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移动通信系统中广播多播技术与应用 | 作者 | 田霖,周一青,石晶林 |
| 定价 | 110.00元 | 出版社 | 科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030466327 | 出版日期 | 2016-05-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内容简介 | |
| 本书是一本专门介绍多媒体多播技术及应用的图书,内容涵盖关键技术、基本原理、协议标准和工程实践等,主要包括:系统概述及其中的多播协议,多播传输技术、无线资源管理技术及网络部署优化技术等,基于终端协作的多播传输技术,多播系统融合技术与实践。本书不仅全面介绍了多媒体系统中的多播技术,还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新型多播机制及前沿技术进行了阐述,包含了该领域外*的研究成果。 |
| 作者简介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目录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编辑推荐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文摘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序言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从一个略带批判性的角度来看,我购买这本书也是希望看到对现有技术的局限性的深入剖析,而不仅仅是对既有标准的赞美之词。移动通信技术发展极快,很多前几年的“前沿”技术可能现在看来已经显得捉襟见肘。我希望作者能够诚实地指出,在当前大规模连接场景下,传统的基于IP的多播转发机制在扩展性上遇到的瓶颈是什么?以及,对于“一对多”的业务,究竟是采用优化后的广播/多播架构更具优势,还是利用先进的波束赋形技术进行“伪多播”(即针对一组用户精确地重复发送单播流)更有效率?我尤其想知道,书中是否探讨了能量效率(Energy Efficiency)的话题。广播/多播往往意味着大量的终端同时激活,对电池寿命是巨大的考验。如果书中能提供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前提下,最小化终端侧和基站侧能耗的优化模型或设计哲学,那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将得到极大的提升,不再仅仅是一本停留在协议层面的学术读物,而是真正能指导我们走向绿色、高效通信的指南。
评分这本新近入手、封面设计着实沉稳大气的技术专著,光是阅读书名——《移动通信系统中广播多播技术与应用》,就让人对其中蕴含的深度与广度心生敬畏。我最近沉迷于研究下一代蜂窝网络(比如5G乃至6G)的频谱效率提升方案,特别是如何在大规模物联网和高带宽视频流分发场景下,有效地利用空中接口资源。这本书显然瞄准了这个核心痛点。我期望它不仅仅停留在对传统广播/多播协议的教科书式描述,而是能深入剖析在软件定义网络(SDN)和网络功能虚拟化(NFV)的架构下,这些技术的底层物理层如何重构,控制面又是如何协同调度的。尤其关注的,是那些关于异构网络融合(比如Sub-6GHz与毫米波的协同)时,如何保证多播会话的无缝切换和质量保证(QoS)的精确控制。如果它能提供一些前沿的算法示例,比如基于信道状态信息(CSI)反馈的智能群组划分策略,那简直是雪中送炭。我最近正在为一个企业级的无线视频监控项目做选型,对延迟和抖动的容忍度极低,所以书中关于动态资源预留和拥塞控制的章节,我打算重点啃食,希望它能提供一套区别于标准3GPP规范的、更具工程实践指导性的优化路径。
评分我是一名专注于无线网络安全和抗干扰研究的工程师。在我的领域,广播和多播的特性天然地带来了安全隐患——一次发送,多点接收,难以有效加密和鉴权。因此,我购入此书,最核心的诉求是了解当前业界如何解决“安全多播”的问题。我需要知道,除了传统的密钥管理机制外,是否有基于物理层安全(Physical Layer Security)的新思路来对抗“窃听者”或“恶意中继”。例如,如何利用信道不确定性或故意引入的干扰来保护多播数据流,使其对未授权接收者而言,其信息熵急剧下降。如果书中能够详细分析现有标准中关于多播认证和加密协议的漏洞,并提出基于区块链或分布式账本技术的潜在解决方案,那对我接下来的研究方向将有极大的启发。我非常期待看到针对广播攻击(如拒绝服务攻击)的防御策略,尤其是那些能够快速识别并隔离异常接收节点的机制,这直接关系到关键基础设施通信的可靠性。
评分我购入这本书的初衷,其实是想找一本能够系统梳理“蜂窝广播/多播”从概念萌芽到最新标准演进的脉络图谱。市面上很多资料都是碎片化的,要么只谈物理层编码,要么只讲应用层接入,缺乏宏观的系统视角。这本书的作者团队背景似乎非常扎实,这让人对其理论推导的严谨性抱有极高期待。我特别关注书中是否涵盖了对大规模MIMO(Massive MIMO)天线阵列技术如何增强多播波束赋形增益的深入探讨。在目前的5G部署中,波束赋形是提升覆盖和容量的关键,而广播/多播场景下如何实现高效、低损耗的波束协同,是一个极富挑战性的课题。我希望作者能清晰地阐述,在多用户共享同一传输机会时,如何平衡覆盖率与用户体验速率之间的矛盾。此外,对于未来更低延迟的无线应用(如远程医疗或工业控制),同步机制的设计至关重要。如果书中能详细比较不同同步技术在广播场景下的开销与鲁棒性,并提供一套可靠的评估框架,那这本书的价值就远超普通参考书了。
评分说实话,我对这类偏底层通信理论的书籍,阅读起来往往感到吃力,因为它要求读者具备扎实的概率论和信息论基础。我希望这本书在讲解复杂模型时,能恰到好处地兼顾理论深度与可读性。我期望它不是那种堆砌公式、让人望而却步的“硬核”文本,而是能在关键技术点上,配以清晰的图示和直观的类比来辅助理解。例如,在解释网络编码(Network Coding)如何应用于提升多播效率时,如果能用一个简单的网络拓扑实例,步步推导出编码增益的来源,那我会感到豁然开朗。目前,我在学习SDN控制器如何下发多播策略时,经常遇到不同厂商的实现逻辑不一致的问题。我希望能从这本书中找到一套通用的、跨协议栈的“最佳实践”或设计原则,理解为什么某些设计选择在特定场景下比其他选择更优越。这本书能否成为我未来设计定制化通信系统的“圣经”,就看它在理论与工程实践的平衡点把握得如何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