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检验技术(二版/中职检验)

生物化学检验技术(二版/中职检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沈岳奋 著
图书标签:
  • 生物化学
  • 检验技术
  • 中职教育
  • 医学检验
  • 第二版
  • 教材
  • 职业教育
  • 临床检验
  • 生化检验
  • 医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广影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ISBN:9787117096430
商品编码:29729929490
包装:平装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生物化学检验技术(二版/中职检验)

定价:24.00元

售价:16.3元,便宜7.7元,折扣67

作者:沈岳奋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日期

ISBN:978711709643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8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教材是以2007年卫生部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颁布的全国中等卫生职业教育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为依据,按照全国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编写原则和整体规划的要求编写而成,供中等职业学校医药卫生类医学检验专业学生使用,也可供相关专业职业培训和职业教育之用。
生物化学检验技术是中等卫生职业学校医学检验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在编写本书过程中,考虑到本专业和本课程的继承和发展,酌情参考教育部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2001版),紧扣培养目标,注意与本专业高职高专教材在深度、广度上的层次区别和技术应用上的教学要求区别,贯彻少而精的原则,体现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和适用性相结合,强调适合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所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技术联系应用、职业技能训练联系职业素养培养。
在综合全国各地六年来使用教育部中等职业教育规划教材《生物化学检验技术》反馈信息的基础上,本着充分考虑中等职业学校生源的变化情况,贯彻对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适度、够用”的原则,本教材对上版教材进行了如下调整:删除了部分过时的理论和实验方法(如血清麝香草酚浊度试验等),增设了部分新发展的生物化学检验项目(如心脏生化标志物检验等),调整了应属于高职高专层次的教学内容(如临床生物化学检验质量控制中的室间质量控制等)及其部分章节的教学内容(如合并光谱分析技术、电泳技术和电化学分析技术为常用生物化学检验技术等)。本教材在选用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具体项目和方法时,按照教学要求紧贴行业标准的编写思路,参考卫生部医政司颁发的第3版《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2006年)的实验项目,并结合全国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和未来发展趋势而确定。
全书按126教学时数编写,其中理论教学占62学时,实验、实训教学占64学时,各地区、各学校在使用时可按教学大纲的机动学时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加以适当调整。本书共分三篇15章,包括三部分内容:篇生物化学检验技术总论,概要介绍生物化学检验的各类技术方法等;第二篇生物化学检验技术各论,主要介绍糖类、酶类、脂类、蛋白质类和电解质类等生化物质测定方法和常见*功能试验,如肝功能试验、肾功能试验和呼吸功能试验(血液气体和酸碱分析)等;第三篇主要介绍临床生物化学检验质量控制。

目录

篇 生物化学检验技术总论
 章 生物化学检验技术的概念和任务
  一、生物化学检验技术的概念和任务
  二、生物化学检验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三、生物化学检验技术学习方法的优化
 第二章 生物化学检验技术基础知识
  节 生物化学检验实验室的一般规则
   一、实验室规则
   二、实验室安全及意外事故处理
  第二节 常用玻璃仪器的使用
   一、常用玻璃量器的规格及使用
   二、常用玻璃仪器的清洗
  第三节 试剂的配制与使用
   一、化学试剂的等级标准
   二、生物试剂的种类和应用
   三、化学试剂的保管
   四、实验试剂的配制和使用
   五、试剂盒的选择和评价
  第四节 生物化学检验实验室常规仪器的使用
   一、离心机
   二、电热恒温水浴箱
   三、电热恒温干燥箱
   四、电热搅拌仪
  第五节 生物化学检验标本的采集与处理
   一、血液标本
   二、尿液标本
   三、脑脊液标本
   四、标本采集中影响检验结果的因素
 第三章 常用生物化学检验技术
  节 光谱分析技术
   一、分光光度技术的基本原理
   二、吸光系数
   三、分光光度计的基本结构
   四、分光光度技术的定量测定方法
   五、火焰光度分析法
   六、比浊分析法
   七、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八、荧光光度分析法
  第二节 电化学分析技术
   一、电位分析技术的基本原理
   二、离子选择电极的分类和保养
   三、离子选择电极的分析方法
  第三节 电泳技术
   一、电泳的基本原理
   二、影响电泳速度与分辨率的因素
