笃学至善-首都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术创新文库(贰零零九)

笃学至善-首都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术创新文库(贰零零九)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宁,于祖焕,张润杰 著
图书标签:
  • 首都师范大学
  • 研究生
  • 学术创新
  • 文库
  • 2009
  • 教育学
  • 学术研究
  • 论文集
  • 高等教育
  • 教学成果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广影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811192605
商品编码:29759701248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0-06-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笃学至善-首都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术创新文库(贰零零九)

定价:80.00元

售价:54.4元,便宜25.6元,折扣68

作者:陈宁,于祖焕,张润杰

出版社: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6-01

ISBN:978781119260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863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创新素质是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志,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根本任务。
首都师范大学一贯注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并积极为研究生搭建包括学术创新、实践创新在内的创新能力提升平台,以学术为核心,以全面发展为目标,努力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合格创新人才。
首都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术创新项目创立于2009年5月,旨在贯彻科学发展观,加强我校研究生学术创新意识和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在校研究生选择富有创新性、挑战性、前沿性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课题,产出高水平的学术论文、著作等科研成果。首届研究生学术创新专项确立了研究生学术创新基金支持项目329项。截止2010年5月,经研究生工作部及各院系严格评审,329项支持项目全部结题,并有60项成果被评为“首届研究生学术创新项目成果”。实践证明,研究生学术创新项目的设立,为研究生投身科学研究提供了保障,调动了研究生进行科研工作积极性,激励了研究生开拓创新的信心,提高了研究生学术成果的质量,在校园里营造了浓厚的学术氛围。成功申报研究生学术创新项目已经成为首都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术成就的重要标志。
本书将首届首都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术创新项目成果论文汇集成册,展示首都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术创新阶段性成果,推动学术成果的深入交流。本书编辑时间的仓促、不足和舛误在所难免,敬请专家、同仁和读者不吝赐教。

