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家风家训: 王立群智解成语6
定价:30.00元
作者:王立群
出版社:大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12-01
ISBN:978753478479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王立群智解成语”系列图书自2012年推出以来已走过五个年头,王立群先生通俗幽默、娓娓道来的文风与钩沉史料、严谨周密的学术态度使得此系列图书在语言文字类通俗读物中始终保持畅销。在关注了婚恋、美食、时政、为政之道等社会热点后,王先生将眼光投向了家庭教育。古人的教子智慧透过一个个成语全面展露,弥补了市场上单一性质的成语类图书与家训类图书的单调性与说教色彩过浓的弱点。以成语解读家训,以家训叩问教育,以教育启迪人生,本书可以说是一本学习成语的范本,亦是一本教育孩子的佳作,同时也是一本宣扬传统文化的力作。
内容提要
《家风家训:王立群智解成语6》秉承了之前智解成语系列的风格,以成语为切入点,钩沉历史典故,讲述历史故事,阐释历史规律。本书以家风家训为主题,从家风的定义,夫妻、父子、兄弟、朋友之间相处之道、我国古代家庭的经典家风内容等方面展开讲述,涉及齐家治国、耳濡目染、康庄大道等一百余个成语,内容丰富有趣,语言通俗幽默,可读性强。
目录
天下国家 ………………………………………………… 1
在整个社会的组织结构中,家庭的位置在哪里呢? 古人常说天下国家,没有家就没有国,没有国也就没有天下,这就点明了家庭的位置。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成千上万个家庭细胞共同构成了社会肌体。只有每个细胞都健康,社会肌体才会正常生长、运行。如何保证家庭细胞的健康? 家教至关重要。《三字经》上说:“养不教,父之过。”父母养育儿女,不单要“养”,还要“育”,还要“使作善”,要对子女的人生道路负责,这就是家教。
修齐治平、齐家治国:家的位置在哪里………………… 2
少成若性、习惯自然 :“初始化”教育很重要 ………… 9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有好家才能走得远 …………… 14
家风是什么 ……………………………………………… 18
家风是什么? 家风是风,是家庭里的风,是一个家庭在世代繁衍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风俗、风气、风尚、风范。风是什么? “风者,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风是用来劝诫的,是用来教化的。家风是一个人精神成长的开端。有什么样的家风,就会有什么样的道德品性;有什么样的家风,就会有什么样的为人处世。家风凝练成文字世代相传,就是家训,是对子孙立身处世、治家立业的谆谆教诲。家风、家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具有家庭、家族的意义。
春风风人、夏雨雨人:风的作用 ……………………… 19
有其父必有其子、上梁不正下梁歪:家风世代相传 …… 21
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家风是一种环境 ……………… 24
枝繁叶茂、耳提面命:家训是谆谆教诲、殷切期望 …… 27
正家之道 始于夫妇 …………………………………… 33
家,一个似乎没有什么感彩的词语,却有着丰富的情感展现。有人享受着家的温馨,有人渴望着家的温暖,有人叹息着家的冷漠,有人忍受着家的破裂。家,一个再简单不过的字眼,却有着再复杂不过的关系,夫妻、父子、兄弟、爷孙、叔侄、妯娌,人人各自展现着自己的性情,共同演绎出一场场情节迥异的家庭剧,或哭,或笑,或吵,或闹。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家和万事兴”是一切之根本,家和才能志同,志同才有力量,有了力量才能兴盛,所以,中国的家风、家训往往于家庭和谐上反复陈说,其良苦用心不言而喻。在家庭关系中,丈夫与妻子没有血缘却关系密切,夫妻的和谐是家庭和谐的基础。
相女配夫、方枘圆凿:把把关,筛一筛,选一选………… 34
夫夫妇妇、牝鸡司晨:爷们像个爷们,娘们像个娘们
……………………………………………… 37
相敬如宾、情深义重:丈夫要掌好舵 ………………… 42
各司其职、宜室宜家:要做就做贤内助 ……………… 47
父与子 …………………………………………………… 52
