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电子技术
定价:17.00元
作者:陈瑞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08-01
ISBN:978711119451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32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是根据教育部制定的《高等学校工程专科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编写的。在内容安排上注重实践应用及基本技能的训练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创新精神,即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够用为原则。
全收共12章,覆盖了“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两部分的内容,包括半导体器件、基本放大电路、放大电路中的负反馈、集成运算放大器的应用、正弦波振荡电路、真流电泊、数字电路基础、集成逻辑门电路、组合逻辑电路、时序逻辑电路、半导体存储器和可编程逻辑器件、数模与模数转换器。为帮助学生归内和巩固学习要点,本书在每章首、尾加入了“内容提要”和“小地”的环节,并在每章后设计了一些典型的习题,部分习题还在书后附加了答案。
本书可作为高等专科学校、高等职业学院,成人高等教育学院,应用型本科院校和民办高校的计算机类、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等专业的教材,也可供工程技术人员学习参考。
目录
前言
章 半导体器件
1.1 半导体的基础知识
1.2 半导体二极管
1.3 晶体管
1.4 场效应晶体管
1.5 半导体器件的测试
本章小结
习题
第2章 基本放大电路
2.1 放大电路的基本概念
2.2 共发射极放大电路
2.3 共集电极放大电路
2.4 场效应晶体管放大电路
2.5 多级放大电路
2.6 差动放大电路
2.7 集成运算放大器
2.8 功率放大电路
本章小节
习题
第3章 放大电路中的负反馈
3.1 反馈的基本概念
3.2 负反馈对放大电路性能的影响
3.3 负反馈的应用实例
本章小节
习题
第4章 集成运算放大器的应用
4.1 集成运算放大器的应用原理分析
4.2 集成运算放大器的应用实例
4.3 集成运算放大器使用中的实际问题
本章小结
习题
第5章 正弦波振荡电路
5.1 振荡电路的基本概念
5.2 RC正弦波振荡电路
5.3 LC正弦波振荡电路
5.4 石英晶体振荡电路
5.5 实用的振荡电路
本章小结
习题
第6章 直流电源
6.1 直流电源的组成
6.2 单相整流及滤波电路
6.3 直流稳压电路
本章小结
习题
第7章 数字电路基础
7.1 数字电路概述
7.2 逻辑代数基础
7.3 逻辑函数的几种表示方法及其相互转换
7.4 逻辑函数的化简
本章小结
习题
第8章 集成逻辑门电路
8.1 TTL集成逻辑门
8.2 MOS集成逻辑门电路
8.3 集成逻辑门电路使用中的几个实际问题
8.4 数字集成电路器件的非在线检测方法
8.5 数字集成电路资料的查找方法
本章小结
习题
第9章 组合逻辑电路
0章 时序逻辑电路
1章 半导体存储器与可编辑逻辑器件
2章 数模与模数转换器
部分习题答案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说实话,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被一位技艺高超的魔术师耍了一道。我带着满满一袋关于现代科技进步的期待走进图书馆,结果他递给我的却是一个装满了陈年老酒的陶罐。这本书的叙事风格极其跳跃,几乎没有固定的主线,更像是一系列色彩斑斓的碎片记忆的集合体。比如,前一页还在详细描述中世纪欧洲某个小镇的市政规划和水利系统——那些纯粹基于人力和经验的工程学奇迹——后一页笔锋一转,又开始探讨声音的物理特性,但讨论的不是数字信号处理,而是探讨不同材质的回音如何影响人类的听觉心理。我特别注意到,作者在描述任何“系统”或“结构”时,总是不自觉地偏离技术实现的层面,转而深入挖掘其背后的社会结构、文化意义,甚至是美学价值。例如,他花了大量的篇幅来解析一座古老教堂的拱顶是如何在力学上稳定存在的,但重点不在于计算荷载分布,而是强调这种结构所蕴含的对永恒的向往以及群体协作的精神。这哪里是技术手册?这简直是一本社会人类学和建筑史的交汇点,充满了对“旧日智慧”的赞颂。我尝试去寻找那些与“电子”二字沾边的术语,但除了偶尔提及电灯的发明如何改变了城市夜景这种宏观叙事外,具体的原理和应用几乎是绝迹的。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极其简洁,那种深沉的墨绿色底配上烫金的字体,乍一看还以为是本什么古典文学或者哲学著作。