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近代海军史例 杨志本

中国古代近代海军史例 杨志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志本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海军史
  • 海军军事
  • 古代军事
  • 近代军事
  • 军事史
  • 杨志本
  • 清朝海军
  • 民国海军
  • 海战史
  • 中国军事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品读天下出版物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ISBN:9787503487378
商品编码:29756420901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7-03-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古代近代海军史例

定价:32.00元

售价:21.4元,便宜10.6元,折扣66

作者:杨志本

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3-01

ISBN:9787503487378

字数:

页码:23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一个海洋国家,如果失去海权思想,就失去其战略之重要根基,就不能建起一支强有力的海军;即使建起一支海军,也不会正确地运用这支海军在海战场上发挥其决定性作用,而导致失败,危及国家国家的安全。
《中国古代近代海军史例》由杨志本著。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好的,以下是一篇关于其他古代和近代军事史书籍的详细简介,内容不涉及您提到的《中国古代近代海军史例 杨志本》一书,力求内容详实、文风自然。 --- 《战火中的文明:欧亚大陆古代与近代军事思想演变研究》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一部跨越时空、深度剖析欧亚大陆自古代早期文明兴起到近代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军事思想、战争形态及技术革新的综合性研究专著。全书以宏大的历史视野,聚焦于不同文明体系在军事领域所展现出的独特逻辑、发展轨迹及其相互影响。作者摒弃了传统的战役叙事模式,转而着重探讨军事活动背后的深层社会、技术与哲学基础,旨在揭示战争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和技术载体,如何塑造和反作用于人类文明的进程。 第一部:青铜与铁的时代——古代军事思想的奠基(约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500年)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早期国家形成阶段,军事力量的组织与思想萌芽。重点分析了美索不达米亚的战车战术、古埃及的步兵方阵雏形,以及印度河流域早期防御工事的特点。 一、两河流域的权力与战争: 详细考察了苏美尔城邦间为争夺水资源和土地而爆发的冲突,阐释了早期军事领导权与宗教权力的结合。重点分析了楔形文字记载中关于攻城器械的早期记录和对专业士兵的初步认知。 二、尼罗河畔的秩序维护: 聚焦古埃及新王国时期,分析其建立在强大中央集权基础上的军事扩张策略。书中详细剖析了埃及军队的后勤补给体系,以及在叙利亚-巴勒斯坦地区实行的军事化管理模式。重点探讨了“战车时代”的军事变革,以及它对埃及社会结构产生的深远影响。 