近几年,《爸爸去哪儿》与《爸爸回来了》两档亲子真人秀节目热播,引起热议。节目中的父亲或严厉,或温柔;或得心应手,或狼狈不堪;或不善言辞,或循循善诱。风格不同,故事各异,父子共同演绎着相处之道。在爸爸那里,孩子是手心里的宝贝,疼爱孩子是他们的共性;在孩子那里,爸爸是坚强有力的臂膀,牵起爸爸的手就拥有无穷的勇气。孩子是家庭的未来,孩子教育的成功与否决定着一个家庭未来的走向;父辈是家庭的过去与现在,对待老人的态度是检验家庭教育成功的关键。中国传统家训对于父辈、孩子这两个不同的身份有着不同的角色认定,并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可资借鉴的相处模式。
哀哀父母、顾复之恩、昊天罔极、门闾之望:可怜天下父母心 ………………………………………… 53
施衿结缡、寝丘之志: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 56
慈乌反哺、寸草春晖、扇枕温衾、菽水之欢、不辱椿萱:如何为人子女 ………………………………… 61
父慈子孝、三省吾身:父子相处是大学问 …………… 68
同根手足情 ……………………………………………… 73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植凭借这首《七步诗》保全了自己的性命,更控诉了同胞骨肉曹丕对他的不容与迫害,正是这一点让《七步诗》家喻户晓,引起不同时代、不同阶层的情感共鸣:兄弟怎能残害兄弟? 兄弟必须爱护兄弟。中国还有句老话:“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关键时刻,还是亲兄奶弟为给力,兄弟是坚强的支持者。所以,中国成语中的“情同手足”“如兄如弟”“称兄道弟”“拜把兄弟”“兄弟手足”,都是用兄弟之深情喻指朋友友情之深厚。兄弟互敬互爱,是传统观念对兄弟关系的认识,是家庭和谐的重要因子,也是家族兴旺的关键因素。
分形连气、左提右挈、前襟后裾:同根同气共连枝,打断骨头连着筋 …………………………………… 74
同盘而食、长枕大被、兄肥弟瘦、李代桃僵、煮粥焚须:兄弟如何相处 ………………………………… 78
分居异爨、尺布斗粟、兄弟参商、同室操戈:相煎何太急……………………………………………… 85
人不学 不知道 ………………………………………… 93
随着一声响亮的哭声,一个新生命诞生了,自此,他的人生旅途便渐次展开。然而,一人的旅行并非易事,需要汲取营养,方能一往直前。这其中,学习是汲取营养重要的手段。学习教给他做人之道,使他不会坠入欲望的旋涡;学习教给他丰富的知识与处事智慧,使他不会走入自闭的黑屋;学习教给他谋生自立的手段,使他不会无所事事、穷困潦倒;学习还教给他修养身心的方法,使他能够达成心性的淡然与静默,一任花开花落、云卷云舒。学习与人生息息相关,那么,关注子孙人生发展的中国家训,自然不会缺少学习的身影。
学富五车:你也可以成为高贵的人…………………… 94
康庄大道、不求闻达、怀瑾握瑜、箕引裘随、世济其美:什么是你想要的 ……………………………… 98
幼学壮行、口不绝吟、墙面而立、沐猴而冠:不是你想要就能要……………………………………… 110
心怀包容 天地自宽…………………………………… 116
遭遇中伤、陷害,是挺身而起立马还击,还是默然一笑毫不介意,这是考量一个人气量的重要砝码;遭遇侮辱、侵犯,是不念旧恶犯而不校,还是以牙还牙以眼还眼,这是考量一个人心胸的重要标尺。对待同一个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是谦和宽厚,还是盛气凌人,这是一个人修养的重要体现。有人得势之后感觉整个世界都是他的,趾高气扬,颐指气使;有人得势之后则用自己的爱关爱整个世界,俯身给人以温暖。林语堂在《中国人的精神》中曾经指出:“我认为宽容是中国文化的品质,它也将成为成熟后的世界文化的的品质。”
宽仁大度、弘毅宽厚、浇瓜之惠:为政需宽厚………… 117
犯而不校、不念旧恶:为人当宽厚…………………… 121
量如江海、万顷之陂、川泽纳污:宽厚之人亦谦逊 …… 128
情恕理遣:宽厚之人必能忍 ………………………… 133
做个好人………………………………………………… 138
“老人倒了扶不扶”曾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几则扶了摔倒老人反而被坑的真人真事让人们心中五味杂陈。本是活雷锋,不仅没有鲜花和掌声,没有感谢与感动,反而遭到莫须有的诋毁,还要为此付出大半生的心血钱,小孩子则要为此忍受精神上的折磨:做好事到底是对还是错? 捐出的善款是被挥霍还是用在了实处无从得知。在一方有难的时候,到底还要不要伸出援助之手?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好心被亵渎之后,人们纷纷发出狠话:我要再做好事,再做好人,除非脑子进水了。如此种种都是现实;如此种种又让人想现实。那么,在今天,我们到底还要不要做好人呢?
