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传统体育方法导论
定价:33.00元
作者:尹海立著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8-01
ISBN:978704025068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一方面考虑到学术性,在框架结构上主要由传统体育养生的基础理论、基本方法和教学实践为主;另一方面又考虑到实用性.因而进行了一些具体的体育养生法功法的实践介绍,如太极拳养生法、五禽戏养生法、八段锦养生法、六字诀养生法等,以供读者在实际操作时参考运用。本书主要以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士为读者对象.也可作为社区卫生保健和健身气功站点的指导用书。
目录
章 传统体育养生方法概论
节 传统体育养生的概念及其内容释义
第二节 传统体育养生方法产生的动因追溯
第三节 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方法产生渊源及发展演变
第四节 新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方法的发展
第五节 传统体育养生方法的特征及分类
第二章 传统体育养生方法的基础理论
节 阴阳学说
第二节 五行学说
第三节 脏象学说
第四节 精气神学说
第五节 整体论
第六节 经络学说
第三章 传统体育养生的练功方法及要求
节 导引法
第二节 呼吸运动法
第三节 按摩法
第四节 传统体育养生方法的练功要求
第四章 传统体育养生功法锻炼的基本准则
节 传统体育养生功法的练功要旨
第二节 传统体育养生功法锻炼的基本原则
第三节 传统体育养生功法的锻炼要领
第五章 传统体育养生方法教学
节 传统体育养生方法教学的基本特点
第二节 传统体育养生方法的教学阶段和步骤
第三节 传统体育养生方法的教学方法和练习形式
第四节 传统体育养生方法教学课的任务、结构与特点
第五节 传统体育养生方法图解知识与识图方法
第六章 太极拳养生法
节 太极拳的现状简介
第二节 太极拳运动的历史回顾
第三节 太极拳运动的特点
第四节 太极拳的养生作用
第五节 养生太极拳部分动作图说
第七章 五禽戏养生法
节 华佗与五禽戏
第二节 五禽戏的特点及作用
第三节 新编健身气功·五禽戏的动作图说
第八章 八段锦养生法
节 八段锦的起源与演变
第二节 八段锦的特点与作用
第三节 新编健身气功·八段锦功法特点与动作图解
第九章 易筋经养生法
节 易筋经运动的起源与发展简况
第二节 易筋经的特点与作用
第三节 健身气功·易筋经的动作图解
第十章 六字诀养生法
节 六字诀养生法的渊源与演变
第二节 六字诀养生法的形成机理及其特点
第三节 六字诀养生功法的练功要领
第四节 新编健身气功·六字诀动作图解
附录 健身气功竞赛规则(试行)
作者介绍
尹海立,北京体育大学硕士,就职于鲁东大学体育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体育养生文化和武术搏击教学与实践的研究。国家社会体育一级指导员,武术散打一级裁判员。曾参与中关武术散打对抗赛、中美意武术散打对抗赛、中法武术散打对抗赛、全国武术散打锦标赛、全国武术之乡比赛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极其古典且正式的,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学术会议上的庄重感。阅读过程中,我必须时刻保持高度的专注力,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由复杂句式构成的细微差别。作者在引用前人观点时,处理得非常精妙,他并非简单地堆砌文献,而是将不同学者的观点进行精密的对比和解构,形成了多方对话的文本效果。这种文本的丰富性,无疑是对研究者极大的馈赠。但另一方面,这种高强度的学术对话模式,使得这本书的“阅读乐趣”被大大压缩了。它更像是一份需要被“攻克”的文本,而不是可以放松身心去“享受”的读物。我尝试将其中几段内容向我的运动伙伴解释,却发现即便我进行了大量的转述和简化,他们依然觉得晦涩难懂。这让我反思,一本好的导论是否应该在保持学术标准的同时,具备一定的“翻译”能力,能够将复杂的理论转化为更具亲和力的语言。这本书在这一点上采取了近乎“零妥协”的态度,它要求读者主动适应文本的节奏和深度,而不是文本去迁就读者的认知习惯。
