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赟、郭明姬主编的《中华文化公开课(启蒙读 本)》充分考虑读者年龄特征和接受程度,每篇均由浅 入深、循序渐进、次第进阶。具体为: **部分“明经篇”主要采取紧贴经典、结合趣 味、重视课堂交流的方法。其中,难度较低的“经典 诵读”,选取朗朗上口的启蒙材料,配合以小故事、 趣味图片,使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难度中等的“古 文今述”,选取经典中有代表性的故事,不仅阐发这 个故事带来的启示,也要从故事中展现该经典的总体 思想,实际讲授时可插入一些课堂互动;难度较高的 “典籍研读”,选取较为简洁的经典片段,带领学生 朗读、理解,使学生初步了解文言文的用法,掌握经 典的思想特点,并且能够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自己喜 爱的经典。
第二部分“国史篇”内容排列不同于一般的朝代 *迭顺序,而是选择以文化变迁的角度来描摹五千年 的中国历史,希望带给读者一个全新的视角。
第三部分的“雅礼篇”主要依据小学生的认知水 平和思维方式,从日常生活和伦常交往两个方面,有 所侧重地展示了部分比较有代表性的中华礼仪。
列于*末的“非遗篇”共选录了10项江苏地区的 “非遗”项目,根据小学生认知状况的特点,按由低 到高的难度次第排列。这些“非遗”项目涉及衣食住 行方方面面,虽然具有很强的地域性,但亦可从中窥 见中华文化在世俗层面的呈现形式。
**部分 明经篇
《三字经》(上)
《三字经》(下)
《弟子规》(上)
《弟子规》(下)
《千字文》
《论语》论仁
《论语》论君子
《诗经》概论
《孟子》论仁义
《大学》论修身
第二部分 国史篇
上古神话——古人类的生活印记
文明缘起——古文字的历史脚印
周礼风华——礼乐文明的肇始流行
百家争鸣——哲学文化的才思泉涌
汉朝文萃——中华民族的文化财富
南朝古都——烟雨浸润下的南京城
诗颂盛唐——瑰丽多姿的唐诗文化
词观两宋——承平动乱的两宋*替
宋明理学——儒学的**
明清文艺——绚烂多姿的文人社会
第三部分 雅礼篇
开笔破蒙
言语称谓
餐饮礼仪
节日礼俗
克谐以孝
尊师重教
尊长敬老
交友之道
乡里规约
礼尚往来
第四部分 非遗篇
丰县糖人
惠山泥人
金陵剪纸
南通风筝
苏州制扇
蓝印花布
南京云锦
杖头木偶
昆曲欣赏
古琴雅乐
后记
《中华文化公开课(启蒙读本)/中华经典导读》这个名字,总让我联想到那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我理解的“公开课”,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文化的浸润和熏陶。这本书,我希望它能像一杯清茶,入口微涩,回味甘甜,在不经意间,就将中华文化的精髓渗透到读者的心灵深处。我非常好奇它会选择哪些“经典”作为导读的对象。是《诗经》的浪漫,还是《道德经》的哲思?是《史记》的厚重,还是《红楼梦》的细腻?无论内容如何,我都期待它能够展现出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让我们看到中国人在不同时代、不同境遇下的精神面貌。这本书不应该是简单的知识罗列,而应该是一种思想的启迪,一种情感的共鸣。它应该能够让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温度,理解中国人的情感世界,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找到自己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连接点。我希望它能成为我认识中华文化的一扇窗口,让我看到更广阔的天地,也让我对自己所处的文化环境有更深的理解。
评分拿到这本《中华文化公开课(启蒙读本)/中华经典导读》,第一感觉就是它的装帧设计非常典雅,封面上的水墨风格插画,古朴又不失灵动,瞬间就勾起了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书页纸张的质感也很舒服,厚实而不失柔韧,翻阅时有一种沉甸甸的实在感。拿到手里,就迫不及待地想翻开看看里面到底有什么宝贝。我尤其期待的是那些“启蒙读本”的部分,作为对中华文化初学者来说,入门读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应该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带领我们走进浩瀚的中华文化海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盏明灯,照亮我探索中国古代智慧的道路,让我能够更轻松、更愉快地接触那些看似高深莫测的经典。从书名来看,它似乎涵盖了相当广泛的文化领域,这让我既期待又有些小小的忐忑,不知道它是否能将这些内容有机地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清晰的学习脉络。不过,冲着“公开课”这个名字,我还是对它充满了信心,相信它能提供一个系统而又富有启发性的学习体验,让我们这些普通读者也能从中受益匪浅,对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一个初步但深刻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简直就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文化旅行,从书名就能感受到那种引领性。我一直觉得,要了解一个民族,就必须了解它的文化,而中国文化的魅力,在于它那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人文精神。《中华文化公开课(启蒙读本)/中华经典导读》这个名字,就好像是在向每一个热爱文化的人发出邀请,邀请我们走进中华文明的殿堂,去品味那些流传千年的智慧。我尤其好奇“导读”这部分,它究竟会如何引导我们去解读那些看似晦涩的经典?是会逐字逐句的分析,还是会提炼出核心思想,再结合现代的视角进行解读?如果是后者,那无疑会大大降低阅读门槛,让我们这些非专业人士也能体会到经典的精妙之处。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连接古今的桥梁,理解古人是如何思考,如何生活的,他们的价值观又对我们今天有何启示。这本书的编排方式,我猜测应该是循序渐进的,从最基础、最易懂的部分开始,慢慢深入,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启蒙”。如果它能配上一些精美的插图或者图表,那就更完美了,视觉化的呈现方式总是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评分拿到《中华文化公开课(启蒙读本)/中华经典导读》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的“亲民”气息。很多关于中华文化的书籍,常常会让人望而生畏,感觉门槛太高,要么是过于学术化,要么是过于碎片化。但这本书的“启蒙读本”和“导读”这两个关键词,却给我一种踏实和安心的感觉。我猜想,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一定是非常温和、亲切的,就像一位长者在耐心讲解,而不是一位先生在板着脸讲课。我希望它能用最简单、最生动的故事,或者最贴近生活的例子,来解释那些看起来很遥远的文化概念。比如说,如果讲到《论语》,它不会只让我们背诵“子曰”,而是会告诉我们,孔子说的这些话,在今天依然有怎样的意义,或者如何指导我们的日常行为。我尤其期待它能帮助我建立起对中华文化的整体认知,让我明白,这些零散的知识点之间是如何关联的,它们共同构建了一个怎样的文化体系。如果它能帮助我培养起对中华文化持续学习的兴趣,那它就是一本真正成功的启蒙书。
评分当我看到《中华文化公开课(启蒙读本)/中华经典导读》这本书名时,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一种“大咖云集”的画面,仿佛一位位文化大家,在通过这本书,向我们这些求知若渴的学子传授他们的学问。我猜测这本书的编撰团队必定是下了苦功,从浩如烟海的中华经典中,精挑细选出最适合作为“启蒙读本”的内容,并以一种最容易被大众接受的方式呈现出来。这绝非易事,需要深厚的学养和高超的智慧。我尤其看重“公开课”这个概念,它意味着这本书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学术论著,而是面向所有人的,旨在普及和传播。我希望它能涵盖的不仅仅是历史故事或者诗词歌赋,更应该深入到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甚至一些生活哲学。比如,它是否会解析“仁义礼智信”的内涵,或者探讨“天人合一”的思想?这些都是中华文化中最核心的部分,如果能在这本启蒙读本中得到触及,那它的价值就非同一般了。我期待它能像一个知识宝库,打开一扇扇门,让我们窥探到中华文明的无穷魅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