为善乐、不愧屋漏、福善祸淫、积善余庆:多做好事 ……………………………………………… 139
轻财好施、急公好义、济弱扶倾、振穷恤贫:世界因善而美好 ……………………………………… 145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积善成德:做个好人,难也不难……………………………………………… 152
勤俭是咱们的传家宝…………………………………… 159
20 世纪60 年代的时候,有首歌曲很流行———《勤俭是咱们的传家宝》。歌曲中唱道,一寸铁、一粒米、一尺布、一分钱都要用在刀刃上。当时中国还比较贫穷,社会建设又需要大量财力,党中央号召“厉行节约”“勤俭建国”,这首歌曲就应运而生了,它反映了国家、人民的心声。随着新时期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国家的财力都有大幅度的提升,贪图安逸、腐化、攀比斗富的现象也不断出现了,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似乎被人们忘记了。浮华享乐的思想严重损害了社会肌体,对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极为不利。因此,国家又郑重提倡勤俭节约,再次诠释了中华民族勤以治国、俭以持家的嘉德懿行。
勤能补拙、笨鸟先飞、勤则不匮、断齑画粥、旰食宵衣:勤是钥匙 ………………………………… 160
食不求甘、衣不重彩、布衣蔬食、敝帷不弃、节用裕民、俭以养德:俭是聚宝盆 ………………………… 170
克勤克俭:一个都不能少…………………………… 183
志当存高远……………………………………………… 186
俗语说:“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这是说立志的重要性。缺乏理想、没有志向的人生,即使能活到一百岁,也是白活了。立志就是树立目标,确立志向。个人需要目标,家庭需要目标,国家也需要目标。正是因为目标的存在,才激励着个人、家庭、国家不断奋斗、不断进取。相反,一个没有目标的人,生活就会失去动力,糊里糊涂、浑浑噩噩、得过且过。没有志向的人生就等于放弃了自己的人生。所以,古今家训中特别强调培养孩子的志向,不仅要有志向,而且要有正确的志向、远大的志向,还要求为了实现志向而克服困难、持之以恒地去努力奋斗。
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做人做事,先要立志……………………………………………… 187
取法乎上,仅得乎中:志当存高远…………………… 191
矢志不移、铁砚磨穿:坚忍不拔之志………………… 201
男儿当自立……………………………………………… 204
中国传统社会对男子往往有更多的要求,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年幼之时,一切需要父母的关爱、引导,这是人生中为自由的时期。成年以后,责任便接踵而至,要呵护、关照妻子、儿女、父母,要打拼自己的事业,要挣钱维持家庭的开销,这便是中国传统观念中“男主外,女主内”家庭模式对于男子的职责规定。承担责任是需要的能力的,这种能力便是自立的能力。有些人依靠家庭的荫庇平淡一生;有些人白手起家拼得一个家业;有些人游手好闲、吃喝玩乐,败光家产。其实,中国家训中有许多教育子孙立业的论说,原因无他,无非是希望后代子孙能够衣食无忧、幸福安康。
光宗耀祖、创业垂统、诒厥孙谋:前提首先要自立 …… 205
不劳而获、爷羹娘饭、花根本艳、独立不惧、确乎不拔:啃老拼爹与自立自强 ………………………… 209
授人以渔、自食其力、披荆斩棘、惨淡经营:如何自立218
友谊的小船……………………………………………… 224
古希腊有句谚语云:“告诉我你和谁在一起,我就告诉你,你是谁!”中国成语中也有很多类似的表达,而且更为简练,如“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等。这些都是讲的重要性。从意义上而言,什么样的人,就结交什么样的朋友;反之,有什么样的朋友,也能知道你是什么样的人。所以,有益友,也有损友;有刎颈之交,也有狐朋狗友;友谊的小船能乘风破浪,也有可能说翻就翻。不可不慎。古之父母长辈对子孙的,亦是反复叮咛、谆谆告诫。
呼朋引类、踽踽独行:人生不可无友………………… 225
背故向新、遇人不淑、门无杂宾:要慎…………… 230
车笠之交、杵臼之交、君子之交:的标准………… 237
水清无鱼、严己宽人:的方法…………………… 241
管好自己的嘴…………………………………………… 245
衡量一个人力量的大小,当然有很多方面,但自制力是至关重要的一个
方面。自制力就是自己约束自己、自己控制自己的力量。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说:“美好的人生建立在自我控制的基础上。”的确如此,一个人不能克制自己,陷于失控状态,便不能驾驭自己,就会被激情、冲动和欲望的魔鬼控制,显然也无法成就自己,不用说功成名就,就是想实现平安的一生也是妄想。所以,古今家训中,做长辈的总是或和颜悦色,或严词厉色地告诫子孙后代要时刻约束自己、控制自己。古语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几乎所有的家训中都要求子孙后代谨言、慎言,要管好自己的嘴巴。
病从口入,祸从口出:说话得有自制力 ……………… 246
口不择言、口无择言:一字之差,意义迥别…………… 250
出言不逊、恶语伤人、驷不及舌:伤害深的永远是语言 ………………………………………… 253
说长道短、臧否人物、口轻舌薄:好议人非往往自取其辱 ………………………………………… 257
