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恐怖主义如何终结:恐怖活动的衰退与消亡
定价:88.00元
作者:(美)奥德丽·克罗宁(Audrey Kurth Cronin)
出版社:金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7-01
ISBN:978751551445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恐怖主义如何终结》特色一:国家安全译丛008,西方反恐经典力作;用案例研究、数据分析和图表工具推导历史经验、规律和方法;美国和平研究所、牛津国际研究中心、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牛津大学费尔基金等多家知名机构支持研究项目;荣获美国2010年杰出学术专著称号,全球各大知名学术期刊一致高度评价。《恐怖主义如何终结》特色二:通过大量案例、数据和图表,本书远超个案研究和资料汇编,搭建了一个恐怖主义如何终结的逻辑框架,是一部反恐经典之作。《恐怖主义如何终结》特色三:受到全球核心学术期刊《国际事务》《战略研究杂志》《中东季刊》《军事评论》等高度赞誉。既可供反恐官员、学者研读,也能为政治、军事、外交、国安等行业参阅。
内容提要
近年,恐怖袭击事件频发,也呈现网络化、扁平化和碎片化趋势。全球反恐形势纷繁复杂,十分严峻。 了解恐怖运动如何被铲除的历史规律和经验,可以加速终结,减少不必要的恐惧与过度反应。因此,本书系统分析了历史上的恐怖活动和组织,归纳出六种终结模式:
一、斩首——群龙无首,混乱直至溃散; 二、谈判——组织被纳入合法政治进程; 三、成功——达成目标后,解体或停止暴力; 四、失败——自我挫败,陷分裂,失支持; 五、——遭国家运用武力打压、粉碎; 六、转型——转变为犯罪、叛乱、战争等。
全书还涉及恐怖主义概念的四大特征,恐怖活动的三种战略行为体,恐怖主义达成战略目标的四个条件,内部瓦解的四类情形,失去民众支持的三个原因,的五大战略手段,等等。 通过大量案例、数据和图表,本书远超个案研究和资料汇编,搭建了一个恐怖主义如何终结的逻辑框架,是一部反恐经典之作。它曾获美国和平研究所、牛津大学费尔基金、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牛津国际研究中心等多家知名机构支持,被美国书评杂志《选择》评为“2010年杰出学术专著”,受全球核心学术期刊《国际事务》《战略研究杂志》《中东季刊》《军事评论》等高度赞誉。它既可供反恐官员、学者研读,也能为政治、军事、外交等行业参阅。
目录
前 言恐怖主义作为一种战略威胁的发展演变术语范畴和词义概念框架案例选择章节安排章 斩首:或清除领导人斩首意味着什么高领导人或“定点清除”斩首是如何终结恐怖主义的第二章 谈判:转向合法政治进程为什么要谈判恐怖主义组织为什么要谈判谈判案例研究有希望的谈判环境和无望的谈判环境谈判是如何终结恐怖主义的第三章 成功:达成目标“成功”意味着什么成功的案例 成功是如何终结恐怖主义的结论第四章 失败:内部瓦解,引起抵制,或被边缘化内部瓦解:犯错、斗志耗尽与崩溃边缘化:民众支持的减少失败是如何终结恐怖主义的第五章 :武力粉碎恐怖主义对恐怖主义战略的分析 关于的案例研究是如何终结恐怖主义的第六章 重新定位:向另一种方式转型犯罪和恐怖主义叛乱和恐怖主义恐怖主义作为大规模战争的催化剂过时的范式,现实的含义战争是如何终结恐怖主义的第七章 “基地”组织是如何终结的:历史的适切性与不适切性“基地”组织是的吗运用理论框架对“基地”组织历史的适切性与不适切性“基地”的衰退与消亡结 语透析恐怖主义是如何终结的附录:恐怖主义活动数据统计分析筛选与编码结论外国恐怖主义组织生存周期长的恐怖主义组织致 谢缩略语注 释部分参考书目词汇表
作者介绍
奥德丽·克罗宁(Audrey K. Cronin),牛津大学博士,哈佛大学博士后。曾任美国国会研究处反恐专家、牛津大学战争研究项目教务主任、美国国家战争学院系主任、乔治·梅森大学国际安全项目负责人,还曾服务于美国国防部长办公室、海军部长办公室、驻莫斯科大使馆。在国际关系、国际安全、军事战略、政治科学、反恐研究等方面,学术建树颇多,实践经验极丰。现为乔治·梅森大学终身高级教授、美利坚大学国际安全教授。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视角简直是耳目一新,完全颠覆了我对恐怖主义这个话题的传统认知。以往我们总是聚焦于爆炸、袭击和那些耸人听闻的头条新闻,仿佛恐怖组织是一堵无法撼动的铁墙,只会不断壮大。然而,作者似乎在用一种极其冷静和审慎的笔触,将我们从情绪化的恐慌中拉出来,置于一个更广阔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下去审视“终结”的可能性。