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高等院校电气信息类规划教材——信息论与编码
:26.00元
售价:17.7元,便宜8.3元,折扣68
作者:张莲,周登义,余成涂著
出版社:中国铁道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4-01
ISBN:978711308619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81kg
本书共分6章,即绪论、信息的量度及离散信源、信源编码、离散信道及信道容量、信道编码、信息工程中的数据保密。内容包括理论基础(前四章)和应用(后两章)两个方面。理论基础部分主要介绍信息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概念,包括:信息熵、互信息、信息率失真函数、信道容量以及它们的性质与计算等。应用部分主要介绍信息与通信系统中的优化及其实现手段与方法,包括:信源编码定理、无失真的统计匹配编码、解除相关性的预测编码与变换编码、实用性的文字传真编码、语音编码与图像编码等提高系统有效性的信源编码、信道编码定理、分组码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卷积码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等提高系统可靠性的信道编码以及信息工程中的数据保密等。 本书适合作为高等理工科院校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信号与信息处理学科的本科生教材,也可供研究生、夜大、自学考试及成人教育有关专业选用,还可供有关科技人员学习参考。
本书是一本21世纪教学的有关信息论与编码的教材。全书共分6章,即绪论、信息的量度及离散信源、信源编码、离散信道及信道容量、信道编码以及信息工程中的数据保密。
本书重点介绍信息处理的理论基础、实现原理与方法。内容分为两大部分,即理论基础(前四章)和应用(后两章)。理论基础部分主要介绍信息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概念,包括:信息熵、互信息、信息率失真函数、信道容量以及它们的性质与计算等。应用部分主要介绍信息与通信系统中的优化及其实现手段与方法,包括:信源编码定理、无失真的统计匹配编码、解除相关性的预测编码与变换编码、实用性的文字传真编码、语音编码与图像编码等提高系统有效性的信源编码、信道编码定理、分组码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卷积码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等提高系统可靠性的信道编码以及信息工程中的数据保密等。
本书适合作为高等理工科院校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信号与信息处理学科的本科生教材,也可供研究生、夜大、自学考试及成人教育等有关专业选用,还可供有关科技人员学习参考。
章 绪论
1.1 信息的概念
1.1.1 信息的定义、特征与性质
1.1.2 信息的分类
1.1.3 信息、消息和信号的区别与联系
1.2 信息传输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功能
1.2.1 模拟信息传输系统
1.2.2 数字信息传输系统
1.3 信息论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1.4 信息论发展的历史和趋势
第2章 信息的量度及离散信源
2.1 自信息量和条件自信息量
2.1.1 自信息量
2.1.2 条件自信息量
2.2 互信息量和条件互信息量
2.2.1 互信息量
2.2.2 互信息量的性质
2.2.3 条件互信息量
2.3 离散信源的信息量
2.3.1 信源的数学模型
2.3.2 信源的分类
2.3.3 平均信息量
2.4 熵的基本性质
2.5 消息序列的熵
2.5.1 离散无记忆信源
2.5.2 离散无记忆的扩展信源
2.5.3 离散平稳信源
2.5.4 马尔可夫信源
2.6 信源的相关性和剩余度
习题
第3章 信源编码
3.1 无失真信源编码
3.1.1 编码器
3.1.2 分组码
3.1.3 等长码和等长编码定理
3.1.4 变长码和变长编码定理
3.1.5 变长码的编码方法
3.2 限失真信源编码
3.2.1 失真测度
3.2.2 信息率失真函数
3.2.3 离散信源的信息率失真函数
3.2.4 限失真信源编码定理
3.2.5 连续信源的信息率失真函数
3.3 常用信源编码
3.3.1 矢量量化编码
3.3.2 预测编码
3.3.3 变换编码
3.3.4 传真编码
3.3.5 语音压缩编码
3.3.6 图像编码
习题
第4章 离散信道及信道容量
4.1 信道分类与描述
4.1.1 信道的分类
4.1.2 信道的描述
4.2 离散无记忆信道
4.2.1 离散信道的数学模型
4.2.2 单符号离散信道
4.3 信道传输的平均互信息
4.3.1 信道疑义度
4.3.2 平均互信息
4.4 平均互信息的特性
4.5 信道容量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4.5.1 信道容量的定义
