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菜市场蔬菜图鉴
定价:69.0元
作者:张慧芬,林丽琪 绘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7-01
ISBN:9787302394884
字数:2060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菜市场可以很小,也可以很大。小到可以装在一个菜篮之内,大到可以容纳整个世界。当我们用博物学家的鼻子、探险者的眼睛、美食家的舌头来重新品味菜市场的时候,整个世界都变得有趣了。胡萝卜不再是我们的“敌人”,榴莲也能成好朋友,就连大白菜也会讲述自己的小故事。用一颗好奇感恩的心来看这个世界,一切都会变得鲜活而有滋味。
内容提要
在台湾,一年四季都有新鲜的蔬果上市,让我们的餐桌上充满了变化。 继《菜市场鱼图鉴》、《菜市场水果图鉴》之后,大树文化推出菜市场三部曲-《菜市场蔬菜图鉴》。透过张蕙芬生活化的用语及林丽琪细緻动人的植物插画,让我们重新看待生活里再熟悉不过的绿色伙伴,了解每一种蔬菜的身世由来、植物特性、生长特性与营养价值等,真正落实“吃在地、吃当地”的饮食生活态度。本書的附录,还包括:台湾蔬菜的身世与起源、蔬菜营养一览表、蔬菜的保存于处理方法、蔬菜学名索引、蔬菜英文名索引、蔬菜中文名索引等实用资料。
目录
作者介绍
张慧芬:1961年生于台北,台湾大学园艺系毕业,现为大树书系总策划。投身出版编辑工作近30年,一直以搭起大自然与人的沟通桥梁为自我期许,热爱自然图书的编辑出版工作。与3只狗和18只猫咪一起生活于新店山上的社区。著有《台湾野花365天:秋冬篇》、《自然老师没教的事》等。
林松霖:1962年生,复兴商工美工科毕业,擅长自然生态插画,画风写实,绘作《独角仙》曾获小太阳佳插画奖。绘有《台湾野生兰赏兰大图鉴》、《台湾蜥蜴自然志》、《自然老师没教的事》等。
文摘
地瓜叶
【别名】番薯叶、甘薯叶、过沟菜(台语)
【学名】Ipomoea batatas
【英名】Sweet Potato Vine
【科别】旋花科
【原产地】热带美洲
【常见品种】以食用地瓜叶为主的番薯品种
【盛产季节】4月~11月均可采收地瓜的嫩叶、嫩梢,从春末到秋末采收的地瓜叶都细嫩美味。
【建议清洗处理方式】采收的地瓜叶以嫩梢及嫩叶为主,以手将叶片、叶柄、嫩茎一一掰断,留下鲜嫩的部位即可,再用水冲洗干净并浸泡。地瓜叶的叶片非常容易冻伤,冷藏时要以报纸包好才能延长保存时间。
地瓜叶不受人们青睐的命运和龙须菜有些雷同,以前是专门种来养猪,人是不吃的。小时候家里还养猪,因为饲料昂贵,番薯藤成了胃口奇大的猪们好的副食品。这可就累坏了妈妈,一大早起床就得先去割“猪菜”(番薯藤的旧称),拿回来后下锅煮熟,放凉后拌上米糠才能拿去喂猪。但这些辛苦的岁月倒是没有破坏妈妈对地瓜叶的印象,直到现在她依然爱吃地瓜叶,还夸赞现在的地瓜叶比以前的细嫩许多。
地瓜叶的咸鱼翻身与龙须菜如出一辙,只是时间更早一些,以前大家不屑食用的番薯藤,如今只采下嫩叶、嫩梢,不论是热炒或川烫,滋味都十分鲜美,加上它少肥少药的栽培方式,更让大家安心大口吞下。
地瓜原本就是热带植物,17世纪从福建跟着移民来到台湾,生性强健的它几乎无须任何照顾,到处蔓生,农家也几乎家家户户都种着地瓜。台湾人常自称番薯,不难看出地瓜已是根深蒂固的本土化了。
现在食用地瓜叶的番薯品种与以生产地瓜为主的完全不同,一般而言,食用地瓜叶的叶片较大且呈圆形,而生产地瓜的叶片则较小且呈尖形,比较不具食用价值。因此若想在家里栽培地瓜叶,可不要拿地瓜来发芽,那样长出的叶片并不好吃,而是要拿具有芽点的地瓜叶茎条泡在水里,待发芽长出根部就可以移植至土壤里。
地瓜叶是营养丰富的深绿色蔬菜,它还含有丰富的黄酮类化合物,是非常有益的绿色蔬菜。此外,地瓜叶的热量低,膳食纤维高,是者的良好选择,而高含量的维生素A及铁质等,对于眼睛保健及预防贫血、提高免疫力等都具有良好的功效。地瓜叶的产量丰富,即使夏天的台风季节,价格也不易有太大的波动,是庶民的好食材。
