙江省東陽縣吳良鎮,從小居住杭州。7歲跟父親學習楊式太極拳劍;1958年進杭州東風少體學校武術班跟楊澄甫的入室弟子奚誠甫老師學習楊式太極拳劍、羅漢拳、形意拳、八卦掌等三年;1962年嚮拳師何長海老師學習大洪拳、彈腿兩年;1971年開始嚮名拳師孫中宣老師學習查拳、炮拳、八極拳、螳螂拳、42式太極拳劍、青萍劍等二十餘年,1971年開始還嚮骨傷科醫生、氣功師毛延林老師學習吳式方架太極拳、混元楊式太極拳、心意六閤拳直至現在。
  習武60餘年,將太極、少林、形意、八卦融會貫通,既看到它們之間隔行如隔山的不同,也看到它們的共性,並把它們貫穿在平時的教學中。幾十年來已教齣學生三韆有餘,他們在各類比賽中成績顯著。為適應比賽和特殊練習需要,將許多傳統套路進行瞭改編,編創齣各類太極拳、劍、刀、羅漢拳、蛇拳、八仙劍等套路二十餘套,還把自己的心得體會寫成論文給學生看,以加深學生對武術的理解,如《太極拳的下實上虛》、《搬攔捶與少林類撥掌直拳用法之比較》,《裏圈與外圈武術攻防之圈》,《羅漢拳的實戰攻防》等十餘篇。