我本来是冲着封面的质感去的,以为能淘到一本有深度、有格调的书籍来充实我的书架。翻开内页,印刷质量倒是无可挑剔,纸张手感温润,字迹清晰锐利,光是阅读体验就已经算得上享受了。然而,当我真正沉下心来阅读其中的内容时,却发现它似乎在描绘一个与我预期完全不同的世界。它讲述的不是关于电路板、电阻电容的那些硬核知识,更不是什么时下热门的AI算法或是量子计算的理论前沿。相反,字里行间流淌着的是一种对时间流逝的细腻捕捉,一种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反思,甚至夹杂着一些对古老手工艺的深情缅怀。我记得其中有一章专门描述了一位老木匠如何用最原始的工具,在一片寂静的森林里,花费数月时间雕琢一件家具的过程,那种近乎冥想的状态和对物件的敬畏,让我几乎忘记了自己是在读一本“技术”相关的书籍。这种意境的错位感,让我不禁好奇,这本书的作者究竟是怀着怎样的心境,才将这些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元素编织在一起。它更像是一部散文集,或者说是一部关于“慢生活”的宣言,与我期待中的那种充满电流声和数字逻辑的篇章大相径庭。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极其晦涩但又引人入胜的,它要求读者具备极大的耐心和一种近乎“反向学习”的心态。它的逻辑结构不是线性的,而是螺旋上升的,充满了隐喻和象征。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对“连接”这个概念的反复探讨。在我的认知里,“电子技术”的连接意味着高速的数据传输、无形的电磁波,是即时和瞬间的。然而,这本书里描述的“连接”却是迟缓的、有形的,是需要精心维护的物理接触。它用大量篇幅讨论了古老的纺织技术中,如何通过经纬线的交织形成坚固的布料,以及这种编织过程如何反映了社群内部的关系网。这种对物理连接的细致入微的描写,占据了全书的很大比重。当你读到作者用几乎散文诗般的语言去描述一根铜线在常温下的电阻变化时,你不得不承认,作者是用一种近乎浪漫主义的视角在审视世界。整本书更像是一部献给“物质性”的颂歌,赞美那些我们日常忽略的、构成世界的基本元素,而不是去追逐那些虚无缥缈的虚拟信号。我甚至怀疑,作者是不是故意将所有现代技术元素都“去魅”了,只留下那些最原始的、构成一切的基础。
评分我买这本书完全是个美丽的“错误”。我以为自己买到的是一本关于晶体管和集成电路发展史的权威著作,结果我得到了一部关于“光影与物质的对话录”。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其华丽,充满了文学色彩,仿佛每一句话都经过了精心的打磨和雕琢,生怕使用了任何一个过于直白或机械的词汇。它对色彩的运用达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比如,它描述一个简单的继电器通电瞬间发出的“咔嗒”声时,会将其与日落时分天空的最后一道橙色光芒进行类比,这种跨越感官的联想,让我读起来像是在欣赏一幅油画,而不是学习一门工程学科。全书最接近技术描述的部分,可能是关于早期的光学仪器,比如透镜的打磨工艺和望远镜的发明历程。但即便是这部分,作者的关注点也始终放在了人类的视觉延伸和对宇宙的好奇心上,而不是聚焦于如何通过精确的几何计算来校正像差。这本书的整体氛围是沉静的、内省的,它鼓励读者停下来,去感受那些恒定不变的自然规律,去欣赏材料本身的质地和纹理,这与我习惯的快节奏、高迭代的技术学习模式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评分这本书的格局非常宏大,但其关注的焦点却出奇地“微观”和“人文”。它很少谈及宏伟的工业革命或者信息爆炸,反而将笔墨集中在了那些被现代社会高速发展所遗忘的角落和技艺上。有一章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作者详细考察了一种古老陶土烧制技术,他花了近百页的篇幅来分析不同湿度、不同矿物成分的泥土,在特定窑炉温度下,最终呈现出的釉色变化。这里面的“技术”含量是毋庸置疑的,但它完全是建立在经验、直觉和对大地材料的深刻理解之上的,与我所理解的、需要大量数学建模和软件仿真的现代技术相去甚远。整本书弥漫着一种对“匠人精神”的无限推崇,仿佛作者认为真正的创造力存在于与物质的直接、耐心的互动之中。我读完后,对于“制造”这个行为有了全新的理解,它不再是工厂流水线上高效的复制,而更像是一种与自然万物进行的古老仪式。总而言之,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关于“电子技术”的指南,不如说是一部关于“如何慢下来,观察世界本质”的田园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