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变频器及其控制技术
定价:23.00元
售价:15.6元,便宜7.4元,折扣67
作者:肖朋生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3-01
ISBN:978711123089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41kg
本书主要介绍了通用变频器的基本工作原理、参数设置及功能选择、变频调速控制电路的设计、变频器安装及外围设备的选用、成套变频调速电气控制柜的设计等内容,可作为高职高专院校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学用书,也可供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本书简要介绍了变频器的工作原理和基本结构。以施耐德ATV31变频器为例,详细介绍了其主要功能、参数设置方法、变频器的多种适用电路和成套变频调速电气控制柜的设计方法。
本书所涉及的电路均为生产一线的实用电路,理论知识介绍较少,突出适用性,并介绍了一些在实验室模拟生产工艺的试验方法。特别适合在实验室边讲边练。
本书可以作为高职高专院校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学用书,也可供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前言
绪论
章 通用变频器的基本工作原理
1.1 交一直一交变频器的基本工作原理
1.1.1 交一直一交变频器的主电路
1.1.2 SPWM控制技术原理
1.1.3 通用变频器电压与频率的关系
1.2 交-交变频器的工作原理
1.2.1 基本工作原理
1.2.2 运行方式
1.2.3 主电路形式
1.3 变频器的分类
1.3.1 按变换的环节有无直流分类
1.3.2 按直流环节的储能方式分类
1.3.3 按控制方式分类
1.3.4 按功能分类
1.3.5 按用途分类
1.4 通用变频器的面板结构
1.5 通用变频器的接线端子
1.5.1 变频器主端子
1.5.2 变频器控制端子
本章小结
习题
第2章 通用变频器的参数设置及功能选择
2.1 通用变频器的参数设置
2.1.1 变频器参数设置方法
2.1.2 常用参数及其设置
2.2 变频器的运行与给定方式
2.2.1 变频器的操作运行
2.2.2 变频器的给定方式
2.2.3 实训与练习
2.3 变频器的求和输入
2.3.1 求和输入的原理
2.3.2 求和输入的设置菜单
2.3.3 实训与练习
2.4 变频器的多段速度控制
2.4.1 端子组合与接线
2.4.2 参数设置
2.4.3 实训与练习
2.5 变频器的PI调节功能
2.5.1 PI调节器的工作原理
2.5.2 变频器的PI调节功能
2.5.3 PI调节功能的设置
2.5.4 实训与练习
2.6 其他常用功能
2.6.1 变频器的寸动操作
2.6.2 变频器的模拟/逻辑输出
2.6.3 变频器的停车模式
2.6.4 限位开关功能
2.6.5 变频器的内部继电器
2.6.6 故障菜单的主要设置
2.6.7 显示菜单
2.6.8 其他常用参数
2.6.9 实训与练习
本章小结
习题
第3章 变频调速控制电路的设计
3.1 变频调速控制线路的控制方式及设计方法
3.1.1 变频调速控制线路的控制方式
3.1.2 控制线路的设计方法
3.2 变频器正反转控制线路
3.2.1 用低压电器控制
3.2.2 直接用PLC控制
3.2.3 PLC加低压电器控制
3.3 变频器正反转自动循环控制线路
3.3.1 用低压电器控制
3.3.2 直接用PLC控制
3.3.3 PLC加低压电器控制
3.4 小车自动往返控制线路
3.4.1 用低压电器控制
3.4.2 用PLC直接控制
3.5 变频器的多段速度控制线路
3.5.1 用低压电器控制
3.5.2 直接用PLC控制
3.5.3 PLC加低压电器控制
3.5.4 实训与练习
3.6 自动升降速度控制线路
3.6.1 用低压电器控制
3.6.2 用PLC直接控制
3.7 其他控制线路
3.7.1 多地点控制
3.7.2 顺序控制
3.7.3 延时控制
3.7.4 工频与变频的转换电路
3.8 多电动机同步调速系统
3.8.1 同步信号的获取
3.8.2 同步信号的处理
3.8.3 常用的同步方法
3.8.4 变频器的主电路和控制电路
3.9 用步进逻辑公式设计控制线路
3.9.1 基本规定
3.9.2 程序步
3.9.3 步进逻辑公式
3.9.4 步进逻辑公式的使用方法
3.9.5 设计举例
本章小结
习题
第4章 变频器安装及外围设备的选用
4.1 变频器的选用
4.1.1 变频器的标准规格
4.1.2 变频器参数的选择
4.1.3 变频器类型的选择
4.2 异步电动机的选择方法
4.2.1 电动机容量的选择
4.2.2 电动机磁极对数的选择
4.2.3 电动机工作频率范围的选择
4.2.4 使用变频器传动时电动机出现的新问题
4.3 变频器的外围设备及其选择
4.3.1 常规配件的选择原则
4.3.2 专用配件的选择
4.4 变频器干扰及抑制
4.4.1 对变频器的干扰
4.4.2 变频器产生的干扰
4.4.3 抑制变频器干扰的措施
4.5 变频调速控制系统的安装
4.5.1 变频器对安装环境的要求
4.5.2 安装方法
4.5.3 变频器的接线方法
4.6 变频器的维护与检查
4.6.1 日常检查
4.6.2 定期检查项目
4.6.3 零部件的更换
4.7 变频器的保护与维修
4.7.1 变频器的保护功能
4.7.2 通用变频器故障原因的分析
本章小结
习题