文摘


自序
  1951年,我7歲時跟父親學習楊式太極拳劍從而喜歡上瞭武術,此後又拜過數位名師學習太極、少林、形意、八卦諸拳。1971年開始,我有幸跟氣功師、骨傷科醫生毛延林學習吳式方架太極拳,深感此拳之優越。學練後加深瞭我對太極拳的領悟,同時也提高瞭我其它拳術的水平。我深感吳式方架太極拳容易得氣,對慢性病有較快較好之療效。
  毛延林老師年青時在上海跟吳鑒泉的長子吳公儀在上海的學生丁金山和丁德山學藝7年得到真傳。他說吳式方架是吳公儀在原吳式圓架的基礎上修潤而創的。由於其特有的優點而被視為珍寶,因而武術界有“門內傳方架”之說。吳式方架太極拳過去主要是在上海這個地域流傳,再說吳公儀後來又去瞭澳門定居。所以總體說來練方架的人較少,大多數練太極拳的人很少知道吳式太極拳中還有方架,因此吳式方架太極拳在社會上流傳不廣。我認為隻要人們能有接觸方架的機會,並在慢慢的認真深入的修煉中會被其特有的優越性所吸引,並為之去練習,去享受,去傳播。
  吳式方架太極拳動作舒緩,輕靈自然,連綿不斷,小巧靈活,注重柔化,其動作好像楷書,一筆一劃分得清清楚楚,方方正正。吳式方架太極拳的大多數動作圈走的小,但少數動作如“玉女穿梭”圈走的大,腰胯的轉幅也大。它雖為小架子,但具有大架子的功底。吳式方架太極拳,動作分得細,它把復雜的動作細分為簡單易學的分動作(像寫字的一筆一劃),使學練者易學易練。它以太極起勢作為基本功的站樁配閤練習套路,容易較快激發內氣,使練習者得氣後在自動調控的整體勁推動下做齣一個又一個的套路動作,完全不需要自己人為刻意去用力做動作。
  本書對吳式方架太極拳拳架動作的說明,通過文字、照片、動作演練光盤這三個部分來互相補充,互相彌補不足,使廣大讀者能較快、較好、較易地學會這套拳,使吳式方架太極拳發揚光大。讓我和讀者們來共同分享練習吳式方架太極拳帶來的樂趣和好處。由於本人水平有限,定有許多不妥之處,望廣大讀者指正。
  一、吳式方架太極拳的手型、步型與腿法
  1.手型A
  (1)拳A1
  五指麯捲內收,大拇指壓在食指和中指的第二節上,拳麵需平,拳不要握得太緊。
  ①立拳(照片A1-1):大拇指朝上,拳心朝嚮一側的拳稱為立拳。如動作“搬攔捶”、“栽捶”、“指襠捶”中嚮前和嚮前下方擊齣的拳都為立拳。
  ②府拳(照片A1-2):拳心朝下的拳稱為府拳。如動作30、43、74、95“翻身撇身捶”的分動作“麯臂叉臂”中右麯臂拳是府拳。
  ③仰拳(照片A1-3):拳心朝上的拳稱為仰拳。如動作30、43、74、95“翻身撇身捶”的分動作“麯臂叉臂”中左麯臂拳是仰拳,後分動作“轉體劈打”中擊齣的右拳為仰拳。
  ④反衝拳(照片A1-4):右臂拳逆時針擰鏇,使大拇指朝下,拳心朝嚮一側的拳稱為反衝拳。如動作92“彎弓射虎”中右手反衝拳經右耳邊嚮身左前側擊齣,高約與頭頂平。
  (2)掌A2
  四指自然拼攏伸直,四指和掌背基本平展,大拇指自然分開。大拇指和四指不在同一個平麵上,應各自處於兩個相交平麵上。而且大拇指不要外擴太開,要自然分開。按技擊來說,如大拇指外擴太開,易被對方捏住掰傷。
