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
定价:10.00元
售价:6.8元,便宜3.2元,折扣68
作者:张绪清,顾长海
出版社:金盾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2-01
ISBN:9787508220536
字数:
页码:16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241kg
《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共分四章,章介绍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的病原学和病程发过程等知识,第二章至第四章详细阐述了诊断、治疗与预防。内容新颖,信息量大,实用性强,通俗易懂,是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及一般群众自我保健的良好读物,也适合广大基层医务人员和医学院校学员参考。
章 概 述
节 乙型肝炎病毒特征
第二节 乙型肝炎病毒传播与流行
第三节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发病机制
第二章 诊 断
节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实验室诊断
第二节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诊断与分期
第三节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慢性肝病的诊断
第四节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合并症的诊断
第五节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预后
第三章 治 疗
节 休息与饮食疗法
第二节 支持与护肝治疗
第三节 抗病毒治疗
第四节 抗肝纤维化治疗
第五节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中医辨证治疗
第六节 儿童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治疗
第七节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合并症的治疗
第四章 预 防
节 特异性免疫预防
第二节 非特异性预防
第三节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重型化的预防
第四节 慢性无症状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者的观察与管理措施
第五节 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相关问题预防措施
章 概 述
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引起的一种传染病,以炎症坏死为主,并可引起多种器官的损害。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轻者可以没有任何自觉症状,肝功能检查完全正常,称之为无症状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重者可出现恶心、呕吐、厌食、极度疲乏及皮肤巩膜发黄,甚至腹水、肝性脑病,危及生命、成年人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后,绝大多数表现为急性过程,可以没有任何自觉症状,也可以有轻微的乏力、食欲减退等肝。炎相关症状,并在半年风完全清除;只有不到20%的人会长期(超过半年)携带乙型肝炎病毒,称之为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新生儿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后,则将有90%可转为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
本病在世界各地广泛流行,主要侵犯儿童及青少年。目前全球有20多亿人感染过乙型肝炎病毒,其中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约有3亿。我国至少有6亿多人感染过乙型肝炎病毒(人群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感染率为45%~60%),约有1.2亿人成为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其中1200万为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可以进一步发展成慢性肝炎、重型肝炎、肝硬化与肝癌。乙型肝炎病毒是仅次于的第2大已知致癌因子,80%肝癌的病因是由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的。每年有近200万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死于与乙型肝炎病毒有关的急、慢性肝病。由此可见,乙型肝炎病毒是目前我国乃至世界的一个十分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因此有必要对现有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进行合理有效治疗,而采取有效手段阻断传播尤为重要。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相当到位,初读之下,我有一种被卷入一个缓慢而坚定的探索过程的感觉。它不是那种追求戏剧性转折的通俗读物,更像是一部结构严谨的学术散文集。作者的文笔细腻而不失力量,尤其在描述那些微观层面的生命活动时,笔触显得格外精准,仿佛透过高倍显微镜在观察世界的运行法则。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引入新概念时所采取的“铺垫”手法,他不会生硬地抛出专业术语,而是通过生活中的类比或者历史事件的侧写来搭建认知桥梁,这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举个例子,书中有一章讨论到“免疫记忆”时,作者竟然引用了古代战争中“固守关隘”的策略来比喻T细胞的功能,这个比喻既形象又深刻,让人拍案叫绝。整体行文风格带着一种沉静的思辨性,即便是处理枯燥的数据和实验结果,作者也能注入一股人文关怀,探讨其对个体命运的深远影响,让人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作者对生命本身的敬畏。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变化多端,这一点非常吸引我,它避免了学术著作常有的刻板和沉闷。在论述基础原理时,语言是极其精准和技术化的,用词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然而,当作者开始探讨未来展望和伦理边界时,笔锋突然变得富有哲理和画面感,仿佛在描绘一幅宏大的科学蓝图。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个体化医疗”的那部分内容,作者没有停留在技术层面,而是深入探讨了基因信息公开的社会影响,甚至触及了保险制度改革的必要性。这种跨学科的视野让人耳目一新。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似乎深知读者的“注意力曲线”,他会在连续的深度分析后,穿插一些简短的、富有洞察力的“思辨小品”,这些小段落如同休息站,让你有机会消化吸收前面的信息,然后再轻装上阵迎接下一波知识的冲击。这种节奏的张弛有度,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保持了持续的专注和兴趣。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倒是挺有意思的,封面用了一种略带磨砂质感的纸张,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一看就知道是经过一番考量的。我首先被吸引的是封面上那抽象的图案,它似乎在描绘一种复杂的、无形的纠缠,色彩运用得非常克制,以深蓝和灰白为主调,营造出一种既严肃又略带神秘的氛围。内页的排版也颇为讲究,字号适中,行距拉得比较开,阅读起来眼睛不会感到疲劳。特别是那些理论性的章节,作者似乎很注重逻辑的清晰度,用小标题和项目符号将繁复的概念梳理得井井有条。我注意到,书中的图表和示意图的质量非常高,线条清晰,信息密度适中,这对于理解那些抽象的生物学机制至关重要。比如,有一处关于细胞信号通路图的插画,配色和结构设计得非常巧妙,即便是初次接触这些复杂概念的读者,也能通过视觉引导快速抓住核心要点。总而言之,从物理层面和初步的阅读体验来看,这绝对是一本用心制作的书籍,它散发着一种专业人士对待知识的尊重和严谨态度,让人很期待接下来的深度阅读体验。
评分我花了几天时间通读了其中的核心章节,发现这本书在文献引用和理论溯源方面做得极其扎实。每一条关键论断的背后,似乎都能看到作者查阅了海量的原始研究报告。这种“有据可查”的写作态度,极大地增强了内容的可信度,对于希望进行更深层次研究的读者来说,简直是一份宝贵的导航图。我发现,作者对于不同学派之间的观点差异的处理也十分成熟老练,他没有采取简单的二元对立,而是客观地呈现了各种主流和非主流的理论模型,并分析了它们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特别是关于某些争议性疗法的讨论部分,作者的措辞非常谨慎和中立,没有预设立场,而是引导读者去关注实验证据的权重。这体现了作者极高的学术素养和开放的心态,他似乎更关心的是“如何更接近真相”,而不是“证明我的观点是唯一正确的”。这种严谨的治学精神,使得这本书超越了一般的科普读物,更接近于一本高质量的专业参考书。
评分从结构布局上来看,这本书的逻辑递进堪称典范。它并非简单地按照时间顺序或技术难易度来组织材料,而是构建了一个环环相扣的知识体系。开篇奠定宏观背景,随后深入细胞和分子层面,再到临床实践的挑战与突破,最后落脚到公共卫生政策的制定与社会影响。这种“由大到小,再由小及大”的螺旋上升结构,确保了读者不会在任何一个环节迷失方向。我发现,作者非常擅长使用“类比迁移”的技巧来巩固学习成果,比如,他用“城市交通网络”来解释某些复杂的生物信息流转,这种策略在章节的总结部分尤为突出,既帮助读者回顾了本章要点,又自然地为下一章的主题做了铺垫。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传授了“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解释了“为什么是这样”以及“未来会怎样”。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这个领域的认知框架被彻底重塑和加固了,受益匪浅,远超我对一本专业书籍的预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