   三、电泳技术的分类
   四、醋酸纤维素薄膜电冰技术
   五、聚酰胺凝胶电泳技术
   六、其他电泳技术
第四章 酶学分析技术
 节 酶活性测定的基本知识
  一、酶活性的概念
  二、酶活性单位
  三、酶促反应动力学
 第二节 酶学分析的类型
  一、工具酶
  二、酶活性的测定方法
  三、酶活性单位的计算
 第三节 影响酶活性测定的因素
  一、标本
  二、测定条件
第五章 自动生化分析技术
 节 自动生化分析仪
  一、自动化程度
  二、反应装置的结构
  三、复杂程度和分析功能
  ……
第二篇 生物化学检验技术各论
 第六章 体液葡萄糖检验
 第七章 体液蛋白质检验
 第八章 血清酶活性测定
 第九章 血脂及血浆脂蛋白检验
 第十章 体液电解质检验
 第十一章 肝功能试验
 第十二章 肾功能试验
 第十三章 心脏生化标志物检验
 第十四章 血气分析与酸碱平衡
第三篇 质量控制
 第十五章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质量控制
附录一 生物化学检验技术总论实践指导
附录二 《生物化学检验技术》教学大纲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临床检验学导论》 第一章 绪论 临床检验是现代医学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对人体各种体液、组织标本进行系统性、规范化的检测,为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疗效观察、病情监测以及健康体检提供客观的实验室依据。本章将带领读者从宏观角度认识临床检验的学科定位、发展历程、基本原则、技术平台以及在现代医疗体系中的核心作用。 1.1 临床检验的定义与范畴 临床检验,又称临床病理检验或医学检验,是指在临床医学指导下,对来自人体的各种物质(如血液、尿液、粪便、脑脊液、组织液、分泌物、排泄物等)进行一系列物理、化学、生物学及免疫学等方面的检测,从而判断机体生理、病理状态,为临床诊疗提供信息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其范畴涵盖了临床生化、临床血液学、临床微生物学、临床免疫学、临床细胞学、临床Parasitology(寄生虫学)以及临床分子诊断等多个分支。 1.2 临床检验的发展简史 临床检验并非一蹴而就,其发展与人类对疾病认识的深化、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医疗模式的演变紧密相关。 早期萌芽(古代至19世纪初): 人类很早就开始观察身体的异常分泌物,如尿液的颜色、气味,粪便的性状等,并将其与疾病联系起来。但这些观察往往是粗糙的、经验性的。 初步发展(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 随着显微镜的发明和微生物学的兴起,细胞学和微生物学检验开始成为临床诊断的重要手段。血液学检验,特别是血细胞计数和分类,也逐渐成熟。化学分析方法开始应用于尿液和血液成分的测定。 快速发展(20世纪中叶至今): 免疫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领域的突破性进展,极大地推动了临床检验的技术革新。自动化、集成化、微型化、信息化成为检验医学发展的主流趋势。各种免疫分析技术、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基因测序等先进技术的引入,使得疾病的早期诊断、精准诊断和个性化治疗成为可能。 1.3 临床检验的基本原则 无论技术如何发展,临床检验始终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科学性与准确性: 检测方法必须基于科学原理,并经过严格验证,保证结果的准确可靠。 标准化与规范化: 从标本采集、处理、检测到结果报告,全过程需遵循标准化操作规程(SOP),减少人为误差,保证可比性。 特异性与灵敏性: 检测方法应具有高度的特异性,能够准确反映所检测物质的真实状态,同时应具备足够的灵敏性,能够检测到极低浓度的异常物质。 经济性与时效性: 在保证准确性的前提下,应考虑检测方法的经济成本和所需时间,满足临床需求。 临床相关性: 检测结果必须与临床表现、其他检查结果相结合,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得出有价值的诊断信息。 1.4 临床检验的技术平台 现代临床检验涵盖了广泛的技术平台,主要包括: 化学分析技术: 用于测定血液、尿液等标本中的各种生化指标,如酶活性、代谢产物、电解质、激素等。包括比色法、酶联法、电化学发光法、质谱法等。 免疫学检测技术: 利用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原理,检测机体内的免疫活性物质,如各种抗体、抗原、激素、细胞因子等。包括免疫比浊法、免疫荧光法、ELISA、化学发光免疫分析(CLIA)等。 微生物学检测技术: 用于分离、鉴定致病微生物,如细菌、真菌、病毒等,为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包括培养法、染色法、抗原检测、核酸检测等。 血液学检测技术: 主要包括血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血小板计数、血涂片检查等,用于诊断贫血、白血病、血小板减少症等血液系统疾病。 分子诊断技术: 利用核酸(DNA/RNA)作为检测对象,通过PCR、基因测序、基因芯片等技术,检测病原体的核酸、基因突变、基因表达等,在传染病、遗传病、肿瘤等领域应用广泛。 细胞学检测技术: 对脱落细胞、穿刺液、体腔积液中的细胞进行形态学观察,用于肿瘤筛查、诊断以及炎症性疾病的判断。 1.5 临床检验在医疗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 临床检验是现代医疗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作用体现在: 疾病诊断: 为医生提供客观的实验室证据,帮助诊断疾病。 鉴别诊断: 区分症状相似但病因不同的疾病。 疗效评估: 监测治疗过程中的指标变化,判断治疗效果。 病情监测: 跟踪疾病进展,及时发现复发或并发症。 预后判断: 通过某些特异性指标,预测疾病的发展趋势。 健康体检: 筛查潜在的健康风险,进行疾病的早期预防。 医学研究: 为基础研究提供数据支持,推动医学进步。 