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泉、王小旭、徐林峰、梁彦、周林著的《多源 动态系统融合估计》针对目标跟踪在国防应用中的迫 切需求,围绕多传感器多信源下目标跟踪中涉及的时 空配准、多速率、状态约束、多模态、非线性、状态 与模型参数耦合、传感器管理等相关问题,开展动态 系统估计、辨识与融合的理论研究,包括多源信息空 间配准的系统偏差在线估计、多源信息时间配准的多 速率估计、状态约束动态系统建模与估计、状态演化 多模态的马尔可夫跳变系统估计、非线性动态系统的 确定采样型高斯估计、基于期望*大化的联合估计与 辨识及基于事件驱动的单传感器量测管理。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控制科学与工程各类专业本 科生和研究生的参考书,也可作为自动控制、导航、 信息处理、系统工程及航空、航天、航海、工业过程 控制等相关专业研究人员的参考书。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多源信息融合概况
    1.2.1  定义
    1.2.2  功能模型
    1.2.3  系统结构
    1.2.4  融合级别
  1.3  多源动态系统融合估计概述
    1.3.1  一般性框架
    1.3.2  发展现状
  参考文献
第2章  系统偏差在线估计
  2.1  引言
  2.2  未知输入驱动下的系统偏差估计
    2.2.1  系统偏差的广义建模
    2.2.2  伪量测模型
    2.2.3  解耦滤波器的设计
    2.2.4  仿真分析
  2.3  基于粒子群优化的系统偏差估计
    2.3.1  概率数据关联
    2.3.2  群体智能算法
    2.3.3  粒子群目标函数的构造
    2.3.4  系统偏差估计策略
    2.3.5  仿真分析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第3章  多速率估计
  3.1  引言
    3.1.1  网络控制系统的多速率估计
    3.1.2  多速率多传感器系统建模与估计
    3.1.3  多速率多传感器系统故障检测
  3.2  量测缺失下多速率多传感器系统建模与估计
    3.2.1  问题描述
    3.2.2  LMMSE意义下多速率滤波器设计
    3.2.3  仿真分析
  3.3  未知扰动下多速率多传感器系统故障检测
    3.3.1  问题描述
    3.3.2  多速率残差生成器
    3.3.3  左特征向量解耦残差
    3.3.4  残差评价
    3.3.5  仿真分析
  3.4  W噪声与扰动并存下多速率多传感器系统故障检测
    3.4.1  问题描述
    3.4.2  多速率*优观测器设计
    3.4.3  多速率残差
    3.4.4  仿真分析
  3.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我是在一个高强度项目收尾阶段接触到这本书的,当时急需一个可靠的理论指导来解决一个棘手的多模型协同问题。这本书就像及时雨,尤其是它对于多速率数据处理的解决方案部分,提供了一种优雅且高效的数学工具。作者在处理时间延迟和采样不一致性问题时展现出的专业水准令人敬佩。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信息可信度评估”的章节,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探讨,还给出了可操作的评估指标体系。这对于评估我们融合系统在真实运行环境下的表现至关重要。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书中引用了大量前沿的期刊文献,这表明作者的研究是与时俱进的,紧跟国际最新进展。虽然全书的理论推导密度较高,需要读者投入大量精力去消化,但正是这种高密度的知识灌输,才使得这本书具有了长久的参考价值。它不是那种读一遍就束之高阁的快餐读物,而是需要反复研读、随时查阅的案头必备宝典,其价值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愈发凸显。
评分坦白讲,我最初被这本书吸引,是冲着它标题里那个“动态”二字去的。现在的研究热点无不指向对时间序列数据的实时处理和预测,而这本书似乎正中靶心。我花了大量时间钻研了其中关于卡尔曼滤波变体和粒子滤波优化的章节。与其他同类书籍相比,它在算法的鲁棒性分析上着墨颇多,这点非常实用。我尝试将书中的某个特定滤波结构应用于我正在进行的一个传感器数据融合项目,结果令人惊喜——性能提升是显而易见的,尤其是对于噪声环境下的数据收敛速度。作者对不同信息源异构性的处理策略,也展现了极高的洞察力。我非常赞赏作者没有局限于单一的数学模型,而是试图构建一个更贴近实际工况的融合决策体系。唯一的遗憾是,书中对计算复杂度的讨论略显保守,如果能提供更详尽的实时性分析和优化建议,对于需要部署到嵌入式系统的读者来说,将是锦上添花。不过瑕不掩瑜,这本书无疑是当前该领域内极具分量的参考资料。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吸引人,色彩搭配和字体选择都透露出一种严谨而现代的气息。我本身对工程控制和信息融合领域抱有浓厚的兴趣,所以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它。拿到书后,我首先翻阅了目录,看到那些深入浅出的章节标题,心中充满了期待。作者在序言中阐述的系统观和方法论,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书中对传统估计理论的梳理非常到位,就像为我们搭建了一个坚实的知识地基。特别是关于非线性系统建模的部分,作者结合了最新的机器学习思想,提出了不少富有启发性的观点。虽然有些高级数学推导需要我反复琢磨,但总体来说,阅读体验是令人愉悦的,它不像某些教科书那样枯燥乏味,而是充满了探索的乐趣。我尤其欣赏作者在介绍不同融合框架时,总能穿插一些实际工程案例的思考,这让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学习理论,更是在参与一场真实的系统设计挑战。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让我对如何处理复杂、多变的现实世界问题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从装帧设计和排版来看,这是一本极其用心的学术专著。纸张的质感很好,印刷清晰,图表的绘制也达到了专业级别的水准,这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舒适度,尤其是在需要对照公式和图形时,清晰的图表能节省大量时间。我个人认为,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其系统性地梳理了“融合”这一行为背后的哲学思考。很多研究者往往只关注某一种特定的融合算法,而这本书则提供了一个宏观的视角,探讨了信息在不同层级(数据级、特征级、决策级)上进行整合的普适性原则。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信息冗余与互补性”的深入剖析,这直接关系到我们如何科学地设计传感器网络和信息获取策略。这本书的深度,使得它不只是一本技术手册,更像是一部关于信息科学如何应用于复杂系统建模的哲学著作。读完后,我对自己的研究方向有了更清晰的战略定位,明白哪些地方需要加强基础理论,哪些地方可以大胆创新。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非常独特,它介于严谨的学术论述和富有激情的知识分享之间,读起来有一种行云流水般的畅快感。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不确定性量化”的那几节。作者并没有将不确定性视为洪水猛兽,而是将其巧妙地融入到融合框架的设计之中,这是一种非常成熟和务实的态度。我发现,书中对贝叶斯统计和证据理论的结合阐述得极为清晰,许多过去模糊不清的概念,在读完相关章节后豁然开朗。对于初入这个领域的学生来说,这本书可能需要一定的数学基础铺垫,但对于有一定积累的研究人员,它提供的知识增量是巨大的。它强迫你去思考,在信息不完全或模型存在偏差的情况下,如何才能做出最“合理”的决策,而不是追求虚无缥缈的“最优”。这种思维训练,远比单纯记住公式来得重要。我甚至会时不时地合上书本,在脑海中复盘作者提出的不同融合架构的逻辑流程,每一次回顾都有新的体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