第5章 变频器的应用举例
5.1 交流变频调速在空调中的应用
5.1.1 集中变频空调
5.1.2 家用空调
5.2 变频调速在恒压供水系统中的应用
5.2.1 恒压供水的意义
5.2.2 恒压供水的主电路
5.2.3 采用PD调节的控制方案
5.3 工业锅炉燃烧过程的变频调速系统
5.3.1 燃煤蒸汽锅炉燃烧过程
5.3.2 变频调速系统接线原理图
5.3.3 变频器功能设定
5.4 印染机械多电动机同步调速系统
5.4.1 变频调速在印染行业中应用的特点
5.4.2 印染机械简介
5.4.3 传感器
5.4.4 主电路
5.4.5 同步控制电路
5.4.6 控制电路
本章小结
习题
第6章 成套变频调速电气控制柜的设计
6.1 概述
6.2 电气原理图
6.2.1 控制方案的确定
6.2.2 图形幅面
6.2.3 通路标号
6.2.4 识图坐标
6.3 安装接线图
6.3.1 柜体的设计
6.3.2 接线图的画法
6.3.3 接线端子
6.4 外部接线图
6.5 PLC控制程序
本章小结
习题
附录
附录A Altivar31变频器菜单
附录B Altivar31变频器参数代码索引
附录C Altivar31变频器型号及主要参数
附录D 三菱FR-A500系列变频器标准规格与技术规范
附录E 富士FRENIC5000-G9S、P9S系列变频器标准规格与技术规范
附录F 富士FRENIC5000G11S、P11S系列变频器标准规格与技术规范
附录G 塑料绝缘铜线安全载流量
附录H 根据电动机容量选配电器与导线
附录I 施耐德TWDLCAA40DRF型PLC简介
这部关于电力电子和电机驱动的著作,深入浅出地剖析了现代工业自动化领域的核心技术。书中对不同拓扑结构的逆变器进行了详尽的对比分析,尤其是在高频开关器件的选择和驱动电路的设计方面,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信息。作者不仅停留在理论推导,更结合了大量的工程实例,阐述了如何优化开关频率以平衡损耗和动态响应之间的矛盾。对于那些试图理解开关电源中PWM调制策略精髓的工程师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本宝贵的工具书。它对瞬态过程的数学建模非常到位,帮助读者建立起对系统稳定性的直观认识。此外,书中对新型半导体材料(如SiC和GaN)在功率转换中的应用前景也进行了前瞻性的探讨,这在当前追求更高效率和更小体积的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总的来说,它为读者构建了一个从器件到系统的完整知识框架。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颇具匠心,它从基础的电磁理论和半导体器件特性讲起,逐步过渡到复杂的系统集成。我特别欣赏它在“保护与容错技术”这一章节所下的功夫。在实际的工业现场,设备可靠性是重中之重,而许多教科书往往忽略了这一环节。这本书却系统地梳理了过压、过流、过温等故障的检测机制以及相应的关断策略,甚至还涉及到了冗余设计在关键任务系统中的应用。这种面向实际应用场景的深度挖掘,使得这本书的实用价值远超一般理论教材。它让我对如何设计出“健壮”的电力电子设备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而不仅仅是追求理论上的完美性能指标。对于项目经理和现场维护工程师而言,这是不可多得的实战指南。
评分令人惊喜的是,本书在探讨新兴的能源转换技术方面也展现了足够的广度。虽然主线是传统驱动系统,但书中用专门的篇幅介绍了光伏逆变器和储能系统的并网要求。它详细阐述了电网并联所必需的虚拟同步发电机(VSG)控制原理及其在电网支撑方面的作用。这表明作者紧跟行业发展脉搏,没有将内容局限于传统的交流电机驱动范畴。对于希望拓展知识边界、向新能源领域转型的技术人员来说,这本书提供了必要的桥梁和前置知识储备。通过阅读,我不仅巩固了基础,还对未来电力电子系统的发展方向有了一个更宏观和全面的把握,这对于个人职业规划具有积极意义。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体验到了一种严谨的学术氛围与工程实践的完美融合。关于无传感器控制(Sensorless Control)的章节,作者展示了多种技术路线的演进,从低速范围的电阻法到高速范围的磁链观测,描述得丝丝入扣。特别是针对异步电机在不同转速区间的切换策略,书中提供了一套完整的优化流程,确保了控制的平滑性和性能的一致性。文字叙述之外,大量的图表和波形分析起到了关键的辅助作用,它们帮助我理解了参数变化对系统响应的影响。我可以感觉到作者在编写过程中,是站在一个资深设计者的角度,预设了读者可能遇到的各种“坑”,并提前给出解决方案,使得整个阅读体验非常顺畅,知识点之间的逻辑衔接天衣无缝。
评分我花费了不少时间钻研这本书中关于电机控制算法的部分,尤其对矢量控制(Field-Oriented Control, FOC)的实现细节印象深刻。作者没有采用过于晦涩的语言,而是通过清晰的坐标变换图示,将复杂的同步旋转坐标系下的磁场定向概念阐释得非常透彻。更难得的是,它还详细介绍了如何处理实际应用中传感器信号的漂移和噪声问题,并探讨了几种先进的观测器设计,比如Luenberger观测器和滑模观测器在电流和转速估计中的优缺点。这些内容对于从事伺服系统研发的人员来说,简直是如虎添翼。它不仅仅是讲解了“如何做”,更深层次地解释了“为什么这样做效果更好”。书中的仿真结果截图清晰直观,很容易让人将理论与实际仿真平台上的运行状态联系起来,极大地加速了学习曲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