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数字电视制作技术——设备原理、系统配接与操作
定价:40.00元
作者:刘毓敏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1-01
ISBN:978711122841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99kg
编辑推荐
本书是关于介绍“数字电视制作技术”的教学用书,全书内容侧重于培养读者数字电视与高清晰度电视制作设备系统应用能力,围绕如何让读者更好地掌握相关设备的实际操作技能,而选择与之密切相关的、有用的基础技术知识和操作性知识。 本书可供广大广播电视及其相关专业的师生和从业人员参考阅读。
内容提要
本书从摄像机及其应用、数字电视录像设备及其应用、数字电视编辑与后期制作设备及其应用、数字电视音响制作设备及其应用、电视用光设备及其应用、数字电视制作系统原理与配接等6个方面,介绍了数字电视、高清晰度电视制作的新技术、新工艺。
本书内容侧重于培养读者数字电视与高清晰度电视制作设备系统应用能力,围绕如何让读者更好地掌握相关设备的实际操作技能,而选择与之密切相关的、有用的基础技术知识和操作性知识。
本书可供广大广播电视及其相关专业的师生和从业人员参考阅读。
目录
前言
章 摄像机及其应用
1.1 摄像机的种类
1.1.1 按视频信号的形式分类
1.1.2 按应用领域分类
1.1.3 按摄像器件的类型分类
1.1.4 按摄像器件的数量分类
1.1.5 按摄录功能分类
1.2 摄像机的基本构成及工作原理
1.2.1 摄像机的外观构成
1.2.2 摄像机的功能构成及工作原理
1.2.3 摄像机的主要性能指标
1.3 数字摄像机
1.3.1 概述
1.3.2 数字摄像机的新功能
1.4 常见摄像机配件
1.4.1 附加镜头
1.4.2 镜头遥控器
1.4.3 摄像机适配器
1.4.4 摄像机控制器
1.4.5 摄像机支承器材
1.5 数字摄像机的操作使用
1.5.1 数字摄像机操作技术原理
1.5.2 常用数字摄像机的基本操作方法
第2章 数字电视录像设备及其应用
2.1 电视录像技术概况
2.1.1 电视录像设备的种类
2.1.2 主流电视录像技术
2.2 数字磁带录像机
2.2.1 磁带录像技术基础
2.2.2 常用数字磁带录像机
2.3 硬盘录像设备
2.3.1 硬盘录像技术基础
2.3.2 硬盘录像机
2.3.3 硬盘式视频服务器
2.4 光盘录像机
2.5 半导体记录卡
2.6 常用数字录像设备的操作使用
2.6.1 常用数字摄录像机的录像操作
2.6.2 常用数字磁带录像机的操作使用
第3章 数字电视编辑与后期制作设备及其应用
3.1 磁带电视编辑设备及其应用
3.1.1 电视编辑技术发展概况
3.1.2 磁带电视编辑系统
3.1.3 磁带电视编辑系统的操作使用
3.2 电视特技设备
3.2.1 概述
3.2.2 模拟特技切换台
3.2.3 数字特技切换台
3.2.4 常见数字特技机的操作使用
3.3 基于计算机的电视编辑与图文制作系统
3.3.1 非线性编辑技术概况
3.3.2 视频接口卡
3.3.3 非线性编辑软件
3.4 基于计算机的电视编辑与图文制作系统的操作使用
3.4.1 非线性编辑系统操作技术原理
3.4.2 非线性编辑系统的操作使用概述
3.4.3 素材的采集与管理
3.4.4 素材编辑
3.4.5 图像特技制作
3.4.6 声音处理
3.4.7 叠加字幕
3.4.8 节目输出
第4章 数字电视音响制作设备及其应用
4.1 数字电视拾音设备
4.1.1 新技术条件下对电视音响的新要求
4.1.2 传声器
4.1.3 电视拾音配套器材
4.2 数字电视录音设备
4.2.1 数字录音设备
4.2.2 现场监听设备
4.3 数字电视调音设备
4.3.1 电视调音的基本原理
4.3.2 常见数字电视调音设备形式
4.4 基于计算机的电视音响制作系统
4.4.1 基于计算机的电视音响制作技术概况
4.4.2 数字音频工作站
4.5 数字电视音响制作系统的操作使用
4.5.1 数字电视拾音的操作方法
4.5.2 数字电视调音的操作方法
4.5.3 数字电视录音的操作方法
第5章 电视用光设备及其应用
5.1 电视照明电光源
5.1.1 电视照明对电光源的技术性能要求
5.1.2 卤钨灯
5.1.3 三基色荧光灯
5.1.4 金属卤化物灯
5.2 电视照明灯具
5.2.1 概述
5.2.2 聚光型灯具
5.2.3 散光型灯具
5.2.4 特殊效果灯具
5.3 电视照明灯具固定支撑器材
5.3.1 概述
5.3.2 灯架
5.3.3 卡具
5.3.4 吊挂器材
5.3.5 梁架
5.4 电视照明光线控制设备
5.4.1 光线控制器材
5.4.2 电气调光设备
第6章 数字电视制作系统原理与配接(Ⅰ)
6.1 电视制作中心技术概况
6.1.1 电视中心概况
6.1.2 电视制作中心技术概况
6.2 数字电视演播制作系统
6.2.1 电视演播制作系统概况
6.2.2 数字电视演播制作系统
6.3 数字电视EFP制作系统
6.3.1 EFP电视制作系统技术概况
6.3.2 数字电视EFP制作系统
6.4 虚拟演播室电视制作系统
6.4.1 虚拟演播室技术概况
6.4.2 虚拟演播室系统的关键技术
6.4.3 大洋Magicset真三维虚拟演播室系统简介
6.5 数字电视编辑与后期制作系统
6.5.1 基于磁带的数字电视编辑与后期制作系统
6.5.2 基于计算机的数字电视编辑与后期制作系统
6.5.3 基于网络的制播存一体化制作系统——新闻综合业务网
第7章 数字电视制作系统原理与配接(Ⅱ)
7.1 数字电视制作系统配接技术原理
7.1.1 数字电视制作系统的基本连接方式及其技术特点
7.1.2 数字电视制作系统连接的技术原理
7.2 各类典型数字电视制作系统的配接
7.2.1 数字ENG系统的配接
7.2.2 小型数字ESP/EFP系统配接
7.2.3 数字磁带编辑系统的配接
7.2.4 数字电视特技图文制作系统的配接
7.2.5 非线性编辑系统的配接
