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皖北民俗体育概论
定价:48.00元
作者:殷旵林,余梅
出版社: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8-01
ISBN:9787564426682
字数:
页码:213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皖北民俗体育概论》共分为七章,其中章着重从地理风貌和人文历史脉络两个层面对皖北地区的风土人情进行梳理,对皖北地区在整体上形成初步认识;第二章从民俗体育的形成与发展、民俗体育的概念和分类以及民俗体育保护和传承的价值与意义三个层面对民俗体育做了概述,便于系统把握我国民俗体育的研究情况、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第三章皖北民俗体育项目做好充分的理论准备;第三章主要是皖北民俗体育研究项目概述,交代了皖北民俗体育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第四章、五、六三章是《皖北民俗体育概论》的重点内容,就皖北地区民俗体育项目目前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系统地阐述,第五章就皖北地区实际情况结合当地丰富的民俗体育资源及其他社会资源进行分析,第六章提出发展皖北民俗体育的可行性模式进行探索,以期能够对皖北地区民俗体育资源的保护、发掘及开发做出一些参考,也为皖北地区在经济、旅游、民俗三结合大时代背景下的综合发展提供绵薄之力,从而多维度真正推动皖北地区的综合发展,并解决好皖北民俗体育的发展传承问题;第七章是《皖北民俗体育概论》的主体部分,分别就亳州、阜阳、淮南、蚌埠、淮北和宿州六个市的民俗体育具有代表性的民俗体育项目进行了介绍,目的是唤起读者对皖北民俗的关注,以期能够唤醒社会力量加强对我国民俗体育的保护和传承力度。
目录
章 皖北风土人情概述
节 皖北地理风貌概述
第二节 皖北人文历史脉络梳理
第二章 民俗体育概述
节 民俗体育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节 民俗体育的概念和分类
第三节 民俗体育保护和传承的价值与意义
第三章 皖北民俗体育研究项目概述
节 皖北民俗体育研究的背景
第二节 皖北民俗体育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四章 皖北民俗体育概述
节 皖北民俗体育的历史演进
第二节 皖北民俗体育的发展现状
第五章 皖北民俗体育的功能与价值
节 皖北民俗体育的特征
第二节 皖北民俗体育的功能
第三节 皖北民俗体育的价值
第六章 皖北民俗体育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对策
节 皖北民俗体育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二节 皖北民俗体育的发展对策
第七章 皖北民俗体育代表项目介绍
节 毫州民俗体育
第二节 阜阳民俗体育
第三节 淮南民俗体育
第四节 蚌埠民俗体育
第五节 淮北民俗体育
第六节 宿州民俗体育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说实话,我最初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翻开这本书,没想到它带来的震撼程度远超预期。如果说学术著作常常给人枯燥、晦涩的印象,那么这本关于皖北民俗体育的论述,简直像打开了一扇通往鲜活历史的窗户。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语言运用上的克制与灵动。它既能用教科书式的精确去定义那些复杂的礼仪动作,又能在描述那些充满烟火气的民间竞技时,流露出一种近乎诗意的笔触。比如,书中对“跳竹马”这一习俗的描绘,不仅记录了动作要领,更捕捉到了参与者在面对传统与现代压力时的那种纠结与坚守。这种兼具客观记录者与深情叙述者的双重身份,使得阅读体验极为丰富。对于我这种对传统文化怀有好奇心的普通爱好者来说,它成功地将那些深藏于田间地头的“野”体育,以一种既尊重其原生态面貌,又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极大地提升了民俗体育研究的普及性。
评分这本书的理论深度和广度令人称道。它巧妙地引入了文化人类学中的“身体观”和“仪式社会学”的视角来剖析皖北民俗体育。我特别关注了作者对“地域性”与“普适性”之间张力的探讨。皖北的某些体育形式,在外人看来或许是孤立的地方风俗,但在作者的解读下,它们被置于更宏大的体育史和社会变迁的框架中进行审视。这种处理方式避免了将民俗体育简单地符号化或浪漫化。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当前文化遗产保护语境下,民俗体育面临的“表演化”倾向进行了犀利的批判和反思。这种对当代挑战的关注,让这本书的价值超越了单纯的学术记录,更具备了现实的警示意义和研究前瞻性。它促使我们思考,在现代化的浪潮中,如何才能真正“活化”而非“僵化”地传承这些宝贵的身体文化遗产。
评分这本《皖北民俗体育概论》无疑是填补了区域性体育文化研究的一大空白。我首先被它严谨的学术框架所吸引。作者显然在田野调查上下了极大的功夫,书中对皖北地区特定节庆、祭祀活动中蕴含的体育实践,如乡村间的角斗、独特的健身器械使用,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述和考证。它不仅仅是罗列现象,更重要的是深入挖掘了这些活动背后的社会功能和文化意义。例如,书中对某些具有竞赛性质的民俗活动如何调节宗族关系、维护地方秩序的论述,逻辑清晰,论据充分。阅读过程中,我能明显感受到作者对于皖北这片土地深厚的情感和扎实的文献功底。特别是关于历史演变脉络的梳理,将古代的体育遗风与现代的传承困境进行了巧妙的连接,使得原本看似零散的民俗碎片,被整合进了一幅宏大的文化图景之中。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体育”这个概念,从狭隘的竞技层面,扩展到了广阔的社会人类学领域,对于非专业读者来说,也是一次了解中国地域文化精髓的绝佳窗口。
评分我必须承认,当我翻阅到关于“农忙时节的体力性游戏”那几个章节时,我简直停不下来。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到位,它并非平均用力,而是根据不同主题的内在张力来调整论述的侧重。对于皖北特有的,与农耕、水利直接相关的体育活动,作者没有采取简单的对比分析,而是通过大量的口述史资料,还原了劳作与娱乐如何深度交织的场景。这让我深刻体会到,在那个生产力相对低下的年代,体育活动是如何被“生活化”和“功能化”的。书中的配图和引用的田野照片虽然不多,但质量极高,每一张都像是定格的历史瞬间,有力地支撑了文字的论点。对我来说,最大的收获是理解了“身体记忆”的重要性,即这些看似简单的翻跟头、抬轿子,实则承载着代代相传的生存智慧和集体认同感,这比单纯的运动技能本身要深刻得多。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关注体育社会学的读者,我给这本书极高的评价,特别是它在材料收集上的扎实程度。皖北地区地域辽阔,方言和风俗差异显著,但作者成功地通过构建一个相对统一的分析框架,将这些差异性统一在“地域文化生态”之下。书中大量引用的第一手访谈记录,使得书中人物的“声音”得以保留,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可信度和感染力。我尤其欣赏那种近乎百科全书式的细致:对工具的材质、服装的颜色、甚至是比赛场地的地理朝向都有所提及。这种对细节的痴迷,恰恰是研究民俗学的关键所在。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是体育学界的宝贵财富,更是地方志研究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案头必备的参考书,它以一种饱满、立体的方式,向世界展示了皖北地区独特的体育灵魂和生命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