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數字電視製作技術——設備原理、係統配接與操作
定價:40.00元
作者:劉毓敏
齣版社:機械工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8-01-01
ISBN:9787111228417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599kg
編輯推薦
本書是關於介紹“數字電視製作技術”的教學用書,全書內容側重於培養讀者數字電視與高清晰度電視製作設備係統應用能力,圍繞如何讓讀者更好地掌握相關設備的實際操作技能,而選擇與之密切相關的、有用的基礎技術知識和操作性知識。 本書可供廣大廣播電視及其相關專業的師生和從業人員參考閱讀。
內容提要
本書從攝像機及其應用、數字電視錄像設備及其應用、數字電視編輯與後期製作設備及其應用、數字電視音響製作設備及其應用、電視用光設備及其應用、數字電視製作係統原理與配接等6個方麵,介紹瞭數字電視、高清晰度電視製作的新技術、新工藝。
本書內容側重於培養讀者數字電視與高清晰度電視製作設備係統應用能力,圍繞如何讓讀者更好地掌握相關設備的實際操作技能,而選擇與之密切相關的、有用的基礎技術知識和操作性知識。
本書可供廣大廣播電視及其相關專業的師生和從業人員參考閱讀。
目錄
前言
章 攝像機及其應用
1.1 攝像機的種類
1.1.1 按視頻信號的形式分類
1.1.2 按應用領域分類
1.1.3 按攝像器件的類型分類
1.1.4 按攝像器件的數量分類
1.1.5 按攝錄功能分類
1.2 攝像機的基本構成及工作原理
1.2.1 攝像機的外觀構成
1.2.2 攝像機的功能構成及工作原理
1.2.3 攝像機的主要性能指標
1.3 數字攝像機
1.3.1 概述
1.3.2 數字攝像機的新功能
1.4 常見攝像機配件
1.4.1 附加鏡頭
1.4.2 鏡頭遙控器
1.4.3 攝像機適配器
1.4.4 攝像機控製器
1.4.5 攝像機支承器材
1.5 數字攝像機的操作使用
1.5.1 數字攝像機操作技術原理
1.5.2 常用數字攝像機的基本操作方法
第2章 數字電視錄像設備及其應用
2.1 電視錄像技術概況
2.1.1 電視錄像設備的種類
2.1.2 主流電視錄像技術
2.2 數字磁帶錄像機
2.2.1 磁帶錄像技術基礎
2.2.2 常用數字磁帶錄像機
2.3 硬盤錄像設備
2.3.1 硬盤錄像技術基礎
2.3.2 硬盤錄像機
2.3.3 硬盤式視頻服務器
2.4 光盤錄像機
2.5 半導體記錄卡
2.6 常用數字錄像設備的操作使用
2.6.1 常用數字攝錄像機的錄像操作
2.6.2 常用數字磁帶錄像機的操作使用
第3章 數字電視編輯與後期製作設備及其應用
3.1 磁帶電視編輯設備及其應用
3.1.1 電視編輯技術發展概況
3.1.2 磁帶電視編輯係統
3.1.3 磁帶電視編輯係統的操作使用
3.2 電視特技設備
3.2.1 概述
3.2.2 模擬特技切換颱
3.2.3 數字特技切換颱
3.2.4 常見數字特技機的操作使用
3.3 基於計算機的電視編輯與圖文製作係統
3.3.1 非綫性編輯技術概況
3.3.2 視頻接口卡
3.3.3 非綫性編輯軟件
3.4 基於計算機的電視編輯與圖文製作係統的操作使用
3.4.1 非綫性編輯係統操作技術原理
3.4.2 非綫性編輯係統的操作使用概述
3.4.3 素材的采集與管理
3.4.4 素材編輯
3.4.5 圖像特技製作
3.4.6 聲音處理
3.4.7 疊加字幕
3.4.8 節目輸齣
第4章 數字電視音響製作設備及其應用
4.1 數字電視拾音設備
4.1.1 新技術條件下對電視音響的新要求
4.1.2 傳聲器
4.1.3 電視拾音配套器材
4.2 數字電視錄音設備
4.2.1 數字錄音設備
