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 基于Cadence Allegro的FPGA高速板卡设计

正版 基于Cadence Allegro的FPGA高速板卡设计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深圳市英达维诺电路科技有限公司 著
图书标签:
  • Cadence Allegro
  • FPGA
  • 高速电路设计
  • PCB设计
  • 板卡设计
  • 信号完整性
  • 电源完整性
  • 电子工程
  • 嵌入式系统
  • 硬件设计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易宝易砚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341120
商品编码:29743480856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8-05-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基于Cadence Allegro的FPGA高速板卡设计
作者 深圳市英达维诺电路科技有限公司
定价 79.00元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 9787121341120
出版日期 2018-05-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胶订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本书以Cadence公司目前的主流版本Allegro16.6工具为基础,详细介绍了基于FPGA的高速板卡PCB设计的整个流程。其中的设计方法和设计技巧更是结合了笔者多年的设计经验。全书共18章,主要内容除了介绍软件的一些基本操作和技巧外,还包括高速PCB设计的精华内容,如层叠阻抗设计、高速串行信号的处理、射频信号的PCB设计、PCIe的基础知识及其金手指的设计要求,特别是在规则设置方面结合案例做了具体的分析和讲解。本书结合具体的案例展开,其内容旨在告诉读者如何去做项目,每个流程阶段的设计方法是怎样的,哪些东西该引起我们的注意和重视,一些重要的模块该如何去处理等。结合实际的案例,配合大量的图表示意,并配备实际操作视频,力图针对该板卡案例,以*直接、简单的方式,让读者更快地掌握其中的设计方法和技巧,因此实用性和专业性非常强。书中的技术问题及后期推出的一系列增值视频,会通过论坛(.dodopcb.)进行交流和公布,读者可交流与下载。

   作者简介
深圳市英达维诺电路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6年5月,专注于硬件研发、高速PCB设计、SI\PI仿真、EMC设计整改、企业培训、PCB制板、SMT贴装等服务。公司骨干设计团队具有10年以上研发经验,具有系统设计、EMC、SI及DFM等成功设计经验。超过2000款高速PCB设计项目,贴近客户需求,以客户满意为工作准则。公司愿景: 成为中国的硬件外包设计服务商! 战略定位: 联合后端制造资源,倾力打造业务高度集中的专才型企业,为客户提供专业精品服务。

