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雁所著的这部《日文图书汉译出版史》,是从 图书翻译与传播的角度,将近代以来日文图书的汉译 出版这一历史过程生动而深刻地再现在读者目前。这 是目前**首部以特定国别为对象的图书出版研究专 著,为图书的跨文化交流及其社会影响的研究,提供 了国别性(日文语种)的研究样板。
具体而言,这是一部具有典型学术特性的书稿, 作者利用了他在前期工作《汉译日文图书总书目: 1719—2011》中的资料积累,创建了汉译日文图书书 目数据库,并运用SPSS软件系统,通过建模、描述、 分析等技术手段,并且运用大量的图表,勾画出了近 代以来汉译日本图书的总体构造,归纳出了汉译日文 图书在不同时期的时代特征,构建出了日文图书在中 国翻译出版的整体形象。因此,它具有重要的学术价 值。
这也是一部具有浑厚史料积累的书稿。史料是历 史研究的基础,翻译出版史作为历史研究的一个重要 分支,史料的积累是一项基础性工作。在本书稿中, 作者通过对所收录两万五千余种书目的分析解读,清 晰并扎实地勾勒出近代以来汉译日文图书的出版历史 。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
这还是一部具有积极创新意义的书稿。作者在建 模、描述、分析、图表等技术数据之外,对日文图书 的汉译出版历史过程中的一些重大事件进行了详尽的 叙述。如在第一章的“汉译名作与汉译名社”部分对 东文学社与《支那通史》、《东洋史要》翻译出版的 描述;第二章的“译品之争”一节中围绕着日文图书 汉译展开的鲁迅、梁实秋“硬”、“顺”之争的描述 ;第三章“皮书”部分有关日文图书翻译在“黄皮书 ”、“灰皮书”、“绿皮书”中衍变的描述;第四章 “电影、电视与日文图书翻译”一节中对1980年代日 本电影、电视动画片与日文图书翻译互动关系的描述 ,第五章“繁荣与反思”一节中对日本“京都学派” 学者的作品在新汉学背景下华丽转身的描述。凡此种 种,在图书出版**也属首见,不仅具有重要的创新 性,也具有相当的可读性。
绪论
第一章 从东京到上海——翻译中心的转移(1851—1911)
第一节 日本观的转向
第二节 晚清变革与汉译日文图书
第三节 从东京到上海——翻译中心的转移
第四节 独领风骚的时代
第二章 战争阴影下的图书翻译(1912—1949)
第一节 日本观的背离
第二节 战争阴影下的图书翻译
第三节 商务印书馆的璀璨
第四节 译品之争
第五节 新文化、新思想与备战
第六节 战争的影响与汉译日文图书的影响力变迁
第三章 文本操控与译者操控(1949—1976)
第一节 被疏离的日本
第二节 重理而轻文
第三节 内部发行、皮书和潜在译作
第四节 无法署名的译者们
第五节 时代性作品的缺位
第四章 转型中的机遇与挫折(1977—1999)
第一节 改革初始的中日蜜月
第二节 市场化与**化
第三节 翻译版图变迁中的社会因素
第四节 电影、电视与日文图书的翻译
第五节 未能畅销的日文翻译图书
第五章 翻译出版中的新元素(2000—2011)
第一节 遭遇冰点的中日关系
第二节 学科版图中的新元素
第三节 内容为王——呼唤畅销书
第四节 繁荣与反思
末章 汉译日文图书的影响与意义
后记
参考书目
这本书的装帧确实是很精美的,触感温润的纸张,烫金的字体,一看就知道是用心制作的。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阅读,但光是翻阅一下目录,就足以让我感到兴奋。那些熟悉的、曾经带给我无数感动和启发的日本文学作品,它们在中国出版的背后,竟然承载着如此跌宕起伏的历史。我想象着,在某个年代,某位译者是如何怀着怎样的心情,将那些遥远的文字一点点翻译过来,又是在怎样的环境下,这些作品才得以呈现在我们面前。这不仅仅是关于翻译技巧的探讨,更是关于文化交流、时代变迁、甚至是中国现代文学发展轨迹的一幅宏大画卷。我期待着书中能够揭示那些被我忽略的细节,比如某本影响深远的日本小说,最初是如何进入中国读者视野的,中间又经历了哪些波折?是某个出版社的远见卓识,还是某个译者的不懈努力?这些都将是我接下来阅读的重点,这本书的出现,无疑填补了我一直以来在这一领域知识上的空白,也让我对那些曾经陪伴过我的书籍,有了更深沉的敬意。