财气 人生四戒…………………………………… 260
嘴巴的功能有二:一是说话,二是吃喝。说话需要有自制力,不能信口开合,“满嘴跑火车”,以避免口舌之争、祸从口出。吃喝也需要有所节制,大吃大喝,食必方丈,一味地满足口腹之欲,也会有铺张浪费、伤己伤人的问题。所以,从古至今,无论是家训、家规,还是党纪、党风中对此都有不少的告诫。尤其对于饮酒,更是特别强调———毫无节制,沉湎于酒,不仅伤身,而且极有可能引来祸端。其实,何止是酒,古人常以财气并举,称其为“四贪”,是人生四戒,必须节制。
财气:戒此四贪,方能从容 …………………… 261
酒入舌出、酒后失言、使酒骂座、酗酒滋事:饮酒要节制 ………………………………………… 264
醇酒妇人、贪财好色、贪欲无艺:世间惟财、色二字败坏人 ……………………………………… 271
藏怒宿怨、触机便发、气冲斗牛、东怒西怨:愤怒是魔鬼……………………………………………… 277
过错不是一生的遗憾…………………………………… 283
刚学会走路的幼儿,因为好奇,打碎了一个杯子;初入学堂的小学生,因为顽皮,推倒了路边的自行车;面容青涩的中学生,因为叛逆,自作聪明地冲撞父母;乍离校园的大学毕业生,因为缺乏主见,走上了事业的歧途;曾经相亲相爱的夫妻,因为生活的琐碎,用狠毒的语言着当初的挚爱;摸爬滚打的“老油条”,因为贪心,捞着本不属于自己的黑色财富;风烛残年的老人,因为自高自大,为老不尊,给自己及他人增添了不应有的烦恼。人的一生,就这样在过错之中匆匆度过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但是,面对错误,有人正视,有人掩饰。有人认真改错,避免了再犯同样的错误;有人则不知如何改错,一错再错。
白圭之玷、白璧微瑕、铸成大错:从源头根治………… 284
迷途知返、改过自新: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290
改过不吝、息黥补劓、脱胎换骨、吞刀刮肠:改过需要知耻、敬畏、勇敢 ……………………………… 296
后记……………………………………………………… 303
作者介绍
王立群,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史记》研究会顾问,中国《文选》学会副会长。 先后出版《现代(文选)学史》《(文选)成书研究》等著作。2006年开始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讲述“王立群读《史记》”系列人物并出版相关图书,被观众誉为“百家讲坛*学术主讲人”,是七年来连续在《百家讲坛》担任主讲人的学者。
文摘
序言
这套《王立群智解成语6》真的让我眼前一亮,尤其是那本关于“家风家训”的,感觉就像是在跟一位充满智慧的长者在促膝长谈。书的封面设计就很有格调,不是那种花里胡哨的,而是沉静中透着一股力量,让人一看就想翻开。我一直对成语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很多时候,对那些字面意思的理解,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少了点历史的厚重感,少了点文化底蕴的浸润。王立群老师的书恰好弥补了这一点,他不是简单地解释成语的由来和意思,而是将成语置于一个更广阔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下去解读。比如,关于家风家训的这本,他并没有直接罗列各种家训,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历史故事,让我们看到这些家风家训是如何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了一个个历史人物的品格,又是如何影响了一个家族的兴衰。他讲故事的节奏掌握得非常好,不疾不徐,娓娓道来,仿佛穿越了时空,亲眼见证了那些发生在古代家庭中的温馨、严肃、甚至是充满哲理的瞬间。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他讲到某个古代名臣的家训,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结合了他所处的时代背景、面临的挑战,以及他自己的人生经历。这种解读方式,让原本可能枯燥的成语,瞬间变得鲜活起来,充满了人情味和现实意义。我尤其喜欢他对于“言传身教”的阐释,他说,家风家训最强大的力量,不在于写在纸上,而在于父母的言行举止。这让我反思了自己在家中的角色,是否也做到了言传身教。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偏差,也指引了我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家风。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成语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为人处世、如何构建和谐家庭的生活指南。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的内心更加充实,对家庭的理解也更加深刻。