黄秋葵
【别名】秋葵、羊角豆
【学名】Hibiscus esculentus
【英名】Okra, Lady’s Finger
【科别】锦葵科
【原产地】非洲东北部
【常见品种】鲜食以绿色果实的品种为主,紫红色果实多为观赏用品种。
【盛产季节】全年均有,以5月~9月为盛产。
【建议清洗处理方式】黄秋葵的果实多茸毛,食用前以盐搓揉果皮表面,再用水冲洗干净并略为浸泡即可,下锅炒食前再切除果蒂,并将果荚切成小段,若是汆烫则以完整果荚下锅,待冷却之后再行切段,免得珍贵的黏液在烹煮过程消耗殆尽。一般冷藏约可保存几天,冷藏前不宜清洗,若果荚软化变黄或尾端变黑,则是不新鲜的黄秋葵,应避免食用。
黄秋葵是原产于非洲的热带植物,二千多年前的埃及已有栽培纪录,18世纪随着奴隶的交易来到美国,成为美国重要的果菜种类,时至今日美国南方的传统黑人饮食仍少不了黄秋葵,那是根深蒂固难忘的家乡味吧!
黄秋葵从美国继续拓展领土来到亚洲的日本,台湾地区大概是在1901年左右才由日本引进黄秋葵,但其类似青椒的青草味让台湾人却步,根本上不了餐桌,直到1970年代以后又重新从日本、墨西哥、土耳其引种,加上日式饮食越来越受欢迎,黄秋葵才终于成为台湾人夏季果菜的选项之一。
平心而论,黄秋葵的长相真的不像一般的蔬菜,它的花朵硕大艳丽,不像一般蔬菜的花朵大多低调,而结出的果实也有稜有角,十分显眼。正因为黄秋葵的美丽出众,又十分容易栽培,让它成为家庭园艺的佳选择之一,花可赏、果可食,整个夏季结果不断,后留下部份果实让它们熟透,果荚干枯开裂后的成熟种子可以留待明年再播种,真可说是自给自足的城市农夫不可或缺的植物伙伴。
黄秋葵的花朵虽艳,但仅能欣赏一天即先行凋谢,而花谢约五天后的绿色嫩果要掌握时机采收,否则晚几天采收就会成为难以下咽的粗硬老果。若是市面上贩售的黄秋葵,以6至8厘米(约中指的长度)的嫩果为美味,过大的果实通常都已过熟。
黄秋葵的特殊黏滑口感其实是源自含量丰富的水溶性膳食纤维和多糖等成份,一直被视为夏季的健康干净蔬菜之一。黄秋葵的果荚汆烫之后好马上浸泡冰水,以保持鲜艳的绿色,否则很快就会变黑而影响美观。黄秋葵生吃也美味,切碎之后与山药丝一起沾芥末酱油,真是清凉爽口,若再加上海胆,就成为日本料理的高档开胃小品,而橘、白、绿的色彩搭配更是别有禅意。
……
序言
作为一名对植物颇感兴趣的爱好者,我一直觉得,最贴近生活的植物知识,往往蕴藏在最日常的角落。菜市场,就是这样一个充满生命力和地方。我常常在想,那些生长在田野间的蔬菜,是如何来到我们餐桌上的?它们的形态各异,色彩斑斓,背后一定有着丰富的故事和知识。所以,当我在书店看到这本《菜市场蔬菜图鉴》时,我的好奇心瞬间被点燃了。我期待它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图鉴,更能带领我深入了解这些蔬菜的“前世今生”。例如,它是否会介绍不同蔬菜的生长习性?它们在不同的季节有哪些特点?在烹饪时,又有哪些巧妙的处理方式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它们的风味?我尤其希望,它能够揭示一些关于蔬菜的“小秘密”,比如为什么有些蔬菜会有独特的香气,或者它们的营养价值是如何被科学验证的。如果书中还能穿插一些关于这些蔬菜在不同地区饮食文化中的地位,那将是锦上添花。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不再仅仅把蔬菜当作食物,而是去欣赏它们自然之美,理解它们生长不易,从而更加珍视餐桌上的每一份馈赠。