评分我一直认为,每一本书的背后,都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而《日文图书汉译出版史(精)》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对这种“幕后故事”的强烈好奇。我并非专业的汉学家或出版研究者,但我对日本文学的热爱,促使我想去了解,那些曾经震撼过我的文字,是如何跨越地理和文化的鸿沟,最终抵达我手中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抽丝剥茧一样,为我揭示不同时期,日本文学在中国出版的“前世今生”。例如,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对日本文学的引进是出于怎样的考量?有哪些极具影响力的译者,他们的翻译风格和学术贡献对中国读者认知日本文学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书中是否会提及一些至今仍鲜为人知的出版细节,比如某个重要作品在翻译和出版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或是出版社为了引进某部作品所做的巨大努力?这本书的“精装”版本,更让我相信它所包含的内容会是扎实且富有洞察力的,期待它能为我打开一扇了解中国文化开放历程的全新视角。
评分老实说,我一直对日本的文学作品情有独钟,从村上春树的迷幻现实主义,到川端康成的唯美细腻,再到东野圭吾的悬疑推理,似乎每一个时期都有代表性的作品和作家触动着我。然而,对于这些作品“如何”来到中文世界的,我却知之甚少,也从未真正去思考过。这本书的出现,就像一把钥匙,开启了我对这段历史的好奇心。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改革开放之前,那些被认为“异质”的日本文学作品,是如何在审查的重压下艰难求生的?又是什么样的契机,让它们的引进变得越来越频繁和大胆?书中是否会提到一些鲜为人知的幕后故事,比如某本争议性作品的出版过程,抑或是某些著名译者与日本作家之间不为人知的联系?我更关心的是,每一次的引进浪潮,究竟对中国本土文学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是促进了创新,还是带来了一些值得反思的模仿?这本书的厚重感,不仅仅体现在它的纸页之间,更体现在它所承载的文化重量,我准备好沉浸在这场跨越时空的思想旅程中了。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史诗般的厚重感,让人联想到文献的考证和学术的严谨。我作为一个对书籍出版流程和文化传播史略有涉猎的爱好者,对这类书籍总是格外关注。我好奇的是,这本书是否会详细梳理从民国时期到新中国成立后,再到改革开放至今,日文图书在中国的出版历史脉络。例如,在早期,日本文学的引入是否存在哪些审查制度上的特殊性?哪些时期是中国读者对日本文学的需求最为旺盛?这本书会不会深入挖掘一些具体的出版案例,比如某一本在当时引起轰动性效应的日本小说,是如何被翻译、编辑、出版并最终影响了一代读者的?我更期待的是,书中能够呈现翻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文化差异和挑战,以及译者如何克服这些障碍,将原著的神韵恰当地传达给中国读者。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了解日文图书在中国的历史,更是理解中国读者审美变迁和文化视野拓展的一个窗口。
评分我是一个对文学史细节有着强烈探究欲的读者,尤其对那些“看不见的”幕后故事充满了兴趣。当我在书店看到《日文图书汉译出版史(精)》这本书时,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这正是我想要的!”。我对日本文学的了解,更多是停留在作品本身,而对于它在中国大陆的传播路径、翻译策略、以及不同历史时期所面临的挑战,几乎是一无所知。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详尽的历史资料和学术分析,例如,不同时期对日本文学的“接受”与“排斥”是如何体现的?哪些译者在其中起到了关键性的桥梁作用?是否有一些重要的日本作家,他们的作品在中国经历了多次的翻译和出版,每一次的译本都带着鲜明的时代烙印?这本书的“精装”版本,也暗示了其内容的严谨和深度,我期待它不仅仅是简单的事件罗列,而是能够深入剖析每一次出版浪潮背后的文化、政治、经济因素,帮助我更全面地理解中日文化交流的复杂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