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整机原理——数字视听设备(第2版)

电子整机原理——数字视听设备(第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徐丽香 著
图书标签:
  • 电子整机原理
  • 数字视听
  • 视听设备
  • 电子技术
  • 电路分析
  • 信号处理
  • 模拟电路
  • 数字电路
  • 维修技术
  • 高等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学精华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505399754
商品编码:29730380907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5-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电子整机原理——数字视听设备(第2版)

定价:19.00元

售价:13.3元,便宜5.7元,折扣70

作者:徐丽香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01-01

ISBN:978750539975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主要讲述CD,VCD,DVD的原理和维修知识。本书对所有光盘机共用的结构——CD部分进行了比较细致的分析。对VCD机着重介绍它所采用的信号压缩处理技术——MPEG-1标准及该机采用的典型的解压缩芯片,并详细地分析了典型线路。对DVD机则着重介绍了它所采用激光头、MPEG-2压缩技术和杜比AC-3音频处理技术和伺服系统。系统地介绍了DVD播放机的结构,并进行了电路分析。还介绍了超级VCD,LD,MP3,光盘录像机,磁光盘机,EVD和蓝光DVD的知识。对家庭影院设备也进行了相应的介绍。
本书从影碟机技术的发展和数字处理电路的基础知识开始讲述,详细分析了DVD的工作原理,使读者了解电子技术的发展,掌握高级视听器材的原理和维修方法。
本书是学习数字视听设备的原理新颖而实用的教材,可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的教材,也可以作为大专院校有关专业和各类影碟机维修培训班的教材,亦可作为广大无线电爱好者的自学用书。

