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中国:喷薄欲出的世界性领导力量:国外战略智库纵论中国的前进步伐:special report on China by international strategic think tanks:一:No.1 | 作者 | 王灵桂 |
| 定价 | 98.00元 | 出版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 ISBN | 9787520107013 | 出版日期 | 2017-06-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内容简介 | |
| 作为“喷薄欲出的世界性领导力量”,中国提出“共担时代责任共促全球发展”。本书围绕这一主题,选取国外智库一系列有见地的研究报告,涉及美国、印度、比利时等13个国家27个智库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关注,英国、新加坡、日本等11个国家27个智库对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分析,澳大利亚、瑞士、加拿大等10个国家25个智库对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研究。 |
| 作者简介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目录 | |
| 部分 “一带一路”倡议 美国智库观点摘要/3 中俄关系:氢弹加萨德系统等同于中俄联盟?/3 评论:中国“新常态”下的环境政策问题/11 中国“新丝绸之路”和美日同盟的地缘战略:挑战与机遇/15 伴随能源转变趋势,中国石油业进入新时代/28 中国在希腊和欧洲的经济增长作用可能会给美国带来安全问题/30 中欧关系在英国脱欧后陷入未知了吗?/32 中国在后巴黎时代圆桌会议上的机遇与挑战/35 蒙古-俄罗斯友谊的复兴?/37 加拿大智库观点摘要/39 南海与新的大国博弈/39 英国智库观点摘要/42 哈萨克斯坦:欧亚一体化观点/42 比利时智库观点摘要/50 如何确保中欧伙伴关系的健康稳定?/50 欧盟和中国如何互相学习以促进非洲的发展/52 中国在中亚的扩张:问题与展望/56 中国的软实力和中欧在非洲的合作/58 欧盟与中国在未来十年的合作理念/61 俄罗斯智库观点摘要/65 中国转向普京的朋友/65 俄罗斯的外交政策找到新方向/69 在塔什干失望:伊朗和上海合作组织/71 美国国务院讲话反映中亚安全风险不断增加/74 法国智库观点摘要/76 中国在中东:不只是关乎石油/76 新加坡智库观点摘要/78 南亚:一个区域的划分/78 亚洲关注/80 德国智库观点摘要/87 缅甸经济的新开端/87 波兰智库观点摘要/89 俄罗斯的大欧亚战略与中国的新丝绸之路:适应并非竞争/89 瑞士智库观点摘要/95 丝绸之路通往经济繁荣/95 关于中国经济你需要知道的8件事/96 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将重塑全球贸易和投资体系吗?/97 中国制造业的成就和缺陷/99 中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项目的进展/101 希腊智库观点摘要/105 中国的“海上丝绸之路”在印度尼西亚叠加/105 印度智库观点摘要/107 成吉思汗与印度-蒙古关系/107 印度中央与地方在对中国看法上的分歧/111 印度成为上海合作组织成员的意义/114 地缘经济和地缘政治:走在钢丝上的印度/117 中国在阿富汗战略格局中日益增长的作用/120 中国持续对印度施压/123 昂山素季在中国:亚洲平衡/125 缅甸与中国:昂山素季是关键?/128 意大利智库观点摘要/131 丝路经济发展:远景与道路/131 中国的G20轮值主席国:在错误的时刻到来/142 “一带一路”倡议会带来哪些机遇?/146 第二部分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 美国智库观点摘要/151 美国应该害怕中国替代TPP吗?/151 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对世界贸易体系的启示/153 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对区域和平与全球繁荣至关重要/158 证券化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在日本:决策结构和话语/160 消除就业或加强经济?贸易政策对美国工人的影响/162 特朗普,不要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164 重新谈判特朗普的贸易政策/168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复兴/171 秘鲁主办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峰会/174 加拿大智库观点摘要/176 亚太经合组织2016:拉丁美洲的作用及影响/176 赢了!