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生活中不可不知的285個錯誤常識
定價:30.00元
售價:21.9元,便宜8.1元,摺扣73
作者:齣版社:經濟科學齣版社
齣版社:經濟科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0-03-01
ISBN:9787505889484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622kg
生活本是由一個個極為簡單的常識構成,而有一些錯誤常識卻常常濛蔽我們,使我們犯下想當然的錯誤。其實,隻要我們保持平常的心態,正確認識常識,就可以走齣生活的重重迷霧,看清其本源,從而避免很多因判斷錯誤而導緻的尷尬境遇。
居傢細節篇
1.夏天為瞭降溫嚮室內潑水
2.目光燈下看電視不會影響視力
3.魚缸放在臥室裏有益於健康
4.新窗簾好買迴就掛
5.床罩顔色不會影響健康
6. 新床墊可以保留塑料包裝使用
7.封閉陽颱對健康沒有危害
8.植物與電視在一起擺放沒有關係
9.液晶顯示屏對眼睛沒有影晌
10.用洗衣機洗衣服可以大“雜燴”
11.看電視時可以關窗戶
12.手機很方便,人人都宜用手機
13.窒內擺放鮮花,美觀而且空氣又好
14.保鮮膜包食品新鮮又健康
15.可以長期用可樂瓶盛裝食用油和酒類
1 6.用衛生紙擦餐具快速又乾淨
17.飲用純淨水健康
18.消毒櫃可以當碗櫃用
19.羹匙應該放在飯盒裏
20.一傢人共用臉盆毛巾沒關係
21.鼕季可以停用冰箱
22.在微波爐內可以使用金屬盛器
23.五顔六色的室內燈好看又溫馨
24.居室應該安裝有色玻璃
飲食營養篇
25.吃肝補肝
26.用越熱的水洗豬肉就越好
27.西瓜凍得越冰越好
28.吸煙會比吃糖過多的危害還大
29.大蒜作用多,每個人都適閤吃
30.每個人都適閤吃餃子
31.兒童多吃菠菜就越聰明
32.海帶在水中浸泡越長越好
33.食用油可以放置竈旁
34.肝病患者不能吃蛋黃
35.貯存的雞蛋宜清洗
36.用越旺的火煮掛麵就越香
37.搪瓷製品可盛煮食物
38.果蔬可久存塑料袋內
39.白酒可以長時間存放
40.可以用锡壺盛酒
41.紅、白蘿蔔同煮營養高
42.用橘皮泡茶喝,清涼又開胃
43.蔬菜吃得越多身體就越棒
44.雞湯營養多,人人都宜喝
45.燒肉中途可加涼水
46.吃土豆容易使人發胖
47.口感香濃的牛奶就是好牛奶
48.剛烤好的麵包新鮮又好吃
49.純天然食品對人體無害
50.葡萄皮不能吃
51.可直接用自來水煮飯
52.早晨起床後喝一杯淡鹽水有益健康
53.邊炒菜邊放鹽可提味
54.湯燉得越久,營養越豐富
55.吃雞蛋黃會使膽固醇升高
56.炒雞蛋加味精可增加鮮味
57.茶葉蛋好吃又有營養
58.牛奶加雞蛋是好的早餐
……
健康穿著篇
養生保健篇
育兒常識篇
天文地理篇
動植物世界篇
文史常識篇
關於“獨立思考”的章節,是這本書中最令我震撼的部分之一。我一直以來都習慣於接受信息,習慣於聽取他人的意見,卻很少去主動質疑和思考。我以為,聽從權威、遵循大眾的觀點,就是明智的錶現。我害怕自己獨立的判斷會齣錯,害怕自己與眾不同會受到排斥。 書中通過大量的案例,揭示瞭“群體思維”的危害,以及“確認偏誤”如何讓我們陷入認知陷阱。我開始反思自己過去在許多事情上的盲從,比如在看到某個觀點被廣泛傳播時,我很少會去深入探究其背後的邏輯和證據,而是輕易地接受瞭。這本書鼓勵我,要敢於質疑,要學會獨立地去分析問題,去尋找證據,去形成自己的判斷。這並不是鼓勵我標新立異,而是鼓勵我成為一個真正具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這種能力,對我的人生軌跡,無疑會産生深遠的影響。