  ①正立掌(照片A2-1):掌嚮前推成掌心朝前下方叫正立掌,也叫前推掌,或者正竪掌。做這個動作時是我先以府掌掌尖嚮前推移,然後坐腕前推至掌竪起約不超45度。這種坐腕前推掌也稱舒指坐腕,坐腕也稱塌腕。也有掌竪起不超30度的(特彆是“攬雀尾”中嚮前右弓步作“按勢”時這個前按正立掌也有竪起不超30度接近府掌的)。並且掌在嚮前坐腕推掌中掌心有稍前凸之意,並注意這個意僅僅是淡淡的掌心前凸之意念,不要太刻意及故意用僵勁來錶達這個意。立掌不要太接近垂直的原因如下:a. 練習時有利於血液循環,舒指坐腕,人也感到舒服,立掌太接近垂直,不利於血液循環。b. 其掌指及掌背和腕易被對方擒拿住而扭摺傷,而且其垂直的掌背易被對方以掌背為倚靠點行挒手引帶而使自己失勢前傾。c. 我嚮前齣掌先以府掌使掌尖朝前有刺擊對方之意,然後坐腕用掌擊打對方,有兩次進攻之意。d. 我先用掌尖接觸對方用聽勁聽取對方虛實,然後前推進攻。e. 當對方用手嚮我擊來,我用府掌嚮下按采其臂,使其拔根失勢,如果對方想撤迴手臂,我趁機重心嚮前沉移粘進嚮前下把按勁發齣,這時我掌心是嚮前下方的。由以上從養生、舒適性、技擊各種原因綜閤看,正立掌不能太接近垂直。如動作“攬雀尾”中的分動作“前按勢”,動作“摟膝拗步”和“倒攆猴”中的分動作“摟膝推掌”,動作“迎麵掌”都為正立掌。舒指坐腕,單掌前推時食指尖對鼻尖,掌根約齊肩平,掌尖高不過眼。
  ②側立掌(照片A2-2):立掌中掌心朝嚮一側,小指一邊的掌沿朝嚮前方的掌稱為側立掌。如動作“摟膝拗步”和“倒攆猴”中的分動作“前後分掌”中的嚮前推齣的掌為側立掌。
  ③側掌(照片A2-3):大拇指朝上,掌心朝嚮一側,掌尖朝前或斜嚮前的掌稱為側掌。如動作“摟膝拗步”和“倒攆猴”中的分動作“前後分掌”中迴引到耳側的掌為側掌,分動作“壓掌前穿”中從橫於胸前的府掌上麵嚮前穿的掌為側掌。動作“手揮琵琶”中後定勢時兩掌一前一後閤力同時整體嚮前略推齣時兩掌都為側掌。
  ④府掌(照片A2-4):大拇指朝嚮一側,掌心朝下的掌稱為府掌。如動作“摟膝拗步”中分動作“按掌穿掌”中橫於胸前的按掌為府掌,分動作“摟膝推掌”中摟膝的掌為府掌,嚮前推齣而還未成立掌時的掌有一府掌過程。如動作“攬雀尾”中分動作“按勢”中下按時右掌為府掌,重心嚮前沉移右掌嚮前下按齣成立掌前也有一府掌過程。
  ⑤仰掌(照片A2-5):大拇指朝嚮一側,掌心朝上的掌稱為仰掌。如動作36“左高探馬”的分動作“左轉虛步伸掌”中左伸掌為仰掌,分動作“丁步抱掌”中左肘迴收置腰側時的左掌也為仰掌。
  備注:在動作“攬雀尾”中,左掌尖虛搭右脈腕,在做“掤勢”時左府掌在上,右仰掌在下,在做“捋勢”時兩掌都轉成側掌,在做按勢時,轉成左仰掌在下,右府掌在上,直至嚮前按齣使右掌由府掌變成立掌。
  (3)勾A3
  ①勾手(照片A3-a、A3-b):勾手是利用腕力把數個或兩個指尖抓捏在一起使手成勾形,它能攻能防。它利用手指尖一瞬間抓捏時産生的爆發勁攻擊人,勾尖能啄擊人的眼瞼和身上各要害處、軟檔、穴位;它還能刁勾開對方攻來之手,當我手腕被對方所抓時還可以利用勾手的勾勁和手腕的擰轉勁來脫手,用時是靈活多變的。
  如(照片A3-a)是大拇指尖和近食指尖處自然鬆捏,手腕鬆彎麯,中指、無名指和小指隨勢嚮掌心自然鬆麯,這種捏法在練套路時比較舒鬆。這種勾手在擊人時主要是用食指尖點擊對方穴位。
  如(照片A3-b)是大拇指和食指、中指三指的指尖自然鬆捏,手腕鬆彎麯,無名指和小指隨勢嚮掌心自然鬆麯,這種捏法在練套路時也還舒鬆。這種勾手在擊人時是用大拇指和食指、中指三指尖抓擊對方軟檔、穴位。
  以上兩種勾手在練習吳式方架太極拳中都可以用。其它流派的太極拳中還有用5指尖抓捏在一起的勾手用來抓擊人的軟檔。動作“單鞭”和“退步跨虎”中有勾手。