   目录
目录
1.1 OrCAD导出Allegro网表
1.2 Allegro 导入OrCAD网表前的准备
1.3 Allegro导入OrCAD网表
1.4 放置元器件
1.5 OrCAD导出Allegro网表常见错误解决方法
1.5.1 位号重复
1.5.2 未分配封装
1.5.3 同一个Symbol中出现Pin Number重复
1.5.4 同一个Symbol中出现Pin Name重复
1.5.5 封装名包含非法字符
1.5.6 元器件缺少Pin Number
1.6 Allegro导入OrCAD网表常见错误解决方法
1.6.1 导入的路径没有文件
1.6.2 找不到元器件封装
1.6.3 缺少封装焊盘
1.6.4 网表与封装引脚号不匹配
第2章 LP Wizard和Allegro创建封装
2.1 LP Wizard的安装和启动
2.2 LP Wizard软件设置
2.3 Allegro软件设置
2.4 运用LP Wizard制作SOP8封装
2.5 运用LP Wizard制作QFN封装
2.6 运用LP Wizard制作BGA封装
2.7 运用LP Wizard制作Header封装
2.8 Allegro元件封装制作流程
2.9 导出元件库
2.10 PCB上更新元件封装
第3章 快捷键设置
3.1 环境变量
3.2 查看当前快捷键设置
3.3 Script的录制与快捷键的添加
3.4 快捷键的常用设置方法
3.5 skill的使用
3.6 Stroke录制与使用
第4章 Allegro设计环境及常用操作设置
4.1 User Preference常用操作设置
4.2 Design Parameter Editor参数设置
4.2.1 Display选项卡设置讲解
4.2.2 Design选项卡设置讲解
4.3 格点的设置
4.3.1 格点设置的基本原则
4.3.2 Allegro格点的设置方法及技巧
第5章 结构
5.1 手工绘制板框
5.2 导入DXF文件
5.3 重叠顶、底层DXF文件
5.4 将DXF中的文字导入到Allegro
5.5 Logo导入Allegro
5.6 闭合的DXF转换成板框
5.7 不闭合的DXF转换成板框
5.8 导出DXF结构图
第6章 布局
6.1 Allegro布局常用操作
6.2 飞线的使用方法和技巧
6.3 布局的工艺要求
6.3.1 特殊元件的布局
6.3.2 通孔元件的间距要求
6.3.3 压接元件的工艺要求
6.3.4 相同模块的布局
6.3.5 PCB板辅助边与布局
6.3.6 辅助边与母板的连接方式:V-CUT和邮票孔
6.4 布局的基本顺序
6.4.1 整板禁布区的绘制
6.4.2 交互式布局
6.4.3 结构件的定位
6.4.4 整板信号流向规划
6.4.5 模块化布局
6.4.6 主要关键芯片的布局规划
第7章 层叠阻抗设计
7.1 PCB板材的基础知识
7.1.1 覆铜板的定义及结构
7.1.2 铜箔的定义、分类及特点
7.1.3 PCB板材的分类
7.1.4 半固化片(prepreg或pp)的工艺原理
7.1.5 pp(半固化片)的特性
7.1.6 pp(半固化片)的主要功能
7.1.7 基材常见的性能指标
7.1.8 pp(半固化片)的规格
7.1.9 pp压合厚度的计算说明
7.1.10 多层板压合后理论厚度计算说明
7.2 阻抗计算(以一个8层板为例)
7.2.1 微带线阻抗计算
7.2.2 带状线阻抗计算
7.2.3 共面波导阻抗计算
7.2.4 阻抗计算的注意事项
7.3 层叠设计
7.3.1 层叠和阻抗设计的几个阶段
7.3.2 PCB层叠方案需要考虑的因素
7.3.3 层叠设置的常见问题
7.3.4 层叠设置的基本原则
7.3.5 什么是假8层
7.3.6 如何避免假8层
7.4 fpga高速板层叠阻抗设计
7.4.1 生益的S1000-2板材参数介绍
7.4.2 fpga板层叠确定