评分当我拿到《王立群智解成语6》这套书,并且翻开那本“家风家训”的篇章时,我仿佛踏入了一个古老的文化宝库。王立群老师的叙事方式,不是那种干巴巴的知识灌输,而是一种充满温度和智慧的引导。他能够将一个看似简单的成语,拆解成历史的脉络,文化的根源,以及人物的命运。这本书让我对“家风家训”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之前以为家风家训就是一些老掉牙的道德规范,是束缚人性的枷锁。但王立群老师通过对大量历史典故的解读,让我看到了家风家训的另一种可能性——它们是家族的精神传承,是塑造个人品格的基石,更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他讲故事的功力极强,能够把那些相对久远的历史人物和事件,讲得栩栩如生,仿佛就在眼前。我记得其中有讲到某位名臣,他的家训严苛但充满关爱,不仅要求子女勤奋读书,更要求他们心怀天下,懂得感恩。王立群老师在解读这个案例时,不仅仅停留在表面,而是深入分析了这位名臣所处的时代背景,他为何会形成这样的家风,以及这种家风对他的子女产生了怎样的深远影响。这种层层递进的分析,让我对“家风”的理解,不再局限于口号,而是看到了其内在的逻辑和生命力。此外,书的排版也非常舒服,字体大小适中,行距合理,读起来不会有视觉疲劳。我特别欣赏他在书中提到,家风家训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需要与时俱进的。这让我感到,传统文化并非守旧,而是可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焕发新的生机。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对人生、对家庭、对文化的更深层次的思考。
评分我最近购买了《王立群智解成语6》这套书,其中那本关于“家风家训”的,对我来说,简直就是一场及时雨。在此之前,我总觉得“家风家训”离我有些遥远,是古代的概念,与现代生活格格不入。但王立群老师的解读,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他没有生硬地灌输理论,而是通过一个个引人入胜的历史故事,生动地阐释了家风家训的时代意义和现实价值。他擅长从看似普通的成语出发,层层剥茧,挖掘出背后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和人生哲理。比如,他讲到“身教重于言教”时,并不是简单地重复这句话,而是通过分析古代名臣的家教案例,展现了父母言行对子女品格塑造的巨大影响。他让我意识到,家风并非是刻板的规矩,而是家族精神的传承,是影响个人一生的重要因素。书中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既有学者严谨的逻辑推理,又不乏文人的幽默风趣,读起来一点都不枯燥,反而让人乐在其中。他讲述故事的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能够迅速抓住读者的注意力,并引发他们的思考。我特别欣赏他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阐释,他将这个宏大的理念,落脚到具体的家庭教育和个人品德的培养上,让我看到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现实意义。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视野更加开阔了,对家风家训有了更深的理解,也更有动力去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
评分我最近读了《王立群智解成语6》这套书,尤其对其中关于“家风家训”的那一本印象深刻,这简直是一本让我受益匪浅的“人生指南”。王立群老师的解读方式非常独特,他不是简单地解释成语的字面意思,而是将成语置于一个宏大的历史背景下,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展现了成语背后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和人生智慧。特别是关于家风家训的部分,让我对“家”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并没有把家风家训描绘成古板的教条,而是强调了家风是家族精神的传承,是塑造个人品格的关键。他用许多历史人物的故事来佐证自己的观点,比如,他讲述了某位古代官员,如何通过严格的家训,将自己的子女培养成了德才兼备的人才,而另一位官员,因为疏于对子女的管教,最终导致家族败落。这些故事都非常有警示意义,也让我看到了良好的家风家训对于个人成长和家族延续的重要性。我特别喜欢他对于“言传身教”的阐释,他强调了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子女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也是最深刻的。这种解读让我反思了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不足,也让我更加重视自己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流畅,既有学者的严谨,又不失文人的幽默,读起来一点都不费力,反而能让人沉浸其中。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学习成语,更是在学习一种生活态度,一种为人处世的智慧。这本书就像一位智者,在娓娓道来,引导我去思考,去感悟。
