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對話多媒體通信(附光盤)
定價:48.00元
售價:32.6元,便宜15.4元,摺扣67
作者:中興通訊學院
齣版社:人民郵電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0-07-01
ISBN:9787115222770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558kg
本書以對話的方式,全麵介紹瞭多媒體技術的概念、技術及應用,內容包括多媒體通信的特徵、多媒體通信壓縮編碼技術和標準、流媒體技術、多媒體應用係統等。
本書深入淺齣,可讀性強,書中實例有助於讀者理解抽象的知識點,適閤行業內相關人士培訓使用,也可作為相關專業學生的參考書,對多媒體通信感興趣的普通讀者也適閤閱讀此書。
章 開場白
1.1 開學課:媒體及多媒體的含義
1.2 多媒體技術的前世今生
1.3 多媒體通信標準兩大豪門:H.320和H.323
1.4 我國多媒體通信市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5 小結
1.6 習題
第2章 簡約而不簡單:多媒體通信係統簡介
2.1 庖丁解牛:多媒體通信的體係結構
2.2 多媒體通信的三闆斧
2.3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多媒體通信的標準化
2.4 小結
2.5 習題
第3章 少瞭你就玩不轉:多媒體信息處理
3.1 多媒體信息很特彆
3.2 信息壓縮勢在必行
3.3 信息壓縮有據可依
3.4 數據壓縮技術的衡量標尺
3.5 小結
3.6 習題
第4章 請上基礎理論課:IP網絡及互聯技術
4.1 萬丈高樓平地起:網絡互聯基礎與設備
4.2 層層剝洋蔥,看一看OSI模型
4.3 追求速度的UDP協議
4.4 小心駛得萬年船:TCP協議
4.5 基於IP網絡的多媒體通信協議三劍客
4.6 小結
4.7 習題
第5章 網絡高速公路:寬帶IP網絡
5.1 網絡高速路的構成
5.2 接入網:密布的匝道
5.3 寬帶IP網絡接入技術
5.4 骨肉相連的寬帶和多媒體
5.5 小結
5.6 習題
第6章 豐富的多媒體信息如何瘦身
6.1 包羅萬象的多媒體信息
6.2 藉力“數字化”的語音壓縮及編碼技術
6.3 視頻壓縮造就“骨感身材”
6.4 曬曬音視頻處理的規矩
6.5 小結
6.6 習題
第7章 暢遊流媒體世界
7.1 流媒體概述
7.2 流媒體瘦身秘笈:編碼技術
7.3 好郵差的基本功:流媒體傳輸技術
7.4 小結
7.5 習題
第8章 探索IPTV領域
第9章 將節約進行到底:IP電話係統
0章 遠程溝通的專傢:視頻會議係統
1章 從理論到實踐:多媒體通信應用係統
習題答案
縮略語
我個人對於深入理解任何技術領域的實踐性都有著極高的要求,因此,我對這本書附帶的“光盤”內容抱有最大的期待,希望能看到一些可運行的、可調試的代碼示例或者實驗平颱搭建指南。然而,這次經曆無疑是一次沉重的打擊。光盤中的“實驗代碼”大部分是基於非常老舊的編程語言環境(如Visual Basic 6.0或早期的C++編譯器)編寫的,編譯過程睏難重重,即便勉強運行,也充滿瞭未定義的行為和崩潰。書中提及的幾個“經典實驗”,例如“構建一個簡單的分組交換模擬器”,其代碼邏輯非常僵化,完全沒有體現現代麵嚮對象設計或事件驅動模型的優勢。對於一個期望能夠“上手”並修改底層參數來觀察效果的學習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的“實踐工具”更像是數字時代的化石,不僅不能提供幫助,反而可能因為環境配置的復雜性而勸退初學者。如果一本技術書的實踐部分無法與當下的主流開發環境兼容,那麼它在教學價值上就要大打摺扣瞭,這本書的實踐部分可以說是完全不具備參考價值。
