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Multisim 10计算机仿真在电子电路设计中的应用
定价:59.00元
作者:聂典,丁伟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2-01
ISBN:978712109157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74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主要讲解*的EDA设计软件NI Multisim10的使用方法,包括功能概述、基本操作、元件库描述、仪器仪表的使用、基本分析方法等综合性内容,并具体讲解了NI Multisim10在电路分析、模拟/数字电路、集成运放、电子电路设计、射频电路、电子测量、电源电路、单片机仿真、VHDL仿真、VerilogHDL仿真以及数字通信原理中的应用。
本书适合通信工程、电子信息、自动化、电气控制等专业的学生学习和进行综合性的设计、试验,同时也适用于从事电子相关行业的人员。
目录
章 概述
1.1 什么是EDA
1.2 EDA的用处
1.3 EWB与Multisim
第2章 Multisim 10元件库
2.1 Multisim 10元件库及其使用
2.2 创建元器件
第3章 Multisim 10仪器仪表的使用
3.1 仪器仪表的基本操作
3.2 数字万用表
3.3 函数信号发生器
3.4 功率
3.5 两通道示波器
3.7 波特图示仪
3.8 频率计数器
3.9 字信号发生器
3.10 逻辑分析仪
3.11 逻辑转换仪
3.12 IV分析仪
3.13 失真分析仪
3.14 频谱分析仪
3.15 网络分析仪
3.16 安捷伦信号发生器
3.17 安捷伦万用表
3.18 安捷伦示波器
3.19 泰克示波器
3.20 实时测量探针
3.21 LabVIEW采样仪器
3.22 电流探针
第4章 Multisim 10的基本分析方法
4.1 Multisim 10的分析菜单
4.2 直流工作点分析
4.3 交流分析
4.4 瞬态分析
4.5 傅里叶分析
4.6 噪声分析
4.7 失真分析
4.8 直流扫描分析
4.9 灵敏度分析
4.10 参数扫描分析
4.11 温度扫描分析
4.12 零-极点分析
4.13 传递函数分析
4.14 坏情况分析
4.15 蒙特卡罗分析
4.16 线宽分析
4.17 批处理分析
4.18 用户自定义分析
4.19 噪声系数分析
第5章 Multisim 10在电路分析中的应用
5.1 电阻元件伏安特性的仿真分析
5.2 用DC Sweep分析直接测量电阻元件的伏安特性
5.3 电容特性的仿真测试
5.4 电感特性的仿真测试
5.5 LC串联谐振回路特性的仿真测试
5.6 LC并联回路特性的仿真测试
5.7 互感耦合回路的仿真测试
5.8 受控源的仿真演示
5.9 戴维南和诺顿等效电路的仿真分析
5.10 电路节点电压的仿真分析
5.11 二阶电路动态变化过程的仿真分析
5.12 交流电路参数的仿真测定
5.13 三相电路的仿真分析
5.14 二端口网络参数的仿真测定
第6章 Multisim 10在模拟电路中的应用
6.1 测量晶体管特性曲线
6.2 晶体管单管放大电路的仿真
6.3 多级放大电路
6.4 负反馈放大电路
6.5 差动放大器电路
6.6 低频功率放大器电路
第7章 Multisim 10在集成运放中的应用
第8章 Multisim 10在通信电路中的应用
第9章 Multisim 10在射频电路中的应用
0章 Multisim 10在数字电路中的应用
1章 Multisim 10在电子测量中的应用
2章 Multisim 10在电源电路中的应用
3章 基于Multisim 10的单片机仿真
4章 基于Multisim 10的VHDL仿真
5章 Verilog HDL仿真
6章 Multisim 10在数字通信原理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确实很吸引人,封面色彩搭配既专业又不失活力,从视觉上就能感受到内容涵盖的广度和深度。内页的纸张质量也相当不错,即便是长时间阅读和翻阅,也不会有视觉疲劳感,这对于学习技术类书籍来说至关重要。我对其中关于基础理论的阐述方式印象尤为深刻。作者似乎非常擅长将复杂的电路原理转化为直观易懂的语言和图示。例如,在讲解滤波器设计章节时,并没有采用那种堆砌公式的枯燥方式,而是通过引入一个实际的音频处理场景,逐步推导出所需元件参数,这种“问题导向式”的教学路径,极大地激发了我深入研究的兴趣。同时,章节之间的逻辑衔接也处理得非常流畅,从基础概念的建立到高级应用的拓展,每一步都像是精心铺设的阶梯,让人感觉每一步都踏实可靠,很少出现那种“突然跳跃”的断裂感。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某些关键概念后设置的“思考题”环节,它们不是简单的知识点重复,而是要求读者进行分析和判断的开放式提问,这迫使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模仿操作层面,而是要真正理解背后的设计哲学。整体来看,这本书的排版布局也体现了专业水准,代码和仿真截图的清晰度极高,即使用手机拍照记录关键步骤,也能保证还原度。