跨太平洋伙伴关系脱离正常进程/181 英国智库观点摘要/183 孤立东南亚国家联盟/183 在南海对东盟进行的“关键测试”/186 贸易自由化:下降但没有出局/188 特朗普关于东亚的混合信息/191 日本智库观点摘要/193 2016年中国和日本之间的经济关系/193 希拉里或特朗普对于华盛顿关于TPP和贸易政策的观点/196 俄罗斯智库观点摘要/198 东亚峰会能否继续支持东盟主导?/198 澳大利亚智库观点摘要/200 印度尼西亚在TPP后考虑贸易选项/200 新加坡智库观点摘要/203 对东盟来说,结束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谈判是刻不容缓的, 但与中国和印度的合作也是关键所在/203 印度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将在服务中获取弹性关税?/205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在东盟面临的困境/208 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的命运以及其他可能的情况/209 中止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美国的全球领导力将被削弱吗?/211 大型自贸协定的经济和战略维度:亚洲意见的认知调查/213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绊脚石/216 德国智库观点摘要/218 当选总统唐纳德·特朗普提出令人担忧的美国贸易政策/218 印度尼西亚智库观点摘要/220 加快推进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以巩固亚洲区域一体化/220 瑞士智库观点摘要/223 东盟经济共同体:你需要知道什么/223 西班牙智库观点摘要/226 特朗普论贸易:从民粹主义到政策/226 印度智库观点摘要/229 加强成长中的印度-东盟战略伙伴关系/229 印度与中国在印度洋-太平洋地区构建一个和平秩序/232 特朗普的贸易方案:对印度的启示/241 第三部分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美国智库观点摘要/245 解读:中国经济新常态时期的相关政策问题/245 作为稳定支柱的英国对战后秩序的担忧/247 英国脱欧的教训:治理问题/248 一体化设想:俄罗斯如何在中亚保持影响力/250 民主的衰落如何破坏国际秩序/252 新加坡-美国关系为21世纪美国在东南亚的行动定调/254 美国与新加坡的伙伴关系是确保美国在亚太地区稳定和参与度的关键因素/255 描绘中美关系新里程/257 全球秩序和新的区域主义/259 重新调整东南亚的中美关系/267 2016年伙伴关系的改变——澳中联合经济报告/269 全球议程:修正人权/273 唐纳德·特朗普与新经济秩序/274 不确定时期的中美关系管理/275 中国的区域贸易愿景面临挑战/276 特朗普应如何应对中国/277 如果特朗普不再领导解决气候变化问题,那么中国是否会承担全球领导权?/279 加拿大智库观点摘要/281 国际金融体系下的中国:对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与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研究/281 杜特尔特的对美和对华政策/290 英国智库观点摘要/291 的流离失所:阿富汗难民危机及其对欧洲意味着什么/291 欧洲在南海的实用主义原则/293 中国强硬的一年/295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一个令人惊讶的普通银行/296 法国智库观点摘要/299 澳大利亚看中国崛起/299 韩国看中国崛起/302 意大利智库观点摘要/304 加拿大打算加入有争议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304 澳大利亚智库观点摘要/306 印度为何不信任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306 澳大利亚眼中的中国/308 “一带一路”倡议:澳大利亚的机遇/309 对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不同看法/311 东亚安全新举措/314 新加坡智库观点摘要/315 东盟区域一体化将取决于未来更好的互联互通/315 马来西亚与中国的关系:新转折/323 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和马来西亚:新的现实,错过的机会/325 德国智库观点摘要/327 熊猫政治的终结/327 基础设施投资和公私伙伴关系/329 印度尼西亚智库观点摘要/331 25年后的中国-东盟关系/331 瑞士智库观点摘要/333 世界充斥着现金,那么我们为什么不投资基础设施呢?/333 中国创新生态系统/336 印度需要快速建立更多的基础设施/338 |
