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三洲日记 | 作者 | 钟叔河,曾德明,杨云辉 |
| 定价 | 72.00元 | 出版社 | 岳麓书社 |
| ISBN | 9787553806976 | 出版日期 | 2016-12-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走向世界丛书”主要收集1911年以前中国出使 、考察、游历西方各国的记录,全都是亲身经历的见 闻,共收书65种。这和已出版的“初编”35种一起构 成了早期中国人走向世界、认识世界、记录世界、剖 析世界、接纳世界艰难历程的全景图。张荫桓*钟叔 河、曾德明、杨云辉主编的《张荫桓三洲日记(上 下)(精)/走向世界丛书》为其中一册。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丛书新序丛书原序丛书凡例叙论:抗争与无奈——张荫桓出使三洲的得与失 (鄢琨)张荫桓三洲日记黄良辉序屠寄序阎迺竹序张荫桓三洲日记 上册(卷一至卷四) 下册(卷五至卷八) 索引与简释 |
| 编辑推荐 | |
| 张荫桓1885年任出使美国、日斯巴尼亚(今西班牙)、秘鲁三国大臣,办理华工被害各案交涉事宜。张荫桓*钟叔河、曾德明、杨云辉主编的《张荫桓三洲日记(上下)(精)/走向世界丛书》即为其作为出使三国大臣期间所写的相关日记。日记中除了对当时多起美国排华事件有较多记述外,对其他外交活动、参观游历、往来公私案牍均有记录。其中对西方社会风俗民情的大量描述,对西方各国政治制度与社会制度的精辟分析,以及对中西文化进行对比后的种种心得体会,在程度上反映出作者认识和学习西方的心路历程。 |
| 文摘 | |
| 序言 | |
老实说,一开始我对这种“日记体”的结构有点担心,怕会显得松散或者缺乏主线。结果完全出乎意料,作者用一种近乎线性的时间轴,非常巧妙地串联起了分散在不同地域的观察与体验,形成了一种内在的逻辑链条。你会发现,虽然地域在变,但作者关注的核心议题——比如“家园”的定义,或者“现代性”对传统生活的冲击——是恒定不变的。这种重复和回响,营造出一种非常强烈的文学韵味,读起来一点都不觉得拖沓。更妙的是,作者的幽默感,那种带着自嘲的、略显笨拙的真诚,让那些严肃的思考变得非常亲切。你甚至能想象到他在写下这些文字时的表情,可能带着一丝无奈的微笑。这本书的魅力就在于它的“人味儿”,它拒绝成为一本完美的导游手册,而更像是一份真诚的、有瑕疵但无比珍贵的人生片段集合。
评分这本书的“现场感”简直无与伦比,仿佛作者随时都会从下一页跳出来,拉着你一起去经历他所经历的一切。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等待”的描绘。在旅途中,总有无数的等待——机场的延误,办理手续的缓慢,或者仅仅是守候一次日出。很多作者会简单带过这些时间,但这本书却将“等待”本身变成了一种重要的叙事元素。他捕捉了这些无聊时刻中闪现的灵感、不耐烦、以及最终的释然。这种对时间流逝的细腻捕捉,使得整本书的节奏感非常立体,有张有弛。它让人意识到,旅行的意义,可能并不在于抵达了多少个目的地,而是在于你如何度过了那些“无意义”的间隙。它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被忽略的、匆忙跳过的碎片时间,并赋予它们新的价值和意义。
评分我必须得说,这本书在情感的表达上处理得极为高明。它不是那种煽情滥俗的作品,作者似乎对直接倾泻情感保持着一种警惕,但他又能通过细节的堆砌,让读者自己去体会那种深藏的情绪。比如,他描述起一次与当地老人的对话,寥寥数语,却能让人感受到一种跨越语言和年龄的孤独感与连接感。每一次的情感波动,都不是直白的“我很难过”或“我很高兴”,而是通过对光影、天气、食物这些外部元素的精准捕捉,间接地投射到读者的内心。这种“含蓄”的力量,比任何直白的宣泄都要持久和有力。读完之后,心里感觉空落落的,但那种空不是失落,而是一种被极度充盈后留下的回味,像品尝了一口陈年的老茶,需要时间去细细咂摸它的回甘。
评分那本关于海外见闻的文字,简直像是把人直接拽进了另一个时空隧道。作者的笔触细腻得让人心惊,每一个场景的描绘都带着强烈的画面感。我闭上眼睛,仿佛能闻到异国街头小吃的香气,听到那些陌生的语言在耳边交织。他记录的那些风土人情,远比教科书上的描述要生动、要真实得多。尤其是他对于文化冲突和融合的那部分观察,简直是洞若观火,没有丝毫的傲慢或偏见,只有一份深深的敬畏和好奇。读这本书,不是在看别人的游记,更像是在进行一场深层次的自我对话,关于世界之大,关于我们自身的渺小与局限。书中的叙事节奏掌握得极好,时而娓娓道来,让人沉醉在某个宁静的午后;时而又像急促的鼓点,紧紧攫住你的心弦,让你迫不及待想知道下一刻会发生什么。那种真诚的记录,让人觉得作者就在你的身边,低声与你分享他的秘密和感悟,而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记录者。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功力,绝对是那种能让人反复咀嚼、每次都有新发现的类型。我尤其欣赏作者那种近乎哲学的思辨能力。他不仅仅是记录“我看到了什么”,更重要的是记录“我因此想到了什么”。在描述那些看似寻常的日落、一次不经意的相遇时,他总能引申出关于时间、记忆、身份认同的深刻思考。这种将个人经历与宏大命题巧妙结合的手法,让整本书的立意瞬间拔高。我甚至会停下来,放下书本,对着窗外发呆,试图消化他抛出的那些疑问。它的语言风格是那种内敛而富有张力的,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砌,但每一个用词都恰到好处,像是雕刻家手中的刻刀,精准地切中了事物的本质。对于那些渴望在旅行文学中寻找精神慰藉的读者来说,这简直是一剂良药,它教会我们如何用更敏感、更开放的心态去拥抱未知的世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