评分从内容更新和前沿技术的融入角度来看,这本书展现出一种面向未来的视野。它并没有局限于对老旧电路范式的重复演示,而是积极引入了当前行业热点,例如对某些新型半导体器件模型(比如SiC或GaN器件)在仿真环境下的建立和验证过程有所涉及。虽然篇幅不长,但其引入的思路非常具有启发性,它告诉读者,软件的强大不仅在于预设库文件的使用,更在于读者是否有能力去构建和修正那些尚未被标准库完全收录的复杂模型。此外,书中对于高级分析模块的使用讲解,如参数扫描(Parameter Sweep)和蒙特卡洛分析(Monte Carlo Analysis)的篇幅和深度也值得称赞。作者清晰地解释了为什么在设计迭代中,单点验证是不够的,必须通过统计学方法来评估设计的鲁棒性。这种对“设计质量保证”的重视,远超出了普通入门书籍的范畴,它将读者从一个单纯的“电路实现者”提升到了一个“系统可靠性设计师”的高度,让我对电子设计工作有了更宏观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上,处理得极其巧妙,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教学经验。它没有让读者陷入“跑仿真”的泥潭而忘记了背后的物理原理。在每一个复杂的仿真案例结束后,作者都会安排一个“结果解读与理论回顾”的小节。这一部分通常会联系到相关的电路定律或公式,反过来佐证仿真结果的合理性,形成一个完整的学习闭环。例如,在分析一个带反馈的运算放大器电路时,书中的步骤是:先搭建电路进行波特图仿真,观察增益和相位裕度;然后,它会立即回到李萨如图(Nyquist Plot)的理论,解释为什么在某个特定频率下系统会表现出不稳定倾向。这种“先看现象,再溯本源”的讲解方式,极大地巩固了对负反馈理论的理解。而且,书中对仿真工具的局限性也保持了清醒的认识,它会提醒读者哪些理想化假设在现实中可能不成立,这对于培养一个成熟的工程师至关重要。阅读这本书,更像是在和一个经验丰富、注重细节的导师一起工作,他不仅教你“怎么做”,更重要的是教你“为什么这么做,以及这样做可能出错在哪里”。
评分这本书的实战性操作指南部分,可以说达到了教科书级别的严谨与细致。我通常在学习新的仿真软件时,最大的障碍往往在于环境配置和软件界面的不熟悉,而这本书在这方面简直是量身定制的“保姆式”教程。它不仅列出了每一个菜单项的功能,更关键的是,它详细说明了在不同设计场景下,应该如何利用这些功能来达成特定的仿真目标。比如,在进行瞬态分析时,作者不仅展示了如何设置激励源,还深入探讨了步进电压和脉冲电压在模拟真实世界开关行为时的细微差别及其对结果解读的影响。我尤其欣赏它对“虚拟仪器”模块的讲解,例如示波器、函数发生器等在软件中的精确对应关系和使用技巧。很多其他教程可能只是一笔带过如何读取波形,但这本书会深入剖析波形失真、噪声引入的可能来源,并指导读者如何通过调整采样率或窗口函数来优化测量结果的准确性。这种对细节的把控,让读者在学习过程中就能建立起一种“仿真即实践”的思维模式,而不是仅仅学会了点鼠标。对我这种需要快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工程能力的学习者来说,这种深度解析是无价之宝。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有一种独特的亲和力,完全没有传统技术手册那种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冷漠感。作者在阐述复杂概念时,经常会使用一些贴近日常生活的比喻,使得原本抽象的电子现象变得具象化。比如,描述电容充放电过程时,他将电压的建立比喻成往一个水池里注水,而电阻则充当了水流的阀门,这种比喻让初学者能迅速建立起时间常数与实际过程的联系。此外,排版上对关键术语和命令的强调处理非常得当,通常使用粗体或特定的颜色来区分,确保了读者在快速浏览或查找特定指令时,目光能迅速聚焦到核心信息点上,这在进行项目应急调试时非常实用。最令人称道的是,这本书似乎非常关注读者的“可操作性”,很多章节的结尾都提供了完整的、可以直接导入或复现的工程文件说明(虽然我无法直接访问这些文件,但其详尽的步骤描述本身就极具参考价值),这种对可重复性的追求,体现了作者对读者学习效率的深切关怀。总而言之,这本书提供了一种兼具学术深度与实践温度的学习体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