本章作为全书的开篇,旨在为读者建立一个全面、系统的临床检验学科认知框架,激发学习兴趣,为后续深入学习各项检验技术打下坚实基础。 --- 第二章 临床样本采集与处理 临床检验的质量直接取决于样本的质量。样本采集不当、处理不规范,即使采用最先进的检测技术,也可能导致检测结果失真,甚至误导临床诊断。本章将详细阐述各类临床样本的采集、储存、运送要求,以及预处理的基本原则,强调全程质量控制的重要性。 2.1 临床样本分类与特点 临床样本种类繁多,根据其来源和性质,可大致分为: 体液类: 血液: 最常用、信息量最大的样本。包括全血、血清、血浆。血清不含凝血因子,血浆含凝血因子。 尿液: 反映肾脏功能、泌尿系统健康状况,以及全身代谢紊乱。有晨尿、24小时尿、随机尿之分。 脑脊液: 反映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如感染、出血、肿瘤等。 胸腹腔积液、关节液、心包液: 反映相应腔体内的病理改变。 唾液、胃液、胆汁、精液、乳汁等: 具有特定诊断价值。 排泄物类: 粪便: 用于消化道疾病、寄生虫感染、消化功能评估等。 痰: 用于呼吸道感染、肺部肿瘤等的诊断。 组织类: 活组织检查(Biopsy): 从病灶处获取的组织标本,是病理诊断的金标准。 细胞学标本: 如脱落细胞(宫颈脱落细胞、痰细胞)、穿刺液细胞、体腔积液细胞等。 2.2 样本采集的基本要求 无论何种样本,采集过程中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标本的准确性: 必须明确样本是否来源于患者本人,是否为指定部位或时间采集。 标本的代表性: 样本应能充分反映病变部位或全身的病理生理状态。 标本的完整性: 保证样本量充足,无污染、溶血、结块等。 标本的防腐性: 避免样本在采集和运送过程中发生变质、降解。 操作的无菌性: 尤其是微生物学和细胞学标本,需严格无菌操作,防止污染。 记录的准确性: 详细记录患者信息、样本类型、采集时间、采集者等关键信息。 患者的配合: 充分向患者解释采集过程,获取理解和配合。 2.3 各类样本采集的特殊要求 血液样本: 采血部位: 通常选择肘静脉,避免在有感染、静脉炎、输液或瘘管的部位采血。 采血时间: 某些指标(如血糖、激素)受昼夜节律影响,需在规定时间空腹采血。 抗凝剂选择: 根据检测项目选择合适的抗凝剂(如EDTA、肝素、柠檬酸钠),避免影响检测结果。 溶血处理: 剧烈摇晃、针头过细、采血速度过快等均可能导致溶血,需避免。 血清与血浆: 血清是在血液凝固后离心得到的上清液,不含凝血因子;血浆是在加入抗凝剂的血液中离心得到的,含有凝血因子。根据检测项目选择。 尿液样本: 晨尿: 浓缩程度高,是筛查蛋白尿、管型、潜血的常用样本。 24小时尿: 用于定量测定某些物质的排出量,如肾功能、代谢产物。需详细指导患者如何收集。 清洁中段尿: 减少尿道口污染,用于尿常规和尿微生物学检查。 其他样本: 脑脊液、胸腹腔积液、关节液等需在无菌条件下由医生采集,并立即送检或按要求保存。粪便、痰等样本需指导患者正确留取,避免与便器、纸巾等污染。 2.4 样本的储存与运送 温度要求: 根据样本性质和检测项目,可能需要室温、冷藏(2-8°C)或冷冻(-20°C以下)保存。 避光: 某些对光敏感的物质(如胆红素)需避光保存。 容器选择: 使用清洁、干燥、无菌或预处理过的专用采集容器。 密封: 防止样本蒸发、挥发或受到外界污染。 运送: 需根据样本性质、距离、时间等选择合适的运送方式(如冷藏箱、保温箱),确保样本在运送过程中质量稳定。 时效性: 许多检验项目对样本的稳定性有严格要求,样本采集后应尽快送检。 2.5 样本预处理 在正式检测前,某些样本可能需要进行预处理,以获得适宜的检测状态: 离心: 将血液、尿液、体腔积液等分离成血清/血浆、上清液等。 稀释: 将浓度过高的样本稀释至检测范围内。 沉淀/过滤: 去除样本中的杂质或颗粒物。 超声/匀浆: 处理组织样本,使其更易于检测。 预孵育: 某些生物化学反应可能需要一定时间的孵育。 2.6 样本质量控制 严格的样本质量控制是整个检验流程的第一道防线,贯穿于样本采集、处理、运送的每一个环节。检验人员应具备高度的责任感,识别并拒绝不合格样本,必要时重新采集。对样本质量的忽视,是导致检验结果不可靠的最常见原因之一。 本章强调了样本质量在临床检验中的核心地位,旨在培养读者严谨细致的操作习惯,确保为后续的检测工作提供高质量的样本基础。 --- 第三章 临床血液学检验 血液是人体重要的组成部分,对血液进行系统性的检查,能够反映人体的健康状况,早期发现和诊断多种疾病,特别是血液系统自身疾病。本章将重点介绍临床血液学检验的基本原理、常用检测项目及其临床意义。 3.1 血液成分与功能概述 血液主要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血浆: 占血液体积的55%左右,主要成分为水,还有血浆蛋白(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等)、无机盐、葡萄糖、脂类、维生素、激素、酶、代谢产物等。血浆是物质运输的载体。 血细胞: 包括红细胞(RBC)、白细胞(WBC)和血小板(PLT)。 红细胞: 主要功能是运输氧气和部分二氧化碳。 白细胞: 具有免疫功能,抵抗感染。根据形态和功能可分为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非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 血小板: 参与止血和血栓形成。 3.2 全血细胞计数(CBC) 全血细胞计数是临床血液学检验中最基本、最常用的项目,主要通过自动血液分析仪进行测定。 红细胞计数(RBC): 测量单位体积内红细胞的数量。 临床意义: 增高可见于红细胞增多症;降低则提示贫血。 血红蛋白测定(Hb): 测量单位体积内红细胞所含血红蛋白的总量。 临床意义: 是诊断贫血的最重要指标。 红细胞比容(HCT): 血液中红细胞所占的体积百分比。 临床意义: 同样用于评估贫血程度,与Hb、RBC相关。 平均红细胞体积(MCV): 平均每个红细胞的体积。 临床意义: 用于贫血的分类。小细胞性贫血(MCV降低)常见于缺铁性贫血;大细胞性贫血(MCV升高)常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 平均每个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的量。 临床意义: 正常情况下与MCV变化趋势一致。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 平均每个红细胞中血红蛋白浓度。 临床意义: 用于判断贫血的性质。