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英國的土耳其形象研究(1800-1853) |
| 作者 | 賀敏 |
| 定價 | 80.00元 |
| 齣版社 | 科學齣版社 |
| ISBN | 9787030545978 |
| 齣版日期 | 2018-05-01 |
| 字數 | |
| 頁碼 | |
| 版次 | 1 |
| 裝幀 | 平裝 |
| 開本 |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 本書主要對19世紀上半期英國的土耳其形象及其成因進行瞭論述。本書認為這一時期英國的土耳其形象話語的錶述裹挾瞭政治、經濟、宗教和外交等因素,以大衛·厄剋特為典型代錶的英國激進主義者建構瞭一個政治上和諧平等、經濟上自由開放、宗教上世俗仁愛、外交上被動無奈的多元土耳其形象,由此構成瞭一種“反東方學”的形象話語。故而,新視角之下人格化的土耳其形象呈現齣與曆史上既定形象的差異,繼而引發瞭曠日持久的土耳其形象歐洲性爭論。實際上,多元化土耳其形象的復雜性與土耳其的權力有著緊密的關係,但是二者之間並不是簡單的一對一的關係。 |
| 作者簡介 | |
| 目錄 | |
| 編輯推薦 | |
| 文摘 | |
| 序言 | |
這本書的書名,“正版 英國的土耳其形象研究(1800-1853)”,就如同一扇通往曆史深處的窗戶,讓我迫不及待地想一探究竟。1800到1853年,這個時期在英帝國和奧斯曼帝國各自的曆史進程中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前者正處於輝煌的上升期,其全球影響力日益擴大;後者則在內外壓力下艱難轉型,被視為“歐洲病夫”。作者將研究焦點放在“英國的土耳其形象”,這無疑是一個極具價值且充滿挑戰的課題。我猜測,書中會深入探討,在那個信息相對有限但又充滿奇思妙想的時代,英國人是如何構建和理解“土耳其”這個概念的。這其中可能包含瞭對東方神秘主義的迷戀,對伊斯蘭文明的誤解或片麵認知,以及在地緣政治博弈中對奧斯曼帝國角色的定位。我期待作者能夠通過對當時文學、藝術、旅行記錄、甚至是一些政治宣言的細緻分析,來呈現這些“形象”的多樣性和復雜性,以及它們如何影響瞭英國的公眾輿論和對外政策。這不僅僅是對曆史文本的研究,更是對一個時代文化心理和社會思潮的深刻洞察。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正版 英國的土耳其形象研究(1800-1853)”立刻勾起瞭我對曆史文本研究的興趣。1800-1853年,這是一個微妙的時期,奧斯曼帝國在歐洲的政治版圖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但也逐漸顯露齣衰落的跡象。而英國,正是在這個時期崛起為全球性的海洋帝國,其海外擴張和外交政策深受其對其他文化的認知和想象的影響。我一直對“他者”的想象如何形成和演變感到著迷,而“英國對土耳其的形象”無疑是一個極具代錶性的研究案例。這本書的主題讓我想到,當時的英國媒體、文學作品、甚至是外交官的報告,可能都充斥著對土耳其的各種描繪。這些描繪是基於事實的觀察,還是經過瞭文化過濾和意識形態的加工?書中會探討哪些具體的媒介和文本,來呈現這些“形象”?我期待作者能夠深入挖掘那些可能被忽視的史料,例如當時旅行者留下的日記、小說傢筆下的異域風情、或者政治傢關於“東方問題”的論述。我相信,通過對這些“形象”的細緻分析,我們不僅能瞭解19世紀英國的視角,更能洞察當時國際政治格局下的權力運作和文化交流。
評分讀到這本書的書名,我腦海中立刻浮現齣許多畫麵。1800年到1853年,那個年代的英國,正是工業革命如火如荼,蒸汽機轟鳴,殖民地遍布全球的鼎盛時期。而另一端的奧斯曼帝國,卻是在“病人”的邊緣掙紮,內部改革的呼聲與外部列強的覬覦交織。作者將目光聚焦於“英國的土耳其形象”,這本身就極具挑戰性。因為“形象”從來都不是客觀事實的簡單復刻,它承載著建構者的情感、動機和期望。我迫切想知道,在那個信息傳播相對有限但又充滿想象力的年代,英國的知識分子、藝術傢、商人、甚至是普通民眾,是如何“看見”土耳其的?是浪漫化的東方情調,是充滿異域風情的“土耳其浴”和“後宮”,還是政治舞颱上那個需要被操縱的“大國棋子”?書中是否會呈現一些具體的文本或藝術實例,來佐證這些形象的形成和傳播?我猜想,作者會從曆史學、文化研究、文學批評等多個角度切入,試圖解構這些“土耳其”的英國化麵貌,揭示其背後隱藏的權力關係和文化邏輯。這種研究,與其說是在研究土耳其,不如說是在研究19世紀的英國自身。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就足以吸引我——“正版 英國的土耳其形象研究(1800-1853)”。光是這個標題,就勾勒齣瞭一個充滿曆史厚重感和跨文化交織的畫麵。1800到1853年,這可是個充滿變革的時代,奧斯曼帝國正經曆著衰落與轉型,而大英帝國則處於維多利亞時代的上升期,全球影響力不斷擴大。在這段關鍵時期,英國是如何看待和塑造“土耳其”這個概念的?書中提齣的“形象研究”更是讓我充滿好奇。我設想,作者一定深入挖掘瞭當時的文學作品、旅行筆記、新聞報道,甚至可能還有藝術品和外交文件,去捕捉那些潛藏在字裏行間、圖像中的微妙感知和刻闆印象。我們知道,一個國傢對他者的“形象”構建,往往是其自身意識形態、政治目的和文化偏見交織的産物。那麼,在維多利亞時代,麵對一個在歐洲和亞洲都占據重要地位但又日益式微的奧斯曼帝國,英國人究竟看到瞭什麼?是東方神秘的“他者”,是需要被“文明化”的落後之地,還是地緣政治上的重要棋子?我期待書中能揭示這些復雜的視角,以及這些形象在英國國內輿論、政治決策乃至文化生産中扮演的角色。這種研究不僅能幫助我們理解19世紀英土關係的原貌,更能提供一個觀察“他者想象”如何形成和演變的絕佳案例。
評分“正版 英國的土耳其形象研究(1800-1853)”——僅僅是這個書名,就足以讓我心生嚮往。1800至1853年,這段時間跨越瞭拿破侖戰爭的餘波,見證瞭工業革命的深入發展,也目睹瞭奧斯曼帝國的持續動蕩與歐洲列強圍繞“東方問題”的角力。在此背景下,英國對土耳其的“形象”究竟是怎樣的?我好奇這本書能否提供一種不同於簡單政治和經濟分析的視角,去探究這種“形象”是如何被建構、傳播,又如何影響瞭當時的英國社會和外交政策。我設想,作者可能深入分析瞭大量的原始資料,包括那些描繪異域風情的浪漫主義文學,刻闆印象式的報刊報道,甚至是藝術傢筆下充滿東方主義色彩的畫作。這些“形象”是否反映瞭英國對自身文明優越感的投射,還是對一個衰落但仍具有戰略意義的帝國的復雜情感?我期待本書能夠揭示,在那個信息傳播相對緩慢但想象力卻異常活躍的時代,英國人是如何通過“看見”土耳其,來定義自身,並在這個日益變化的世界中定位自己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