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生物化学检验技术(二版/中职检验)
定价:24.00元
售价:16.3元,便宜7.7元,折扣67
作者:沈岳奋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日期:
ISBN:978711709643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81kg
本教材是以2007年卫生部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颁布的全国中等卫生职业教育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为依据,按照全国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编写原则和整体规划的要求编写而成,供中等职业学校医药卫生类医学检验专业学生使用,也可供相关专业职业培训和职业教育之用。
生物化学检验技术是中等卫生职业学校医学检验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在编写本书过程中,考虑到本专业和本课程的继承和发展,酌情参考教育部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2001版),紧扣培养目标,注意与本专业高职高专教材在深度、广度上的层次区别和技术应用上的教学要求区别,贯彻少而精的原则,体现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和适用性相结合,强调适合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所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技术联系应用、职业技能训练联系职业素养培养。
在综合全国各地六年来使用教育部中等职业教育规划教材《生物化学检验技术》反馈信息的基础上,本着充分考虑中等职业学校生源的变化情况,贯彻对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适度、够用”的原则,本教材对上版教材进行了如下调整:删除了部分过时的理论和实验方法(如血清麝香草酚浊度试验等),增设了部分新发展的生物化学检验项目(如心脏生化标志物检验等),调整了应属于高职高专层次的教学内容(如临床生物化学检验质量控制中的室间质量控制等)及其部分章节的教学内容(如合并光谱分析技术、电泳技术和电化学分析技术为常用生物化学检验技术等)。本教材在选用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具体项目和方法时,按照教学要求紧贴行业标准的编写思路,参考卫生部医政司颁发的第3版《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2006年)的实验项目,并结合全国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和未来发展趋势而确定。
全书按126教学时数编写,其中理论教学占62学时,实验、实训教学占64学时,各地区、各学校在使用时可按教学大纲的机动学时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加以适当调整。本书共分三篇15章,包括三部分内容:篇生物化学检验技术总论,概要介绍生物化学检验的各类技术方法等;第二篇生物化学检验技术各论,主要介绍糖类、酶类、脂类、蛋白质类和电解质类等生化物质测定方法和常见*功能试验,如肝功能试验、肾功能试验和呼吸功能试验(血液气体和酸碱分析)等;第三篇主要介绍临床生物化学检验质量控制。
篇 生物化学检验技术总论
章 生物化学检验技术的概念和任务
一、生物化学检验技术的概念和任务
二、生物化学检验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三、生物化学检验技术学习方法的优化
第二章 生物化学检验技术基础知识
节 生物化学检验实验室的一般规则
一、实验室规则
二、实验室安全及意外事故处理
第二节 常用玻璃仪器的使用
一、常用玻璃量器的规格及使用
二、常用玻璃仪器的清洗
第三节 试剂的配制与使用
一、化学试剂的等级标准
二、生物试剂的种类和应用
三、化学试剂的保管
四、实验试剂的配制和使用
五、试剂盒的选择和评价
第四节 生物化学检验实验室常规仪器的使用
一、离心机
二、电热恒温水浴箱
三、电热恒温干燥箱
四、电热搅拌仪
第五节 生物化学检验标本的采集与处理
一、血液标本
二、尿液标本
三、脑脊液标本
四、标本采集中影响检验结果的因素
第三章 常用生物化学检验技术
节 光谱分析技术
一、分光光度技术的基本原理
二、吸光系数
三、分光光度计的基本结构
四、分光光度技术的定量测定方法
五、火焰光度分析法
六、比浊分析法
七、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八、荧光光度分析法
第二节 电化学分析技术
一、电位分析技术的基本原理
二、离子选择电极的分类和保养
三、离子选择电极的分析方法
第三节 电泳技术
一、电泳的基本原理
二、影响电泳速度与分辨率的因素
三、电泳技术的分类
四、醋酸纤维素薄膜电冰技术
五、聚酰胺凝胶电泳技术
六、其他电泳技术
第四章 酶学分析技术
节 酶活性测定的基本知识
一、酶活性的概念
二、酶活性单位
三、酶促反应动力学
第二节 酶学分析的类型
一、工具酶
二、酶活性的测定方法
三、酶活性单位的计算
第三节 影响酶活性测定的因素
一、标本
二、测定条件
第五章 自动生化分析技术
节 自动生化分析仪
一、自动化程度
二、反应装置的结构
三、复杂程度和分析功能
……
第二篇 生物化学检验技术各论
第六章 体液葡萄糖检验
第七章 体液蛋白质检验
第八章 血清酶活性测定
第九章 血脂及血浆脂蛋白检验
第十章 体液电解质检验
第十一章 肝功能试验
第十二章 肾功能试验
第十三章 心脏生化标志物检验
第十四章 血气分析与酸碱平衡
第三篇 质量控制