低色素性贫血(MCHC降低)多见于缺铁性贫血;正常色素性贫血(MCHC正常)。 红细胞分布宽度(RDW): 反映红细胞体积的离散程度。 临床意义: RDW增高提示红细胞体积大小不均,常见于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等。 白细胞计数(WBC): 测量单位体积内白细胞的总数。 临床意义: 增高(白细胞增多)常提示感染、炎症、白血病等;降低(白细胞减少)可见于某些感染(如病毒感染)、骨髓抑制、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白细胞分类计数: 测量不同类型白细胞的百分比和绝对值。 临床意义: 中性粒细胞: 细菌感染时显著升高;病毒感染时可能降低。 淋巴细胞: 病毒感染、慢性感染时升高;免疫缺陷时降低。 单核细胞: 慢性感染、某些肿瘤时升高。 嗜酸性粒细胞: 过敏性疾病、寄生虫感染时升高。 嗜碱性粒细胞: 较少见,可能与某些过敏反应、白血病有关。 血小板计数(PLT): 测量单位体积内血小板的数量。 临床意义: 增高(血小板增多)可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炎症等;降低(血小板减少)可见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骨髓抑制、DIC等,易引起出血。 3.3 外周血涂片检查 外周血涂片检查是对血液涂片进行染色、在显微镜下观察血细胞形态、大小、结构、数量等的重要手段,是全血细胞计数的重要补充。 红细胞形态学检查: 观察红细胞的大小(正常细胞、小细胞、大细胞)、颜色(正常色素、低色素、高色素)、形状(球形、靶形、镰形)、有无包涵体(如Howell-Jolly小体、嗜碱性点彩等)。 临床意义: 诊断不同类型的贫血(如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地中海贫血、镰刀状贫血等),识别疟原虫等。 白细胞形态学检查: 观察各种白细胞的形态特征,如细胞核形态、染色质分布、胞浆特征、有无颗粒及异型性。 临床意义: 识别异常白细胞(如幼红细胞、有核红细胞、原始粒细胞、异型淋巴细胞等),诊断白血病、疟疾等。 血小板形态学检查: 观察血小板的大小、形态、有无成团。 临床意义: 辅助诊断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3.4 凝血功能检查 凝血功能检查用于评估血液的止血和血栓形成能力,对诊断出血性疾病和血栓性疾病至关重要。 凝血酶原时间(PT): 反映外源性凝血途径和共同凝血途径的功能。 临床意义: 延长见于维生素K缺乏、肝功能严重受损、服用抗凝药物(如华法林)等。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反映内源性凝血途径和共同凝血途径的功能。 临床意义: 延长见于血友病、肝素治疗、某些凝血因子缺乏等。 凝血酶时间(TT): 反映最后共同凝血途径的终末阶段(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 临床意义: 延长见于纤维蛋白原减少或功能异常,或使用肝素。 纤维蛋白原(FIB): 血液中的凝血蛋白。 临床意义: 降低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严重肝病、先天性纤维蛋白原缺乏等;升高可见于炎症、组织损伤等。 D-二聚体(D-dimer):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 临床意义: 升高是血栓形成(如深静脉血栓、肺栓塞)的重要指标。 3.5 骨髓象检查 骨髓象检查是诊断血液系统疾病(如各种贫血、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最直接、最重要的方法。通过穿刺采集骨髓液,进行形态学检查。 临床意义: 评估骨髓造血功能,诊断各类白血病,判断贫血原因,监测骨髓移植效果等。 3.6 血液学检验的临床应用 血液学检验广泛应用于: 贫血的诊断与分型: 确定贫血的原因,指导治疗。 感染性疾病的辅助诊断: 通过白细胞计数和分类,判断感染的性质和严重程度。 白血病的诊断与分型: 骨髓象是诊断白血病的首选方法。 出血与血栓性疾病的评估: 凝血功能检查是关键。 肿瘤的诊断与监测: 某些肿瘤可引起血液学指标异常。 药物疗效的评估与监测: 如抗凝药物、化疗药物等。 健康体检: 早期发现潜在的血液系统异常。 本章系统介绍了血液学检验的核心内容,强调了对血细胞各项指标的理解以及形态学观察的重要性,为读者建立起血液系统疾病的初步诊断思路。 --- 第四章 临床化学检验 临床化学检验是应用化学、生物化学、物理化学等原理和方法,对人体的体液(主要是血液、尿液)及其他生物样本中的各种化学成分进行定量或定性测定,以了解机体的代谢状态、器官功能、疾病诊断和疗效监测。本章将重点介绍临床化学检验的主要检测项目、原理及临床意义。 4.1 临床化学检验的常用样本 血液: 主要检测血清和血浆。 血清: 通过血液凝固后离心获得,不含凝血因子,适合检测许多酶、激素、脂类、电解质等。 血浆: 加入抗凝剂后离心获得,含有凝血因子,适合检测凝血相关物质、血钙(需用不含钙的抗凝剂)等。 尿液: 晨尿、24小时尿、随机尿等,常用于检测肾功能、代谢产物、电解质、某些酶等。 其他体液: 脑脊液、胸腹腔积液、关节液等,用于特定情况下的化学成分分析。 4.2 血糖及糖代谢检查 血糖是机体重要的能量来源,其水平受多种因素影响,是反映糖代谢紊乱的重要指标。 血糖(Glucose): 检测原理: 主要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GOD-POD法)或己糖激酶法(HK法)。 临床意义: 高血糖: 见于糖尿病、应激性高血糖、库欣综合征、胰腺炎等。 低血糖: 见于胰岛素过量、肝功能衰竭、某些肿瘤、饥饿等。 糖化血红蛋白(HbA1c): 反映近2-3个月平均血糖水平。 检测原理: 基于HbA1c与Hb的其他部分在物理化学性质上的差异,采用离子交换色谱法、免疫学法等。 临床意义: 是诊断和评估糖尿病控制状况的金标准,可避免短期血糖波动的影响。 果糖胺: 反映近2-3周平均血糖水平。 临床意义: 适用于监测血糖控制的近期变化,尤其适合妊娠糖尿病患者。 4.3 血脂检查 血脂是血液中的脂质成分,主要包括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等。 总胆固醇(TC): 检测原理: 酶法。 