7.4.3 Cross Section界面介绍
7.4.4 12层板常规层压结构
7.4.5 PCIe板卡各层铜厚、芯板及pp厚度确定
7.4.6 阻抗计算及各层阻抗线宽确定
第8章 电源地处理
8.1 电源地处理的基本原则
8.1.1 载流能力
8.1.2 电源通道和滤波
8.1.3 直流压降
8.1.4 参考平面
8.1.5 其他要求
8.2 电源地平面分割
8.2.1 电源地负片铜皮处理
8.2.2 电源地正片铜皮处理
8.3 常规电源的种类介绍及各自的设计方法
8.3.1 电源的种类
8.3.2 POE电源介绍及设计方法
8.3.3 48V电源介绍及设计方法
8.3.4 开关电源的设计
8.3.5 线性电源的设计
第9章 高速板卡PCB整板规则设置
9.1 整板信号的分类
9.1.1 电源地类
9.1.2 关键信号类(时钟、复位)
9.1.3 50Ω射频信号类
9.1.4 75Ω阻抗线类
9.1.5 100Ω差分信号分类
9.1.6 85Ω差分信号分类
9.1.7 总线的分类
9.2 物理类规则的建立
9.2.1 单端物理约束需要设置的几个参数讲解
9.2.2 Default/50Ω单端信号类规则建立
9.2.3 电源地类规则建立
9.2.4 50Ω单端射频信号类规则建立
9.2.5 75Ω单端信号类规则建立
9.2.6 100Ω差分信号类规则建立
9.2.7 85Ω差分信号类规则建立
9.2.8 1.0BGA的物理区域规则建立
9.2.9 0.8BGA的物理区域规则建立
9.2.1 过孔参数的设置
9.3 物理类规则分配
9.3.1 电源地类规则分配
9.3.2 50Ω单端射频信号类规则分配
9.3.3 75Ω单端信号类规则分配
9.3.4 100Ω差分信号类规则分配
9.3.5 85Ω差分信号类规则分配
9.3.6 1.0BGA的物理区域规则的分配和用法
9.4 间距规则设置
9.4.1 Spacing约束的Default参数设置
9.4.2 关键信号(时钟、复位)的Spacing类规则设置
9.4.3 差分信号的Spacing类规则设置
9.4.4 RF信号的Spacing类规则设置
9.4.5 1.0BGA的Spacing类规则设置
9.4.6 0.8BGA的Spacing类规则设置
9.4.7 同网络名间距规则设置
9.5 间距类规则分配
9.6 等长规则设置
0章布线
10.1 Allegro布线的常用基本操作
10.1.1 Add Connect指令选项卡详解
10.1.2 Working Layers的用法
10.1.3 Add Connect右键菜单常用命令讲解
10.1.4 拉线常用设置推荐
10.1.5 布线调整Slide指令选项卡详解
10.1.6 改变走线宽度和布线层的Change命令的用法
10.1.7 快速等间距修线
10.1.8 进行布线优化的Custom Smooth命令的用法
10.2 布线常用技巧与经验分享
10.3 修线常用技巧与经验分享
10.4 常见元件Fanout处理
10.4.1 SOP/QFP等密间距元件的Fanout
10.4.2 分离元件(小电容)的Fanout
10.4.3 分离元件(排阻)的Fanout
10.4.4 分离元件(BGA下小电容)的Fanout
10.4.5 分离元件(Bulk电容)的Fanout
10.4.6 BGA的Fanout
10.5 常见BGA布线方法和技巧
10.5.1 1.0mm pitch BGA的布线方法和技巧
10.5.2 0.8mm pitch BGA的布线方法和技巧
10.5.3 0.65mm pitch BGA的布线方法和技巧
10.5.4 0.5mm pitch BGA布线方法和技巧
10.5.5 0.4mm pitch BGA布线方法和技巧
10.6 布线的基本原则及思路
10.6.1 布线的基本原则
10.6.2 布线的基本顺序
