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中国移动通信业价格竞争行为研究
定价:28.00元
售价:20.4元,便宜7.6元,折扣72
作者:纪国涛
出版社:东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4-01
ISBN:9787551705806
字数:
页码:16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中国移动通信业价格竞争行为研究》首先通过实证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证明了我国采取的不对称管制政策在一定条件下对中国移动通信市场中的价格竞争行为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这种促进作用机制则在于市场份额转移效应和效率增进效应。随着行业市场竞争的不断深化,这种不对称管制政策对价格竞争行为的影响还体现为产品的差异化效应。实践表明,我国采取的不对称管制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即促进了中国移动通信业市场结构的优化。
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本书的研究框架与基本内容
1.2.1 研究框架
1.2.2 基本内容
1.3 本书的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1.3.1 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
1.3.2 创新之处
第2章 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评述
2.1 国外有关价格竞争的相关文献综述
2.2 国内有关价格竞争的相关文献综述
2.2.1 国内有关价格竞争的相关文献
2.2.2 中国移动通信业价格竞争的相关文献
2.3 文献述评
第3章 中国移动通信业价格竞争行为:一个分析框架
3.1 中国移动通信业价格竞争行为特性分析
3.1.1 中国移动通信业价格竞争行为悖论
3.1.2 中国移动通信业价格竞争行为阶段性演化特性
3.1.3 中国移动通信业价格竞争行为的非合作博弈特性
3.2 中国移动通信业价格竞争行为的成因及其绩效
3.2.1 不对称管制与价格竞争行为
3.2.2 经济租金与价格竞争行为
3.2.3 转移成本与价格竞争行为
3.2.4 产品差异化与价格竞争行为
3.3 中国移动通信业价格竞争行为分析框架的提出
本章小结
第4章 不以称管制与中国移动通信业价格竞争行为
4.1 中国移动通信业不对称管制与价格竞争行为的理论框架
4.1.1 中国移动通信业不对称管制政策的发展阶段
4.1.2 理论框架构建
4.2 不对称管制与中国移动通信业价格竞争行为的实证分析
4.2.1 实证的检验标准和指标说明
4.2.2 实证检验的基本假设和检验模型
4.2.3 实证数据和计量结果分析
4.3 中国移动通信业不对称管制的效应分析
4.3.1 市场份额转移效应
4.3.2 效率增进效应
4.3.3 产品差异化效应
4.4 边缘性进入与中国移动通信业价格竞争行为
4.4.1 小灵通的边缘性进入
4.4.2 边缘性进入对价格竞争行为的影响
4.4.3 边缘性进入促进价格竞争的原因
本章小结
第5章 经济租金与中国移动通信业价格竞争行为
5.1 中国移动通信业价格竞争行为的概念模型:基于经济租金的视角
5.1.1 经济租金相关理论概述
5.1.2 经济租金视角下的价格竞争行为概念模型
5.2 垄断租金与中国移动通信业的价格竞争行为
5.2.1 垄断租金影响价格竞争行为的理论框架
5.2.2 垄断租金影响价格竞争行为的经验证据
5.3 熊彼特租金与中国移动通信业的价格竞争行为
5.3.1 熊彼特租金促进价格下降的微观解释
5.3.2 熊彼特租金对价格竞争行为的影响及经验证据
本章小结
第6章 转移成本、产品差异化与中国移动通信业价格竞争行为
6.1 转移成本视角下的中国移动通信业消费者行为实证分析
6.1.1 转移成本视角下中国移动通信业消费者行为分析的研究方法
6.1.2 数据处理及实证分析结果
6.2 转移成本与中国移动通信业价格竞争行为
6.2.1 转移成本对价格竞争行为的促进效应
6.2.2 转移成本对价格竞争行为的抑制效应
6.3 产品差异化与价格竞争行为
6.3.1 基于产品质量差异的中国移动通信业双寡头竞争模型
6.3.2 中国移动通信业双寡头价格竞争行为模型分析
本章小结
第7章 中国移动通信业价格竞争行为、市场结构及其市场绩效
7.1 中国移动通信业的市场结构分析
7.2 价格竞争行为与市场结构的实证分析
7.2.1 定量分析方法的选择与数据来源
7.2.2 实证结果分析
7.3 价格竞争行为与市场绩效
7.3.1 中国移动通信业的市场绩效分析
7.3.2 价格竞争行为与市场绩效的关系分析
本章小结
第8章 中国移动通信业超价格竞争阶段的差异化服务创新
8.1 中国移动通信业超价格竞争阶段的价格竞争演化均衡
8.1.1 价格竞争演化均衡的理论分析