  ②虛勾(照片A3-2、照片A3-2a):這裏所稱的虛勾型,實際上也可稱為虛掌。是在做動作“太極起勢”時在站“平行步站立”的樁時,由於下實上虛嚮下鬆沉,自動調控把兩手從大腿兩側嚮前上托起至約齊肩平時的一種自然鬆掌狀態。這種鬆掌虛勾型是在手掌自然放鬆的情況下成為四指自然並攏稍迴麯,大拇指尖和食指前端相接近的一種形狀。
  (4)手臂彎度A4(照片A4)
  把手掌嚮前坐腕推齣時,立掌竪起約不超45度,這時手掌背和小臂約成135度角,大、小臂交角也約為135度。在這種角度下的大、小臂交角形狀,在吳式方架太極拳中稱之為直臂。如大、小臂交角小於135度稱之為麯臂。吳式方架太極拳中,隻有在太極起勢時,兩臂掌嚮前上起掤時手臂較直,大、小臂交角是稍大於135度的。大、小臂前伸不能太直,太直易為敵所製,而且還不利於鬆沉。舒指坐腕,鬆肩、沉肩、墜肘,動作到位而不過極,留有餘地。
  2.步型B
  (1)弓步(川字步)(照片B1-1、照片B1-2、照片B1- a):兩腳全腳著地,兩腳前後左右間距為一腳空檔的正方形;前腿麯膝弓形,前膝蓋嚮下的垂直綫對腳尖但不超齣腳尖(簡稱為膝蓋對腳尖而不超齣腳尖);後腿自然伸直,兩腳尖都應該朝前方,如果後腳尖外撇應不超過20度,這種弓步稱之謂“川字步”。川字步時身型要求身體嚮前斜直,把人的側麵作為平麵來看,百會穴、穴、腳後跟三點連成一條直綫斜嚮地麵,稱之謂“斜中寓正”。把人的側麵作為平麵來看,前弓時鼻尖嚮下的垂直綫不超齣前腳尖。這樣做,一方麵為防止動作不到位而影響發力,另一方麵也為瞭防止身體過分前傾而造成弓背、撅臀,頭頂沒有虛頂勁,後腳跟無蹬勁拔起等斜中不正而使重心嚮前失控易被敵所製。
  (2)側弓步1(照片B1-3):左腿麯膝側弓(膝蓋對腳尖而不超齣腳尖),右腿在另一側自然伸直,兩腳尖分彆嚮左右側外撇。在動作34、62、78的“雲手”中用到側弓步1,其兩腳尖外撇約45度。但在動作6“斜飛勢”中用到的側弓步,其兩腳尖外撇不超30度,因為它是由前一動作“馬步單鞭”直接原地擠靠而來,而馬步時兩腳尖外撇不超30度。側弓步兩腳後跟間距約兩腳空檔。
  (3)側弓步2(照片B1-4):一腿麯膝側弓(膝蓋對腳尖而不超齣腳尖),另一腿在另一側麵自然伸直,但兩腳尖都指嚮身體右前側,左前腳的腳尖內扣約45度,右後腳的腳尖外撇約45度,兩腳平行,兩腳跟間距約兩腳空檔。在動作34、62、78的“雲手”中用到側弓步2。
  (4)馬步(照片B2):兩腿麯膝半蹲,兩腳左右分開,重心平均分於兩腳,兩腳跟間距約兩腳空檔,兩腳尖外撇不超30度(膝蓋對腳尖而不超齣腳尖),重心可放腳後跟。動作“單鞭”和“扇通背”定勢時用的都是馬步。
  (5)虛步1(腳跟前落式)(照片B3-1):後支撐腿麯膝半蹲承重(膝蓋對腳尖而不超齣腳尖),後腳全腳著地其腳尖朝前或稍外撇;前伸腿微麯,前腳以腳跟虛落地、腳尖上翹,兩腳外側約等於肩寬。如動作“手揮琵琶”和其它許多動作的過渡及重心嚮後沉移至後腿全承重定勢,或者步子剛嚮前邁齣,都要用到虛步1。為防止後支撐腿膝蓋受力太大,應重心放於腳後跟,使膝蓋受力相對減少。
  (6)虛步2(腳前掌前落式)(照片B3-2):後支撐腿麯膝半蹲承重(膝蓋對腳尖而不超齣腳尖),後腳全腳著地其腳尖朝前或稍外撇;前伸腿微麯,前腳以腳前掌虛落地,兩腳外側約等於 肩寬。如動作28、72的“海底針”中用到虛步2。為防止後支撐腿膝蓋受力太大,應重心放於腳後跟,使膝蓋受力相對減少。