目录


章 数字视听技术基础
1.1 激光光盘技术
1.2 数字技术基本知识
1.3 激光唱片的构造
1.4 EFM调制
1.5 CD-DA数据格式标准
1.6 光盘机的使用常识
学习要点与指导
习题与思考题1
第2章 CD唱机的工作原理
2.1 CD唱机的基本组成
2.2 激光头
2.3 RF放大和失落检测电路
2.4 伺服电路
2.5 数字信号处理器(DSP)
2.6 数字滤波器和数/模转换器
2.7 系统控制与显示电路
2.8 电源电路
2.9 机芯工作原理
学习要点与指导
习题与思考题2
实验一 CD唱机的认识
第3章 CD唱机的电路分析和基本维修思路
3.1 CD唱机的电路分析方法
3.2 松下Technics SL-P210 CD唱机的电路分析
3.3 光盘机的基本维修思路
学习要点与指导
习题与思考题3
实验二 CD唱机识图和实际电路分析
实验三 CD唱机波形测试
实验四 CD唱机的基本维修技能
第4章 VCD信号的编码和译码
4.1 VCD的工作方式
4.2 图像数据的编码方式
4.3 图像的编码和解码
4.4 声音的编码和解码
4.5 图像与声音的同步
4.6 MPEG1解码器
学习要点和指导
习题与思考题4
实验五 多媒体演示图像的处理
第5章 VCD播放机的结构和原理
5.1 VCD播放机结构和信号分析
5.2 VCD播放机的播放功能
5.3 三星DVC-650S VCD机电路详解
学习要点与指导
习题与思考题5
实验六 VCD机的认识
实验七 VCD机的波形测试
第6章 DVD的基本知识
第7章 DVD播放机的基本工作原理
第8章 超级VCD、LD、MP3、光盘录像机、磁光驱、EVD、“蓝光DVD”简介
第9章 家庭影院设备
附图
附图一 松下Technics SL-P210 电路图
附图二 三星DVC-650S CD电路原理图
附图三 三星DVC-650S 视频电路原理图
附图四 三星DVC-650S 前面板电路原理图
附图五 三星DVC-650S 电源电路原理图
附图六 松下 DVD-A300MU伺服电路图
附图七 松下 DVD-A300MU影像电路图
附图八 松下 DVD-A300MU音频电路图
附图九 松下 DVD-A300MU系统控制/ODC和CD DSP部分电路图
附图十 松下 DVD-A300MU 电源电路图)
附图十一 松下 DVD-A300MU操作、HP音量电路图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数字视听设备原理与实践》(第二版) 内容概述 本书深入探讨了当前主流数字视听设备的核心原理、关键技术以及实际应用。在第一版的基础上,本版进行了全面的更新与修订,更加贴近当前飞速发展的视听技术浪潮,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系统、深入且与时俱进的学习平台。全书共分为十八章,从基础的数字信号处理概念出发,逐步深入到数字视听设备的设计、实现与优化。 第一部分:数字信号处理基础(第一章至第四章) 本部分为理解后续内容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一章:数字信号处理导论 详细阐述了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的本质区别,以及数字化在视听领域的关键作用。 介绍了采样定理(奈奎斯特定理)及其在音频和视频信号数字化过程中的重要性,包括采样率、量化深度等关键参数的含义与选择依据。 深入讲解了离散时间信号与系统,包括卷积、差分方程等概念,为理解数字滤波器奠定基础。 引入了傅里叶变换的离散形式——离散傅里叶变换(DFT)及其快速算法(FFT),阐述了其在信号频谱分析中的核心地位。 探讨了数字视听信号处理的基本流程,包括采集、编码、传输、解码、显示/播放等环节。 第二章:数字音频信号处理 详细介绍了人耳的听觉特性,以及如何基于这些特性进行音频信号的编码和处理,以实现更高效的压缩和更好的音质。 深入剖析了PCM(脉冲编码调制)编码方式,这是数字音频的基础。 系统讲解了各种主流的音频压缩编码技术,包括无损压缩(如FLAC、ALAC)和有损压缩(如MP3、AAC、Opus)。重点分析其压缩原理、算法复杂度、压缩比与音质之间的权衡。 阐述了音频信号的数字滤波技术,包括FIR(有限脉冲响应)和IIR(无限脉冲响应)滤波器,以及它们在降噪、均衡、效果处理等方面的应用。 探讨了声场处理技术,如虚拟环绕声、空间音频的原理与实现。 分析了数字音频接口标准,如S/PDIF、AES/EBU、USB Audio等,以及它们在设备互联中的作用。 第三章:数字视频信号处理 详细讲解了人眼的视觉特性,如空间频率响应、色彩感知等,为理解视频编码奠定基础。 深入分析了模拟视频信号向数字视频信号转化的过程,包括亮度(Y)和色度(Cb/Cr)信号的分离与数字化。 系统阐述了主流的视频压缩编码标准,如H.264/AVC、H.265/HEVC、AV1等。重点解析了它们的关键编码技术,如帧内/帧间预测、变换编码(DCT)、量化、熵编码等,以及如何实现高压缩比和高画质。 详细介绍了视频信号的色彩空间转换,如RGB、YUV、YCbCr等,以及它们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转换原理。 探讨了视频信号的降噪、去隔行、细节增强等图像处理技术。 分析了数字视频接口标准,如HDMI、DisplayPort、SDI等,以及它们在高清、超高清视频传输中的作用。 第四章:信息论与编码基础 系统介绍了信息熵的概念,以及如何衡量信息的平均不确定性。 深入讲解了信源编码(数据压缩)的原理,包括无损编码(如霍夫曼编码、算术编码)和有损编码(如前述音频和视频编码)。 介绍了信道编码(差错控制编码)的基本思想,如奇偶校验、循环冗余校验(CRC)等,以及它们在保证数据传输可靠性中的作用。 探讨了信息论在视听编码设计中的指导意义。 第二部分:数字视听设备核心技术(第五章至第十二章) 本部分深入剖析构成数字视听设备的关键组件与技术。 第五章:数字音频编解码器(CODEC) 详细分析了音频CODEC的硬件架构,包括ADC(模数转换器)和DAC(数模转换器)的性能指标与选择。 深入讲解了数字音频处理器(DSP)在音频信号处理中的作用,包括其架构和指令集。 阐述了低功耗音频CODEC的设计挑战与优化策略,尤其是在便携式设备中。 介绍了音频CODEC在不同设备中的应用,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数字电视、蓝光播放器等。 第六章:数字视频编解码器(CODEC) 详细分析了视频CODEC的硬件架构,包括视频处理单元(VPU)、图形处理单元(GPU)等。 深入讲解了视频解码芯片的设计要点,包括对各种编码标准的硬件加速支持。 探讨了视频编码芯片的设计挑战,如何平衡编码效率、编码速度和功耗。 分析了视频CODEC在不同设备中的应用,如智能电视、流媒体播放器、监控摄像头、摄像机等。 第七章:显示技术原理 详细介绍了液晶显示(LCD)技术,包括TFT、IPS、VA等面板技术的原理和优缺点。 深入讲解了OLED(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技术,包括其自发光原理、响应速度、色彩表现和节能特性。 