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传感器原理及应用
:23.00元
售价:15.6元,便宜7.4元,折扣67
作者:杨少春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1-01
ISBN:9787121127236
字数:330000
页码:195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41kg
本书主要介绍了常用传感器的工作原理、特性及在实践中的应用。主要介绍了力敏传感器、湿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气体传感器、光电传感器、磁敏传感器、微波和超声波传感器,以及传感器与微处理器接口电路。
本书共10个模块,除模块一介绍传感器的基本知识外,各模块均具有相对独立性,以便不同专业、不同学时的教学选用,参考学时为52~60学时。
本书由高职和有关企业的领导、专家组成教材编审委员会进行审定,突出高职教育的特点,注重实用技术,可作为应用电子技术、机电应用技术及工业自动化等相关专业高职、高专教材,也可供电大、职大等相关专业作为教材选用。
这本书,嗯,拿到手里感觉挺厚实的,封面设计嘛,倒是中规中矩,没什么让人眼前一亮的设计感,但总体来说还算专业。我本来是想找一本关于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物联网和云计算结合的书籍,想看看最近几年这个领域有什么突破性的进展,或者至少是扎实的理论基础。翻开目录,发现它更偏向于传统的电子工程和物理学的范畴,各种关于信号采集、噪声处理的章节占据了很大的比重。虽然这些基础知识在任何技术领域都是不可或缺的,但对于我这种更关注上层应用和系统集成的读者来说,显得有些“硬核”了。我特别留意了关于数据融合和边缘计算的部分,希望能找到一些前沿的实践案例或者新的算法框架,但似乎书中对这些新兴领域的探讨还停留在比较基础的介绍层面,缺乏深入的剖析和代码示例。总体感觉,它更像是一本面向电气工程专业本科生的教材,强调的是“如何把数据准确地量化和传输”,而不是“如何利用这些数据创造价值”。如果对底层硬件接口、模拟电路设计有浓厚兴趣,这本书或许能提供很详尽的参考,但对于想快速了解行业趋势和高阶应用架构的人来说,可能需要配合其他更侧重软件和系统的书籍一起阅读。它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扎实但略显陈旧”,信息密度很高,但“新鲜度”稍有欠缺。
评分这本书的实用性评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读者对“应用”的定义。如果“应用”指的是在实验室环境中验证基本原理的实验步骤和标准化的数据处理流程,那么这本书无疑是提供了足够详尽的参考手册。但如果“应用”指的是在真实、动态、充满不确定性的工程现场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本书的指导价值就相对有限了。我发现,书中对实际项目实施中常常遇到的“灰色地带”——比如电磁兼容性(EMC)干扰的现场排查、不同品牌和批次设备间参数的微小差异、以及软件驱动层面的兼容性问题——几乎没有涉及。它完美地展示了理想条件下的系统应该如何运行,但现实世界往往充满了“不理想”的因素。比如,在讨论抗干扰措施时,它给出的都是教科书式的滤波器设计,缺乏在实际电磁噪声环境中进行迭代优化和容错设计的经验总结。对于一个刚踏入工程领域,需要从零开始搭建系统的工程师来说,这本书提供了基础公式,但缺乏“过来人”的经验传授,让你在面对实际工程难题时,可能依然会感到无从下手,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弥补这种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鸿沟。
评分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是希望它能提供一个跨学科的视角,探讨如何将生物医学领域的微弱信号采集技术与强大的计算能力相结合,比如开发出下一代非侵入式健康监测设备。然而,这本书的视角似乎被限制在了传统的工业自动化和过程控制领域,里面的案例多集中在温度、压力、流量等宏观物理量的测量上。对于生物电信号、化学成分分析这类需要极高灵敏度和极低功耗要求的领域,书中提到的技术几乎是点到为止,没有深入展开。例如,关于高精度ADC(模数转换器)的选择,书中提供的标准工业级参数远不能满足微伏级生物信号采集的苛刻要求。我尤其希望能看到关于低噪声放大器设计在生物信号前端的应用,但这部分内容要么被一笔带过,要么就是使用了过于简化的理想模型。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很好地覆盖了“大而全”的传统测量科学,但在面对现代生命科学和可穿戴设备对“小而精”的极致追求时,显得力不从心。它像是一辆性能强劲的重型卡车,在为柏油马路设计,但你要它去跑崎岖的山路,它就显得力不从心了。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排版和插图质量让我有点失望。虽然内容本身应该是非常技术性的,但图表的清晰度和现代感却有待提高。很多流程图看起来像是上世纪末的设计稿,线条密集,标注拥挤,初次接触这些复杂概念的读者很可能会被这些“视觉噪音”所干扰。例如,在描述多级反馈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时,原图看起来就像是一团缠绕的毛线球,我不得不对照着文字反复对照,才能勉强理清信号的流向。更令人遗憾的是,书中缺乏高质量的彩色插图和三维模型展示,这对于理解物理世界中各种传感器的空间布局和工作环境至关重要。在谈到光电效应或者超声波传播路径时,一个生动的、现代化的图形化解释,远胜过几页枯燥的文字描述。这本书似乎更注重理论的完整性,而忽略了作为一本现代技术读物在可视化呈现上的责任。我更期待看到的是类似于顶尖学术期刊中那种简洁、高对比度、信息密度适中的图表,而不是这种略显过时的印刷品风格。对于需要通过图像辅助理解复杂物理过程的读者来说,这无疑是一个不小的障碍。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极其严谨,几乎每一页都充斥着大量的数学公式和复杂的推导过程,阅读起来像是在啃一本学术专著,需要极高的专注度和扎实的微积分基础。我本期望能找到一些关于人工智能如何赋能复杂系统状态监测的章节,比如深度学习在异常模式识别上的最新应用,但书里更多的是对傅里叶变换、卡尔曼滤波这些经典信号处理工具的详尽论述。每一个概念的提出都伴随着严密的逻辑链条和大量的公式推导,这对于理解原理的来龙去脉是极其有益的,但说实话,阅读体验并不轻松。我尝试去寻找一些实际工业场景中的“黑科技”应用案例,比如在航空航天或者精密制造领域的突破,书中虽然提到了应用,但大多是通过一个简化的数学模型来阐述其工作原理,缺乏对实际工程实现中遇到的非线性问题、成本考量以及系统集成复杂性的真实描述。因此,如果你是那种喜欢“知其所以然”并愿意投入大量时间去钻研数学本质的读者,这本书的深度会让你满意;但如果你的目标是快速掌握某类应用的“最佳实践”或者最新的技术栈,这本书可能就显得有些“慢热”了。它更像是给一个初级研究人员打地基用的砖头,而不是已经搭好的框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