评分书中关于“体能储备与恢复周期”的论述部分,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其详尽程度远远超出了我原先的预期。作者似乎在试图构建一套基于古代经验总结的,可以与现代生物力学模型进行对话的框架。他不仅描述了训练的“量”的变化,更深入地探讨了训练“质”的微妙转换,这一点非常出色。这种对细节的把握,使得整本书的理论重量感十足。然而,我注意到,在涉及某些具体的工具和器械描述时,插图的使用显得非常有限且不够清晰。例如,在讲解如何使用一些非标配的传统训练辅助物时,文字的描述虽然详尽,但在缺乏直观视觉参照的情况下,读者很容易在脑海中形成错误的或不完整的空间认知。这对于那些需要通过模仿来学习的实践者来说,是一个不小的障碍。换言之,这本书在理论构建上无疑是大师级的,但在如何将“经验的图像”有效地转化为“文本的符号”这一环节上,仍有提升空间。对于依赖视觉学习的读者群体而言,这部分内容的可操作性大打折扣。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着实令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又不失现代感的字体选择,搭配着米白色的纸张,捧在手里就有一种与知识亲近的踏实感。初翻阅时,我特别留意了它对概念的界定部分,感觉作者在试图构建一个宏大而严谨的理论框架,试图将那些看似零散的、流传已久的实践技巧,纳入一个可供系统研究的体系之中。然而,在深入阅读了关于“基础动作模仿与纠正”的章节后,我发现这种宏观的理论构建与实际操作指导之间,似乎存在着一道微妙的鸿沟。例如,书中提到某项技术要领时,往往用的是高度凝练的术语,而我期待的是更具画面感、更贴近真实训练场景的图示或详细步骤分解。这就像是拿到了一份精美的建筑蓝图,却缺少了施工说明书的细致指引。我理解学术著作的严谨性要求,但这本导论在平衡学术深度与实践可操作性上,似乎略微偏向了前者,使得初次接触这一领域的新手读者,在初期可能会感到一定的理解压力。整体而言,它更像是一部为已经有一定基础的同仁准备的,旨在统一术语和理论视角的研讨资料,而非面向大众普及的入门宝典。这种对精确性的极致追求,无疑提升了其学术价值,但也牺牲了部分读者的即时反馈体验。
评分我非常欣赏作者在全书贯穿始终的批判性思维。他并非盲目地推崇传统,而是对历史上的某些实践进行了严肃的、甚至可以说是颠覆性的重新审视。例如,他对某种流传甚广的“速成法”的剖析,直接揭示了其背后的生理学风险,这种敢于挑战既有观念的做法,体现了一位真正学者的勇气与担当。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教会了我们如何带着“质疑”的眼光去审视过去。但这种强烈的批判倾向,有时也会让我感到一丝“学术的寒意”。在构建理论体系的过程中,作者似乎过于强调了排他性,即“只有我的理论才是严谨的”,这使得书中对一些边缘性、尚未被充分量化的民间技艺的介绍显得较为轻描淡写,甚至带有某种居高临下的姿态。我期待一本导论能更具包容性,能够收录更多不同流派的观点,即便这些观点在当前的学术体系中尚未被完全“正名”。如果能增加一个关于“边缘经验的未来研究方向”的章节,这本书的完整性和对话性会更加饱满。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章节组织结构进行了仔细推敲,发现其逻辑推演可谓是煞费苦心,每部分的衔接都力求做到滴水不漏。从历史溯源到现代应用,作者似乎花费了大量的笔墨来追溯特定训练范式的演变脉络,这种考古式的研究态度令人肃然起敬。尤其是在讨论不同地域文化对体能训练理念的影响时,作者展现出了跨学科的广博视野,将人类学、社会学的一些观察维度巧妙地融入其中,极大地拓宽了我们对“传统”二字的理解边界。然而,这种结构上的严密性,在实际阅读过程中,有时会带来一种强烈的“慢节奏感”。仿佛我们不是在快速地获取信息,而是在进行一场漫长的、需要耐心跟随的田野考察。我尤其期待在分析了这么多历史背景之后,能够看到一个更具前瞻性的、对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或大胆假设。但书本的收尾部分,似乎又回归到了对现有体系的稳固描述,缺少了一股“破局”的锐气。这本书更像是一部详尽的历史文献汇编,它成功地记录了“是什么”以及“为什么会这样”,但在回答“未来将如何演变”时,则显得相对保守和审慎。对于那些渴望看到创新性理论碰撞的读者而言,可能会觉得有些意犹未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