  (7)丁步(照片B4A和B4B):支撐腿麯膝半蹲承重(膝蓋對腳尖而不超齣膝尖),支撐腳全腳著地其腳尖朝前或稍外撇;另一腿麯膝以腳前掌虛踮於支撐腳內側稍前麵點,或者虛踮於支撐腳內側中間。如動作36“左高探馬”,動作38“右高探馬”和動作80“左高探馬”這三個動作中的分動作“丁步抱掌”中用的是丁步。
  (8)僕步(照片B5):兩腳全腳著地,一腿麯膝全蹲,腳尖外撇接近90度(膝蓋和腳尖朝嚮一緻);另一腿自然伸直(膝微麯)接近地麵,腳尖嚮內扣。如動作64、87的“下勢”中用到僕步。
  (9)平行步站立(照片B6):兩腳約平行站立,重心平均分於兩腳,兩腳尖朝前或稍外撇,兩膝微麯,兩腳間距約一腳空檔,兩腳外側約等於肩寬,重心可平均落於兩腳後跟。如動作1“預備勢”,動作2“太極起勢”,還有動作“提手上勢”,它們的分動作中用到平行步站立。
  (10)平行步蹲式(照片B7):兩腿以平行步站立勢麯膝半蹲(膝蓋對腳尖而不超齣腳尖),重心平均分於兩腳後跟。如動作7、24、68“提手上勢”中分動作“上步平行步蹲式閤掌”中用到平行步蹲式。
  (11)並步站立(照片B8):兩腳並攏,兩膝微麯,兩腳尖朝前,重心平分於兩腳並放兩腳後跟。在動作1“預備勢”和動作100“收勢”中的分動作中用到並步站立。
  (12)獨立步1(腳尖斜朝前)(照片B9-1):支撐腿自然直立微麯,另一腿膝蓋上頂麯膝提起,大腿稍高於水平,小腿自然嚮下垂,腳尖斜朝前方。在作各種“分腳”、“踢腳”、“蹬腳”等動作發腿前和腿發齣收迴時都要用到獨立步1。
  (13)獨立步2(腳尖外撇上翹)(照片B9-2):支撐腿自然直立微麯,另一腿膝蓋上頂麯膝提起,大腿稍高於水平,小腿自然嚮下垂,腳尖外撇上翹。在動作46“退步打虎”中的分動作“獨立跨虎”和動作65“金雞獨立”中用到獨立步2。
  (14)交叉步1(蹲式)(照片B10-1):兩腿麯膝交叉半蹲,前麯膝的膝蓋對腳尖而不超齣腳尖,前腳全腳著地,腳尖外撇45度;後腳腳尖朝前,腳跟離地腳前掌踮地,後腿膝蓋和前腿膝窩輕微接觸。在動作37“右分腳”,動作39“左分腳”, 動作40“轉身左蹬腳”,動作49“左踢腳”中用到交叉步1。
  (15)交叉步2(後直腿式)(照片B10-2):前腿麯膝弓形(膝蓋對腳尖而不超齣腳尖),前腳全腳著地,腳尖外撇45度;後腿自然伸直,後腳尖指嚮前腳尖,後腳全腳著地。在動作37“右分腳”,動作39“左分腳”,動作58“野馬分鬃”,動作59“玉女穿梭”中用到交叉步2。
  3.腿法C
  (1)蹬腿(照片C1):支撐腿全腳著地自然伸直微麯,另一腿膝蓋上頂麯膝上提後,腳尖上翹以腳跟為力點嚮前蹬齣至腿自然伸直並微麯膝,前蹬腳不低於腰。
  (2)踢腿(照片C2):支撐腿全腳著地自然伸直微麯,另一腿膝蓋上頂麯膝上提後,以腳前掌或腳尖為力點,腳麵自然平展嚮前踢齣至腿自然伸直並微麯膝,前踢腳不低於腰。
  (3)分腳(照片C3):支撐腿全腳著地自然伸直微麯,另一腿膝蓋上頂麯膝上提,爾後小腿隨腰胯擰轉帶動腳側邦嚮側上方外擺分,腳麵平展,腳不得低於腰。
  (4)單擺蓮(照片C4):左支撐腿全腳著地自然伸直微麯,右腿從左側經胸前嚮右外側作弧形擺踢,左臂掌從身右側上方嚮左用掌心拍擦嚮右外側擺踢的右腳麵。
  (5)雙擺蓮(照片C5):左支撐腿全腳著地自然伸直微麯,右腿從左側經胸前嚮右外側作弧形擺踢,兩臂掌從身右側上方嚮左用掌心依次拍擦嚮右外側擺踢的右腳麵。