10.6.3 布线层面规划
10.6.4 布线的基本思路
1章 PCIe信号的基础知识及其金手指设计要求
11.1 PCIe总线概述
11.2 PCIe总线基础知识介绍
11.2.1 数据传输的拓扑结构
11.2.2 PCIe总线使用的信号
11.3 PCIe金手指的设计要求
11.3.1 金手指的封装和板厚要求
11.3.2 金手指下方平面处理
11.3.3 金手指焊盘出线和打孔要求
11.3.4 PCIe电源处理
11.3.5 PCIe AC耦合电容的处理
11.3.6 PCIe差分信号的阻抗和布线要求
2章 HSMC高速串行信号处理
12.1 HSMC高速信号介绍及其设计要求
12.1.1 HSMC高速信号介绍
12.1.2 HSMC布线要求
12.1.3 HSMC布局要求
12.2 HSMC信号规则设置
12.3 HSMC 扇出
12.4 HSMC高速信号的布线
12.4.1 差分线通用布线要求
12.4.2 参考平面
12.4.3 BGA内部出线
12.4.4 差分对内等长处理及绕线要求
3章 射频信号的处理
13.1 射频信号的相关知识
13.2 射频的基础知识介绍
13.3 射频板材的选用原则
13.4 射频板布局设计要求
13.5 射频板的层叠阻抗和线宽要求
13.5.1 4层板射频阻抗设计分析
13.5.2 常规多层板射频阻抗设计分析
13.6 射频布线设计要求
13.6.1 射频布线的基本原则
13.6.2 射频布线的注意事项
4章 DDR3内存的相关知识及PCB设计方法
14.1 DDR内存的基础知识
14.1.1 存储器简介
14.1.2 内存相关工作流程与参数介绍
14.1.3 内存容量的计算方法
14.1.4 DDR、DDR2、DDR3各项参数介绍及对比
14.2 DDR3互连通路拓扑
14.2.1 常见互连通路拓扑结构介绍及其种类
14.2.2 DDR3 T形及Fly_by拓扑的应用分析
14.2.3 Write leveling功能与Fly_by拓扑
14.3 DDR3四片Fly_by结构设计
14.3.1 DDR3信号说明及分组
14.3.2 布局
14.3.3 VDD、VREF、VTT等电源处理
14.3.4 DDR3信号线的Fanout
14.3.5 数据线及地址线互连
14.3.6 数据线及地址线等长规则设置
14.3.7 等长绕线
14.4 DDR3两片T形结构设计
5章 常用接口设计
15.1 以太网口
15.2 USB接口
15.3 HDMI接口设计
15.4 DVI接口设计
15.5 VGA接口设计
15.6 SATA接口设计
15.7 Micro SD卡
15.8 音频接口
15.9 JTAG接口
15.10 串口电路设计
6章 PCB设计后处理
16.1 丝印的处理
16.1.1 字体参数的设置
16.1.2 丝印设计的常规要求
16.1.3 丝印重命名及反标
16.2 尺寸标注
16.3 PCB生产工艺技术文件说明
16.4 输出光绘前需要检查的项目和流程
16.4.1 基于Check List的检查
16.4.2 Display Status的检查
16.4.3 Dangling Lines、Dangling Via 的检查
16.4.4 单点网络的检查
7章 光绘和相关文件的参数设置及输出
17.1 钻孔文件的设置及生成
17.2 rou文件的设置及生成
17.3 钻孔表的处理及生成
17.3.1 钻孔公差的处理
17.3.2 相同孔径的钻孔处理
17.3.3 钻孔符号的处理
17.3.4 钻孔表的生成
17.4 光绘文件的各项参数设置及输出
17.4.1 光绘各层命名及层的内容
17.4.2 设置光绘文件各项参数并输出
17.5 输出IPC网表
17.6 输出贴片坐标文件
17.7 输出结构文件
8章 光绘文件的检查项及CAM350常用操作
18.1 光绘文件的导入
18.2 光绘层的排序
18