目录

文科
 “后革命”视域下的新世纪革命叙事
 “美术视野中的鲁迅”研究述评——以鲁迅对中国传统美术的接受为主
 李东阳文章观研究
 《尔雅》同源词初探——黄侃《尔雅音训》同源词研究
 周履靖及其《赋海补遗》研究
 美国第三次三K党运动的大众传媒方略
 清代京官团拜活动研究
 唐代弘文、崇文两馆设置考辨
 萨满教的复合形态与萨满式文明——以中国东北部索伦鄂温克族萨满信仰为例
 劳动报酬与社会保障的互动机理研究
 中国近代报刊舆论主权的重建
 从政治系统论角度看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冲突应对机制
 贫困中学生人际信任关系不良及辅导策略浅析
 内隐工作记忆的ERPs研究
 初中生反应性一主动性攻击问卷的修订
 中小学教师领导研究
 整合资源,开展公益活动——校外教育公益性活动的社会学研究
 音色旋律的发展与变异——一“踏板旋律”研究
 从朱世瑞两部近作看其管弦乐创作的民族特点
 美术批评融入初中美术欣赏教学的策略
 语言的认知特性在俄语语法中的体现
 目的论指导下的文学翻译的可行性研究
 回顾与展望——我国英语测试学领域的10年研究
 中国大学生英语朗读中功能词的语音实现形式
 小学德育实践新探索
……
理科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光影流转,思想激荡:中国电影百年回眸与未来展望》 内容概要: 本书深入剖析中国电影自诞生以来波澜壮阔的百年发展历程,聚焦其艺术演进、技术革新、产业变迁以及文化意涵的深刻嬗变。从早期胶片时代的黑白默片,到新中国成立后主旋律电影的兴盛,再到改革开放后商业大片的崛起与类型化探索,直至新世纪以来数字技术浪潮下的多元化表达与国际视野的拓展,本书力求勾勒出一幅全面而生动的中国电影发展全景图。 本书不仅关注电影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与时代印记,更深入探讨电影作为一种大众媒介,在不同历史时期如何反映社会现实、塑造集体记忆、传播主流意识形态,以及如何与观众的情感产生共鸣。作者将电影艺术置于宏大的社会历史语境中进行考察,分析电影产业结构的变化、观众群体的演进、以及电影美学理念的流变,揭示技术进步、市场力量、政策导向以及文化思潮对中国电影发展方向的深刻影响。 全书分为几个主要部分: 第一部分:薪火初燃,奠基时代(1905-1949) 电影的引入与早期探索: 追溯中国电影的萌芽,从外国影片的引进到早期国产影片的尝试。分析早期电影工作者在简陋条件下的创作热情与艰难探索,重点介绍早期电影的题材选择、表现手法以及对西方电影的借鉴。 东北电影的崛起与民族电影的先声: 探讨“东北电影”在早期中国电影史上的重要地位,分析其商业运作模式与艺术探索,以及如何孕育了中国电影的早期明星与创作力量。 抗日救亡与战时电影: 审视抗日战争时期电影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与宣传功能,分析这一时期涌现出的具有家国情怀的影片,以及电影在鼓舞民心、凝聚民族力量方面所发挥的作用。 国统区的电影创作与审查制度: 考察国民党统治时期电影的生产与传播状况,分析当时电影的审查制度对创作的限制与影响,以及部分进步电影人的抗争与坚持。 第二部分:红色经典,主流叙事(1949-1976) 新中国电影的开启与国家意志的体现: 梳理新中国成立后电影事业的重建与发展,分析电影如何成为国家意识形态宣传的重要工具,以及如何服务于政治和社会建设。 “十七年”电影的成就与局限: 详细考察1949年至1966年间中国电影的艺术特点与创作方向,重点分析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类型片的探索(如革命历史片、农村题材片、儿童片等),以及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经典影片。同时,也反思这一时期创作中存在的模式化、概念化以及对西方电影的批判性隔离。 特殊时期电影的创作与特点: 探讨“文化大革命”时期电影的特殊状况,分析其“工农兵”题材的集中体现、高度政治化的叙事以及艺术上的简化与单一化。 第三部分:百花齐放,市场涌动(1977-2000) 改革开放的春风与电影的复苏: 剖析改革开放对中国电影带来的巨大冲击与机遇,分析电影创作在思想解放、题材拓展、艺术手法上的新变化。 “第五代”导演的崛起与艺术革新: 聚焦“第五代”导演群体,深入分析其电影美学上的突破,如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对民族记忆的反思、对视觉语言的探索,以及对个体命运的关注。重点解读《黄土地》、《霸王别姬》、《活着》等代表性作品。 “第六代”导演的出现与都市叙事: 探讨“第六代”导演在世纪之交的出现,分析其对都市生活、青年亚文化、个体生存状态的关注,以及在艺术表达上的实验性与个性化。 商业电影的兴起与类型片探索: 考察改革开放后中国电影市场化进程的加速,分析商业电影的类型化发展,如警匪片、武侠片、喜剧片等,以及它们对观众接受习惯的影响。 电影产业的改革与挑战: 探讨电影体制改革带来的影响,如制片厂的转企改制、市场竞争的加剧、以及盗版等问题对产业发展的挑战。 第四部分:数字浪潮,全球视野(2001至今) 数字技术与电影生产的革命: 深入分析数字电影技术(数字摄影、数字剪辑、数字特效等)在中国电影制作中的普及与应用,及其对电影拍摄效率、视觉效果、成本控制等方面的深远影响。 中国电影的“类型化”与“工业化”之路: 探讨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在类型片创作和电影工业化建设上的努力与成果,分析“大片时代”的到来,以及《英雄》、《夜宴》、《无间道》、《疯狂的石头》等影片的探索。 市场经济下的电影创作生态: 分析资本运作、市场营销、影院扩张等对电影创作的重塑,以及电影市场分级与观众需求的多元化。 电影的叙事转向与文化反思: 关注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在叙事上的多元化,如对历史、现实、情感、身份的深入挖掘,以及电影作为文化载体在传播中国故事、构建民族认同方面的作用。 中国电影的国际化与全球传播: 探讨中国电影在国际影展、国际市场上的表现,分析中国电影如何走向世界,以及如何在全球文化交流中发挥作用。同时,也审视中国电影在国际传播中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网络时代与流媒体的影响: 关注互联网、流媒体平台(如爱奇艺、腾讯视频、优酷等)对电影观众观看习惯、电影内容生产、电影发行模式的深刻改变。探讨短视频、网络电影等新兴业态的发展。 未来的展望与思考: 基于对百年历史的回顾与对当下现状的分析,本书将对中国电影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包括技术创新、艺术表达、市场格局、文化担当等方面,并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思考。 理论视角与研究方法: 本书将运用多种理论视角,包括但不限于: 马克思主义电影理论: 关注电影的意识形态功能、社会反映作用及其与生产关系、阶级斗争的关联。 形式主义美学: 分析电影的视觉语言、叙事结构、镜头运用、蒙太奇技巧等艺术形式要素。 接受美学与读者反应理论: 探讨观众在电影解读过程中的作用,以及电影如何影响与塑造观众的文化心理。 文化研究理论: 将电影视为一种重要的文化文本,分析其在社会文化建构、身份认同、亚文化传播等方面的作用。 产业经济学分析: 关注电影产业的结构、运作模式、市场规律及其与政策、资本、技术的互动。 历史学方法: 将电影置于具体的历史情境中,考察其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思潮的互动关系。 本书特色: 历史的连续性与阶段性: 既关注中国电影发展的总体脉络,又深入剖析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与转折。 艺术与社会互证: 将电影的艺术创新与社会历史变迁紧密结合,揭示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 理论深度与实践广度: 融合多种理论视角,同时兼顾对大量经典及代表性影片的深入分析。 批判性反思: 在肯定成就的同时,也对中国电影发展中的问题与局限进行客观的批判性审视。 前瞻性思考: 关注新兴技术和产业趋势,为中国电影的未来发展提供启示。 本书适合电影史研究者、电影学专业学生、电影从业者以及对中国电影发展史感兴趣的广大读者阅读,旨在为理解中国电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富有洞察力的视角。

