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数字高清电视ABC
定价:17.00元
作者:张印相
出版社:中国标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04-01
ISBN:978750664438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20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介绍了数字电视,高清电视、标清电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技术原理,对广大彩电用户经常遇到的问题给予解释和解答,帮助读者做好从模拟电视向数字电视过渡的准备。
本书写作风格类似问答形式,收集了60多个读者感兴趣的问题,叙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说理透彻,概念清晰,计算简单,涉及面很广,每一个问题都独立成篇,是一本适时的实用性较强的科普读物。
本书适合无线电爱好者、彩色电视爱好者、广大的数字电视经销人员及广大的彩电用户阅读。
目录
一、基本知识
1.彩色电视发展简史、现状及向数字电视过渡的时间表
2.我国高清电视的播送现状
3.什么是高清晰度数字彩色电视
4.真伪高清电视
5.有关高清电视的几个问题
6.有了高清电视能否收看到高清电视节目
7.什么是5.1环绕声
8.多种名号的高清电视
二、传输规则
9.数字电视(DTV)、高清电视(HDTV)的信码流流程
10.数字电视(DTV)和高清电视(HDTV)的标准格式
11.频段规划
12.世界三大数字电视标准同国家标准的接轨
三、高清问答
13.平板电视是否都是高清电视
14.外国进口的高清是否就是真高清
15.高清标准略高于国外高清标准是好还是坏
16.高清电视接收真高清电视节目信号的关键是什么
17.高清是否也分等级
18.高清电视能否接收标清电视节目
19.CRT电视能否加入HDTV行列
20.停播模拟电视,现有接收用户怎么办
21.是否所有的高清节目图像质量都一样
22.商用报刊介绍的高清知识是否可靠
四、机顶盒、机卡分离
23.机顶盒STB简介
24.机顶盒STB种类
25.机顶盒STB基本工作原理
26.数字电视一体机、机卡分离机
五、基础技术知识
27.隔行扫描和逐行扫描
28.逐行分段扫描PsF
29.全程接收与高分辨率
30.倍频技术
31.多种阵列显示模式
32.四“点”概念
33.传输流TS和基本流PES
34.格式中的秘密
35.高清码速率
36.高清接口
37.高清电视(HDTV)原理方块图
六、视觉特性、主观评价
38.清晰度四大概念
39.视觉分辨力与物理分辨率
40.黑白分辨力与彩色分辨力的比较
41.对比度和灰度阶
42.三基色原理
43.主观评价
七、平板电视
44.平板电视FPD TV
45.发光二极管显示器LED
46.有机发光显示器OLED
47.电致发光显示器ELD
48.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器OELD
49.真空荧光显示器VFD
50.场致发光显示器FED
51.表面传导显示器SED
52.液晶显示器LCD
53.等离子体显示器PDP
54.液晶电视与等离子电视的比较
八、用户信箱
55.购买现代新彩电要选择机型
56.购买平板电机要注意什么
57.不同的液晶屏
58.高清平板电视观看距离
59.观看彩色电视,是闭灯看好,还是开灯看好
60.在使用平板电视时应注意的两个关键问题
61.为什么电视尺寸规格要用屏幕对角线英寸表示
62.简述网络电视(时移电视)和手持电视(移动电视)
63.数字电视信号图像处理基本概念
九、英文缩写索引
附录
数字电视阴极射线管显示器技术要求
数字电视液晶显示器技术要求
数字电视等离子体显示器技术要求
卫星数字电视接收器技术要求
作者介绍
张印相,哈军工五期毕业生,原五十四所广电专业部副主任,部级、*检测中心副主任。曾任国家科委夜视技术专业组成员,中国电子学会广电分会三、四、五届委员,学组组长,卫星传输研委会主任,电子部计划司专家组副组长,部标准特别编制组组长,卫星电视国家标准编制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收到了一份来自遥远未来的“技术备忘录”,充满了对未来趋势的深刻洞察力。它的叙事风格极其富有远见,不像是在回顾已经发生的技术发展,而更像是在规划下一代家庭娱乐的蓝图。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沉浸式体验”的章节,作者不仅仅满足于讨论“清晰度”的提升,而是着力探讨了如何通过多声道音频技术(如沉浸式音频的最新进展)与超高分辨率图像的结合,来重塑观众的感官体验。书中对云游戏和流媒体高清内容分发网络的讨论,非常贴合当前互联网技术对传统电视行业的颠覆性影响。作者对延迟(Latency)问题的分析尤为犀利,指出了在追求实时交互体验的过程中,每一个环节的优化都至关重要。读到这里,我开始思考,未来我们是否还需要一个固定的“电视机”的概念,还是说,高清显示将成为一种无处不在的、由AI驱动的体验流?这种宏大叙事的能力,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超越了单纯的“电视技术指南”,而上升到了对数字媒体生态未来图景的哲学思考。它鼓励读者跳出当前的硬件限制,去想象技术融合带来的无限可能性,让人读后不禁对接下来的技术变革充满期待。
