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通信电子技术
:32.00元
售价:23.4元,便宜8.6元,折扣73
作者:欧红玉 吴泳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2-01
ISBN:9787115343796
字数:296000
页码:183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本书的作者均是多年从事通信和电子技术应用教学和科研的高等院校教师,有着丰富的教学和实践经验。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的全体专业教师、已学过电子技术的部分学生、兄弟院校的相关老师和相关行业企业的专家为本书的编写提出了很多宝贵的建议。本教材在编写过程中还充分考虑到读者的接受能力和实际需要,尽量做到语言通俗易懂,内容实用,实例丰富,便于学生自学和教师施教。
本书从实际应用出发,通俗易懂地介绍了二极管和三极管组成的常见实用电路——电源电路、基本放大电路、功率放大电路、正弦波振荡器以及变频、锁相和滤波电路,还有组合逻辑电路和时序逻辑电路等。特别对通信设备中的应用电路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同时还注重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本书内容丰富,语言通俗易懂,适用对象为高职高专通信、电子、自动化、计算机等专业的学生,也可作为函授、成人教育的专业基础课教材,还可供相关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我最近沉迷于研究“超高频(UHF)RFID标签的设计与抗干扰技术”,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雪中送炭。作者不仅对天线设计中的阻抗匹配问题进行了详尽的解析,还深入探讨了不同介质(金属、液体)对射频场的影响模型,这一点是其他书籍往往忽略的细节。书中花了相当大的篇幅来解析影响读取距离和稳定性的三大核心因素:标签芯片的功耗特性、阅读器的发射功率控制,以及最重要的——环境多径效应。最让我称赞的是,作者提供了一个基于MATLAB的仿真框架,可以用来模拟不同标签布局在仓库环境中的性能衰减曲线,这对于我们进行前期系统规划非常有指导意义。他的讲解思路非常跳跃但逻辑清晰,从电磁波理论的宏观描述迅速切入到微纳尺度的芯片级功耗平衡,体现了跨学科研究的深厚功底。读完此书,我感觉自己对RFID系统的物理层设计有了更微观、更全面的认知,不再满足于仅仅使用现成的模块。
评分坦白讲,我对“数字信号处理在复杂环境下的鲁棒性优化”这一主题原本抱有很大的期望,希望看到一些关于自适应滤波和盲源分离技术的最新进展,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本面向入门者的基础教材。内容组织上非常平稳,讲解了傅里叶变换、Z变换这些经典工具,以及如何用FIR/IIR滤波器来处理信号的频谱整形。然而,当涉及到现代通信系统面临的实际挑战,比如高速移动环境下的多普勒频移补偿、或者高维MIMO系统中的信道均衡算法时,书中提供的分析深度明显不足。很多高级的迭代优化方法,比如基于凸优化的预编码技术,仅仅是一笔带过,没有给出足够的数学推导和仿真结果来支撑其有效性。对于我这种已经在行业内摸爬滚打了几年的人来说,这本书的实用价值有限,更像是一本研究生开学第一周需要翻阅的参考书,缺乏能让人醍醐灌顶、立刻应用到工作中去的“干货”。期待作者能在后续版本中,增加更多关于深度学习在信道估计和解码中应用的实践案例。
评分这本书的篇幅极其庞大,内容涵盖了从基础的半导体物理到先进的集成电路设计流程,主题围绕着“宽禁带半导体材料在电力电子器件中的应用”。然而,其组织结构显得有些松散和冗余。前半部分关于GaN(氮化镓)和SiC(碳化硅)的材料特性对比分析非常到位,特别是对击穿场强和电子迁移率的比较,配有大量图表,令人信服。但进入到器件结构设计部分后,叙述就开始变得重复和啰嗦,例如,同一类型的MOSFET结构,在不同章节中被反复提及,只是改变了少量的参数值,这极大地拖慢了阅读节奏。我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去梳理哪些是核心创新点,哪些是重复性的基础知识回顾。如果能更精简地提炼出不同器件拓扑结构之间的权衡取舍(如导通电阻与开关速度的矛盾),这本书的价值会大大提升。总的来说,资料详实,但编辑和结构安排上存在明显的优化空间,读起来需要极大的耐心来过滤信息噪音。
评分这本关于“量子纠缠与信息传输”的书简直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新颖,他没有拘泥于传统的电磁波理论,而是深入探讨了在微观世界中,粒子之间那种超越时空限制的神秘联系如何能被巧妙地应用于构建下一代通信系统。书中对薛定谔方程的解读非常直观,即便是对量子力学背景知识不那么扎实的读者,也能通过大量的类比和图示,领会到“量子比特”相较于经典比特的巨大潜力。特别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量子密钥分发(QKD)的章节,它不仅详细介绍了BB84协议的数学基础,还探讨了实际部署中可能遇到的环境噪声和侧信道攻击问题,展现了作者扎实的工程实践经验。相比于那些只停留在理论推演的著作,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清晰地指出了从理论走向实用时的所有关键瓶颈与创新方向。读完后,我对未来通信领域的想象空间被极大地拓宽了,感觉自己站在了技术革命的前沿,迫不及待想去了解更多关于光子晶体和超导电路在量子信息处理中的应用细节。
评分这是一本专注于“低功耗广域网(LPWAN)协议栈的能效优化策略”的深度分析报告合集。这本书的亮点在于其极强的现实指向性和前沿性,它没有过多地纠缠于LoRaWAN或NB-IoT的底层物理层细节,而是把关注点完全放在了MAC层调度算法和应用层的数据打包效率上。作者们采用了一种非常务实的视角,分析了睡眠周期管理、数据突发传输的合理窗口选择等策略如何直接影响电池寿命。其中关于基于场景的自适应调制策略的讨论尤为精彩,它打破了单一协议固定参数的限制,引入了动态调整机制来平衡覆盖率和功耗。这种自顶向下的分析方法,对于物联网系统架构师来说,提供了很多可以立即采纳的设计范式。我特别欣赏书中对能源消耗模型的精确建立过程,它考虑到了传感器采集、数据预处理、无线电收发等多个环节的能量损耗,而非仅仅关注无线电部分。这本书真正做到了将通信技术与能源效率紧密地绑定在一起进行研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