临床意义: 增高是心脑血管疾病(如冠心病、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 甘油三酯(TG): 检测原理: 酶法。 临床意义: 增高与高血压、肥胖、糖尿病等相关,也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被称为“坏胆固醇”,易在血管壁沉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 临床意义: 维持较低水平对预防心血管疾病至关重要。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 被称为“好胆固醇”,能将胆固醇从外周运回肝脏,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临床意义: 维持较高水平有助于预防心血管疾病。 4.4 肝功能检查 肝功能检查主要评估肝脏的合成、代谢、排泄和解毒功能。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谷丙转氨酶(SGPT): 主要存在于肝细胞内。 检测原理: 酶法。 临床意义: ALT升高是肝细胞损伤最敏感的指标,见于各种肝炎、脂肪肝、肝硬化、肝癌等。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谷草转氨酶(SGOT): 存在于肝脏、心肌、骨骼肌等。 检测原理: 酶法。 临床意义: AST升高也提示肝损伤,但其特异性不如ALT,也见于心肌梗死、肌肉损伤等。 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 胆红素代谢异常是黄疸的主要原因。 检测原理: 范氏比色法、酶法。 临床意义: 高TBIL/DBIL: 提示胆汁淤积性黄疸,见于肝内、肝外胆道梗阻、某些药物性肝损伤等。 高TBIL/IBIL: 提示溶血性黄疸或肝细胞性黄疸(早期)。 白蛋白(ALB): 主要由肝脏合成。 临床意义: 降低见于肝脏合成功能减退、营养不良、肾病丢失等。 尿素氮(BUN)/肌酐(Cr): 主要反映肾脏功能。 检测原理: 酶法、显色法。 临床意义: 增高提示肾功能减退,如急性肾炎、慢性肾炎、肾衰竭等。 4.5 肾功能检查 肾脏是代谢废物的主要排泄器官,肾功能检查主要评估肾脏的滤过和排泄功能。 尿素氮(BUN)/肌酐(Cr): 见肝功能检查。 尿酸(UA): 嘌呤代谢的终末产物。 检测原理: 酶法、显色法。 临床意义: 增高见于痛风、肾功能不全、尿毒症、高嘌呤饮食等。 4.6 心肌酶谱 心肌酶谱检查主要用于诊断和鉴别心肌损伤,特别是心肌梗死。 肌酸激酶(CK): 主要存在于骨骼肌、心肌、脑组织。 临床意义: 心肌梗死时升高,骨骼肌损伤时也升高。 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 特异性高于CK,主要存在于心肌。 临床意义: 心肌梗死时升高,是诊断心肌损伤的特异性指标之一。 乳酸脱氢酶(LDH): 广泛存在于全身组织。 临床意义: 心肌梗死后数小时升高,持续时间较长,但特异性不强。 肌钙蛋白(cTnI/cTnT): 心肌特有的蛋白质。 检测原理: 免疫学法。 临床意义: 心肌梗死最早、最特异的标志物,升高早且持续时间长。 4.7 电解质测定 电解质在维持体内水平衡、酸碱平衡、神经肌肉兴奋性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钠(Na+)、钾(K+)、氯(Cl-): 检测原理: 离子选择性电极法、火焰光度法。 临床意义: 异常见于脱水、肾病、心力衰竭、内分泌疾病、呕吐、腹泻等。 钙(Ca2+)、磷(P)、镁(Mg2+): 检测原理: 酶法、原子吸收光谱法。 临床意义: 与骨骼健康、神经肌肉功能、酶活性等密切相关。 4.8 淀粉酶(AMY)与脂肪酶(LIP) 主要用于诊断胰腺疾病。 淀粉酶: 分为唾液淀粉酶和胰淀粉酶。 临床意义: 急性胰腺炎时显著升高。 脂肪酶: 特异性比淀粉酶更高。 临床意义: 急性胰腺炎时升高。 4.9 临床化学检验的技术平台 临床化学检验采用的技术平台多种多样,包括: 分光光度法: 最常用的方法,通过测量样品对特定波长光的吸收度来定量检测物质。 荧光法: 利用物质的荧光性质进行检测,灵敏度高。 化学发光法(CLIA): 通过化学反应产生光信号,用于免疫分析和特定化学物质的检测。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结合了免疫学和酶学原理,用于检测抗原或抗体。 电化学发光法(ECLIA): 利用电化学反应激发发光,具有高灵敏度和宽线性范围。 免疫比浊法/免疫透射比浊法: 利用抗原抗体反应形成复合物,通过测量浊度来定量检测。 离子选择性电极法: 用于检测溶液中特定离子的浓度。 毛细管电泳法: 将样品中的不同成分分离后进行检测。 临床化学检验内容庞杂,本章仅对部分常见项目进行介绍,旨在为读者建立临床化学检验的基本概念和认知框架,理解各类生化指标在疾病诊断中的重要作用。 --- 第五章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是识别和鉴定引起人类感染性疾病的微生物(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等)的一门学科。通过对感染源的准确诊断,为临床医生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特别是抗生素和抗病毒药物的选择)提供依据,在控制感染传播、保障公共卫生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5.1 微生物学检验的基本流程 微生物学检验通常遵循以下基本流程: 1. 标本采集: 严格按照无菌原则采集具有代表性的标本。 2. 标本运送与保存: 确保标本在运送过程中不被污染、变质,并尽快送检。 3. 病原体分离与培养: 在适宜的培养基上,利用微生物的生长需求,分离出可疑病原体。 4. 形态学及染色学检查: 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菌、真菌等的形态、大小、染色特征。 5. 生化特性鉴定: 利用微生物的各种生化反应特征,进一步鉴定菌种。 6. 药敏试验: 测定病原体对各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为临床用药提供指导。 7. 核酸检测(PCR等): 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快速、特异地检测病原体的核酸。 