  ……

序言



《靜心緻遠:探索太極拳的無窮奧妙》 太極拳,一項古老而又充滿活力的東方健身養生國粹,它不僅僅是一套精妙的動作組閤,更是一種蘊含著深刻哲學思想的生活方式。它以其柔和、舒緩、連綿不斷的運動特點,吸引著無數尋求身心和諧的人們。本書旨在帶領您走進太極拳的廣闊世界,探尋其精髓,體會其魅力,並為您的太極拳習練之路提供一份詳盡而實用的指南。 第一章:太極之源——曆史的沉澱與文化的傳承 在本章中,我們將一同迴顧太極拳悠久而傳奇的曆史。從太極拳的起源傳說,追溯至其在曆代的發展與演變。我們將瞭解太極拳是如何在中華民族數韆年的文明進程中生根發芽,又如何與道傢養生、中醫經絡等中國傳統文化精髓深度融閤。我們將探討曆代太極拳名傢的貢獻,他們的智慧與實踐如何豐富和完善瞭太極拳的理論與技法。通過對曆史的迴溯,我們能夠更深刻地理解太極拳的文化內涵,認識到它不僅僅是一種體育運動,更是一種承載著民族智慧的文化瑰寶。 第二章:太極之理——陰陽五行與人體經絡的對話 太極拳的動作背後,蘊含著深刻的哲學原理。《易經》中的陰陽理論,是理解太極拳運行的關鍵。本章將深入淺齣地闡述陰陽在太極拳中的體現,例如虛實、剛柔、進退、開閤等,以及它們如何在招式中相互轉化、相互依存。我們將結閤五行學說,分析太極拳動作與五行(金、木、水、火、土)的對應關係,理解不同動作所蘊含的生剋製化之道。 更重要的是,我們將探討太極拳與中醫經絡學說的緊密聯係。太極拳的運動過程,實質上是對人體經絡的梳理與疏通。我們將介紹人體主要的經絡係統,並詳細講解太極拳的動作如何通過形體運動,引導氣血在經絡中循行,達到調和髒腑、平衡陰陽、強身健體的目的。通過理解這些內在的運行規律,您的太極拳練習將不再是機械的模仿,而是與身體內在的生命能量産生共鳴,實現真正的“內外兼修”。 第三章:太極之形——基礎樁功與基本手法的精微解析 萬丈高樓平地起,任何高深的技藝都離不開紮實的基礎。本章將是您踏入太極拳實際練習的起點。我們將係統地介紹太極拳的基礎樁功,如馬步、弓步、虛步等,並詳細講解每個樁功的要領、目的以及正確的身體姿態。樁功是太極拳“內煉一口氣”的根本,通過穩固的樁功練習,您可以培養齣沉穩下盤、充沛的內勁以及良好的身體平衡能力。 接著,我們將分解並解析太極拳中最基本、最核心的手法。這包括如“起勢”、“攬雀尾”、“單鞭”、“提手”等經典動作的分解教學。每一個動作的起勢、轉換、收勢,每一個手法的進退、轉摺、圓活,都將得到細緻的講解。我們將重點闡述動作的“意念”與“形體”如何配閤,強調“心隨手動,意隨形走”的原則。您將學習如何做到“用意不用力”,如何運用腰腹的轉動來帶動四肢的協調發力,從而使動作達到“鬆靜自然,圓活連貫”的境界。 第四章:太極之意——意念的引導與精神的升華 太極拳之所以被稱為“太極”,不僅僅在於其動作的圓融,更在於其內在的精神意境。本章將著重探討“意念”在太極拳練習中的核心作用。我們將介紹如何運用意念來引導氣血的運行,如何通過想象來達到“身遊太虛,心靜如水”的境界。 我們將學習如何將身體的放鬆與精神的專注相結閤。在運動中,保持一種寜靜、專注、沉著的精神狀態,排除雜念,體會身體每一個細微的感受。我們將探討“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的深刻含義,強調意念的磨練比單純的肢體運動更為重要。通過意念的引導,您的太極拳練習將從純粹的身體鍛煉,升華為一種深刻的自我觀照與精神修煉,達到“以武入道,以動養靜”的至高境界。 第五章:太極之境——身心閤一的體驗與養生之道 太極拳的練習,最終的目的是實現身心的和諧統一,達到養生保健的卓越效果。在本章中,我們將結閤前幾章的理論與實踐,深入探討太極拳如何全方位地改善您的身心健康。 我們將詳細闡述太極拳在改善心血管功能、提高呼吸係統效率、增強肌肉骨骼力量、促進消化係統健康等方麵的科學依據。同時,我們將重點強調太極拳對緩解壓力、改善睡眠、調節情緒、提升專注力以及培養耐心與毅力的積極作用。 您將瞭解到,太極拳的練習並非一蹴而就,而是一個循序漸進、持之以恒的過程。我們將為您提供科學的練習計劃建議,包括如何根據自身情況安排練習時間、如何正確處理練習中的瓶頸期,以及如何通過長期的堅持,逐步體會到太極拳帶來的身心蛻變。 第六章:太極之悟——生活中的太極與持續的精進 太極拳的智慧,不僅體現在拳架之中,更應該融入生活的方方麵麵。在本章中,我們將引導您思考如何將太極拳的理念——“柔中帶剛,以退為進,順勢而為,剛柔並濟”——運用到日常的生活與工作中。 我們將探討如何在待人接物中體現太極的圓融與包容,如何在麵對睏難與挑戰時運用太極的智慧來化解矛盾、尋找最佳解決方案。您將認識到,太極拳不僅僅是一種鍛煉方式,更是一種為人處世的哲學,一種生活的藝術。 最後,我們將鼓勵您保持持續學習的熱情,不斷精進。太極拳的道路是無止境的,每一次的練習都是一次新的探索。我們將提供一些進階的習練方嚮和建議,幫助您在太極拳的道路上走得更遠,領略更多的人生智慧。 結語 《靜心緻遠:探索太極拳的無窮奧妙》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太極拳技法的書籍,它更是一扇通往內在寜靜與生命活力的窗口。我們希望通過本書的引領,您能夠真正領略到太極拳的博大精深,並在習練過程中,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份寜靜、健康與智慧。願太極之光,照亮您身心和諧、靜心緻遠的生命旅程。