评分这本书在处理“用户体验”与“技术实现”的交汇点上,展现出了一种罕见的平衡感。它没有陷入纯粹的技术堆砌,也没有流于肤浅的功能介绍,而是以一种细致入微的观察者视角,剖析了数字高清电视技术是如何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习惯的。比如,书中有一段篇幅专门探讨了色彩空间管理和人眼感知生理学之间的关系,它解释了为什么某些“广色域”电视在播放特定内容时,反而会让人感到不适,以及如何通过“色彩校准”来达到最自然、最符合导演意图的观看效果。这种对“人机交互细节”的关注,是很多技术书籍所忽略的。此外,它对不同地区数字电视标准(如DVB、ATSC等)的兼容性与互操作性问题进行了对比分析,这对于我这样经常需要处理跨平台设备连接的用户来说,简直是及时雨。它帮助我理解了为什么某些外置设备连接时会出现兼容性“小毛病”。整体来看,这本书的语言是冷静且客观的,它像一面镜子,清晰地反射出数字高清电视技术发展至今所取得的成就,同时也毫不留避地指出了其在标准化、能耗控制以及内容制作流程优化等方面仍存在的挑战。
评分这本《数字高清电视ABC》简直是打开了我对现代视听技术世界的一扇全新的窗户!我一直对家里的那台大屏幕电视抱有好奇,总觉得那些鲜艳的色彩和清晰的画质背后隐藏着许多我无法理解的“魔法”。这本书的叙述方式极为亲切,仿佛作者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邻居,正坐在你身边,耐心地用最直白的语言解释那些原本听起来高深莫测的技术名词。比如,它对“分辨率”和“刷新率”的讲解,不是那种枯燥的数学公式堆砌,而是通过生动的比喻,比如用更细密的织物来比喻像素的排列,让我瞬间就抓住了核心概念。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对不同高清标准——从早期的720p到现在的4K乃至8K——的演变历史做了详尽的梳理,这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我们现在看到的节目清晰度会发生质的飞跃。它并没有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深入浅出地探讨了从信号采集、编码压缩到最终显示的完整流程。尤其是在介绍杜比视界(Dolby Vision)和HDR10+这些高动态范围技术时,作者的描述充满了画面感,让人仿佛能亲手触摸到色彩的层次和光影的细节。这本书非常适合那些和我一样,对电视技术充满好奇,但又害怕被复杂术语劝退的普通消费者。它真正做到了将“高深”的技术,转化为人人都能理解的“生活常识”。读完之后,我对挑选电视、设置画面模式都有了全新的认知,不再是盲目地听信导购员的推荐,而是心中有数,知道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评分我不得不承认,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极具挑战性但又无比充实的。它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次智力上的“攀登”。如果说市面上大多书籍是让你在山脚下欣赏风景,那么这本书则是让你拿起工具,一步步向山顶迈进。它的难度主要体现在对“信息论”和“信号处理”基础概念的运用上。在讲解数字滤波、量化噪声以及信源编码的数学基础时,作者的论证过程是极其严谨的,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数学素养才能完全跟上其思路。例如,书中关于如何利用视觉冗余来设计最优编码算法的阐述,清晰地展示了信息论如何在实际工程中得到完美的落地。但这正是我所需要的!我不是满足于知道“它能看”,而是想知道“它为什么能这样呈现”。这本书成功地搭建了从最底层的物理信号到最终屏幕图像之间的所有桥梁。读完后,我对电视机内部的芯片如何处理那些海量数据流有了一种敬畏之心。它不仅教会了我知识,更重要的是,它培养了一种严谨的、基于原理进行分析和判断的思维模式。这本书绝对不是一杯轻松的甜饮,而是一剂强效的、能极大提升专业理解力的“技术补剂”。
评分初次翻阅此书,我立刻被其严谨的学术气质所吸引。这本书的深度远超一本简单的科普读物,它更像是一本为专业人士准备的、结构清晰的技术手册的简化版。作者在论述数字信号处理和传输协议时,展现了令人印象深刻的专业素养。例如,在深入解析MPEG编码标准时,书中不仅提及了其关键的帧间预测和残差编码技术,还配有详尽的流程图和数学模型简述,这对于想要理解“为什么数字信号能高效压缩”的进阶读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福音。我特别欣赏它对频谱效率和信道编码的讨论,这部分内容解释了数字电视信号如何在有限的带宽内稳定传输,有效对抗环境干扰。尽管技术细节颇多,但作者巧妙地穿插了一些历史性的案例分析,说明了每一次技术革新背后的工程挑战与取舍。相比于市面上那些只关注“买了什么”的书籍,这本书更专注于“它是如何工作的”。它没有浪费篇幅去讨论品牌战争或产品评测的琐碎细节,而是将笔墨集中在核心的物理层、数据链路层以及应用层面的数字高清电视技术架构上。对于正在学习广电工程、通信技术或者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或工程师而言,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从基础原理到系统实现的完整学习路径。其对术语的定义精确到毫米,逻辑链条严密无懈可击,是值得收藏和反复研读的工具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