8. 抗原/抗体检测: 检测病原体产生的抗原或机体产生的特异性抗体。 9. 结果报告: 将检验结果准确、及时地报告给临床医生。 5.2 细菌学检验 细菌是引起人类感染最常见的微生物。 标本类型: 血液、尿液、痰、粪便、脑脊液、伤口分泌物、体腔积液等。 常用染色法: 革兰染色法: 将细菌分为革兰阳性(Gram+,染紫蓝色)和革兰阴性(Gram-,染红色),是初步分类的重要依据。 抗酸染色法: 用于鉴定抗酸性细菌,如结核杆菌。 培养基: 选择性培养基: 抑制杂菌生长,促进特定细菌生长,如MacConkey琼脂培养基用于肠杆菌科细菌。 鉴别性培养基: 可区分具有不同生化特性的细菌,如血琼脂培养基可观察细菌的溶血环。 细菌形态学: 观察细菌的形态(球菌、杆菌、螺旋菌)、排列方式(成对、成链、成簇)。 生化鉴定: 测定细菌的糖发酵能力、产酶能力、动力等多种生化反应,如API鉴定系统。 药敏试验: 纸片扩散法(K-B法): 将含有已知浓度抗菌药物的纸片放在已接种菌的琼脂平板上,通过观察抑菌圈大小判断敏感性。 最小抑菌浓度(MIC)测定法: 确定能抑制细菌生长的最低抗菌药物浓度。 临床意义: 指导临床合理用药,避免耐药性产生。 快速诊断技术: PCR检测: 快速检测病原菌的特异性基因片段,如MRSA(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GBS(B族链球菌)等。 质谱(MALDI-TOF MS): 快速鉴定细菌种类,准确性高。 5.3 病毒学检验 病毒是比细菌更小的病原体,只能在宿主细胞内繁殖。 标本类型: 血液、咽拭子、尿液、脑脊液、粪便、组织等。 检测方法: 病毒培养: 在适宜的细胞系中培养病毒,观察细胞病变效应(CPE),费时较长。 抗原检测: 利用特异性抗体检测病毒的抗原成分,如快速流感病毒抗原检测。 抗体检测: 检测机体针对病毒产生的特异性抗体(IgM、IgG),用于判断感染急性期或既往感染。 核酸检测(PCR): 检测病毒的核酸(DNA或RNA),是目前最常用、最快速、最灵敏的病毒检测方法,如COVID-19核酸检测、HIV核酸检测。 血清学诊断: 通过检测一系列抗体滴度变化,判断感染过程。 5.4 真菌学检验 真菌可引起皮肤、黏膜及全身性感染。 标本类型: 皮肤刮屑、毛发、指甲、痰、尿液、血液、脑脊液等。 常用方法: 直接镜检: 用KOH溶液处理标本,直接在显微镜下观察真菌的菌丝、孢子等形态。 真菌培养: 在特异性真菌培养基(如沙保弱琼脂)上培养,观察菌落形态、颜色,并进行显微镜下鉴定。 真菌染色: 如PAS染色、GMS染色,可提高检出率。 抗原/抗体检测: 如抗β-D葡聚糖抗体(GM抗体)检测,用于诊断侵袭性真菌感染。 5.5 寄生虫学检验 寄生虫可引起多种疾病,影响范围广泛。 标本类型: 粪便、血液(疟疾、丝虫病)、痰、尿液、组织活检等。 检测方法: 粪便检查: 镜检粪便,查找寄生虫的虫卵、成虫、原虫包囊等。 血液涂片: 查找疟原虫、微丝蚴等。 血清学检查: 检测寄生虫抗原或宿主抗体。 5.6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的意义 病原诊断: 明确引起感染的病原体,为诊断提供关键依据。 治疗指导: 通过药敏试验,指导临床选择最有效的抗菌药物。 感染控制: 及时发现和报告传染病,协助控制疫情蔓延。 预后判断: 某些病原体的检出与预后密切相关。 公共卫生: 监测传染病流行趋势,为公共卫生决策提供支持。 微生物学检验是与时间赛跑的斗争,精确、快速的检验结果是战胜感染性疾病的重要武器。本章介绍了微生物学检验的概况,重点强调了标本采集和识别病原体的技术要点。 --- 第六章 临床免疫学检验 临床免疫学检验是应用免疫学的原理和技术,检测人体内产生的特异性免疫物质(如抗原、抗体、细胞因子等),用于疾病的诊断、疗效评估、预后判断以及疫苗接种效果的评价。随着免疫学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飞速发展,临床免疫学检验已成为现代医学诊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6.1 免疫学基础知识回顾 抗原: 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物质。 抗体(免疫球蛋白,Ig): 由B淋巴细胞分化而来的浆细胞产生的,能特异性结合抗原的蛋白质。主要有IgG、IgM、IgA、IgE、IgD。 免疫复合物: 抗原与抗体结合形成的复合物。 补体系统: 一组血浆蛋白,参与免疫应答的多个环节。 细胞免疫: 主要由T淋巴细胞介导。 体液免疫: 主要由B淋巴细胞介导,产生抗体。 6.2 免疫学检测的常用技术平台 免疫酶技术: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一种广泛应用的定量或半定量检测技术,通过酶标记物检测抗原或抗体。 免疫荧光技术(IF): 利用荧光物质标记抗体或抗原,通过荧光显微镜检测。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CLIA): 利用化学发光反应产生的信号进行检测,灵敏度高,自动化程度高。 免疫比浊法/免疫透射比浊法: 检测抗原抗体反应形成的沉淀或浊度。 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 常用于快速定性检测,如早孕试纸、病毒抗原检测试纸。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结合免疫学技术: 如RT-PCR检测病毒RNA。 流式细胞术: 用于检测和分析细胞表面的抗原,如免疫分型。 6.3 感染性疾病免疫学诊断 检测机体针对病原体产生的特异性抗体是诊断许多感染性疾病的重要手段,尤其适用于一些难以直接培养的病原体。 病毒感染: 乙肝病毒(HBV)标志物: HBsAg、HBcAb、HBsAb、HBeAg、HBeAb、HBV DNA。用于诊断乙肝病毒感染、评估感染状态及传染性。 丙肝病毒(HCV)抗体: 艾滋病病毒(HIV)抗体/抗原: 甲型流感病毒、乙型流感病毒抗体: 巨细胞病毒(CMV)抗体: 弓形虫(TOXO)抗体: 细菌感染: 幽门螺杆菌(Hp)抗体: 梅毒螺旋体抗体: 肺炎支原体抗体: 其他感染: 风疹病毒(Rubella)抗体: 柯萨奇病毒抗体: 6.4 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学诊断 自身免疫性疾病是指机体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自身正常组织所引起的疾病。 