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数字通信(第2版)
定价:56.00元
作者:郝建军
出版社: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0-07-01
ISBN:978756352218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699kg
编辑推荐
数字微波通信对人类社会的通信建设起到过重要作用,曾一度与光纤、卫星一起被并称为现代通信传输的三大支柱。虽然近年来光纤通信成为干线传输的主要手段对数字微波形成了巨大的冲击,但不可否认的一点是,数字微波作为一种无线传输方式,在灵活性、抗灾性和移动性等方面仍然具有光纤传输所无法比拟的优点。
本书以数字通信技术为主线,对信源编码、信道编码、复用及复接原理、数字传输系统、同步系统、多址技术及蜂窝技术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并特别介绍了一些数字通信技术新的应用。
内容提要
本书以数字通信技术为主线,对信源编码、信道编码、复用及复接原理、数字传输系统、同步系统、多址技术及蜂窝技术进行了系统的论述,注意结合实际的数字通信系统,并特别介绍了一些数字通信技术新的应用;既适应了当前通信领域发展的现状,又反映了这一领域发展的*进展。
本书系统性强,除必要的数学推导外,突出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阐述,注重数字通信技术在实际中的应用和吸收新的技术成果,各章均有习题及计算机仿真练习。
本书阐述简练,深入浅出,图文并茂,适用面较宽,既可作为高等院校通信专业和相近专业的教材或参考书,也可供工程技术人员及技术管理人员阅读和参考。
目录
章 绪论
1.1 通信的基本概念
1.2 通信系统的组成
1.3 现代通信技术发展概况
1.4 数字通信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
1.5 本书讨论的数字通信的主要问题
习题
第2章 信源编码
2.1 模拟信号的数字化
2.2 语音编码技术
2.3 图像编码技术
习题
第3章 信道
3.1 常见信道例举
3.2 信道的数学模型
3.3 信道特性对信号传输的影响
3.4 信道中的加性噪声及其对信号传输的影响
3.5 信道容量
习题
第4章 数字复接技术
4.1 数字信号的复接
4.2 时分多路复用原理和典型终端设备
4.3 同步数字系列
习题
第5章 数字传输技术
5.1 数字基带信号及其功率谱密度
5.2 加性白高斯噪声(AWGN)信道下数字基带系统
5.3 通过限带信道的数字基带系统
5.4 部分响应系统
5.5 时域均衡
5.6 扰码与解扰
5.7 回波抵消的原理
5.8 数字调制的基本方法
5.9 几种现代数字调制技术
5.10 应用举例
习题
第6章 加性白高斯噪声下的数字佳接收
6.1 匹配滤波器
6.2 数字信号的信号空间表示
6.3 确知信号的佳接收
6.4 加性白高斯噪声信道条件下数字基带信号的接收性能
6.5 加性白高斯噪声信道条件下二进制数字调制信号的接收性能
6.6 多进制数字调制系统性能分析
习题
第7章 差错控制编码
7.1 概述
7.2 几种常用的简单分组编码
7.3 线性分组码
7.4 循环码
7.5 卷积码
7.6 网格编码调制
7.7 Turbo码
7.8 低密度奇偶校验码(LDPC)
习题
第8章 同步技术
8.1 概述
8.2 载波同步技术
8.3 位同步技术
8.4 群同步
8.5 网同步的基本概念
习题
第9章 多址技术及其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
9.1 多址接入技术
9.2 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及其中的多址接入技术
9.3 卫星通信系统及其中的多址接入技术
习题
0章 无线数字通信技术
10.1 扩频通信技术
10.2 正交频分复用技术
10.3 多天线通信技术
10.4 协同通信技术
10.5 感知无线电技术
10.6 自适应技术
习题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工具书>百科全书
文摘
工具书>百科全书
序言
工具书>百科全书