分析了Micro-LED、Mini-LED等新型显示技术的发展趋势。 探讨了显示分辨率(HD, FHD, UHD, 4K, 8K)、刷新率、响应时间、色彩深度、HDR(高动态范围)等关键显示参数的含义与重要性。 介绍了显示驱动芯片的设计与工作原理。 第八章:音频播放与还原技术 详细介绍了数字功放的原理与优势,包括D类功放、T类功放等。 深入讲解了扬声器单元的设计与选型,包括不同单元类型(低音、中音、高音)及其工作原理。 分析了音箱的声学设计,包括箱体容积、倒相孔、单元布局等对音质的影响。 探讨了数字音频处理在音质提升中的作用,如均衡器、动态范围压缩(DRC)、虚拟环绕声等。 介绍了音频接口与连接方式,如模拟音频输出、数字音频输出(光纤、同轴)。 第九章:存储与传输技术 详细介绍了数字视听数据存储介质,如NAND闪存(SSD, SD卡)、HDD(硬盘)、光盘(CD, DVD, Blu-ray)等。 深入讲解了数字视听数据传输接口,如USB(Type-A, Type-C)、SATA、NVMe等。 分析了数字视听信号的无线传输技术,如Wi-Fi、Bluetooth,以及它们在流媒体传输中的应用。 探讨了网络协议在视听内容分发中的作用,如TCP/IP、RTP、RTCP、HTTP等。 介绍了数字版权管理(DRM)技术在视听内容保护中的应用。 第十章:用户交互与控制 详细介绍了人机交互(HCI)的基本原则在视听设备设计中的应用。 深入分析了物理按键、触摸屏、遥控器等输入设备的设计与实现。 探讨了语音识别技术在智能视听设备中的应用,以及其唤醒词、命令识别的原理。 介绍了基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远程控制应用(App)的设计。 分析了操作系统(如Android TV, WebOS, Tizen)在视听设备中的作用,以及UI/UX设计。 第十一章:电源管理与功耗优化 详细介绍了视听设备中各类电源模块的设计,如开关电源、线性电源。 深入分析了高效电源管理芯片(PMIC)的工作原理与应用。 探讨了低功耗设计在便携式视听设备中的重要性,如电池续航优化。 介绍了动态电压频率调整(DVFS)、待机模式、睡眠模式等功耗优化技术。 第十二章:EMI/EMC设计与测试 详细介绍了电磁干扰(EMI)和电磁兼容性(EMC)的基本概念。 深入分析了视听设备中常见的EMI/EMC问题产生源,如高频信号、开关电源等。 探讨了PCB布局、屏蔽、滤波等EMI/EMC抑制设计技术。 介绍了视听设备相关的EMC测试标准与方法。 第三部分:数字视听设备的集成与应用(第十三章至第十八章) 本部分将前面章节的技术进行整合,并探讨不同类型的数字视听设备及其发展趋势。 第十三章:智能电视的设计与实现 系统分析了智能电视的核心架构,包括主控芯片(SoC)、显示面板、音频系统、网络模块等。 深入讲解了智能电视的软件系统,包括操作系统、应用商店、内容服务平台。 探讨了智能电视在图像与声音处理方面的先进技术,如HDR显示、空间音频、AI画质优化。 分析了智能电视的互联互通能力,如DLNA、Miracast、AirPlay等。 第十四章:数字媒体播放器(DMP) 详细介绍了数字媒体播放器的硬件组成,包括解码芯片、存储接口、输出接口。 深入分析了DMP对各种视听格式的支持,如4K/8K视频、高码率音频。 探讨了DMP的网络功能,如局域网共享、在线流媒体播放、App安装。 介绍了不同类型的DMP,如机顶盒、电视盒子、高清播放器。 第十五章:智能音箱与音频系统 详细分析了智能音箱的硬件构成,包括麦克风阵列、语音识别模块、音频处理单元、扬声器。 深入讲解了智能音箱的语音交互技术,包括声源定位、回声消除、自然语言理解。 探讨了智能音箱在智能家居中的角色,如语音助手、音乐播放、设备控制。 分析了高保真(Hi-Fi)音响系统的设计原则与技术。 第十六章:数字摄像机与视频录制设备 详细介绍了数字摄像机的成像原理,包括CMOS/CCD传感器、图像信号处理器(ISP)。 深入分析了视频编码器在摄像机中的应用,如何实现高效的视频录制。 探讨了摄像机在自动对焦、图像稳定、白平衡等功能上的技术实现。 介绍了专业级摄像机与消费级摄像机的设计差异。 第十七章:VR/AR/MR沉浸式视听技术 详细介绍了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混合现实(MR)的基本概念与区别。 深入分析了VR/AR/MR设备的核心技术,包括高分辨率低延迟显示、光学系统、传感器融合、空间追踪。 探讨了沉浸式音频技术在VR/AR/MR中的应用,如3D音频、空间音频。 分析了VR/AR/MR设备的内容开发与应用前景。 第十八章:视听技术发展趋势与未来展望 对8K超高清视频、AI赋能的视听体验、下一代音频编码标准(如Ambisonics)、5G/6G对视听传输的影响等进行展望。 探讨了视听技术在人工智能、物联网、元宇宙等新兴领域的融合应用。 分析了可持续发展理念在视听设备设计中的体现。 本书通过理论讲解与技术剖析相结合的方式,力求使读者能够全面掌握数字视听设备的原理和核心技术,为进一步的研究、开发或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图表质量感到非常失望。在电子工程类的书籍中,图示和原理图是理解抽象概念的生命线,但这本书中的大部分插图,尤其是那些电路拓扑图和波形示意图,分辨率普遍偏低,线条模糊,很多细节在标准A4打印出来后都变得难以辨认。例如,在介绍某个复杂的时序逻辑时,原本应该清晰标示出高低电平变化趋势的波形图,在书中看起来就像是一团灰蒙蒙的线条,我不得不频繁地对照书中的文字描述,才能勉强“脑补”出图表想要表达的精确含义。更有甚者,一些关键的元器件符号和连接方式,因为图片质量问题,导致其标识的极性和连接点都显得模模糊糊,这在需要精确操作或设计参考时,是致命的缺陷。如果作者和出版社能在印刷环节,特别是对这些核心技术图表的处理上,投入哪怕是最低限度的质量把关,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将会得到几何级的提升。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那种非常典型的、直截了当的工程技术叙事模式。没有太多华丽的辞藻,更不用提什么生动的比喻或者引人入胜的故事背景来铺垫知识点。它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工程师在跟你讲解一个复杂的电路板如何工作一样,每一个句子都直奔主题,充满了术语和精确的定义。读起来最大的感受就是“信息密度极高”,你几乎找不到任何可以让你喘口气、放松一下的过渡性文字。对于初学者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为很多基础概念的引入显得非常突兀,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先验知识储备,否则很容易在密集的专业名词中迷失方向。我个人是那种喜欢在学习过程中寻找“为什么”的读者,而这本书似乎更倾向于告诉我们“是什么”和“怎么做”。当然,对于已经有一定基础,只想快速查阅或巩固特定模块知识点的专业人士来说,这种高效的叙事方式反而是优点,因为它能最大限度地压缩检索时间,直达核心要害。