抗核抗体(ANA): 是筛查多种自身免疫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的常用指标。 类风湿因子(RF): 约80%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RF阳性。 抗环瓜氨酸肽抗体(Anti-CCP): 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特异性高。 抗DNA抗体(抗dsDNA): 对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具有较高的特异性。 抗SSA/SSB抗体: 与干燥综合征、新生儿狼疮等相关。 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Anti-TG)、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Anti-TPO): 与桥本甲状腺炎、Graves病等甲状腺自身免疫病相关。 6.5 肿瘤标志物 肿瘤标志物是指肿瘤细胞在异常代谢过程中,合成并分泌到体液中,或因肿瘤侵犯引起宿主反应而产生的物质。 癌胚抗原(CEA): 筛查消化道肿瘤(结肠癌、胃癌)的辅助指标。 甲胎蛋白(AFP): 筛查肝细胞癌、生殖细胞肿瘤的辅助指标。 癌抗原19-9(CA19-9): 筛查胰腺癌、胆道癌、胃癌的辅助指标。 癌抗原125(CA125): 筛查卵巢癌的辅助指标。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 筛查前列腺癌的特异性指标。 6.6 激素类物质的免疫学测定 许多激素(如促甲状腺激素TSH、促卵泡生成素FSH、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2、孕酮P、睾酮T、皮质醇等)可以通过免疫学方法进行定量检测,用于内分泌疾病的诊断。 6.7 免疫学检验在临床的应用 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与监测: 尤其适用于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等病原体。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是诊断自身免疫病的核心手段。 肿瘤的筛查、诊断、疗效评估与复发监测。 内分泌疾病的诊断。 过敏性疾病的诊断。 器官移植的配型与排斥反应监测。 临床免疫学检验技术多样,结果的解读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其他检验结果以及病原体本身的特点。本章旨在介绍免疫学检验的主要领域和技术,帮助读者理解其在疾病诊断中的重要性。 --- 第七章 临床实验室管理与质量控制 现代临床检验不仅需要高超的技术,更需要科学、规范、严谨的管理体系来保障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临床实验室管理与质量控制是保证检验服务质量、提升医疗安全的关键环节。 7.1 实验室基本设施与安全管理 场地要求: 实验室应布局合理,采光良好,通风设施齐全,并设有明确的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避免交叉污染。 仪器设备: 需配备满足检验项目需求的各类先进仪器设备,并定期进行维护保养,确保其正常运行。 试剂与耗材: 建立规范的试剂、耗材采购、验收、储存、管理制度,保证其质量和有效期。 生物安全: 防护措施: 佩戴防护服、手套、口罩,配备洗眼器、淋浴器等应急设备。 废物处理: 医疗废物(感染性废物、锐器废物、病理性废物)需分类收集、消毒、妥善处理。 操作规范: 避免飞溅、气溶胶产生,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个人卫生: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消防安全: 熟悉实验室易燃易爆物品存放规定,配备消防器材,定期进行消防演练。 7.2 质量管理体系(QMS) 质量管理体系是确保检验质量的整体框架,通常遵循ISO 15189等国际标准。 质量手册: 阐述实验室的质量方针、质量目标、组织结构、职责等。 程序文件: 规定了各项操作规程(SOP),包括标本采集、处理、检测、结果报告、仪器维护等。 记录文件: 详细记录了检验活动的各个环节,如原始记录、校准记录、维护记录、培训记录等。 7.3 室内质量控制(IQC) 室内质量控制是检验科内部每日进行的质量监控活动,以确保仪器和试剂在当天运行状态的稳定性。 质控品: 使用已知浓度的质控血清、质控尿等,与待测样本一同进行检测。 质控图: 将质控品检测结果绘制成质控图(如Levey-Jennings图),通过分析质控品的变异模式,判断仪器和试剂是否在控。 规则应用: 运用Westgard多规则等,对质控结果进行判定,及时发现和排除偏差。 每日校准: 部分仪器需要每日进行校准,以保证其准确性。 7.4 室间质量评价(EQA)/能力验证(PT) 室间质量评价是由权威机构定期向各实验室发放同一份未知样品,要求各实验室进行检测,并将结果反馈给评价机构进行统一评估。 目的: 评价实验室检测水平与外部标准的符合程度,发现潜在问题,促进实验室间交流和提高。 重要性: 是实验室获得认可资质(如ISO 17025、CAP认证)的必备环节。 7.5 仪器设备的维护与校准 日常维护: 每日、每周、每月对仪器进行清洁、检查、润滑等。 预防性维护: 定期由工程师进行检查、保养、更换易损件。 校准: 使用标准物质,按照规定的频率和方法对仪器进行校准,以确保其准确性。 验证: 新购仪器或重大维修后,需进行仪器性能验证。 7.6 实验人员的资质与培训 资质要求: 实验人员应具备相应的学历、专业知识和技能,并通过执业资格考试。 持续培训: 定期进行新知识、新技术的培训,参加学术会议,更新知识结构。 操作规范: 严格按照SOP操作,避免人为失误。 职业健康: 关注员工的身心健康,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 7.7 检验报告的管理 报告的规范性: 报告应清晰、准确、完整,包含患者信息、检验项目、结果、参考范围、单位、报告日期、检验者签名、审核者签名等。 危急值报告: 对于可能威胁患者生命的危急值,应建立快速、有效的报告和沟通机制。 信息安全: 保护患者隐私,确保检验信息系统的安全。 