   编辑推荐

   文摘

   序言

深入剖析FPGA高速板卡设计的核心技术与实践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FPGA高速板卡设计学习平台,从原理到实践,层层剥茧,为工程师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挑战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我们将抛开特定EDA工具的限制,聚焦于FPGA高速板卡设计背后的通用原理、关键技术和最佳实践。本书内容结构紧凑,逻辑清晰,旨在帮助读者构建扎实的理论基础,并将其转化为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第一部分:FPGA设计基础与高速信号完整性 在深入高速板卡设计之前,对FPGA本身及其工作原理的理解至关重要。本部分将从FPGA的基本结构、编程模型出发,逐步深入到高速设计中必须掌握的关键概念。 FPGA架构与内部逻辑: 我们将详细介绍FPGA的组成部分,包括查找表(LUT)、触发器(Flip-Flops)、DSP Slice、Block RAM等,并解释它们如何在逻辑设计中被实例化和配置。同时,还将探讨不同FPGA厂商的架构差异(如Xilinx的CLB、Altera/Intel的LE),以及这些差异对设计实现的影响。理解FPGA内部的细粒度结构,是优化时序和功耗的基础。 HDL语言在高速设计中的应用: Verilog和VHDL是FPGA设计的通用语言。本部分将侧重于如何在HDL中编写出高效、可综合的代码,特别是在高速信号处理场景下的编码风格。我们将讨论避免综合器陷阱(synthesis pitfalls)、如何有效地利用寄存器、如何进行并行化处理以提升吞吐量,以及如何设计可读性强、易于维护的代码。 时序约束与静态时序分析(STA): 高速设计的核心挑战之一在于满足严格的时序要求。我们将深入讲解时序约束的原理,包括时钟定义、端口约束、路径约束等,并详细介绍STA的基本概念,如建立时间(Setup Time)、保持时间(Hold Time)、时钟偏移(Clock Skew)、时钟抖动(Clock Jitter)等。我们将通过实例演示如何解读STA报告,识别时序违例,并分析其根源。 信号完整性(SI)基础: 在高速信号传输中,信号完整性问题不容忽视。本部分将引入SI的基本概念,包括反射(Reflection)、串扰(Crosstalk)、损耗(Loss)、不匹配(Impedance Mismatch)等。我们将讲解传输线理论,包括特性阻抗、衰减、群延迟等。理解这些基础知识,是后续进行PCB布局布线和信号完整性仿真的前提。 电源完整性(PI)基础: 高速数字电路对电源的稳定性有着极高的要求。本部分将阐述PI的基本概念,包括电源噪声、去耦电容的作用、电源分配网络(PDN)的设计原则,以及如何通过仿真评估PDN的性能。 第二部分:FPGA高速接口设计与原理 高速接口是连接FPGA与外部世界的桥梁,其设计直接影响着整个系统的性能。本部分将聚焦于多种主流的高速接口技术,深入剖析其工作原理和设计要点。 DDR SDRAM接口设计: DDR SDRAM是现代系统中广泛应用的存储器接口。我们将详细讲解DDR3/DDR4/DDR5等不同代际DDR SDRAM的内部架构、信号时序、初始化流程、读写操作流程。重点将放在FPGA端如何实现高可靠性的DDR接口,包括PHY层的设计、时钟域交叉(CDC)处理、数据校验(ECC)的应用,以及如何进行DDR接口的仿真和调试。 PCIe接口设计: PCIe是高速数据传输的标准接口,在服务器、高性能计算和嵌入式系统中有广泛应用。我们将深入介绍PCIe的链路层、事务层、TLP(Transaction Layer Packet)的概念,以及Gen1/Gen2/Gen3/Gen4/Gen5等不同速率下的信令原理。重点将放在FPGA实现PCIe Endpoint或Root Complex时需要考虑的关键问题,如物理层(PHY)的匹配、链路训练、错误处理,以及如何利用IP核来简化设计。 SerDes技术原理与应用: SerDes(Serializer/Deserializer)是高速串行接口的核心技术。我们将讲解串行化和解串行化的基本原理,包括编码(如8b/10b, 64b/66b)、时钟数据恢复(CDR)、均衡(Equalization)等。重点将放在FPGA内部SerDes IP核的使用,包括其配置选项、性能指标,以及如何在设计中集成和调试。 