8.1.2 中国移动通信业价格竞争行为均衡演化的经验证据
8.2 中国移动通信市场的差异化服务创新竞争
8.2.1 差异化服务创新竞争:中国移动通信市场竞争的主导模式
8.2.2 价格竞争行为的相机抉择
本章小结
第9章 基本结论与对策建议
9.1 基本结论
9.2 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后记
从实操应用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提供了一套极具操作性的分析工具箱。它不仅仅停留在对现象的描述和对历史的回顾,更重要的是,它前瞻性地指出了未来几年市场可能出现的结构性变化和潜在的风险点。书中关于“动态定价模型”的章节,详细剖析了在不同监管环境和技术成熟度下,企业应该如何调整其竞争策略,那些具体的案例分析简直就是一份现成的商业案例研究报告。我已将书中提到的几个关键评估指标记录下来,准备在日常的工作复盘中进行对照和检验。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解答了“过去怎样”,更重要的是,它为我们思考“未来该怎么做”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石和实用的方法论指导,具有很高的工具属性和前瞻指导意义。
评分阅读完这本书的第一部分,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对于历史脉络梳理的精准和洞察力。他没有简单地罗列时间线,而是极其巧妙地将中国通信业从萌芽到如今的各个发展阶段,与宏观的经济政策、技术迭代的节点紧密地结合起来。那种“大历史观”的叙事手法,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技术发展史,变得跌宕起伏,充满了戏剧张力。特别是对于早期市场格局的形成过程的描绘,简直像是一部微缩的商业史诗,将各方利益主体之间的博弈描绘得淋漓尽致。这种宏大叙事的能力,让我对整个行业的演变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远超出了我对一般行业报告的期待。它不仅仅是在讲述“发生了什么”,更在解释“为什么会这样发生”,这种因果关系的挖掘,是这本书最具价值的部分之一。作者的笔触老辣,对关键历史转折点的判断犀利而独到。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又不失现代感的封面配色,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注意力。初翻开扉页,那种纸张的触感和油墨散发出的淡淡清香,让人立刻有了沉浸其中的期待感。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排版上的用心,大段的文字中间穿插着清晰的图表和清晰的引文标注,使得阅读体验非常流畅,即便是面对一些较为复杂的理论模型时,也不会感到视觉上的疲劳。整个阅读过程就像是在探索一个精心构建的迷宫,每走一步都有明确的指引,让人很容易就能跟随作者的思路深入到核心议题中去。而且,作者似乎很懂得如何平衡学术的严谨性和可读性,专业术语的解释恰到好处,既保证了学术的深度,又没有让非专业背景的读者望而却步。这本书的物理实体本身,就散发着一种“值得珍藏”的气场,那种厚重感和精心的制作,让人感觉物超所值。我甚至会时不时地摩挲一下书脊,感受这种阅读的仪式感。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非常具有个人特色,读起来有一种强烈的“对话感”,仿佛作者是一位经验极其丰富的行业前辈,正坐在你对面,用他沙哑而充满智慧的声音向你娓娓道来。他的语言中有一种罕见的克制和幽默感,在严肃的分析中偶尔会闪现出对行业怪象的精准调侃,让我在捧腹之余,也深刻体会到作者对现实的无奈与批判。这种既保持专业性又不失人情味的表达方式,极大地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这种文风的运用,成功地避免了纯粹学术论著的疏离感,使得书中的理论不再是高悬于空中的概念,而是深深植根于鲜活的商业实践之中。我甚至能想象到作者在撰写这些段落时,眼中闪烁的光芒,那是对所研究对象复杂性的深刻理解和尊重。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其在方法论上的创新和跨学科的应用。我原以为这会是一本偏重于经济学或管理学视角的著作,但出乎意料的是,作者将社会学中的“制度理论”和心理学中的“决策偏误”等概念巧妙地引入了对行业行为的分析中。这种跨界融合,极大地拓宽了我们审视行业问题的维度。比如,书中对于“用户感知价值”如何影响市场定价策略的分析,就运用了非常细致的定量研究方法,数据处理的严谨性令人印象深刻。此外,作者在构建分析框架时,显得极其审慎和周到,每一个假设都经过了层层的逻辑论证,让人不得不信服。这种扎实的研究基础,让这本书摆脱了许多同类研究中常见的“观点先行”的窠臼,真正做到了以数据和理论为骨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