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绿色网络与绿色技术
:89.00元
售价:62.3元,便宜26.7元,折扣70
作者:【澳】San Murugesan(桑·穆鲁吉桑) 【印度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5-01
ISBN:9787115418876
字数:461000
页码:33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本书全面覆盖了绿色网络与绿色技术所涉及的各个方面,并给出了相应的战略举措。本书探讨了信息网络技术与系统绿色化——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各种方式,同时也对信息网络技术作为提高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使能工具方面进行了全方位探索。本书作者长期从事信息通信技术开发、应用和管理研究,具有多个大型项目的研究经验,对于绿色网络与绿色技术具有独到的见解。丰富的实际项目经验使作者能够将绿色网络与绿色技术的方方面面,如设备与硬件、软件、数据中心、存储、网络和通信、企业战略、管理、标准和协议等进行深入浅出的系统阐述。同时,本书带来了很多绿色网络与绿色技术方面的案例和实践。本书必将对电信和互联网行业的技术设计人员、主管、项目经理、产品经理和首席执行官产生极大的帮助,是有志于研究和实施绿色化的从业人员的参考书。
本书探讨了使计算与信息系统更加绿色化,也就是有利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各种途径,同时又探讨了将信息技术(IT)作为工具和使能器来提高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几种途径,既考虑了IT的绿色化,也考虑了绿色化的IT,还额外给出了获得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方法。本书全面覆盖了IT绿色化的技术、设计、标准、成熟度模型、策略和部署等内容,也包括了绿色化IT的使用、出售、设计、制造等方方面面,还通过多个领域的实际案例说明了如何从战略高度进行绿色IT实践。本书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既有战略高度,又有实操指导,对IT专家、学者、学生、产业研究人员、项目负责人、项目经理、IT首席执行官、首席信息官、首席技术官来说,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参考资料。本书也适合其他任何对绿色IT以及用它来提高环境质量感兴趣的人阅读。
San Murugesan,欧洲工业技术基础研究专业服务的主任,澳大利亚西悉尼大学计算机与数学系副教授,美国卡特联盟的内容感知与社会化商业智能实践的高级顾问,同时也是一位企业培训师及独立的IT和教育顾问。他在澳大利亚的西悉尼大学和南十字星大学以及马来西亚的多媒体大学均担任多个高级职位。他曾在印度班加罗尔的印度空间组织工作。他曾担任美国宇航局艾姆斯研究中心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高级研究员。在过去的30年职业生涯中,Murugesan博士在学术界和工业界发起了多个创新型IT项目,在教育科研方面起着领导作用,也为商业、产业及教育机构提供咨询。他的专业和兴趣涉及IT开发、应用和管理等一系列广泛的领域,包括绿色计算、云计算、Web 2.0和3.0、移动计算应用、网络工程、电子商务和IT新兴市场等。他发表超过150篇文章,其中包括期刊和会议论文、执行报告、编辑书籍、IEEE CS Essential Sets和电子邮件咨询。他已经开发并交付了关于绿色IT和云计算的专业证书培训计划。他担任IEEE的IT专业杂志的首席副主编以及其他国际期刊的编委,同时致力于IT专业的新兴市场部门。他是澳大利亚计算机协会会员、IETE会员、IEEE高级会员和IEEE计算机协会杰出的客座和辅导教授。你可以在Twitter上@santweets或者在LinkedIn上通过san.greenit@gmail.与他联系。G.R. Gangadharan目前担任印度海德拉巴银行科技的发展与研究研究所(IDRBT)的助理教授。他在几个欧洲框架项目的工作上有着丰富的经验,包括PAS、GAMES、COCKPIT和WATTALYST。他的研究兴趣领域包括互联网技术(面向服务的计算和云计算)、绿色信息系统和能源效率计算、新兴市场的信息和通信技术(ICT)、自由开放源码系统(FOSS)和企业信息系统。他在国际会议论文集和期刊发表超过40篇文章。他是IEEE会员,拥有意大利和欧洲大学协会特兰托大学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博士学位。他是意大利比萨圣安娜高等学校信息技术的理学硕士;印度蒂鲁内尔维利Manonmaniam Sundaranar大学计算机科学的理学硕士。你可以通过geeyaar@gmail.与之联系。