三、铁器时代的转型与希腊的军事革命: 这一章节是古代军事思想的转折点。作者认为,铁制武器的普及不仅降低了装备门槛,更催生了希腊城邦独特的公民兵制——重装步兵方阵(Hoplite Phalanx)。通过对马其顿方阵的详尽分析,本书阐述了军事组织形式如何直接反映并强化了城邦民主或王权体制的特性。书中对比研究了斯巴达的军事化教育体系与雅典的海军战略之间的内在张力,揭示了军事文化对政治决策的决定性作用。 第二部:帝国的扩张与军事哲学的成熟(约公元前500年—公元500年) 此阶段,军事力量成为构建和维持跨区域帝国的核心工具。本部分关注罗马军事体系的集约化管理、波斯帝国的骑兵优势,以及东方大国在防御策略上的精妙布局。 一、罗马军团的制度化力量: 深入解析了罗马共和国晚期至帝国前期军团的编制、纪律与工程能力。本书强调,罗马的伟大不在于其战术上的绝对创新,而在于其无与伦比的“军事工业化”和“标准操作程序”(SOPs)。书中详细描述了军团在修筑道路、桥梁、堡垒方面的专业技能,并论证了这些工程能力如何成为帝国扩张和长期稳定的基石。 二、东方帝国的骑兵艺术: 对比研究了萨珊波斯和早期匈奴部落的军事特点。重点突出了弓骑兵的机动性、远程打击能力以及针对重装步兵的战术应用。本书将这些游牧民族的军事能力置于其生态环境和社会组织结构中进行考察,指出其军事优势是基于其生活方式的必然产物。 三、汉代军事与长城体系的维护: 考察了汉代为应对北方强大游牧压力而建立的边防体系。分析了汉军在屯田制度、烽燧系统和对骑兵的模仿学习中所体现出的战略耐心与资源调配智慧。 第三部:中世纪的军事重塑与技术渗透(约公元500年—公元1450年) 中世纪是军事技术和封建制度深度融合的时期。本部分重点探讨了骑兵的重型化、城堡防御的复杂化,以及火药技术在欧亚大陆的传播与早期应用。 一、西欧封建骑士制度的军事经济学: 剖析了封建采邑制如何催生了重装骑士这一核心战斗力。书中详细分析了板甲技术的演进,并探讨了骑士精神与贵族阶层权力结构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同时,本书也批判性地审视了中世纪早期城市防御的脆弱性,以及十字军东征对东西方军事技术的双向影响。 二、拜占庭的战略坚守与军事手册: 研究了拜占庭帝国如何在其衰落过程中,依靠高度专业化的文官体系、先进的间谍网络和对古代军事传统的继承,维持了其在东方的千年霸权。重点分析了《斯特拉特吉孔》等军事著作中蕴含的实用主义战略思想。 三、火药的东方起源与早期军事化: 详尽梳理了中国宋元时期火药在军事领域的应用历程,从最初的信号弹、燃烧剂,到发展出“震天雷”等爆炸性武器。探讨了火药技术西传对欧洲军事平衡的潜在影响,尽管在这一时期尚未完全主导战场。 第四部:军事革命的前夜——近代早期(约公元1450年—公元1800年) 本部分着眼于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期间,军事技术、财政管理和国家权力之间形成的紧密联系,为近代民族国家的军事崛起做铺垫。 一、火器时代的来临与步兵的复兴: 详细描述了路易十四时期,在尼德兰(低地国家)发展出的“线列步兵方阵”和标准化火枪的普及对传统骑士阶层地位的颠覆。分析了这一变革如何要求国家拥有更强大的财政能力来供养常备军,从而推动了中央集权的强化。 二、军事工程学的科学化: 考察了沃邦等军事工程师在攻防工事设计上的革命性成就,阐明了军事技术发展如何越来越依赖于数学、物理学等自然科学的应用,标志着军事活动开始脱离纯粹的手工技艺。 三、大洋上的权力角逐: 简要概述了风帆战舰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构建全球贸易和殖民体系中的核心作用,强调了海军力量在近代早期跨大陆权力投射中的决定性地位。 本书通过对这些不同历史阶段军事实践的细致考察,意图勾勒出一幅清晰的脉络:军事组织与技术进步,始终是人类文明结构调整和权力分配的核心驱动力之一。本书适合军事史、社会史、科技史及国际关系史的专业研究者与爱好者阅读。

