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电子技术基础与实训
定价:27.00元
作者:黎兆林,许建强,宋和宁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8-01
ISBN:978711127221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8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集众多教材的特点于一体,充分体现了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为目标的高职教育的特点,将电子技术的技能实训贯穿于课程教学的整过程。本书文图并茂,内容浅显易学,丰富的技能实训内容可满足不同层次的教学需要。本书还配有电子教案,以便于教学。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常用半导体器件、放大电路基础、集成运算放大器的应用、数字电路基础、组合逻辑电路、时序逻辑电路、脉冲波形的产生和整形、模拟量和数字量的转换、直流电源(含电力电子技术)等。
本书可作为高职高专院校、高级技工学校和中职学校的电子信息、电气自动化、机电一体化以及计算机应用、楼宇智能化、数控技术等相关专业的电子技术课程的教材,也可供有关工程技术人员学习、参考。
目录
前言
章 常用半导体器件
1.1 半导体二极管
1.1.1 半导体二极管简介
1.1.2 二极管的特性和主要参数
1.1.3 二极管的测试及应用
1.1.4 特殊半导体二极管
1.2 半导体三极管
1.2.1 三极管简介
1.2.2 三极管的电流放大作用
1.2.3 三极管的特性曲线及工作状态
1.2.4 三极管的主要参数
1.2.5 三极管的测试
1.3 场效应管
1.3.1 绝缘栅型场效应管的结构
1.3.2 场效应管的原理和特性
1.3.3 场效应管的主要参数及使用
1.3.4 场效应管的测试
1.4 技能实训
1.4.1 常用半导体器件的识别与测试
1.4.2 基本焊接技术
1.5 习题
第2章 放大电路基础
2.1 共射放大电路
2.1.1 电路结构
2.1.2 放大电路工作状态的分析
2.1.3 静态工作点与波形失真
2.1.4 静态工作点的稳定与电路的偏置
2.1.5 共发射极放大电路性能指标的估算
2.2 共集电极电路与共基极电路
2.2.1 共集电极放大电路
2.2.2 共基极放大电路
2.2.3 三种基本放大电路的性能比较
2.3 场效应管放大电路
2.4 多级放大电路
2.4.1 多级放大电路的组成
2.4.2 级间耦合方式
2.4.3 多级放大电路的性能指标估算
2.5 功率放大电路
2.5.1 功率放大器的概念
2.5.2 互补对称功率放大器
2.5.3 集成功率放大器
2.6 技能实训
2.6.1 常用电子仪器的使用
2.6.2 基本放大电路的焊接、调试和测试
2.6.3 集成功放的应用
2.7 习题
第3章 集成运算放大器
3.1 集成运算放大器
3.1.1 概述
3.1.2 理想运算放大器
3.1.3 放大电路中的负反馈
3.2 集成运放的线性应用
3.2.1 比例运算电路
3.2.2 加法运算电路
……
第4章 数字电路基础
第5章 组合逻辑电路
第6章 时序逻辑电路
第7章 脉冲信号的产生与变换
第8章 数字量与模拟量的转换
第9章 直流稳压电源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一本关于古希腊悲剧的文化人类学解读,视角非常独特。它抛弃了传统上侧重于文本情节和道德教训的分析框架,转而将悲剧演出视为城邦集体意识形态的一次重要仪式性实践。作者深入挖掘了狄奥尼索斯崇拜与剧场空间布局之间的内在关联,论证了悲剧在雅典民主政治中作为“公共情感教育”工具的作用。书中对“命运”(Moira)与“自由意志”在剧本中的辩证关系的分析尤其精彩,作者将其置于城邦法律体系与神谕传统冲突的大背景下去考察。通过对合唱队(Chorus)功能的重新定位,作者阐明了它如何充当了普通民众的代言人,在精英英雄与城邦规范之间进行微妙的调和。整本书充满了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气质,引用了大量的考古学和比较宗教学的资料,使得对古希腊精神世界的重建显得尤为可信和鲜活。