评分《王立群智解成语6》这套书,尤其是那本关于“家风家训”的,真是让我大开眼界,颠覆了我以往对成语和家风的许多刻板印象。王立群老师的讲解方式,绝不是简单的字面意思解释,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领我们穿越历史的长河,去探寻成语背后那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基因。对于“家风家训”的解读,他更是将抽象的概念,通过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和故事,变得无比生动和具象。他没有停留在对家规的罗列,而是深入分析了这些家规是如何在特定历史时期,由哪些人物提出,又如何影响了他们的后代,甚至是整个家族的命运。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他讲到“克己复礼”这个成语时,并没有把它仅仅局限于个人修养,而是将其引申到家庭教育层面,强调了父母如何通过自身的行为,去引导孩子建立起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他让我意识到,家风不仅仅是写在纸上的条文,更是渗透在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是父母无声的教诲,是家族代代相传的精神财富。书的叙事风格非常吸引人,他讲故事的时候,节奏明快,语言生动,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亲眼目睹了历史的发生。他对于历史细节的把握非常到位,既有宏观的视野,又不乏微观的描绘,让整个故事更加引人入胜。我感觉自己在这本书中,不仅仅是学习到了成语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被深深地触动了,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家庭教育方式,以及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家风。
评分《王立群智解成语6》这套书,尤其是关于“家风家训”的那一本,着实让我眼前一亮。王立群老师的解读方式,可以说是独树一帜,他能够将那些古老而又常常被忽视的成语,赋予全新的生命力,让我们从一个更深的层次去理解它们所蕴含的智慧。在“家风家训”这个主题上,他更是展现了其深厚的学养和独到的见解。他没有流于表面地介绍一些家训条目,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些家训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它们如何影响了历史人物的性格和命运。我非常欣赏他对于“厚德载物”的阐释,他将其与家庭教育紧密结合,强调了父母如何通过自身的修养,来为孩子树立榜样,培养他们宽厚仁爱的品格。他让我看到了,家风不仅仅是关于规矩,更是关于一种胸怀,一种格局。书的语言风格非常优雅,既有学者严谨的考证,又不失文人的风趣幽默,读起来引人入胜,让人爱不释手。他讲述故事的节奏把握得非常巧妙,能够迅速抓住读者的注意力,并引发他们对自身和家庭的深刻思考。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他分析了一个家族因为家风不正而导致的悲剧,这让我深刻认识到,良好的家风,对于个人成长和家族的未来,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更深层理解和认同。
评分我最近读了《王立群智解成语6》这套书,特别是那本“家风家训”,简直就像是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中国传统智慧的大门。王立群老师的讲解方式,非常独特,他不是那种枯燥的学者腔调,而是像一位风趣的老师,娓娓道来,将复杂的成语和深刻的文化内涵,以一种极其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关于“家风家训”,他没有空洞地讲道理,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历史故事,展现了家风家训是如何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一个人,一个家族,甚至一个时代的。我尤其喜欢他对于“子不教,父之过”的解读,他并没有将这句话理解成简单的指责,而是深入分析了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责任,以及如何通过科学的方法,引导孩子走向正途。他让我看到了,家风的建立,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父母双方的共同努力,也需要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书中的语言风格非常流畅,他的叙事引人入胜,仿佛置身于那个历史时期,亲身经历着那些故事。他对于细节的把握非常到位,既有宏观的文化背景,又有微观的人物情感,让整个阅读体验非常丰富。我感觉自己在这本书中,不仅仅是学到了成语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被深深地触动了,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角色,以及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家风传统。