以太网(Ethernet)高速接口设计: 10GbE、40GbE、100GbE等高速以太网接口在通信和数据中心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我们将分析这些接口的数据帧格式、MAC层的功能、PCS(Physical Coding Sublayer)和PMA(Physical Medium Attachment)层的原理。重点将放在FPGA如何实现高速以太网MAC层,以及如何与外部PHY芯片协同工作。 其他高速接口简介: 除了上述主流接口,我们还将简要介绍USB 3.0/3.1/3.2、SATA、DisplayPort等其他常见高速接口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场景,为读者提供更广泛的知识视野。 第三部分:FPGA高速板卡PCB设计与仿真 将FPGA设计转化为实际可用的硬件,PCB设计是不可或缺的一环。本部分将重点关注高速信号在PCB上的传输以及影响信号完整性的关键PCB设计因素。 PCB设计流程概述: 从原理图绘制、器件选型、封装库创建,到PCB布局、布线、DRC/ERC检查,再到 Gerber文件生成和PCB制造,我们将梳理完整的PCB设计流程。 高速信号PCB布线规则: 这是本部分的重中之重。我们将深入讲解差分对(Differential Pair)的布线、单端信号的布线、蛇形线(Serpentine Trace)的长度匹配、关键信号的阻抗匹配(Impedance Matching)、过孔(Via)的设计及其对信号完整性的影响、接地(Grounding)策略、电源(Power)平面设计。 PCB叠层设计与阻抗控制: 合理的PCB叠层设计是实现精确阻抗控制的基础。我们将介绍常见的PCB叠层结构,并讲解如何根据所使用的PCB板材、线宽、线距、介电常数等参数来计算和控制走线的特性阻抗。 信号完整性(SI)仿真: 在PCB设计完成后,SI仿真成为验证设计是否满足高速信号传输要求的重要手段。本部分将介绍SI仿真工具的基本操作,包括建立仿真模型、设置激励源、提取PCB模型、进行S参数仿真、眼图(Eye Diagram)分析等。我们将分析仿真结果,识别潜在的SI问题,并指导读者如何根据仿真结果优化PCB设计。 电源完整性(PI)仿真: PI仿真用于评估PDN的性能,确保为FPGA提供稳定干净的电源。本部分将介绍PI仿真的基本流程,包括构建PDN模型、选择去耦电容、分析仿真结果(如电压纹波、阻抗曲线),以及如何通过优化PDN来改善PI性能。 EMC/EMI设计考虑: 电磁兼容性(EMC)和电磁干扰(EMI)是高速板卡设计中必须考虑的因素。本部分将介绍EMC/EMI的基本原理,以及在PCB设计中如何采取措施来降低EMI辐射和提高抗干扰能力,例如良好的接地、滤波、屏蔽等。 PCB可制造性设计(DFM): 确保PCB能够顺利制造出来同样重要。本部分将介绍DFM的一些基本原则,包括最小线宽/线距、过孔尺寸、焊盘设计等。 第四部分:FPGA高速板卡调试与优化 硬件设计完成并制造出来后,调试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本部分将介绍FPGA高速板卡的调试方法和优化技巧。 硬件调试工具与方法: 示波器、逻辑分析仪、频谱分析仪等是高速板卡调试的利器。本部分将介绍这些工具的基本使用方法,以及如何利用它们来捕获和分析高速信号。 FPGA内部调试技术: 芯片内部的调试同样重要。我们将介绍FPGA厂商提供的在线逻辑分析仪(如Xilinx的ILA、Intel的SignalTap)的使用方法,如何通过它们来观测FPGA内部信号,诊断逻辑问题。 高速接口调试: 针对前面介绍的高速接口,本部分将提供专门的调试策略和技巧,例如如何通过眼图仪来评估高速串行接口的信号质量,如何通过协议分析仪来捕获和分析PCIe、以太网等协议数据。 时序收敛与优化: 在实际调试过程中,可能仍然会遇到时序问题。本部分将提供进一步的时序收敛和优化策略,包括调整综合与布局布线选项、优化HDL代码、调整时钟分布网络等。 功耗分析与优化: 高速FPGA设计通常功耗较高。本部分将介绍FPGA功耗的构成,以及如何通过设计优化和器件选择来降低功耗。 可靠性设计考量: 探讨在高速板卡设计中需要考虑的可靠性因素,例如元器件的选型、过应力保护、热设计等。 本书通过理论讲解、关键概念剖析、实际案例分析,力求为读者构建一个系统、完整的FPGA高速板卡设计知识体系。本书适合具备一定数字逻辑设计基础、希望深入掌握FPGA高速板卡设计技术的工程师、研究生及相关从业人员。通过本书的学习,读者将能够独立完成从概念到实现的FPGA高速板卡设计项目,并具备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用户评价