评分这本关于量子力学的著作,结构严谨,逻辑清晰,对于初学者来说无疑是一座灯塔。作者从最基础的波函数概念讲起,逐步深入到薛定谔方程的求解,再到更复杂的散射理论和微扰论。书中详尽地阐述了哥本哈根诠释的哲学内涵,让人在理解物理模型的同时,也能对量子世界的本质产生更深刻的思考。特别值得称赞的是,作者在讲解过程中穿插了大量历史背景和关键实验的介绍,比如光电效应、玻尔模型的建立过程,使得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起来。书中的数学推导详尽而又不失优雅,即便是复杂的矩阵运算,作者也总能用最直观的方式呈现,这极大地降低了自学者的门槛。我尤其喜欢它对角动量量子化和自旋概念的处理,那部分内容仿佛开启了一扇通往微观世界的大门,让人沉醉其中,久久不能忘怀。读完此书,我对不确定性原理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表层,而是能够从数学形式上把握其深层含义。
评分手头这部探讨现代小说叙事技巧的文学评论集,简直是为所有有志于写作的人量身定做的宝典。它几乎没有停留在传统的“情节”与“人物”分析上,而是大胆地解构了福克纳、伍尔夫以及当代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作家的叙事迷宫。作者敏锐地捕捉到了“意识流”在跨文化传播中的变异,并细致地比较了不同语言结构如何影响时间感的构建。书中的一个章节专门分析了“不可靠叙述者”的结构功能,通过对多个文本的细致拆解,揭示了这种叙述方式如何故意误导读者,从而反过来强化了文本自身的意义。语言风格非常犀利、充满思辨性,充满了对文学惯例的反叛精神。它迫使我重新审视自己阅读习惯,不再满足于故事本身,而是开始关注“故事是如何被讲述的”这一核心命题,读完后感觉对阅读的敏感度都提升了好几个档次。
评分我最近在研究一本关于深度学习中卷积神经网络(CNN)优化算法的专业参考书。这本书的定位显然是面向有一定数学基础和编程经验的研究人员。它没有花篇幅介绍基础的感知机和反向传播,而是直奔主题,详尽阐述了诸如 AdamW、RAdam 等优化器的收敛性分析和在特定网络架构(如 ResNet 和 Transformer)上的实证效果对比。书中大量使用了随机梯度下降的二阶矩估计,并给出了严格的数学证明来解释为什么某些看似微小的正则化项能显著提升模型的泛化能力。更令人称赞的是,每一章的末尾都附带了清晰的伪代码和关于计算复杂度的讨论,这对于将其转化为实际工程应用至关重要。对于那些想突破当前模型性能瓶颈的工程师来说,这本书提供的理论深度和实践指导是无价的,它清晰地指出了当前优化领域的前沿挑战和潜在突破口。
评分我最近翻阅了一本关于中世纪欧洲历史的专著,内容主要聚焦于“黑死病”爆发前后,社会结构和文化观念发生的剧变。这本书的史料搜集极为扎实,作者不仅引用了大量的教会记录和私人信件,还结合了考古发现来佐证其观点。叙事风格非常具有感染力,行文之间流淌着一种对逝去时代的敬畏与同情。它没有简单地将黑死病视为一次灾难,而是深入分析了瘟疫如何成为催化剂,加速了封建制度的瓦解,推动了世俗权力的崛起,并间接催生了文艺复兴的早期萌芽。书中对于当时欧洲人面对死亡时的心理描摹,尤其令人动容,那些对上帝的信仰的动摇、对生命价值的重新审视,都刻画得入木三分。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不同地区差异的探讨,威尼斯、佛罗伦萨与英格兰乡村的反应显然不同,这种多维度的视角让历史画面更加丰满立体,绝非一般教科书式的平面叙述可比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