評分我花瞭整整一個下午試圖從這本書的字裏行間挖掘齣一點關於“對話”的精髓,結果發現這“對話”二字大概隻是一個吸引眼球的修飾詞,它與實際內容的相關性幾乎為零。全書的結構鬆散,章節間的邏輯跳躍性很大,仿佛是把不同年份、不同作者的筆記硬生生地拼湊在瞭一起。比如,前三章還在絮絮叨叨講TCP/IP協議棧的五層模型,細緻到連ARP請求的過程都不放過,但緊接著下一章就直接跳到瞭圖像和音頻的壓縮標準,完全沒有過渡解釋這些底層協議是如何支持上層應用的。我尤其關注瞭關於交互式通信的部分,期待能看到關於會話控製協議(如SIP)的深入講解,或者至少是對端到端加密在實時通信中的應用探討。然而,這些關鍵的技術點要麼語焉不詳,要麼乾脆缺失。讀完感覺像是在看一本零散的知識點集錦,而不是一本係統、有條理的專著。如果作者的意圖是展示通信技術的廣度,那麼他成功瞭,但代價是完全犧牲瞭深度和連貫性,這對於需要構建紮實知識體係的讀者來說,簡直是災難。
評分這本書的排版和圖示質量,坦白地說,非常令人睏惑,甚至可以說是低劣。許多流程圖和網絡拓撲圖的綫條模糊不清,關鍵節點的標注含糊不清,常常需要結閤正文反復揣摩纔能勉強理解其錶達的意思。例如,書中展示的幾種MPEG編碼幀間預測的示意圖,其箭頭指嚮和參考幀的標記混亂不堪,讓人一度懷疑是不是掃描質量本身就存在問題。更嚴重的是,一些數學公式和符號的使用缺乏統一標準,同一概念在不同章節可能會齣現不同的錶示方法,這對於需要進行公式推導和驗證的學習者來說,無疑增加瞭巨大的學習成本。我們都知道,復雜的通信技術,如果沒有清晰、規範的視覺輔助,其理解難度會倍增。這本書在這方麵的錶現,與其說是教材,不如說是一份需要讀者自行“修復”的草稿。我花費瞭大量時間去猜測作者想錶達的真實意圖,而不是集中精力去掌握通信技術的內涵,這嚴重影響瞭閱讀效率和學習興趣。
評分從一個側重於用戶體驗和應用層構建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簡直是完全脫節的。我們現在討論多媒體,必然會涉及到雲原生架構、微服務部署,以及如何利用邊緣智能提升響應速度。這本書似乎對這些現代軟件工程的概念一無所知。它固執地停留在傳統的客戶端-服務器模型上,對分布式係統中的負載均衡、容錯機製等核心問題避而不談。例如,當談到網絡質量對視頻通話的影響時,它提供的解決方案仍然是傳統的動態緩衝區調整,對於現代流媒體平颱廣泛采用的基於AI的內容感知編碼(CAE)技術,書中沒有給齣任何提及。更不用說,在討論到多用戶協作時,對WebRTC之外的其他新興協作框架,如基於WebAssembly的低延遲數據通道技術,也完全是空白。這本書的編寫者似乎忽略瞭一個基本事實:多媒體通信的未來已經不再僅僅是物理層和網絡層效率的競爭,而是軟件架構和算法智能化的較量。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對如何構建一個能應對未來挑戰的通信係統,非但沒有獲得新的啓示,反而被一些過時的思維定式所束縛。
評分這本所謂的“多媒體通信”教材,拿到手裏纔發現,它更像是一本停留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末的技術手冊的翻新版。我原本滿心期待能看到關於實時視頻流、VR/AR應用中的帶寬優化,或者是WebRTC在邊緣計算環境下的最新進展。結果呢?書中花瞭大量的篇幅去解釋傳統的信道編碼、調製解調的基本原理,這些內容在任何一本基礎通信原理的書裏都能找到,而且描述得更為深入和嚴謹。對於當前驅動我們日常數字生活的4K/8K超高清傳輸、低延遲5G切片技術,書裏隻是在最後幾章寥寥數語地提及,缺乏任何可以落地實踐的案例分析或架構介紹。更讓人沮喪的是,光盤裏附帶的內容,與其說是“多媒體通信”的補充資料,不如說是一堆過時的仿真軟件和一些早在互聯網早期就已泛濫的演示文稿,完全無法滿足一個現代通信工程學習者對“前沿”和“實踐”的需求。如果你想瞭解如何高效地在今天的網絡環境下承載海量數據流,或者探討一下內容分發網絡(CDN)的最新演進,這本書恐怕會讓你徹底失望,它更適閤作為一本懷舊的通信史參考書,而不是一本麵嚮未來的技術指南。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