用戶評價

評分

作為一名對傳統文化一直充滿好奇,卻又深知自己筋骨“不羈”的都市白領,我終於鼓起勇氣,在朋友的推薦下,翻開瞭這本《零基礎學習吳式方架太極拳》。坦白說,剛開始拿到書的時候,我內心是有些忐忑的。畢竟“零基礎”這三個字,既是誘惑,也帶著一絲“是不是真的這麼容易”的懷疑。然而,當我沉浸在書中,跟著文字的引導,試圖去理解那些抽象的招式名稱和描述時,我發現瞭一種前所未有的平靜。書中的語言並非那種枯燥的理論堆砌,反而帶著一種溫和的引導力。它沒有上來就扔給你一套復雜的動作,而是從最基礎的呼吸、站樁開始。 那些關於“放鬆”、“沉肩墜肘”的講解,第一次讓我意識到,原來看似簡單的“站著”,裏麵也有大學問。書中的插圖也十分細緻,每一個動作的分解都清晰可見,讓我能夠一遍遍地對照著去模仿。我嘗試著在書房裏,利用短暫的休息時間,跟著書中的圖解比劃。雖然一開始動作笨拙,連最簡單的“起勢”都做得磕磕巴巴,但我能感受到身體內部一些細微的變化。不再是那種習慣性的緊綳,而是一種緩慢的舒展。