評分讀完關於“學習方法”的那一章節,我簡直是醍醐灌頂。一直以來,我信奉“勤能補拙”,認為隻要投入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就能掌握一切知識。高考、考研,一路走來,我都是這樣做的,也確實取得瞭一些成績,但內心深處總覺得學習效率不高,付齣的努力與迴報不成正比。書中關於“遺忘麯綫”的科學解釋,以及“主動迴憶”和“間隔重復”的重要性,讓我茅塞頓開。原來,死記硬背、反復抄寫並非最高效的學習方式,而是一種低效的“僞學習”。書中還提到瞭“費曼學習法”,通過將知識點講給彆人聽來檢驗自己的理解程度,這對我這個喜歡獨學的人來說,無疑是打開瞭一扇新世界的大門。 我開始嘗試用書中的方法調整自己的學習習慣,比如在學習新知識後,不是立刻去復習,而是間隔一段時間再進行主動迴憶。這種方法讓我發現,很多我以為已經掌握的知識,其實並沒有真正內化。這種“痛苦”的發現,讓我看到瞭自己學習上的巨大提升空間。更重要的是,書中的觀點並非空穴來風,而是引用瞭大量的心理學和教育學研究成果,讓我心服口服。這本書不僅僅是告訴我“是什麼”,更是告訴我“為什麼”,這種深入的解析,讓我真正理解瞭學習的本質,而不是僅僅停留在錶麵的技巧。
評分我對“消費觀”的看法,在讀瞭這本書之後,發生瞭翻天覆地的變化。我一直以為,擁有更多的物質財富,就能帶來更多的幸福感。我常常會因為看到彆人擁有我所沒有的東西而産生攀比心理,然後不自覺地加入到各種消費的“軍備競賽”中。我以為,購買昂貴的物品,就是一種“生活品質”的體現,盡管有時候,這些物品並沒有給我帶來真正的快樂,反而成為瞭負擔。 書中對“欲望的本質”進行瞭深刻的剖析,讓我認識到,很多時候,我們購買的並非是真正需要的東西,而是為瞭滿足虛榮心、填補內心的空虛,或是受到社會潮流的影響。書中提齣的“斷捨離”理念,不僅僅是關於物品的整理,更是關於心靈的淨化。我開始審視自己的購買習慣,思考每一筆消費背後的真正需求。我發現,很多我曾經視為“必需品”的東西,其實都是可有可無的。這本書讓我明白瞭,真正的幸福,並非來源於物質的堆砌,而是來源於內心的滿足和精神的富足。我開始重新定義“品質生活”,它不再是擁有多少,而是如何生活。
評分這本書中關於“情緒管理”的論述,給瞭我莫大的啓示。我一直認為,情緒是無法控製的,是自然而然産生的。我常常因為一時的衝動而做齣後悔的事情,然後又沉浸在自責和懊悔之中。我以為,這就是“性情中人”的錶現,是一種無法改變的命運。 書中對我“情緒失控”的重新解讀,讓我看到瞭希望。它不是告訴我如何壓抑情緒,而是如何理解情緒,如何與情緒共處。書中詳細闡述瞭各種負麵情緒的成因,以及我們如何纔能有效地應對它們。例如,對於“焦慮”,書中提供瞭一係列實用的方法,比如認知重構、正念練習等,讓我明白,焦慮並非洪水猛獸,而是可以通過積極的方式來化解的。更重要的是,書中強調瞭“情緒的責任”,即我們對自己的情緒負有責任,我們可以通過改變自己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來影響和管理自己的情緒。這種力量感的獲得,對我來說,是巨大的福音。
評分這本書的齣現,簡直就像一把尖銳的手術刀,精準地劃開瞭我長期以來對某些“常識”的盲目信任。讀這本書之前,我一直認為,生活中的許多事情都是理所當然的,比如“感冒瞭就多喝水”、“早睡早起身體好”、“年輕人要多吃點補身體”等等,這些話語滲透在我們日常的點點滴滴,甚至被奉為圭臬。我從未懷疑過它們的真實性,因為它們聽起來如此閤理,而且似乎得到瞭無數人的印證。然而,《生活中不可不知的285個錯誤常識》就像一股清流,將這些我深信不疑的“真理”一一剖析,讓我驚覺,原來我一直活在一個被誤導的世界裏。 書中的第一部分,關於健康飲食的部分,就讓我大吃一驚。我一直以為“早餐吃得像皇帝”是金科玉律,可書中卻用詳實的科學依據告訴我,並非如此。它深入淺齣地解釋瞭人體消化係統在早晨的運作模式,以及某些被推崇的“健康早餐”可能帶來的消化負擔。我開始反思自己過去每天早上強迫自己吃下大量食物的行為,以及由此帶來的不適感。更讓我意想不到的是,書中還糾正瞭我對“紅肉緻癌”的片麵理解,詳細闡述瞭不同加工方式和攝入量的影響,讓我認識到科學的嚴謹性遠比道聽途說來得重要。這種顛覆性的認知,讓我對日常飲食的看法發生瞭根本性的轉變,不再盲目跟風,而是學會用更科學的眼光去審視。
評分這本書對“成功學”的批判性分析,是我一直以來都深感睏惑的領域。我曾經被各種“成功學大師”的勵誌演講所鼓舞,相信隻要有夢想,有激情,就能實現一切。我曾一度沉迷於模仿那些成功人士的生活方式,以為這樣就能復製他們的成功。 然而,書中卻用一種更加理性和客觀的視角,揭示瞭成功學背後存在的誤導和陷阱。它沒有否定努力和奮鬥的價值,但它指齣瞭,很多所謂的“成功學”,隻是放大瞭少數人的偶然性,而忽略瞭大多數人的努力和堅持。書中對“隨機性”和“運氣”的討論,讓我明白瞭,成功並非隻有一條固定的道路,也並非所有付齣都能得到相應的迴報。它鼓勵我,要更加腳踏實地,要關注過程,而不是僅僅追求結果。這本書讓我擺脫瞭對“成功”的盲目追求,轉而更加關注自身的成長和內心的富足。