用户评价

评分

从一个读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在史料的引证上可谓是下了大工夫,它像是一座由无数史料碎片搭建起来的知识殿堂,结构严谨,但行走其中时,偶尔会因为缺乏清晰的指引而迷失方向。我特别喜欢其中对特定历史时期海防战略调整的微观分析,那些关于漕运安全保障和海外贸易保护的章节,展现了古代统治者对海洋经济命脉的重视程度。作者在描述这些政策执行细节时,展现出了一种朴素的、务实的史学态度,没有过分拔高或贬低,只是冷静地呈现了历史是如何运作的。然而,这种务实的风格也带来了一个副作用:那就是在描述近代的屈辱性海战时,情绪的调动和对失败教训的深刻反思似乎有所欠缺。读者在读到那些沉船和失利时,往往期待一种更深层次的、关于民族精神和战略眼光的拷问,但本书似乎将重点放在了“发生了什么”而非“为什么会如此发生”的层面。总而言之,它是一本为求证史实而生的书,而非一本试图唤醒历史记忆的力作,其风格严谨,但缺乏必要的文学张力和情感共鸣。

评分

这本关于中国古代近代海军史的著作,从整体上看,展现出一种宏大叙事的抱负,试图梳理出一条清晰的时间脉络。作者在开篇便将读者带入一个波澜壮阔的历史场景,着重描绘了早期水师的萌芽与发展,比如宋元时期的海防体系是如何在内忧外患中逐步成型的。我尤其欣赏作者对当时造船技术和作战策略的细致考证,那些关于“福船”和“沙船”的结构解析,以及火器在水战中的应用转变,都让我对那个时代的军事智慧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不过,在叙述到明代中后期的倭寇之患时,虽然提到了戚继光的贡献,但感觉对具体战役的战略部署和战术细节的描摹稍显保守,似乎更多地停留在对史料的转述层面,而非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深层动因和影响。全书的文笔功底扎实,引用的史料多为一手文献,这无疑提升了其学术价值,但对于非专业读者来说,某些专业术语的解释略显不足,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历史背景知识才能完全领会其精髓。总的来说,这是一部值得海事史爱好者收藏的参考书目,它为我们理解中国古代海洋力量的兴衰提供了一个坚实的起点。

评分

坦率地说,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是一种“硬啃”的体验,它无疑是一部严肃的学术作品,其特点就是对细节的偏执和对宏大叙事的热衷。作者的笔触严肃、克制,几乎没有使用任何煽情或描绘性的语言,一切都以史实为准绳,这对于追求严谨的学者来说是福音,但对于期望从历史故事中获得启发的普通读者,可能会感到枯燥。我特别留意了关于近代海军机构设置和人事任免的章节,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晚清“北洋”、“南洋”水师各自为政的尴尬局面,以及权力中心对海洋战略的短视。这本书对这些制度层面的分析是到位的,它揭示了“兵器先行,体制后滞”的悲剧性根源。然而,我总觉得,在描述那些决定历史走向的重大决策时,作者似乎囿于资料的限制,未能对决策者个人的心理活动和复杂的政治博弈进行更深入的剖析。例如,甲午战争前夕的财政困境是如何直接影响到军舰维护和弹药储备的?这种“冰冷的数字背后的人性”和“权力的运作”在书中的体现略显不足,使得那些海战的失败,最终只是归结于“技术落后”的简单结论。

评分

读完这本洋洋洒洒的“海军史例”,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在资料的广度上投入了巨大的心力,仿佛想把所有能找到的、与“中国”和“水师”相关的碎片信息都整合进来。书的结构安排上,似乎更偏向于时间段的划分,而非主题的深入剖析,这使得阅读体验时常出现跳跃感。比如,刚读完对郑和下西洋船队规模的震撼描述,下一章可能就跳到了鸦片战争前夕的“蚊子船”与列强铁甲舰的对比,这种跨越感虽然体现了历史的纵深,却也让我在消化信息时感到有些吃力,缺乏一个稳定而深入的切入点来把握核心的演变逻辑。我对其中关于近代海防思想转变的讨论比较感兴趣,作者似乎试图论证“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下,清廷内部对海军现代化的抵触与挣扎,这部分内容写得较为生动,展现了技术引进与体制僵化之间的矛盾冲突。然而,对海军人才培养和技术人员阶层的构建着墨不多,使得这些庞大的近代海军建设看起来更像是一堆孤立的事件堆砌,而非一个有机的系统性工程。总体而言,它更像是一部编年史式的工具书,信息量巨大,但思想深度的挖掘尚有提升空间。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我认为主要体现在它对“海军”概念在中国历史语境中的“演变史”的梳理上。作者似乎很努力地想证明,古代的“水师”与近代的“海军”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的、线性的联系,而非简单的断裂。这种尝试体现在对不同历史时期海防职能的对比分析上。比如,书中对明代卫所制度下水师的职能划分,与清初建立水师衙门后的权力结构进行了细致的对比,揭示了中央集权加强对海洋军事力量控制的影响。书中对不同地域海防资源的调配也给予了关注,让人了解到沿海省份在自我防卫中的主动性与局限性。但有趣的是,这种“连续性”的论述,有时会掩盖掉西方海军技术传入后所带来的“断裂式”变革的冲击力。当我读到关于洋务运动后期,引进的西方舰船在操作规程、保养维护上与本土军官的磨合过程时,我期待看到更多关于“文化冲突”与“技术移植”的张力描绘,但这些内容似乎只是被轻轻带过,稍显遗憾。全书的学术基调很高,但叙事的节奏感略显平铺直叙,像是一部长篇的学术报告。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