7.2.6 数字电视音响制作系统的配接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说实话,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真的超乎我的想象。我原本以为它会集中火力讲解某个单一的环节,比如后期剪辑或者灯光,但它却像一张巨大的技术地图,把数字电视制作的整个生态系统都给勾勒出来了。最让我惊喜的是关于“系统配接”那一部分。过去我一直觉得,只要把线缆插对地方,设备就能跑起来,顶多遇到信号不同步的问题。但这本书深入剖析了SDI、光纤传输、甚至IP流媒体在制作环境中的不同应用场景和潜在的瓶颈。它不仅仅告诉你“怎么做”,更重要的是解释了“为什么这样做”。比如,它详细对比了不同码率和压缩标准对最终画质和后期处理效率的影响,这点对于我们做大型活动的现场直播尤为关键。我前段时间负责一个会议直播,就是因为对网络带宽和编码器的理解不够透彻,导致中途出现了卡顿。读完这本书后,我回头再看当时的操作日志,简直是茅塞顿开,很多当时的“不解之谜”都有了清晰的答案。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帮你建立了完整的技术思维框架,让你能预判风险,而不是出了问题再去找补丁。
评分这本书拿到手的时候,我心里其实是有点打鼓的。毕竟“数字电视制作技术”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够硬核的了,设备原理、系统配接,这些词汇对我这个刚入行不久的菜鸟来说,简直是天书。不过,当我翻开第一章的时候,悬着的心就放下来了不少。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平易近人,不像那种冷冰冰的教科书,更像是请了一位经验丰富的前辈在手把手地教你。特别是关于摄像机和监视器那些复杂的参数设置部分,他没有直接堆砌那些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而是先用一个实际的拍摄场景来引入问题,然后再层层剖析背后的技术原理。我记得有一段讲到色彩平衡的调试,他用了好几个不同的比喻来描述色温对画面的影响,让我这个过去只会傻傻地调“自动白平衡”的人,一下子明白了为什么在不同的光照环境下,画面会呈现出那种“冷”或者“暖”的观感。而且,书里穿插了很多实际案例的截图和流程图,这些视觉化的辅助工具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对于我这种需要快速上手实操的人来说,这种结合理论与实践的讲解方式,简直是太友好了,感觉自己不是在啃书,而是在上岗前进行一次高效的岗前培训。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设计也值得称赞。在技术书籍里,清晰的图文排版往往是决定阅读体验的关键因素。这本书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到位。很多设备接线图,用的是清晰的矢量线条和明确的颜色区分,即便是那种多达十几路信号的复杂矩阵切换场景,也能让人一眼看出信号的流向。而且,作者在关键概念的定义上非常严谨,术语表部分做得非常专业,这对于我们这些经常需要和设备供应商、技术支持沟通的人来说,是极大的便利。我以前经常遇到“这个名词在A厂家的定义和B厂家的定义有细微差别”的情况,很容易造成误解。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规范化,提供了一个行业通用的解读框架。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描述那些相对老旧但依然在某些场景下使用的模拟设备原理时,也没有敷衍了事,而是用现代数字技术的视角去反哺和对比,这种跨时代的视角使得整本书的知识体系更加稳固和全面,不会让人感觉知识点是孤立存在的。
评分对于我这种偏向于创意和导演侧的从业者来说,以往的技术书读起来总觉得味同嚼蜡,因为它们往往只关注“硬指标”和“参数表”。然而,这本书在技术阐述之余,巧妙地融入了“如何利用技术实现创意”的思考路径。比如,在讨论高帧率拍摄和慢动作效果的章节,作者并没有止步于解释帧率的计算公式,而是详细探讨了不同慢动作效果在叙事节奏和情感渲染上的差异。他甚至讨论了不同数字传感器在处理动态范围和噪点控制上的“艺术倾向性”。这让我意识到,技术不是束缚创意的枷锁,而是实现创意的工具。通过深入理解设备的“个性”,我们才能更好地驾驭它,让它服务于我们想要讲述的故事。这种将“技术操作”升华为“技术赋能”的视角,是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它拓宽了我对“制作”这个词的理解,不再局限于镜头前的调度,而是涵盖了从信号采集到最终播放的每一个技术决策。
评分总的来说,这本书的实用性是毋庸置疑的,但更让我感到受益匪浅的是它所传达出的那种严谨的工匠精神。阅读过程中,我感受到了作者对于每一个技术细节的精雕细琢和不放过的态度。例如,在讲解信号同步和时间码校准时,书中详细描述了如何处理不同设备之间由于时钟漂移导致的微小误差,并提供了多种应对策略。这种对“毫厘之间”的关注,正是专业制作领域和业余爱好者的分水岭。它教会我的不仅是如何操作设备,更是如何像一个真正的工程师那样去思考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数字电视制作流程的信心度提升了一个大台阶,不再是那种“试试看”的心态,而是有了一套清晰的、可验证的技术标准来指导我的工作。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工具书,不如说是一本建立专业信心的指南,对于任何想在这个行业走得更远的人来说,都是一本值得反复研读的案头宝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