7.8 实验室信息化建设 LIS(实验室信息系统)是现代临床检验科的“神经中枢”,集成了样本管理、仪器连接、结果录入、报告生成、数据统计、质量控制等功能,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临床实验室管理与质量控制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和持续改进。本章旨在使读者认识到质量控制的重要性,了解其基本原则和方法,为今后在实际工作中遵循和执行质量管理规章制度打下基础。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的第一感觉是“厚度惊人”,这绝对不是一本可以轻松在咖啡馆里翻阅的休闲读物。它更像是一本工具箱,里面塞满了各种工具和说明书。我主要关注的是其中关于特定疾病标志物检测的章节。比如,心肌损伤标志物的动态变化曲线分析,以及肝功能各项指标的联动解读,这些在临床诊断中至关重要。我希望书里能深入探讨一下不同检测平台(比如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之间结果的系统性差异,以及如何进行实验室间比对的科学方法。现在的检验行业对结果的精确度和可比性要求越来越高,一本好的教材应该能引导我们理解这些“幕后”的质量保证体系。我注意到书中提到了很多国内外最新的分析方法学进展,这点非常棒,说明编者紧跟时代步伐。但坦白说,有些复杂的公式推导部分,我需要放慢速度,甚至需要借助其他资料来辅助理解其背后的统计学意义。如果能提供一些针对性的习题或案例分析,帮助读者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的判断力,那就更贴合我们这些需要提升实战能力的人的需求了。整体来看,它展现出一种严谨的学术态度,适合有一定基础、希望往精深方向钻研的读者。

评分

从一个资深技师的角度来看待这本书,它给我的感觉是“稳健”且“全面”。它成功地搭建了一个从基础化学到临床应用的完整知识体系,避免了当前许多教材过于侧重理论而忽视实际操作的弊端。我关注的重点在于质量保证体系(QA/QC)的落地执行。这本书详细阐述了控制图的原理和应用,这对于我们日常的室内质控工作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此外,它对参考实验室的设置和能力验证(Proficiency Testing)的参与要求也有清晰的描述,这有助于我们理解如何将本实验室的结果置于更广阔的行业背景中去衡量。美中不足的是,书中对当前快速迭代的POCT(即时检验)技术在质量控制和数据上传方面的特殊要求着墨不多,这部分内容在现代临床环境中正变得越来越重要。总体而言,这本书像是为培养合格的中坚力量而设计的,它要求读者不仅要知道操作步骤,更要理解背后的生物学和化学逻辑。它不是一本用来“快速学习”的书,而是一本需要反复研读、并能陪伴你职业生涯成长的参考书,其价值在于其深度和广度,而不是简单易读性。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风格非常鲜明,大量使用了图表和流程图,这对于理解复杂的生化通路和检验流程来说,简直是福音。我个人比较注重那些与新标准接轨的内容。现在国家对检验报告的规范化要求越来越高,这本书在解读参考范围、参考区间建立的标准上,是否与最新的国家或行业指南保持一致,是我非常看重的一点。特别是关于遗传代谢病筛查的质控流程,我希望能找到明确的指导。我注意到其中对一些高灵敏度检测技术的介绍很到位,比如某些肿瘤标志物的超微量测定。但我也发现,对于一些操作性特别强的细节,比如试剂的开瓶后储存条件、不同批次间可能出现的微小偏差处理,书中的描述略显概括,或许是受限于篇幅的缘故吧。如果能在每一个关键操作步骤后增加一个“注意事项”或“常见错误”的提示框,那读起来会更安全、更踏实。总而言之,它在宏观的理论框架搭建上做得非常出色,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坚实的知识底座,但具体的“经验之谈”还需要读者在实践中去不断印证和补充。

评分

我是一个对实验误差分析特别感兴趣的读者,因为在实际工作中,如何解释那些“临界值”的结果,往往是最考验功力的。这本书在这方面似乎有所侧重,它没有停留在仅仅描述“如何做”的层面,而是深入探究了“为什么会这样”的内在机制。比如,对标本溶血、脂血等对结果干扰的详细机制解释,读起来让人茅塞顿开。我特别欣赏它对生物化学检验中自动化程度提高所带来的挑战的探讨,比如LIS(实验室信息系统)与检验设备的接口问题,这虽然偏向管理,却是保证高效检验不可或缺的一环。然而,对于一些非常小众或新兴的特殊检验项目(比如某些罕见内分泌激素的测定),书中的内容篇幅相对较少,这可能是受限于“通用性”的定位。我希望作者能在未来修订中,增加更多关于“疑难病例”检验结果的讨论模块,比如如何通过多个指标的交叉验证来锁定诊断方向。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偏向学术论述,逻辑严密,但偶尔会显得略微拗口,对于需要快速查找信息的读者来说,可能需要多花点时间适应其叙述方式。

评分

这本关于生物化学检验技术的书,装帧倒是挺扎实的,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一看就是那种经过时间考验的教科书类型。封面设计中规中矩,没有太多花哨的东西,蓝白相间的色调,带着一丝严肃和专业感,让人感觉内容绝对是干货满满。我买来主要是想找一些关于临床实验室常用分析方法的详细操作规范和原理阐述。尤其是那些复杂的酶学反应和电泳技术,希望能有更直观的图示和步骤分解。初翻了一下目录,感觉涵盖的范围很广,从基础的生化指标到一些新兴的分子诊断技术,似乎都有所涉及。不过,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里面的术语密度可能有点高,需要经常对照着词汇表才能跟上思路。我特别期待它在质量控制和实验室安全操作方面的介绍,毕竟在实际工作中,这些细节决定了检验结果的可靠性。希望这本书能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前辈在身边指导,把那些看似枯燥的理论知识,用生动的、贴近实际操作的语言讲明白。如果能配上一些典型故障的排查案例分析,那就更完美了,能让人在遇到问题时不至于手足无措。总而言之,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一本面向实践、内容详实的专业参考书,值得细细品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