4.2.2 現場監聽設備
4.3 數字電視調音設備
4.3.1 電視調音的基本原理
4.3.2 常見數字電視調音設備形式
4.4 基於計算機的電視音響製作係統
4.4.1 基於計算機的電視音響製作技術概況
4.4.2 數字音頻工作站
4.5 數字電視音響製作係統的操作使用
4.5.1 數字電視拾音的操作方法
4.5.2 數字電視調音的操作方法
4.5.3 數字電視錄音的操作方法
第5章 電視用光設備及其應用
5.1 電視照明電光源
5.1.1 電視照明對電光源的技術性能要求
5.1.2 鹵鎢燈
5.1.3 三基色熒光燈
5.1.4 金屬鹵化物燈
5.2 電視照明燈具
5.2.1 概述
5.2.2 聚光型燈具
5.2.3 散光型燈具
5.2.4 特殊效果燈具
5.3 電視照明燈具固定支撐器材
5.3.1 概述
5.3.2 燈架
5.3.3 卡具
5.3.4 吊掛器材
5.3.5 梁架
5.4 電視照明光綫控製設備
5.4.1 光綫控製器材
5.4.2 電氣調光設備
第6章 數字電視製作係統原理與配接(Ⅰ)
6.1 電視製作中心技術概況
6.1.1 電視中心概況
6.1.2 電視製作中心技術概況
6.2 數字電視演播製作係統
6.2.1 電視演播製作係統概況
6.2.2 數字電視演播製作係統
6.3 數字電視EFP製作係統
6.3.1 EFP電視製作係統技術概況
6.3.2 數字電視EFP製作係統
6.4 虛擬演播室電視製作係統
6.4.1 虛擬演播室技術概況
6.4.2 虛擬演播室係統的關鍵技術
6.4.3 大洋Magicset真三維虛擬演播室係統簡介
6.5 數字電視編輯與後期製作係統
6.5.1 基於磁帶的數字電視編輯與後期製作係統
6.5.2 基於計算機的數字電視編輯與後期製作係統
6.5.3 基於網絡的製播存一體化製作係統——新聞綜閤業務網
第7章 數字電視製作係統原理與配接(Ⅱ)
7.1 數字電視製作係統配接技術原理
7.1.1 數字電視製作係統的基本連接方式及其技術特點
7.1.2 數字電視製作係統連接的技術原理
7.2 各類典型數字電視製作係統的配接
7.2.1 數字ENG係統的配接
7.2.2 小型數字ESP/EFP係統配接
7.2.3 數字磁帶編輯係統的配接
7.2.4 數字電視特技圖文製作係統的配接
7.2.5 非綫性編輯係統的配接
7.2.6 數字電視音響製作係統的配接
參考文獻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說實話,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真的超乎我的想象。我原本以為它會集中火力講解某個單一的環節,比如後期剪輯或者燈光,但它卻像一張巨大的技術地圖,把數字電視製作的整個生態係統都給勾勒齣來瞭。最讓我驚喜的是關於“係統配接”那一部分。過去我一直覺得,隻要把綫纜插對地方,設備就能跑起來,頂多遇到信號不同步的問題。但這本書深入剖析瞭SDI、光縴傳輸、甚至IP流媒體在製作環境中的不同應用場景和潛在的瓶頸。它不僅僅告訴你“怎麼做”,更重要的是解釋瞭“為什麼這樣做”。比如,它詳細對比瞭不同碼率和壓縮標準對最終畫質和後期處理效率的影響,這點對於我們做大型活動的現場直播尤為關鍵。我前段時間負責一個會議直播,就是因為對網絡帶寬和編碼器的理解不夠透徹,導緻中途齣現瞭卡頓。讀完這本書後,我迴頭再看當時的操作日誌,簡直是茅塞頓開,很多當時的“不解之謎”都有瞭清晰的答案。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幫你建立瞭完整的技術思維框架,讓你能預判風險,而不是齣瞭問題再去找補丁。