評分這本書對我生活習慣的改變,是潛移默化的,但又是深遠的。我一直以來都認為,生活要有規律,要有計劃,這樣纔能高效、有序。於是,我給自己製定瞭各種各樣的計劃,從早晨起床的時間,到晚上睡覺前的閱讀內容,恨不得把每一分鍾都安排得妥妥當當。然而,現實往往是,計劃趕不上變化,一旦被打亂,我就會感到沮喪和焦慮。這本書的齣現,讓我開始質疑這種“完美計劃”的必要性。 書中對“拖延癥”的分析,讓我找到瞭問題的根源,原來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拖延,並非因為懶惰,而是因為對任務的恐懼和對完美主義的追求。書中提齣的“小步快跑”原則,即把大任務分解成小塊,逐個擊破,讓我豁然開朗。我開始嘗試用這種方法來應對那些讓我感到畏懼的任務,驚喜地發現,完成一個小目標帶來的成就感,遠遠大於完成一個龐大而遙不可及的計劃。此外,書中還提到瞭“允許不完美”,這對我來說,簡直是救贖。我開始不再苛求自己每件事都做得盡善盡美,而是允許自己犯錯,允許自己有不完美的時候。這種釋放,讓我感到前所未有的輕鬆。
評分關於“信息獲取”的討論,讓我對自己過去的信息消費習慣感到汗顔。我一直以為,接觸的信息越多越好,越多越能讓我變得“博學”。於是,我沉迷於各種新聞APP、社交媒體,刷屏成瞭我日常的一部分。我以為,我正在不斷地充實自己,汲取知識。 然而,這本書卻讓我認識到,信息過載的危害,以及“碎片化閱讀”的陷阱。書中通過科學的解釋,說明瞭為什麼我們的大腦在麵對海量信息時,會變得難以集中注意力,難以進行深度思考。我開始反思,我所獲取的那些“碎片化”的信息,有多少真正地轉化為瞭我的知識,有多少隻是匆匆一瞥,然後又被新的信息所取代。書中提齣的“精讀”和“深度閱讀”的理念,讓我看到瞭提升信息質量的途徑。我開始有意識地篩選信息源,不再盲目地追逐熱點,而是更注重信息的深度和可靠性。這種轉變,讓我從“信息消費者”變成瞭“信息管理者”。
評分這本書中的“時間管理”部分,簡直是為我量身定製的。我一直覺得自己是個非常注重時間管理的人,每天都會列齣詳細的待辦事項清單,然後一絲不苟地執行。然而,我卻常常陷入一種“假性忙碌”的睏境,看起來好像做瞭很多事情,但實際的産齣卻並不高。我常常會花費大量時間在瑣碎、低效的事情上,而真正重要的事情卻被一拖再拖。 書中對我“綫性時間觀”的挑戰,讓我大開眼界。我一直認為,時間就是一條直綫,隻能往前走,無法迴頭。然而,書中卻通過大量的案例和理論,闡述瞭“非綫性時間”的可能性,比如通過深度工作,可以讓你在短時間內完成更多的事情,並且獲得更高的質量。更重要的是,書中對“優先級”的重新定義,讓我明白瞭,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效率不高,是因為沒有真正區分齣“重要”和“緊急”的區彆。我開始嘗試用“四象限法則”來管理我的時間,將精力聚焦在重要而不緊急的事情上,而不是整天被緊急但不重要的事情牽著鼻子走。這種轉變,讓我從“瞎忙”走嚮瞭“智忙”。
評分關於“人際關係”的探討,也讓我受益匪淺。我一直覺得自己是個不太擅長與人打交道的人,總是小心翼翼,生怕說錯話、做錯事。我常常羨慕那些能夠輕鬆與人建立聯係、在社交場閤遊刃有餘的人。我以為這是天生的情商,是可遇不可求的天賦。然而,這本書卻用一種全新的視角,揭示瞭許多看似“社交技巧”背後的誤區。例如,書中對“逢場作戲”和“真誠待人”的界限進行瞭深刻的剖析,讓我意識到,很多時候,我所追求的“圓滑”,其實是一種自我設限,反而阻礙瞭真正的連接。 書中對“傾聽”的解讀,尤其讓我印象深刻。我一直以為,在談話中錶現得得體,就是多說、多錶達自己的觀點。但書中卻強調瞭“同理心傾聽”的重要性,即不僅僅是用耳朵去聽,更是用心去感受對方的情緒和意圖。這讓我反思自己在與傢人、朋友交流時,有多少次是真正地在“聽”,而不是在“等”著自己說話的機會。書中的案例分析,更是讓我看到,那些看似“情商高”的人,往往是通過深刻的理解和尊重,而非 superficial 的技巧來贏得他人的好感。這本書讓我明白瞭,真誠和理解,纔是建立有意義人際關係的關鍵。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