我拿到这本书时,是希望找到一些关于城市物联网(IoT)部署中如何优化传感器网络功耗的实用技巧。这本书的开篇倒是提及了智能城市的概念,但很快就转向了对信息系统整体生命周期管理的探讨。其中有一段对我触动很大,它描述了电子垃圾的处理困境,将之比喻为信息时代的“数字瘟疫”。作者并没有停留于批判,而是提出了一种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设备溯源和回收激励机制的设想。这段内容结构清晰,逻辑推进极快,仿佛在推销一个尚未面世的商业模式。书中对这种机制的运作流程进行了细致的模拟推演,包括激励代币的设计和去中心化自治组织(DAO)的治理结构,这已经超出了传统环境技术范畴,更像是金融科技与可持续发展的交叉学科研究。不过,书中对这种复杂系统的实施壁垒分析得略显保守,对于如何跨越现有的法律和商业障碍,显得着墨不多,这使得这个宏大的设想缺乏了一些落地所需的“烟火气”。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出奇地具有文学色彩,尽管主题是技术,但读起来并不枯燥,仿佛在听一位睿智的老者讲述工业革命以来的信息洪流如何重塑了我们的星球。我尤其欣赏它对“信息熵”与“自然熵增”进行类比的章节。作者巧妙地将信息压缩理论与热力学第二定律联系起来,论证了信息处理过程的不可逆损耗。这种哲学思辨的深度,让我对日常使用网络的行为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敬畏感。我本意是想了解如何使用低功耗广域网(LPWAN)技术来部署农业监测系统,寻找一些关于LoRaWAN或NB-IoT的具体配置参数,但这本书完全没有涉及任何具体的通信协议细节。相反,它提供了一种看待连接性的全新视角——连接本身就是一种对资源的持续消耗,因此,每一次数据包的传输都应被赋予环境成本的考量。这种高度抽象的论述,对那些寻求即时解决方案的工程师来说,可能有些隔靴搔痒,但对于政策制定者或战略规划者而言,无疑是极富启发性的。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很有冲击力,那种深邃的墨绿色调和现代感的线条交织在一起,一下子就把我拉进了一个充满未来感的数字森林。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专注于网络架构优化的技术手册,毕竟“网络”这个词在书名里占据了显著的位置。然而,深入阅读后发现,它更像是一部关于信息时代“生态哲学”的论述。作者花费了大量的篇幅去探讨传统互联网基础设施在能耗上的惊人占比,那种数据描述的冰冷与现实的紧迫感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对数据中心冷却系统能耗的深度剖析,书中甚至引用了几个具体的案例研究,对比了液冷技术与传统风冷的效率差异,数据图表非常详尽,逻辑严密得像一台精密的仪器。这本书并没有直接给出“绿色网络”的具体实施路径,而是更侧重于构建一个理论框架,探讨如何在数据传输的底层逻辑中植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我原本期待看到更多关于软件定义网络(SDN)如何实现动态负载均衡以降低闲置能耗的实操指导,但此书在这方面着墨不多,更多的是宏观层面的愿景描绘,稍显遗憾,但从其深刻的理论基础来看,这或许是作者有意为之,旨在引导读者进行更高层次的思考。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具有学术的严谨性,我几乎能感受到作者在每一个章节都在小心翼翼地搭建论据的阶梯。我阅读的很大一部分内容集中在对“绿色技术”这个范畴的界定和拓宽上。它超越了常见的太阳能板和风力发电这种能源层面的讨论,深入挖掘了材料科学在信息设备制造中的影响。例如,书中花了整整一个章节讨论稀有金属的开采过程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以及如何通过新型半导体材料的研发来减少对这些资源的依赖。这部分内容非常扎实,引用了大量的化学和物理学的最新进展,对于一个非专业背景的读者来说,理解起来需要反复琢磨,但一旦领悟,便会发现其视野的开阔。我原本以为这本书会花更多篇幅介绍云计算服务商是如何通过虚拟化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的,但实际内容却将重点放在了更基础的硬件层面,即如何设计出“零功耗待机”的芯片,这是一种更具颠覆性的思路。总的来说,它更像是一本面向未来十年技术变革的“预言书”,而不是一本解决眼前问题的“操作指南”。
评分整本书的排版和插图选择都体现出一种极简主义的美学,大量留白和克制的色彩运用,与书名所暗示的“绿色”主题形成了微妙的呼应。我最关注的是关于软件层面优化的探讨,特别是操作系统和编译器对能效的影响。书中有一部分分析了不同编程语言在执行效率上的能耗差异,比如Rust和Python在处理大规模并行计算任务时的资源占用对比,并且用非常直观的图示展示了代码优化对能耗的边际贡献。我期待看到更多关于微服务架构在节能方面的实践经验分享,比如如何通过容器编排技术(Kubernetes)来动态调整资源分配以匹配实时需求。然而,这本书的重点似乎更偏向于底层算法层面的优化,例如开发更高效的哈希函数或更节能的垃圾回收机制。这使得对于应用层开发者来说,可直接借鉴的实操经验相对较少,但它为我们指明了一个方向:真正的绿色,必须从代码的最深处开始构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