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大金吊伐录校补(中国史学基本典籍丛刊)
定价:76.00元
作者:【金】佚名、金少英 校补、李庆善 整理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17-06-01
ISBN:978710112546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无
内容提要
《大金吊伐录》,不著撰者姓名,为金朝人所辑。书中记载北宋末期金人破宋、灭辽以及建立楚、齐傀儡政权的经过,辑录当时的外交文件和相关资料,有档案汇编性质,很多内容不见于他书,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大金吊伐录校补》一书,是金少英先生对《大金吊伐录》进行全面整理的成果,除参校众本及相关文献外,书中考释部分,为金先生辑录相关资料进行的补充和考订,援引丰富,论证详尽。又经李庆善先生整理,使全书条目清晰,材料集中,对研究这一时期的宋金历史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目录
舆宋主书(天辅七年正月已卯。其已前者军上不留)
金人图书(据三朝北盟会编卷四补)
宋图书(据三朝北盟会编卷四补)
事目(据三朝北盟会编卷四补)
金人图书(据三朝北盟会编卷四补)
金彰图书(据三朝北盟会编卷五补)
金图书(据三朝北盟会编卷七补)
宋国书(据三朝北盟会编卷九补)
事目(据三朝北盟会编卷九补)
金图书(据三朝北盟会编卷十一补)
宋图书(据三朝北盟会编卷十二补)
金图书(据三朝北盟会编卷十二补)
宋图书(据三朝北盟会编卷十三补)
金图书(据三朝北盟会编卷十三补)
宋图书(据三朝北盟会编卷十四补)
答宋主书(天辅七年二月十九日)
誓草(据三朝北盟会编卷十四补)
南宋回书
白答子(同事封来)
又白答子
南宋誓书(系依草再立)
回南宋图书(夏四月壬辰复宋书)
回赐誓书
南宋图书(已上并在燕京往复)
金国书
宋国书
金国书
……
宋国书
答宋主书
白剳子
誓草
南宋回书
白剳子
又白剳子
南宋誓书
回南宋国书
回赐誓书
南宋国书
与南宋书草
作者介绍
金少英,浙江绍兴人,解放前曾历任四川女子师范学院、四川大学、湖北师范学院、重庆大学、南京临时大学等院校教授,解放后任西北师范学院历史系教授兼系主任。1979年因病逝世,终年八十一岁。从事古文献整理与研究工作,有《汉书食货志集释》、《大金吊伐录校补》、《汉简肊谈及其它》等遗稿。 李庆善,河北辛集市人,曾任西北师范学院历史系教授,兼西北师大古籍整理研究所副所长、中国文献研究会理事。1997年去世。曾发表《史记平准书校勘数则述辨》(《古籍整理研究通讯》1984年5期)、《汉书食货志辨疑》(《中国历史文献研究辑刊》第五辑》等文,并整理金少英先生遗稿《汉书食货志集释》、《大金吊伐录校补》。《大金吊伐录》一书不署撰者姓名,书中集录北宋末年宋金往来国书与金灭辽、破宋,建立楚齐傀儡政权文件,当为金朝人所辑。
文摘
无
序言
无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也体现了一种对经典的敬畏。它没有采用花哨的封面设计,而是用朴实而厚重的纸张和清晰的字体,传递出一种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学术品位。这种沉稳的外观,恰恰与其内容的深度相匹配。阅读时,纸张的触感和墨香,都让人联想到那些在故纸堆中查阅资料的学人身影。这种实体阅读的体验,是电子阅读无法比拟的。它鼓励你将书放在案头,随时翻阅,在思考的间隙,轻轻合上,闭目沉思,那种对知识的尊重感,是阅读体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乍一看似乎有些古奥,但这恰恰是其魅力所在。它保留了那个时代特有的叙事节奏和文风,没有为了迎合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而做过多矫饰。这要求读者必须沉下心来,调动起自己的历史语感,才能真正进入作者所构建的世界。我特别欣赏其中对于一些关键事件的描述,那种不动声色中蕴含的巨大力量感,远胜过那些煽情的叙述。每一次翻阅,我都能从不同的角度捕捉到先前遗漏的细节,仿佛剥开了一层又一层的历史表皮,触摸到更深层次的脉络。它不是一本用来消遣的书,而是一部需要投入精力去“啃”的硬核学术成果,每一次的理解深化,都带来由衷的满足感。
评分这本书在结构上的布局非常精妙,显示出校注者深厚的专业功底。他们并非机械地将资料堆砌在一起,而是构建了一个逻辑严密的知识体系。特别是那些旁征博引和考证注释,简直是史学研究的典范。它们就像是隐藏在地下的根系,支撑起了上层建筑的宏伟叙事。一个不熟悉这段历史的读者可能会觉得有些吃力,但对于那些有一定基础的人来说,这些注释简直是宝藏,它们填补了许多传统史籍中留下的空白和疑点。我经常在阅读正文遇到疑惑时,立刻转向脚注或附录,总能找到令人豁然开朗的解释或补充材料。这种严密的互文性,让整部作品的可靠性大大增强。
评分坦白说,最初拿起这本厚重的书时,我有些被它的严肃性所震慑。它散发着一种老学问的沉稳气息,与现在市场上流行的“快餐式”历史读物截然不同。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讲述一个多么引人入胜的故事,而在于提供了一份近乎原始的、经过精心整理的史料基础。它迫使我跳出“结论先行”的思维定式,回归到对原始文本的细致审视。每当我沉浸其中,那种与古代史官对话的感觉便油然而生。它让你清晰地看到,历史是如何被记录、被传承,以及在流传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偏差,从而培养出一种批判性的历史观。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尤其是对于历史研究的严谨性有了全新的认识。这本书的编排方式,从一开始就展现出一种扎实可靠的学问底蕴。它不像那些市面上常见的通俗历史读物,而是深入到史料的肌理之中,让人感受到那种“信而有征”的治学态度。校注者的工作量是惊人的,他们不仅仅是简单地整理文字,更是在文献的迷雾中开辟出一条清晰的路径。对于任何想要深入了解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学者或爱好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基础是无可替代的。它就像是一把精密的手术刀,将那些模糊不清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关系,一丝不苟地剖析开来,展现出其背后的复杂性与真实面貌。这种对史料的尊重和挖掘,使得阅读过程本身就成了一种学习历史研究方法的实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