| 编辑推荐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文摘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序言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这本书的装帧和用词风格,让我感觉像是回到了上世纪末那种“大部头”的时代,它承诺的不仅仅是信息,更是一种对宏大叙事进行系统梳理的企图心。在阅读过程中,我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不同国家智库的侧重点有着明显的地区差异。例如,那些更靠近东亚地缘政治热点区域的机构,其报告中对军事和安全议题的关注度明显更高,语言也更偏向于“博弈论”的框架;而那些位于欧洲或北美腹地的智库,则似乎更热衷于探讨“软实力输出”和“全球治理缺口”的填补者角色。这种地域性的视角差异,其实比任何一个单独的结论都来得更有价值,它清晰地描绘出了一个动态的、多中心的国际认知场域。我甚至可以想象,这本书的编辑者花费了多少精力去平衡这些看似矛盾的叙事,使得整本书读起来像是一场跨洋的、永不落幕的国际战略研讨会。
评分这部书的标题本身就带着一股扑面而来的宏大气势,让人不禁好奇,究竟是哪些“国外战略智库”的观点被汇集在这本“纵论”之中。我拿到手后,首先被其厚重的装帧和严谨的排版所吸引,它不像一般的畅销书那样追求华丽的封面设计,而是透着一股严肃的学术气息。我原本预期看到的是一些零散的、相互冲突的观点集合,但翻阅目录后发现,编排的脉络竟是相当清晰,似乎是按照不同的时间维度和政策领域进行划分的。比如,它似乎花了大量的篇幅来分析西方观察家对中国经济转型初期的误判,随后笔锋一转,深入探讨了他们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对地缘政治格局变化的新认知。这种结构上的精心布局,使得读者即便对智库报告的复杂性不甚熟悉,也能循着作者的引导,逐步构建起一个关于“中国崛起”的国际视角图谱。尤其是其中几篇对特定领域(比如人工智能和清洁能源)的深度分析,引用了大量一手数据和内部评估,读起来犹如亲临那些顶尖智库的闭门会议现场,那种“隔着太平洋看中国”的独特视角,实在令人着迷。
评分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我的阅读感受,那就是:它是一份极其详尽的“外部压力测试报告”。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预言了什么,而在于它系统地梳理了“世界在如何评估中国的行动潜力与局限性”。我特别喜欢其中穿插的那些案例研究,它们往往都是基于特定事件(如一次重大的外交访问、一个关键的科技突破)的长期跟踪分析,而不是泛泛而谈的宏观叙事。这些个案分析的严谨性,让人不得不佩服这些专业机构的研究深度。它不仅仅是关于“中国”的,更是关于“世界如何应对中国”的。读完合上书本的那一刻,我的脑海里不再是单一的“中国崛起”的线性叙事,而是浮现出无数条交织在一起的、充满张力的战略互动轨迹。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副极佳的“世界地图”,清晰地标示出了主要战略玩家们关注的制高点和潜在的摩擦区域。
评分我带着一种审视“他者”眼光的强烈好奇心开始阅读,这本书确实没有让我失望。它提供的视角是如此的“外来”,以至于一些我们习以为常的概念,在这些智库的解读下焕发出完全不同的光彩。特别是关于“中产阶级的稳定预期”和“技术民族主义”的论述部分,我发现他们关注的风险点与我们内部讨论的重点有着微妙的错位。比如,我们可能过度强调经济增长速度,而他们更关注的是社会满意度的长期维持机制;我们关注的是技术突破本身,而他们则紧盯技术扩散背后的权力转移。这种“错位”的观察,犹如一面精心打磨的棱镜,折射出复杂的光谱。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敢于收录那些“不合时宜”的观点,没有进行太多“美化”或“滤镜化”的处理,让读者能够直接感受到世界对中国的各种复杂情绪——既有敬畏,也有警惕,更有深深的不安。
评分坦白讲,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极具挑战性的,但其价值也恰恰在于这种挑战性。它绝非一本让你在咖啡馆里轻松消遣的读物,更像是一套需要备好笔记本和查阅大量背景资料的工具书。我个人最欣赏它的地方在于,它没有采取那种“非黑即白”的论调,而是展现了一种近乎病态的求真欲。书中收录的报告中,不乏一些对中国发展模式持高度怀疑甚至批判态度的声音,但这些批判并非基于意识形态的偏见,而是基于严密的逻辑推演和对现有国际体系运行规则的深刻理解。让我印象尤其深刻的是其中关于“制度弹性”的比较分析,几家不同的智库从组织文化、政治决策效率、以及社会动员能力等多个维度进行剖析,试图找出中国能够持续快速前进的“非对称优势”。这种多角度的、近乎解剖式的审视,迫使我这个“内部观察者”必须跳出固有的思维定势,以一种更为客观、甚至有些苛刻的外部标准来重新审视我们正在经历的时代巨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