评分

我特别关注了一位工程师在实际项目周期中,如何从概念设计迅速过渡到可制造的工程实体这一过程,这本书在叙事逻辑上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启发。它似乎不仅仅是一本软件操作手册,更像是一份资深工程师的“带教笔记”。例如,在谈到高速信号的阻抗控制和差分布线时,作者并没有停留在理论公式的堆砌,而是深入讲解了不同层板材(FR4、High-Tg等)对最终特性的影响,以及如何在设计初期就与PCB制造商进行有效沟通,避免后期打样出来的板子与仿真结果出现巨大偏差。这种“前瞻性”的思维贯穿始终,从元器件选型阶段的封装库建立规范,到电源分配网络的DEcoupling策略,每一步都强调了“可制造性设计”(DFM)和“可测试性设计”(DFT)的融入。尤其是关于BGA的地弹压制部分,它所描述的那个“盲孔策略”的优化流程,让我立刻联想到了我们团队在上一代产品中遇到的那个高频振荡问题,感觉作者仿佛在提前帮我排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坦率地说,非常符合我个人对技术书籍的期待。封面色彩搭配沉稳而不失专业感,那种深蓝与银灰的组合,一下子就抓住了搞硬件设计人的眼球。翻开内页,纸张的质感也值得称赞,厚实且不易反光,这对长时间盯着原理图和PCB布局图看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更让我惊喜的是,版式布局非常合理。章节标题的字体大小和行距拿捏得恰到好处,即便是复杂的电路框图和关键的PCB层叠示意图,也能清晰辨识,没有那种为了塞内容而将文字挤压得密密麻麻的感觉。作者在关键步骤的图文排版上显然下了不少功夫,比如电源完整性分析那一章,那些复杂的仿真波形图,不仅清晰地标出了关键的电压轨和噪声阈值,而且注释的字体大小和位置都让人感觉非常舒服,不会像有些技术书那样,图片和文字挤在一起,让人眼花缭乱。整体来看,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高级别的,从拿到手到翻阅的过程,都透露出一种严谨和对读者的尊重,这在很多国内技术书籍中是比较少见的。

评分

从技术栈的广度来看,这本书的覆盖面令人印象深刻,它似乎想打造一个“一站式”的高速板卡设计参考。我注意到其中关于DDR4/LPDDR5内存接口的设计部分,内容非常扎实。不同于许多只讲解基本拓扑结构的书籍,这里详细探讨了Fly-by架构与T-Branch架构在实际布线中的适用场景差异,以及关键的飞线(Fly-by Point)的长度匹配和拓扑结构校验。此外,它还触及到了系统级的热管理问题,虽然篇幅可能不是最主要的,但它提到了如何在Allegro环境中初步估算关键热源的散热需求,并将这些信息反馈给机械结构设计部门。这种跨越电子与机械边界的整合思考,在纯粹的PCB设计书籍中是相当少见的,显示出作者对整个产品生命周期都有着清醒的认知。

评分

这本书在软件工具的使用讲解上,展现了一种超越基础操作的深度。我原本以为只是关于Cadence Allegro的菜单操作演示,但深入阅读后发现,它更侧重于如何利用工具的“高级设置”和“定制化脚本”来应对前沿的挑战。例如,在复杂的SerDes通道的过孔建模部分,它详细剖析了如何精确定义过孔的“香蕉桩”效应和钻孔壁的粗糙度对S参数的影响,这已经触及到了电磁兼容(EMC)和信号完整性(SI)分析的边界。更让我感兴趣的是,作者似乎还穿插了一些关于如何利用Allegro的特定功能模块进行自动化检查的技巧,比如如何设置一个规则集,来自动捕获那些因为布线规则冲突导致的潜在信号反射点。这对于需要处理数百条高速差分对的复杂设计来说,无疑是效率的巨大提升。它不再教你怎么“画线”,而是教你怎么让工具“帮你思考和把关”。

评分

这本书在处理“权衡”(Trade-off)问题时,展现出极高的专业成熟度,这往往是区分入门资料和资深参考手册的关键所在。例如,在讨论电源和信号层之间的地平面分割时,作者没有武断地给出唯一的“最佳”方案,而是系统性地分析了在不同EMI/EMC限制要求下,采用连续地平面、缝隙地平面或“虚拟地”连接时,其带来的SI性能提升和潜在的回路电流路径风险。这种辩证的分析方式,极大地帮助读者建立起自己判断的基石。它更像是一种“方法论”的传授,而不是“操作流程”的刻板复制。每当读者面对一个设计难题时,这本书提供的分析框架——考虑成本、考虑性能、考虑可制造性——能够引导读者找到最适合当前项目需求的那个“最优解”,而不是盲目追求理论上的完美,这才是真正宝贵的经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