4.5.2 几种典型离散信道的信道容量
4.5.3 对称离散信道的信道容量
4.5.4 一般离散信道的信道容量
4.5.5 离散无记忆的扩展信道及其信道容量
4.5.6 串联信道和并联信道及其信道容量
4.6 信源与信道的匹配
习题
第5章 信道编码
5.1 信道编码的基本概念
5.1.1 信道编码在数字通信系统的地位和作用
5.1.2 信道编码的基本思想和分类
5.1.3 差错控制的基本方式
5.1.4 信道编码基本数学知识
5.2 有噪信道编码
5.2.1 噪声信道的编码问题
5.2.2 错误概率与编码方法
5.2.3 有噪信道编码定理
5.3 线性分组码
5.3.1 分组码的性质
5.3.2 生成矩阵与奇偶校验矩阵
5.3.3 几种典型的分组码
5.4 卷积码
5.4.1 卷积码的编码
5.4.2 卷积码的译码
5.5 纠正突发错误码
5.5.1 突发差错与纠突发差错的基本概念
5.5.2 法尔码
5.6 交织码
习题
第6章 信息工程中的数据保密
6.1 信息保密通信的模型
6.2 传统密码体制
6.2.1 单表代换密码
6.2.2 多表代换密码
6.2.3 多字母代换
6.2.4 转置密码
6.3 分组(块)密码
6.3.1 分组加密的基本概念
6.3.2 数据加密标准(DES)
6.4 公钥密码体制
6.4.1 公钥密钥的一般原理
6.4.2 RSA体制
习题
参考文献
从教学结构和逻辑连贯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设计显然是脱节的。它似乎是把一系列相关的知识点生硬地拼凑在了一起,缺乏一个清晰的、循序渐进的叙事主线。前面对离散信源的讨论还算中规中矩,但一旦进入到信道编码和纠错码的部分,作者的思路就开始跳跃,仿佛突然换了一个人来写。纠错码的章节冗长而重复,各种循环冗余校验(CRC)的讲解,一会儿是多项式表示,一会儿又是模二运算,但缺乏一个统一的视角来整合这些工具的内在联系。读者很难从书中的内容里找到“为什么”和“如何应用”之间的桥梁。我需要的是一个能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引导者,而不是一个把所有公式按章节顺序罗列出来的“知识清单”。这种结构上的松散,极大地削弱了读者自我构建知识体系的可能。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失望的是,它完全没有体现出“信息论”在现代电气信息工程领域中的活力和前沿性。它似乎停留在上个世纪的理论模型中打转,对近几十年来的重大突破,比如Turbo码、LDPC码在现代通信系统中的实际应用,仅仅是一带而过,甚至连提都懒得提。当我试图了解现代5G或物联网背景下的信息论新进展时,这本书提供的知识点显得过于陈旧和空泛。它更像是一份历史文献汇编,而非一本面向未来工程师的规划教材。一个“规划教材”的价值,在于指明方向,激发创新,然而这本书却像一个沉重的锚,把学习者的思维牢牢地固定在了过时的知识框架内,让人感觉不到丝毫信息科学领域蓬勃发展的脉搏。
评分这部书给我带来的感受,真是一言难尽。我原本对信息论这个领域充满了好感,觉得它神秘而又充满智慧。结果翻开这本书,感觉就像是直接跳进了一个铺满数学公式的深海,完全没有救生圈。作者似乎认为我们每一个读者都是数学领域的顶尖高手,毫不留情地将各种复杂的定理、推导过程一股脑地砸了过来。比如关于熵的定义,我读了好几遍,脑子里还是云里雾里,感觉自己像是在看一本高深的哲学著作,而不是一本旨在普及知识的教材。书中对信息的量化、信源编码的细节描述,如果脱离了详尽的图示和生活化的例子,就变得极其晦涩。我期待的是那种能将抽象概念具象化的讲解,结果看到的却是大量纯理论的堆砌,读完第一章,我感觉自己就像是在听一位用只有同行才能听懂的“黑话”交流的学者在做报告,完全没有打开新世界大门的感觉,反而有一种被知识拒之门外的挫败感。
评分我不得不说,这本书的习题部分简直是“反人类”的设计。作为一本规划教材,习题本应是检验学习成果、加深理解的利器,但这书里的题目,要么是直接照搬书本上的理论定义,毫无思考价值;要么就是难度陡增,完全超出了正常教学大纲的要求,更像是给研究生毕业考试准备的偏题怪题。很多题目甚至没有提供详细的解题步骤或答案参考,留给读者的只有迷茫和无助。我尝试做了几道看似基础的编码效率计算题,结果发现由于书中某些关键公式的推导没有完全展开,导致我根本无法确定该套用哪个版本的公式,最终只能放弃。一本好的教材,其习题应该是知识的延伸和应用,而不是一个让读者自我怀疑智商的“陷阱”。这套习题集,完全没有起到辅助学习的作用,反而成了阻碍学习进度的绊脚石。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质量实在让人不敢恭维,简直是对现代印刷工艺的一种蔑视。纸张手感粗糙不说,那种泛黄的颜色,让我在阳光下阅读都觉得吃力,总感觉眼睛要被吸进去似的。更要命的是,书中的图表部分,简直是灾难级的。黑白线条生硬、粗细不均,很多本该清晰展示的流程图和矩阵结构,印刷出来后模糊不清,关键的节点和路径几乎难以分辨。我试图对照着书本自己动手推导一些编码流程,结果光是辨认图上那些像蚯蚓爬过的痕迹一样的连线,就耗费了我大半的精力。这哪里是教材,分明是早些年大学里那种用复印机翻印了十几遍的讲义,质量低劣到影响了阅读体验的本质。对于一个期望系统学习新知识的读者来说,这样的物理呈现方式,无疑是雪上加霜,让人提不起继续翻下去的兴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