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西方科学史研究
定价:86.00元
作者:任定成,柯遵科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4-01
ISBN:978703036984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52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在过去半个多世纪中,西方科学史学科发展很快,思想史、社会史和文化史的研究相继兴起,不同的研究倾向从初的史学争论走向了相互融合。《西方科学史研究》汇集了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多年来在西方科学史研究领域所做出的研究成果,从论点、路径与方法,学会、机构与建制。科学知识与科学争论。科学事业四个方面展现了我国西方科学史研究的一个侧面。
任定成的《西方科学史研究》话题广泛,讨论深入,不仅对科技哲学、科技史、科技传播和科技管理等相关领域的师生及科技工作者有重要参考价值,也可供对该领域感兴趣的广大读者阅读。
目录
作者介绍
任定成北京大学哲学博士。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执行院长,中国科普研究所研究员、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化学史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化学化工专业委员会主任。创新方法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发明协会理事。HistoriaScientiarum和East Asian Science,Technology and Society 两刊国际顾问。
文摘
序言
这部著作的视角实在是太犀利了,它没有停留在对既有科学发现的罗列和赞颂上,而是深入挖掘了那些被主流叙事有意无意忽略的“边缘地带”。我特别欣赏作者如何将科学的进步与当时的社会思潮、宗教观念乃至艺术审美紧密地联系起来考察。比如,书中对文艺复兴时期自然哲学与神秘主义之间那种微妙的张力分析得入木三分。它挑战了我们对“科学精神”的刻板印象,揭示出早期思想家们在探索自然规律时,那种混合了理性计算与形而上学遐想的复杂心境。这种多维度、跨学科的整合能力,使得阅读过程本身就像是在进行一场深度的思想漫游,让人不断反思:我们今天所推崇的“客观性”,究竟是如何一步步从那些充满主观色彩的早期探索中凝结而成的?这本书的价值,恰恰在于它敢于撕开那层镀金的外壳,直视科学是如何在历史的泥沼中挣扎、演变,并最终塑造了现代世界的全过程。读完后,你会对“科学史”这三个字产生全新的敬畏与审视。
评分我必须说,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握得炉火纯青,它不像某些学术专著那样堆砌枯燥的文献考据,反倒充满了史诗般的张力。作者在描绘重大转折点时,尤其擅长利用人物的个体命运来折射时代的洪流。例如,书中对某位中世纪末期天文学家的侧写,不仅仅是描述了他的观测数据,更着墨于他为了坚持观测结果而付出的生活代价和精神煎熬。这种“以小见大”的手法,极大地增强了代入感和情感共鸣。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亲眼见证了真理是如何艰难地从偏见和权力结构中艰难地挣脱出来。行文之间,作者的文字时而如冰冷的解剖刀般精准,时而又像饱含深情的散文般细腻流畅,这种风格的剧烈切换,让原本厚重的历史议题变得鲜活而引人入胜,完全没有学术著作的沉闷感,更像是一部高质量的历史小说在讲述科学的“幕后故事”。
评分这本书的学术贡献在于它对知识传播机制的深刻剖析。它没有仅仅关注“谁发现了什么”,而是着力探讨“这个知识是如何被接受、被误读、被制度化的”。其中关于印刷术普及后,科学共同体内部知识验证与权力分配模式的转变那章,简直是醍醐灌顶。作者清晰地展示了早期学术期刊和学会的建立,如何从根本上改变了知识的价值体系,将原本松散的知识网络收编成了一种更具权威性和排他性的体系。这让我开始审视当代知识生产的模式,反思我们现在所依赖的同行评议机制,其历史的合理性与潜在的局限性。这本书提供的不仅仅是历史知识,更是一种批判性的工具箱,教会我们如何去解构当代知识的“正统性”是如何构建起来的。它对知识权力结构的关注,使得全书的立意拔高到了社会学和哲学的高度。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论证过程极其严谨,但其语言风格却带着一种近乎浪漫的古典气质。作者在阐述复杂的数学或物理原理时,总能穿插恰到好处的古典文学引用或哲学思辨,使得原本晦涩难懂的概念仿佛被蒙上了一层优美的薄纱,既保持了其精确性,又增添了阅读的愉悦感。特别是对启蒙运动时期科学与美学观念融合的探讨,简直是文笔的盛宴。他将科学发现的优雅形态与当时的艺术追求并置,展示了人类对“和谐”与“秩序”的永恒追求是如何渗透到理性探索的每一个角落。这本书无疑是写给那些既热爱严谨学术,又钟情于优美文字的读者的,它证明了知识的深度和美学的温度,可以完美地交融共生,让人在学习历史的同时,也享受了一次顶级的文学盛宴。
评分读这本书的体验,更像是进行了一次精妙的“去中心化”训练。作者非常巧妙地避免了将历史焦点仅仅集中在少数几个“巨匠”身上。相反,他花费了大量的篇幅去探讨那些默默无闻的工匠、实验助手、以及那些在不同地域间穿梭的“知识掮客”的作用。正是这些常常被忽略的环节,构成了科学发展的真正肌理。比如,书中对十七世纪光学仪器制造工艺的详细梳理,展示了技术细节在突破理论瓶颈时的决定性作用,而非仅仅依赖于天才的顿悟。这种对“技术实践”的尊重和深入挖掘,彻底打破了我过去那种认为科学进步主要依靠纯粹思辨的片面认知。读后我强烈感受到,科学史绝非精英的独角戏,而是一场由无数双手共同参与的、充满汗水和智慧的集体劳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