评分

关于章节内容的组织逻辑,我感觉它更像是一个“功能模块堆砌体”,而不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知识体系构建过程。开篇直接就扎进了某个高阶的信号处理流程,然后突然跳回到基础的电源管理,接着又深入到特定的数据传输协议,这种跳转频率非常高,让人感觉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没有被充分建立起来。我花了相当长的时间去梳理各个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很多地方都需要我自己去建立一座“桥梁”,去理解为什么在讲解完A模块的参数后,紧接着就需要介绍B模块的实现细节。这种结构似乎是基于设备架构的物理布局来划分章节的,而不是基于知识的难度递进或者逻辑的抽象层次。如果能有一个更清晰的、自底向上或者自简到繁的脉络梳理,哪怕是增加一些“本章知识点承接”的小节提示,都会让阅读体验流畅很多。现在这样,更像是一本厚厚的参考手册,需要读者自己去构建起知识的内在骨架。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可以用“朴实无华”来形容,封面那种略显过时的排版和色调,初次拿到手的时候,说实话,我差点把它当成是某个老旧的工程手册。内页纸张的质感也中规中矩,没有那种高档教材常见的细腻光滑感,感觉上更偏向于实用主义,而不是美学追求。装帧上唯一让我稍微觉得有点意思的,可能是字体选择上,虽然整体风格偏向于严谨的教科书体,但在一些关键的公式推导和术语标注上,似乎还是花了一点心思去调整字重和大小,虽然效果可能不尽人意,但至少能看出作者在排版细节上是有所考量的。不过,整体来看,这本书的外观真的很难让人一眼爱上,更像是一个工具箱,而不是一件展示品。如果你是那种注重书籍颜值和设计感的读者,这本书可能会让你稍微失望,它完完全全把重点放在了内容的承载上,对于视觉体验,几乎是不加修饰的直接呈现。携带起来倒也方便,毕竟分量适中,但那个略显松垮的胶装工艺,让我有点担心它能不能经受住我这种频繁翻阅和做笔记的“摧残”。

评分

在技术深度和广度的权衡上,这本书显得有些摇摆不定。在某些基础概念的阐述上,比如基本的晶体管工作原理或是基础逻辑门的设计,它给出的解释简练得像是在“复习提纲”,只是简单罗列了关键公式和特性,完全没有展开深入探讨其背后的物理机制或者历史演变。然而,当它触及到某个特定的、可能已经有些过时的集成电路标准时,篇幅又突然拉长,详细到令人发指的地步,列出了大量的时序图和寄存器定义,这种详尽程度对于非该领域专家的人来说,简直是信息过载。这种处理方式让我疑惑,究竟这本书的目标读者定位是刚入行的学生,还是寻求特定历史资料的研究人员?这种不平衡感造成的结果是:基础知识点显得单薄,而特定技术点的深度又过于“钻牛角尖”,缺乏一种稳健的、覆盖面合理的讲解深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