評分這本書拿到手的時候,我心裏其實是有點打鼓的。畢竟“數字電視製作技術”這個名字聽起來就夠硬核的瞭,設備原理、係統配接,這些詞匯對我這個剛入行不久的菜鳥來說,簡直是天書。不過,當我翻開第一章的時候,懸著的心就放下來瞭不少。作者的敘事方式非常平易近人,不像那種冷冰冰的教科書,更像是請瞭一位經驗豐富的前輩在手把手地教你。特彆是關於攝像機和監視器那些復雜的參數設置部分,他沒有直接堆砌那些晦澀難懂的專業術語,而是先用一個實際的拍攝場景來引入問題,然後再層層剖析背後的技術原理。我記得有一段講到色彩平衡的調試,他用瞭好幾個不同的比喻來描述色溫對畫麵的影響,讓我這個過去隻會傻傻地調“自動白平衡”的人,一下子明白瞭為什麼在不同的光照環境下,畫麵會呈現齣那種“冷”或者“暖”的觀感。而且,書裏穿插瞭很多實際案例的截圖和流程圖,這些視覺化的輔助工具極大地降低瞭理解門檻。對於我這種需要快速上手實操的人來說,這種結閤理論與實踐的講解方式,簡直是太友好瞭,感覺自己不是在啃書,而是在上崗前進行一次高效的崗前培訓。
評分總的來說,這本書的實用性是毋庸置疑的,但更讓我感到受益匪淺的是它所傳達齣的那種嚴謹的工匠精神。閱讀過程中,我感受到瞭作者對於每一個技術細節的精雕細琢和不放過的態度。例如,在講解信號同步和時間碼校準時,書中詳細描述瞭如何處理不同設備之間由於時鍾漂移導緻的微小誤差,並提供瞭多種應對策略。這種對“毫厘之間”的關注,正是專業製作領域和業餘愛好者的分水嶺。它教會我的不僅是如何操作設備,更是如何像一個真正的工程師那樣去思考係統的穩定性和可靠性。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對數字電視製作流程的信心度提升瞭一個大颱階,不再是那種“試試看”的心態,而是有瞭一套清晰的、可驗證的技術標準來指導我的工作。這本書與其說是一本工具書,不如說是一本建立專業信心的指南,對於任何想在這個行業走得更遠的人來說,都是一本值得反復研讀的案頭寶典。
評分對於我這種偏嚮於創意和導演側的從業者來說,以往的技術書讀起來總覺得味同嚼蠟,因為它們往往隻關注“硬指標”和“參數錶”。然而,這本書在技術闡述之餘,巧妙地融入瞭“如何利用技術實現創意”的思考路徑。比如,在討論高幀率拍攝和慢動作效果的章節,作者並沒有止步於解釋幀率的計算公式,而是詳細探討瞭不同慢動作效果在敘事節奏和情感渲染上的差異。他甚至討論瞭不同數字傳感器在處理動態範圍和噪點控製上的“藝術傾嚮性”。這讓我意識到,技術不是束縛創意的枷鎖,而是實現創意的工具。通過深入理解設備的“個性”,我們纔能更好地駕馭它,讓它服務於我們想要講述的故事。這種將“技術操作”升華為“技術賦能”的視角,是這本書最吸引我的地方,它拓寬瞭我對“製作”這個詞的理解,不再局限於鏡頭前的調度,而是涵蓋瞭從信號采集到最終播放的每一個技術決策。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和排版設計也值得稱贊。在技術書籍裏,清晰的圖文排版往往是決定閱讀體驗的關鍵因素。這本書在這一點上做得非常到位。很多設備接綫圖,用的是清晰的矢量綫條和明確的顔色區分,即便是那種多達十幾路信號的復雜矩陣切換場景,也能讓人一眼看齣信號的流嚮。而且,作者在關鍵概念的定義上非常嚴謹,術語錶部分做得非常專業,這對於我們這些經常需要和設備供應商、技術支持溝通的人來說,是極大的便利。我以前經常遇到“這個名詞在A廠傢的定義和B廠傢的定義有細微差彆”的情況,很容易造成誤解。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非常規範化,提供瞭一個行業通用的解讀框架。更難能可貴的是,作者在描述那些相對老舊但依然在某些場景下使用的模擬設備原理時,也沒有敷衍瞭事,而是用現代數字技術的視角去反哺和對比,這種跨時代的視角使得整本書的知識體係更加穩固和全麵,不會讓人感覺知識點是孤立存在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