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古代近代海军史例
定价:32.00元
售价:21.4元,便宜10.6元,折扣66
作者:杨志本
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3-01
ISBN:9787503487378
字数:
页码:23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一个海洋国家,如果失去海权思想,就失去其战略之重要根基,就不能建起一支强有力的海军;即使建起一支海军,也不会正确地运用这支海军在海战场上发挥其决定性作用,而导致失败,危及国家国家的安全。
《中国古代近代海军史例》由杨志本著。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关于中国古代近代海军史的著作,从整体上看,展现出一种宏大叙事的抱负,试图梳理出一条清晰的时间脉络。作者在开篇便将读者带入一个波澜壮阔的历史场景,着重描绘了早期水师的萌芽与发展,比如宋元时期的海防体系是如何在内忧外患中逐步成型的。我尤其欣赏作者对当时造船技术和作战策略的细致考证,那些关于“福船”和“沙船”的结构解析,以及火器在水战中的应用转变,都让我对那个时代的军事智慧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不过,在叙述到明代中后期的倭寇之患时,虽然提到了戚继光的贡献,但感觉对具体战役的战略部署和战术细节的描摹稍显保守,似乎更多地停留在对史料的转述层面,而非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深层动因和影响。全书的文笔功底扎实,引用的史料多为一手文献,这无疑提升了其学术价值,但对于非专业读者来说,某些专业术语的解释略显不足,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历史背景知识才能完全领会其精髓。总的来说,这是一部值得海事史爱好者收藏的参考书目,它为我们理解中国古代海洋力量的兴衰提供了一个坚实的起点。
评分从一个读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在史料的引证上可谓是下了大工夫,它像是一座由无数史料碎片搭建起来的知识殿堂,结构严谨,但行走其中时,偶尔会因为缺乏清晰的指引而迷失方向。我特别喜欢其中对特定历史时期海防战略调整的微观分析,那些关于漕运安全保障和海外贸易保护的章节,展现了古代统治者对海洋经济命脉的重视程度。作者在描述这些政策执行细节时,展现出了一种朴素的、务实的史学态度,没有过分拔高或贬低,只是冷静地呈现了历史是如何运作的。然而,这种务实的风格也带来了一个副作用:那就是在描述近代的屈辱性海战时,情绪的调动和对失败教训的深刻反思似乎有所欠缺。读者在读到那些沉船和失利时,往往期待一种更深层次的、关于民族精神和战略眼光的拷问,但本书似乎将重点放在了“发生了什么”而非“为什么会如此发生”的层面。总而言之,它是一本为求证史实而生的书,而非一本试图唤醒历史记忆的力作,其风格严谨,但缺乏必要的文学张力和情感共鸣。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我认为主要体现在它对“海军”概念在中国历史语境中的“演变史”的梳理上。作者似乎很努力地想证明,古代的“水师”与近代的“海军”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的、线性的联系,而非简单的断裂。这种尝试体现在对不同历史时期海防职能的对比分析上。比如,书中对明代卫所制度下水师的职能划分,与清初建立水师衙门后的权力结构进行了细致的对比,揭示了中央集权加强对海洋军事力量控制的影响。书中对不同地域海防资源的调配也给予了关注,让人了解到沿海省份在自我防卫中的主动性与局限性。但有趣的是,这种“连续性”的论述,有时会掩盖掉西方海军技术传入后所带来的“断裂式”变革的冲击力。当我读到关于洋务运动后期,引进的西方舰船在操作规程、保养维护上与本土军官的磨合过程时,我期待看到更多关于“文化冲突”与“技术移植”的张力描绘,但这些内容似乎只是被轻轻带过,稍显遗憾。全书的学术基调很高,但叙事的节奏感略显平铺直叙,像是一部长篇的学术报告。
评分读完这本洋洋洒洒的“海军史例”,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在资料的广度上投入了巨大的心力,仿佛想把所有能找到的、与“中国”和“水师”相关的碎片信息都整合进来。书的结构安排上,似乎更偏向于时间段的划分,而非主题的深入剖析,这使得阅读体验时常出现跳跃感。比如,刚读完对郑和下西洋船队规模的震撼描述,下一章可能就跳到了鸦片战争前夕的“蚊子船”与列强铁甲舰的对比,这种跨越感虽然体现了历史的纵深,却也让我在消化信息时感到有些吃力,缺乏一个稳定而深入的切入点来把握核心的演变逻辑。我对其中关于近代海防思想转变的讨论比较感兴趣,作者似乎试图论证“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下,清廷内部对海军现代化的抵触与挣扎,这部分内容写得较为生动,展现了技术引进与体制僵化之间的矛盾冲突。然而,对海军人才培养和技术人员阶层的构建着墨不多,使得这些庞大的近代海军建设看起来更像是一堆孤立的事件堆砌,而非一个有机的系统性工程。总体而言,它更像是一部编年史式的工具书,信息量巨大,但思想深度的挖掘尚有提升空间。
评分坦率地说,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是一种“硬啃”的体验,它无疑是一部严肃的学术作品,其特点就是对细节的偏执和对宏大叙事的热衷。作者的笔触严肃、克制,几乎没有使用任何煽情或描绘性的语言,一切都以史实为准绳,这对于追求严谨的学者来说是福音,但对于期望从历史故事中获得启发的普通读者,可能会感到枯燥。我特别留意了关于近代海军机构设置和人事任免的章节,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晚清“北洋”、“南洋”水师各自为政的尴尬局面,以及权力中心对海洋战略的短视。这本书对这些制度层面的分析是到位的,它揭示了“兵器先行,体制后滞”的悲剧性根源。然而,我总觉得,在描述那些决定历史走向的重大决策时,作者似乎囿于资料的限制,未能对决策者个人的心理活动和复杂的政治博弈进行更深入的剖析。例如,甲午战争前夕的财政困境是如何直接影响到军舰维护和弹药储备的?这种“冰冷的数字背后的人性”和“权力的运作”在书中的体现略显不足,使得那些海战的失败,最终只是归结于“技术落后”的简单结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