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淞沪抗战史料丛书:续编:Ⅰ:第三辑 | 作者 | |
| 定价 | 98.00元 | 出版社 |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
| ISBN | 9787543972568 | 出版日期 |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
| 开本 | 商品重量 | 0.4Kg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本书的学术价值是毋庸置疑的,但更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在情感层面上的穿透力。我并非历史专业出身,最初只是带着一种探究历史真相的好奇心开始阅读,但很快,那些看似冰冷的数据和报告背后,涌现出的是鲜活的人的悲喜。例如,其中几段关于伤员救治和后勤保障的描述,语言平实到近乎枯燥,但正是在这种冷静的叙述中,那种无助、坚韧与牺牲才显得更加震撼人心。它没有刻意煽情,而是通过无可辩驳的事实堆叠,完成了对那个时代所有参与者无声的致敬。读到一些关于前线士兵家书的摘录时,我甚至需要停下来平复呼吸,那种跨越时空的共情是如此强烈,让人不得不反思,我们今天所享有的和平,是以何种巨大的代价换来的。
评分总而言之,这套史料丛书的出版,填补了若干关键的历史空白,其意义远超一般文献的辑录。它带来的不仅仅是信息增量,更是历史认知的结构性调整。过去我们可能碎片化地了解一些事件,但这本书如同一次精确的考古发掘,将那些散落的碎片重新拼接起来,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更立体、更立体、更富有人性挣扎的淞沪战场。我个人认为,这本书的价值在于“激活”了沉睡的档案,让那些尘封的文字重新获得了与当代对话的能力。它要求读者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消化,但它所给予的回报——对历史理解的深度和广度——绝对是超乎预期的丰厚投资。这是一部真正经得起反复品读和严肃考据的史学宝库。
评分这套书的装帧和排版,简直就是对历史的尊重与敬意。纸张的质感厚实而沉稳,油墨散发着一种旧时光的韵味,让人一上手就仿佛能感受到历史的重量。每一页的字迹都清晰可辨,虽然是史料汇编,但编辑的用心程度可见一斑,注释和引文的格式都做得非常规范,这对于研究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便利。我特别欣赏它在版式设计上的克制与大气,没有过多的花哨装饰,完全将读者的注意力集中在那些珍贵的史料本身。在浩如烟海的抗战文献中,能将如此重要的材料系统地整理出版,本身就是一项了不起的工程。光是翻阅目录和前言部分,我就能感受到编纂团队付出的巨大心血,他们似乎不仅仅是简单地复制粘贴文献,而是在进行一场严肃的历史重建工作。这种对细节的执着,让阅读体验从单纯的知识获取,上升到一种近乎朝圣般的敬畏感。这本书的物理存在,本身就是对那段烽火岁月的有力见证。
评分从研究方法的角度来看,这套丛书的史料来源极其多元和审慎,体现了极高的史学素养。它不像有些资料汇编那样只侧重于某一方的记录,而是广泛搜集了日方出版的战报残片、西方记者的观察手记,以及国内各方机构的呈报,并进行了细致的交叉印证。这种“多声部”的建构方式,极大地增强了史料的可信度和完整性。尤其值得称赞的是,编纂者对于敏感或存疑的材料,都标注了其出处和可能的局限性,体现了一种科学的、不盲从的治学态度。这使得后来者在引用这些材料时,能够更加有底气地进行深入分析,避免了陷入单一视角的窠臼。对于任何想深入研究淞沪战役核心细节的学者而言,这套书无疑成为了一个极其可靠、几乎是必不可少的基石。
评分读完前几章节后,我最大的感受是,这本书提供了一种极为罕见的“微观全景”视角。它不像宏大叙事那样聚焦于几次著名的战役或政治决策,而是深入到淞沪战场上那些被时间冲刷得几近模糊的基层细节、地方士绅的反应、以及平民百姓的真实遭遇。例如,其中收录的一组关于特定村镇物资调配的内部信函往来,其详尽程度令人震惊,甚至记录了某次紧急征用粮食后的库存估算表。这种非官方、非主流渠道流出的原始材料,为我们重建当日社会肌体的真实运作状态提供了无价的参照系。它迫使我们跳出教科书式的简单二元对立,去理解战争背景下人性的复杂、地方治理的困境以及个体在巨大历史洪流中的挣扎与选择。可以说,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进行一次深入的田野调查,触摸到历史的脉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