评分我必须说,《王立群智解成语6》这套书,尤其是其中关于“家风家训”的那一本,简直就是一股清流,涤荡了我对许多过去刻板印象的认知。以前提到家风家训,我总觉得那是一种陈旧的、只属于过去时代的观念,与现代快节奏的生活格格不入。但是,王立群老师的解读,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他没有把家风家训描绘成高高在上的道德准则,而是将其融入到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故事中,展现了这些家规家训是如何润物细无声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塑造着他们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他分析得非常细致,从一个成语的字面意思出发,层层剥开,挖掘出背后蕴含的文化基因和历史演变。比如,他讲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时,并不是简单地解释其含义,而是追溯了孔子这句话产生的时代背景,以及这句话对于理解中国人的道德修养所具有的深远影响。更重要的是,他将这些古代的智慧与现代的生活相结合,让我们看到,这些古老的家风家训,在今天依然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我特别欣赏他对“孝道”的解读,他并没有把孝道理解成盲从和顺从,而是强调了孝道中包含的尊重、理解和沟通。这让我意识到,我们不能简单地套用古代的条条框框,而是要理解其精神内核,并根据时代的变化进行创新性的实践。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非常接地气,没有那种居高临下的说教感,而是像朋友在聊天,用一种温和而充满智慧的方式,引导你去思考。我感觉自己在这本书中,不仅学到了成语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到了如何做一个有家国情怀、有道德操守的人。我强烈推荐这本关于家风家训的书给所有对传统文化感兴趣,或者正在思考家庭教育的朋友们。
评分《王立群智解成语6》这套书,特别是关于“家风家训”的那一本,让我感觉像是经历了一场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深度洗礼。王立群老师的讲解,不同于很多只注重文字表面的解读,他更侧重于挖掘成语背后所承载的深厚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尤其是对于“家风家训”的阐释,更是让我耳目一新。他不是简单地罗列古代名人的家训条目,而是通过生动形象的历史故事,将这些抽象的家风家训具象化,让我深刻体会到它们是如何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了一个个历史人物的性格,以及这些性格又如何影响了他们的人生轨迹和历史进程。我非常欣赏他对于“知行合一”的解读,他将这个成语与家庭教育紧密结合,强调了父母言传身教的重要性。他通过讲述一些古代家庭的例子,说明了当家长的以身作则,才能真正将良好的家风传承下去。这种深入的分析,让我不仅仅停留在理解成语的字面意思,而是能够去思考它所蕴含的智慧和价值观。书中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既有学者严谨的考证,又不失文人的风趣幽默,读起来一点都不枯燥乏味。他讲述故事的节奏掌握得恰到好处,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领我们穿越历史的长河,去探寻那些被遗忘的角落。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分析了一个家族因为家风败坏而走向没落的案例,这让我深刻认识到,家风不仅仅是个人品德的问题,更是关系到家族兴衰甚至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成语知识的丰富,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家”的意义的深刻理解。
评分《王立群智解成语6》这套书,特别是关于“家风家训”的那一本,给我带来的启发是多方面的,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成语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理解传统文化,如何传承优秀家风的实践指南。王立群老师的讲解方式,非常有特色,他不是简单地罗列成语的意思,而是深入挖掘成语背后的历史典故、文化背景以及人生哲理。在解读“家风家训”这个主题时,他更是将抽象的概念,通过一个个生动鲜活的历史人物故事,变得具体而有力量。我非常欣赏他对“言传身教”的阐释,他通过分析大量古代贤臣的故事,说明了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子女的影响是多么的深远。他让我看到,家风的传承,不在于口号,而在于父母自身的行为示范。这种解读方式,让我不再觉得家风家训是枯燥的道德说教,而是变成了可以触及、可以实践的生命智慧。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流畅,通俗易懂,即使是对传统文化不太了解的读者,也能轻松理解。他讲述故事的节奏明快,逻辑清晰,能够牢牢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我印象深刻的是,他讲到某个家族因为家风败坏而逐渐走向衰落的案例,这让我深刻认识到,良好的家风对于家族的兴旺和个人的成长具有多么重要的意义。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对人生、对家庭、对文化的一种全新的认识和感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