我特别欣赏它没有落入非黑即白的简单二元对立,而是深入挖掘了恐怖活动衰亡的复杂机制,比如内部的资源枯竭、意识形态的吸引力下降,以及最关键的,国家和国际社会的有效反制策略是如何一步步蚕食其生存空间的。这种分析的深度,让我开始思考,或许我们一直在用“打地鼠”的方式来应对,而这本书提供了一张更像生态学分析的地图,指明了哪些因素是导致整个“生态系统”崩溃的根本驱动力。它不是在保证“明天世界就和平了”的空洞承诺,而是在提供一套基于现实证据的、关于“如何”而非“是否会”的路线图,这种务实性是极其宝贵的。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当前的安全局势有了一种全新的、更具洞察力的理解,不再仅仅是新闻事件的被动接收者。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极富匠心,它不像是一气呵成的陈述,而更像是多维度交叉验证的立体图谱。它将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甚至心理学的观察点有机地编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张密不透风的论证网。我发现自己在阅读过程中,会不断地跳回前面的章节,去比对不同案例在资源获取和政治合法性方面的异同,这种内在的逻辑互动性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参与感。作者似乎故意留出了一些可以被读者进一步探究的“灰色地带”,这并不代表观点不完整,而是承认了现实世界的复杂性。对于一个追求知识深度的读者来说,这种开放式的讨论空间比一个封闭式的结论更有吸引力。它鼓励读者带着批判性的眼光,去审视我们当前所处的环境,并思考,我们是否正在无意中扮演着阻碍或加速“终结”的某个角色。这本书真正做到的,是将“终结”从一个遥远的愿景,转化成了一个可以被认真研究和规划的现实议题。
评分从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的“去魅”过程。它毫不留情地剥去了恐怖主义活动身上那种被媒体和宣传渲染出来的“神秘光环”和“不可战胜”的神话。作者似乎在用一把冰冷的手术刀,精确地解剖那些曾经看似坚不可摧的组织结构、财政命脉和招募网络,清晰地展示了它们的脆弱性所在。我过去常觉得,恐怖主义之所以持续存在,是因为其背后的意识形态有着无与伦比的强大感召力,但这本书的论证却导向了另一个方向:意识形态的效力是极其依赖于外部环境和资源供给的。一旦供给链条断裂,或者主流叙事被更具吸引力的替代方案所取代,那种看似坚定的信念基础就会动摇瓦解。这种对“软实力”消亡过程的深刻洞察,提供了一种极具建设性的反思框架,即我们不应只关注如何“硬碰硬”,更要着眼于如何切断其“土壤”的肥力。这是一种由内而外的瓦解策略,比单纯的军事打击更具长远意义。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节奏感把握得相当到位,它不像是一本枯燥的学术专著,倒更像是一部抽丝剥茧的侦探小说,只不过侦探的对象是历史进程和政治现象。作者在铺陈论点时,那种循序渐进、层层递进的逻辑推演能力令人赞叹。我注意到书中对不同历史时期和地理区域的案例对比分析做得非常扎实,比如对早期革命团体与当代圣战组织的对比,或者对某些地区冲突如何自我熄灭的考察,都充满了细腻的观察和精妙的论证。更让我惊喜的是,作者巧妙地穿插了一些微观层面的故事或数据点,这些细节使得宏大的理论框架充满了“人味儿”,避免了空泛的说教。每一次我以为自己要被晦涩的理论淹没时,总能找到一个极具说服力的历史实例将我拉回来,理解的路径因此变得顺畅而自然。这种叙事与分析的完美结合,让即便是对国际关系理论不甚熟悉的人,也能轻松跟上作者的思路,体会到那种“原来如此”的豁然开朗。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在上一堂关于复杂系统如何退化的高级课程。它没有提供简单的“速效药方”,而是极其诚实地展示了终结一个全球性现象所必须付出的耐心和智慧。我特别喜欢作者对于“成功”的定义——它并非指某次行动的彻底失败,而是一个漫长、曲折、充满反复的趋势性逆转。书中对“战略耐心”的强调,与当下社会热衷于即时反馈的文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本身就是一种思想上的挑战。我体会到,对抗恐怖主义,需要的不是一时的英雄主义,而是一代人乃至两代人的持续性政策投入和对社会根源问题的解决。这种宏大叙事下的时间尺度把握,让我对国际安全治理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敬畏。它不再是一个关于“谁赢了谁输了”的故事,而是一个关于“如何管理长期风险的复杂艺术”的教科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