评分我是一名长期在外地工作的学生,家里的厨房几乎成了我的“荒岛”。每次回家,我妈总是会列出一堆我根本叫不上名字的菜,然后我就陷入了手足无措的境地。她一边忙着做饭,一边还在不断地给我科普,但信息量太大,我脑子总是转不过来。这次看到《菜市场蔬菜图鉴》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终于看到了救星!我最希望的是,这本书能够特别“友好”地对待我这样的厨房小白。比如,它是不是能把同一种蔬菜的不同品种都区分开来?或者,对于那些看起来非常相似的蔬菜,有没有简单易懂的辨别方法,就像我妈说的,摸摸叶子,闻闻味道,或者看哪个部分更饱满?我还需要一些基础的烹饪指导,不是那种复杂的菜谱,而是像“这个菜适合炒,那个菜适合凉拌,这个可以直接生吃”这种最基本的提示。有时候,连怎么把它们洗干净,怎么切,我都需要有人指导。如果这本书能像一个耐心的“厨房教练”,一点点地教我,那我就太感激了。我希望它能让我不再害怕面对那些陌生的蔬菜,并且在妈妈的厨房里,也能帮上一点小忙,而不是只会站在旁边干着急。
评分最近,我对健康饮食越来越重视,也越来越关注我吃的食物是从哪里来的。我喜欢去那些有活力的菜市场,感受那种朴实的生活气息,但有时候,面对那些我不熟悉的面孔,我会感到一丝无力。我希望这本《菜市场蔬菜图鉴》能够成为我探索植物世界的一扇窗户。我期待它能够以一种深入浅出的方式,介绍每一种蔬菜的起源,它们是如何被种植和培育的,以及它们在不同文化中的角色。我希望书中能包含一些关于蔬菜营养成分的科学信息,但不是枯燥的数据罗列,而是能够让我理解它们对身体的好处。更重要的是,我希望它能激发我对这些植物的敬畏之心,了解它们生长的周期,以及背后辛勤劳作的农民。如果书中还能有一些关于如何储存蔬菜,如何减少食物浪费的小贴士,那就更完美了。我希望通过这本书,我能更深刻地理解“从农田到餐桌”的整个过程,从而培养一种更可持续、更健康的饮食习惯,也为我自己的生活增添更多的知识和乐趣。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像一道曙光照亮了我这个厨房新手的心!作为一名刚刚开始尝试自己做饭的人,每次去菜市场都感觉像在闯关。面对琳琅满目的蔬菜,我常常摸不着头脑,有些看起来长得差不多的,叫法却五花八门,更别提那些我连名字都没听过的“稀奇古怪”的玩意儿了。更尴尬的是,有时候问了摊主,也只是得到含糊的回答,或者因为不好意思多问,就只能凭感觉乱买一通,结果回家发现买错了,或者根本不知道怎么处理。这本书光看名字就觉得特别接地气,"菜市场蔬菜图鉴",这不就是我一直以来最需要的“通关秘籍”吗?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它到底能给我带来多少惊喜。是会像一本枯燥的植物百科全书,还是真的能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奶奶,手把手教我认识这些熟悉又陌生的“好伙伴”?我希望它能提供清晰的图片,让我能直观地辨认,同时附带一些简单的文字说明,比如产地、主要特点、甚至是一些辨别新鲜度的技巧。毕竟,买到新鲜的食材是成功的第一步。我已经准备好,随时翻开这本书,开启我的“菜市场寻宝之旅”了!
评分在家庭的日常开销中,食材的采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而作为家庭主妇,我一直在努力寻找更经济实惠且营养均衡的购物方式。去菜市场,对我来说,既是必须,也是一种挑战。我常常会遇到一些价格差异很大的同一种蔬菜,这时候我就很想知道,到底哪个是更好的选择?是产地不同,还是品质有差异?《菜市场蔬菜图鉴》这本书,如果它能在这方面给我一些指导,那将非常有价值。例如,它是否会介绍不同季节的当季蔬菜,并解释为什么当季蔬菜通常更便宜、更新鲜?它是否会提供一些识别蔬菜质量的标准,比如如何通过外观、气味甚至触感来判断蔬菜的新鲜度和口感?我还会关心,书中是否会提及一些相对“冷门”但性价比很高的蔬菜,或者一些可以替代昂贵蔬菜的经济选择。如果它能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不同蔬菜的价值和特点,从而做出更明智的购买决策,那这本书就不仅仅是一本图鉴,更是一本“省钱秘籍”。我期待它能让我的菜市场购物之旅,变得更加高效和有成就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