評分

我是一個非常注重實踐的人,拿到一本新書,最想做的就是立刻開始嘗試。這本書的齣現,恰好滿足瞭我這種“立刻行動”的需求。它沒有用大量的理論知識來“轟炸”讀者,而是用一種非常務實的態度,將復雜的太極拳套路拆解成一個個易於理解和模仿的步驟。我最喜歡的是書中對每一個動作的細節描寫,例如“擠”這個動作,書中不僅僅是告訴你手怎麼推,更強調瞭“勁”的運用,以及身體重心的轉移。 我曾嘗試過一些其他的運動,但總覺得缺乏一種內在的連接感。而學習太極拳,我發現它更多的是一種嚮內的探索。書中關於“內勁”的闡述,讓我第一次開始思考,原來身體的力量不僅僅是肌肉的收縮,更是一種整體的協調和運用。雖然我離真正掌握“內勁”還有很遠的距離,但至少,這本書為我打開瞭一扇門,讓我看到瞭可能性。我常常會在早晨,或者傍晚,找一個安靜的角落,跟著書中的圖解,一點點地去體會。

評分

我一直認為,學習一項新的技能,最怕的就是“虎頭蛇尾”,或者因為跟不上節奏而産生畏難情緒。這本書恰恰在這方麵做得非常齣色。它並非隻是一本“教你打拳”的書,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誘的老師。在教授具體招式之前,它會花大量的篇幅去講解太極拳的哲學理念,比如“剛柔並濟”、“以柔剋剛”。這些看似虛無縹緲的概念,在作者的解讀下,變得生動而具體。 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意念”的部分。它強調在練習過程中,要將注意力集中在身體的某個部位,感受氣血的流動。這一點對我這樣一個平時思緒萬韆的人來說,簡直是醍醐灌頂。我開始嘗試在練習時,不去糾結於動作是否標準,而是更多地去體會身體的感受。那種感覺,就像是在與自己的身體對話,一點點地解開那些沉睡已久的結。書中的每一個章節都循序漸進,不會讓人感到突兀,仿佛在引領著你一步步走嚮更深的境界。

評分

我一直以為太極拳是一種非常古老,也相對“高冷”的運動,可能隻有經過多年訓練的“大師”纔能領悟。然而,這本《零基礎學習吳式方架太極拳》徹底顛覆瞭我的認知。它用一種非常親民的方式,將太極拳的奧秘展現在我麵前。書中的語言非常生動,一點也不枯燥。作者並沒有使用過多晦澀難懂的術語,而是用生活化的比喻來解釋那些看似復雜的動作。 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聽勁”的章節,雖然我目前還無法真正體會到“聽勁”的含義,但通過書中的描述,我開始對太極拳的“推手”産生濃厚的興趣。它不僅僅是肢體上的對抗,更是一種意念和能量的交流。我常常會在練習時,想象自己處於一個互動的場景中,去感受身體的細微變化。這本書給瞭我很大的信心,讓我相信,即使是像我這樣的“小白”,也能通過努力,慢慢領略到太極拳的魅力。

評分

作為一個對養生保健有著強烈需求的中年群體,我一直在尋找一種溫和而有效的鍛煉方式。太極拳一直在我考慮的範圍內,但復雜的套路和深奧的理論常常讓我望而卻步。這本《零基礎學習吳式方架太極拳》的齣現,無疑是給我帶來瞭一絲曙光。它並沒有一開始就“勸退”我,而是用非常淺顯易懂的語言,將吳式方架太極拳的核心要領娓娓道來。 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於“樁功”的詳細講解。很多初學者都會忽視站樁的重要性,認為它隻是一個“站著”的動作,但書中強調瞭樁功是太極拳的根基,通過站樁可以培養身體的鬆沉、穩定和內在的協調。我按照書中的方法,每天堅持站樁幾分鍾,雖然一開始會感到腿部酸脹,但逐漸地,我發現自己的身體變得更加放鬆,精神也更加集中。書中的圖示清晰,解說到位,讓我能準確地把握動作要領,避免走彎路。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