第十五章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质量控制
附录一 生物化学检验技术总论实践指导
附录二 《生物化学检验技术》教学大纲
说实话,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的第一感觉是“厚度惊人”,这绝对不是一本可以轻松在咖啡馆里翻阅的休闲读物。它更像是一本工具箱,里面塞满了各种工具和说明书。我主要关注的是其中关于特定疾病标志物检测的章节。比如,心肌损伤标志物的动态变化曲线分析,以及肝功能各项指标的联动解读,这些在临床诊断中至关重要。我希望书里能深入探讨一下不同检测平台(比如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之间结果的系统性差异,以及如何进行实验室间比对的科学方法。现在的检验行业对结果的精确度和可比性要求越来越高,一本好的教材应该能引导我们理解这些“幕后”的质量保证体系。我注意到书中提到了很多国内外最新的分析方法学进展,这点非常棒,说明编者紧跟时代步伐。但坦白说,有些复杂的公式推导部分,我需要放慢速度,甚至需要借助其他资料来辅助理解其背后的统计学意义。如果能提供一些针对性的习题或案例分析,帮助读者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的判断力,那就更贴合我们这些需要提升实战能力的人的需求了。整体来看,它展现出一种严谨的学术态度,适合有一定基础、希望往精深方向钻研的读者。
评分从一个资深技师的角度来看待这本书,它给我的感觉是“稳健”且“全面”。它成功地搭建了一个从基础化学到临床应用的完整知识体系,避免了当前许多教材过于侧重理论而忽视实际操作的弊端。我关注的重点在于质量保证体系(QA/QC)的落地执行。这本书详细阐述了控制图的原理和应用,这对于我们日常的室内质控工作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此外,它对参考实验室的设置和能力验证(Proficiency Testing)的参与要求也有清晰的描述,这有助于我们理解如何将本实验室的结果置于更广阔的行业背景中去衡量。美中不足的是,书中对当前快速迭代的POCT(即时检验)技术在质量控制和数据上传方面的特殊要求着墨不多,这部分内容在现代临床环境中正变得越来越重要。总体而言,这本书像是为培养合格的中坚力量而设计的,它要求读者不仅要知道操作步骤,更要理解背后的生物学和化学逻辑。它不是一本用来“快速学习”的书,而是一本需要反复研读、并能陪伴你职业生涯成长的参考书,其价值在于其深度和广度,而不是简单易读性。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风格非常鲜明,大量使用了图表和流程图,这对于理解复杂的生化通路和检验流程来说,简直是福音。我个人比较注重那些与新标准接轨的内容。现在国家对检验报告的规范化要求越来越高,这本书在解读参考范围、参考区间建立的标准上,是否与最新的国家或行业指南保持一致,是我非常看重的一点。特别是关于遗传代谢病筛查的质控流程,我希望能找到明确的指导。我注意到其中对一些高灵敏度检测技术的介绍很到位,比如某些肿瘤标志物的超微量测定。但我也发现,对于一些操作性特别强的细节,比如试剂的开瓶后储存条件、不同批次间可能出现的微小偏差处理,书中的描述略显概括,或许是受限于篇幅的缘故吧。如果能在每一个关键操作步骤后增加一个“注意事项”或“常见错误”的提示框,那读起来会更安全、更踏实。总而言之,它在宏观的理论框架搭建上做得非常出色,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坚实的知识底座,但具体的“经验之谈”还需要读者在实践中去不断印证和补充。
评分我是一个对实验误差分析特别感兴趣的读者,因为在实际工作中,如何解释那些“临界值”的结果,往往是最考验功力的。这本书在这方面似乎有所侧重,它没有停留在仅仅描述“如何做”的层面,而是深入探究了“为什么会这样”的内在机制。比如,对标本溶血、脂血等对结果干扰的详细机制解释,读起来让人茅塞顿开。我特别欣赏它对生物化学检验中自动化程度提高所带来的挑战的探讨,比如LIS(实验室信息系统)与检验设备的接口问题,这虽然偏向管理,却是保证高效检验不可或缺的一环。然而,对于一些非常小众或新兴的特殊检验项目(比如某些罕见内分泌激素的测定),书中的内容篇幅相对较少,这可能是受限于“通用性”的定位。我希望作者能在未来修订中,增加更多关于“疑难病例”检验结果的讨论模块,比如如何通过多个指标的交叉验证来锁定诊断方向。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偏向学术论述,逻辑严密,但偶尔会显得略微拗口,对于需要快速查找信息的读者来说,可能需要多花点时间适应其叙述方式。
评分这本关于生物化学检验技术的书,装帧倒是挺扎实的,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一看就是那种经过时间考验的教科书类型。封面设计中规中矩,没有太多花哨的东西,蓝白相间的色调,带着一丝严肃和专业感,让人感觉内容绝对是干货满满。我买来主要是想找一些关于临床实验室常用分析方法的详细操作规范和原理阐述。尤其是那些复杂的酶学反应和电泳技术,希望能有更直观的图示和步骤分解。初翻了一下目录,感觉涵盖的范围很广,从基础的生化指标到一些新兴的分子诊断技术,似乎都有所涉及。不过,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里面的术语密度可能有点高,需要经常对照着词汇表才能跟上思路。我特别期待它在质量控制和实验室安全操作方面的介绍,毕竟在实际工作中,这些细节决定了检验结果的可靠性。希望这本书能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前辈在身边指导,把那些看似枯燥的理论知识,用生动的、贴近实际操作的语言讲明白。如果能配上一些典型故障的排查案例分析,那就更完美了,能让人在遇到问题时不至于手足无措。总而言之,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一本面向实践、内容详实的专业参考书,值得细细品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