第四段 从一个实际操作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最让人称道的是它对“为什么”的阐述,而非仅仅是“是什么”。市面上很多教材只是罗列了各种调制方案的性能指标,比如星座图和误码率曲线,但很少有书籍能把这些曲线背后的物理意义和工程取舍讲得如此透彻。例如,关于正交频分复用(OFDM)的讨论,书中不仅仅停留在了数学推导上,而是花了大量篇幅解释了其对抗频率选择性衰落的内在机制,以及在实际部署中如何处理循环前缀(CP)带来的开销和同步问题。这种对原理深究到底的态度,让我不再满足于仅仅调用库函数来完成任务,而是开始思考:如果我们的应用场景对时延或功耗有特殊要求,我应该如何调整这个系统的参数组合?它提供的理论基础,足以支撑读者在面对非标准化的新问题时,能够快速地、有依据地进行技术决策和系统优化。
评分第三段 这本书的结构编排简直就是教科书设计的典范,体现了作者对教学法深刻的理解。它没有采用那种令人望而生畏的“大爆炸”式开局,而是以一种非常温和且循序渐进的方式,从最基础的信号表示和采样理论开始,稳步地向更复杂的调制解调技术迈进。每一个章节的过渡都设计得非常自然,仿佛是一条精心铺设的阶梯,确保读者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已经牢固掌握了前置的必备知识点。最妙的是,每当引入一个新的复杂算法或理论模型时,作者总会穿插一些简短的“历史背景”或者“应用案例”,这极大地丰富了内容的文化内涵,让冰冷的理论多了一丝温度和趣味性。读起来完全不会感到知识点之间的割裂感,而是感觉到整个通信理论体系是一个完整且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非常有利于建立宏观的知识图谱。
评分第二段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深度远超我的预期,它不仅仅停留在对基本概念的罗列上,而是深入到了现代通信系统设计的核心挑战。作者显然不是在“教”我们知识点,而是在引导我们进行一场深入的工程思维训练。书中对信道编码和调制的探讨,那种层层递进的逻辑构建,让人在读完某一章节后,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原来如此”的顿悟感。特别是涉及到限带传输和噪声分析的部分,作者巧妙地结合了实际应用中的各种限制条件,比如功率预算、带宽限制,而不是纯粹的数学游戏。它逼迫读者去思考:在资源有限的真实世界里,我们该如何取舍?这种实战导向的叙述方式,对于希望将理论应用于研发岗位的工程师来说,简直是无价之宝。它教会的不是如何套用公式,而是如何构建一个稳定、高效的通信链路的底层逻辑框架。
评分第五段 这本书的价值,很大一部分体现在其配套的习题和思考题上,它们的设计水平极高,真正起到了巩固和拓展知识的作用。这些题目绝非简单的公式代入,而是需要读者对章节内容进行深入的整合与批判性思考。有些题目设置了一个开放式的场景,要求读者根据给定的性能指标,反推设计所需的关键参数,这直接模拟了工作中的需求分析阶段。更难能可贵的是,书后提供的参考答案或提示,并不是直接给出最终数字,而是指明了正确的解题思路和关键步骤,这迫使我们必须自己动手走完整个逻辑链条,而不是抄袭答案。这种“引导式学习”的设计,极大地锻炼了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也让我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索知识的过程,极大地提升了学习的效率和深度。
评分第一段 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质量着实令人眼前一亮。纸张的质感非常舒服,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显然不是那种轻飘飘的廉价印刷品。内页的布局设计得极其用心,无论是正文的字体选择,还是公式、图表的排布,都透着一股专业且严谨的气息。尤其要提的是那些复杂的数学推导过程,作者似乎非常理解初学者在面对大量符号时的困惑,他们将每一步的逻辑衔接做得非常清晰,用加粗或斜体突出关键变量和结论,使得即使是第一次接触这些概念的读者,也能相对平顺地跟上思路。而且,书中大量的示意图和仿真结果的截屏,并非是那种敷衍了事的粗糙插图,而是高清晰度的、能够直观展示理论如何应用于实际场景的优质视觉材料。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让人在学习枯燥的理论时,也能享受到一种视觉上的愉悦感,感觉自己手里拿的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工艺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