用户评价

评分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本书带给我的影响,那或许是“扎实”。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许多看似光鲜的成果往往经不起推敲,但这本书的内容却展现出令人信服的“硬核”基础。每一个论据的支撑,都似乎经过了反复的交叉验证和严密的论证,看不到任何浮夸的辞藻或空泛的口号。这种脚踏实地的研究精神,对于一个正在学习和探索的年轻人来说,是最好的榜样。它教会了我,无论研究方向如何高远,最终都要回归到最基本、最核心的数据和逻辑上来。我甚至会花时间去查阅那些被引用的原始文献,结果发现,书中的转述和分析都是极为精准和负责任的。这种对学术诚信和研究深度的坚持,使得这本书拥有了超越时效性的价值,它不是一本只能在某一年份被提及的作品,而是一部可以作为长期参考基石的宝典。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确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厚重的质感和简约的封面设计,一下子就抓住了眼球。我本来是抱着随便翻翻的心态,结果一上手就被这种沉稳大气的风格所吸引。拿到手里,感觉就像是捧着一块精心雕琢的玉石,每一处细节都透露着出版方的用心。封面上的字体选择也很有考究,既不失学术的庄重,又带着一丝现代的简洁,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里面究竟蕴含了多少真知灼见。这种视觉上的享受,在如今这个充斥着快餐式阅读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它不像那些花里胡哨的畅销书,而是用一种不动声色的方式,向读者宣告着自己内涵的深度与广度。可以说,光是把它放在书架上,都成了一种低调的品味展示。我甚至会花时间去摩挲一下封面的纹理,感受那种纸张与油墨混合后特有的气息,这已经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这种仪式感,无疑为接下来的阅读体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让人对内容本身也充满了更高的期待。

评分

从整体的编辑质量和学术规范性来看,这本书无疑树立了一个极高的标杆。内页的参考文献格式统一规范,索引的编排详尽而清晰,任何想追溯特定信息点的读者,都能迅速定位。这体现了出版方和编纂者对于学术规范的极致追求。很多学术著作在细节处理上容易疏忽,导致阅读体验大打折扣,但这本书几乎没有这样的瑕疵。它仿佛是一件经过精密仪器校准过的产品,每一个齿轮都咬合得天衣无缝。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让读者在阅读时,可以完全专注于思想的交流,而不用被格式错误或排版混乱所干扰。说实话,现在市场上能看到这样一本在“面子”和“里子”上都做到了极致的文集,实在让人感到欣慰,它代表了国内特定领域研究成果的一次高质量集中展示。

评分

阅读过程中的体验感,是检验一本学术性书籍质量的关键。我发现这本书的排版布局极为合理,字里行间留有的呼吸空间恰到好处,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的疲劳感明显减轻。而且,书中的章节划分逻辑性极强,每一个论点之间的过渡都处理得非常自然流畅,仿佛作者在跟你进行一场精心设计的思想漫步。虽然内容涉及的是严肃的学术研究,但作者在叙述过程中所展现出的那种清晰的思路和严谨的逻辑,使得原本可能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也变得易于理解和消化。我特别欣赏它在处理复杂理论时的那种层层递进的解析方式,就像是剥开洋葱一样,每深入一层,都能看到更核心的结构。这种阅读上的“舒适度”,对于需要深度钻研的读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加分项。它不是那种让你硬着头皮去啃读的“天书”,而是鼓励你沉浸其中,主动去探索和思考的良师益友。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最深切感受,在于其思想的“穿透力”和“前瞻性”。在翻阅的过程中,我能明显感觉到作者团队并非只是对既有理论的简单复述或整合,而是真正站在了学术前沿,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与预判。有些观点犀利独到,甚至在当时的环境下显得有些“离经叛道”,但随着我对相关领域了解的加深,我越来越确信这些正是未来研究的关键突破口。它成功地拓宽了我看待问题的视野,让我意识到,真正的学术创新,往往诞生于对既有框架的勇敢质疑和大胆假设。这种能让人在阅读后立刻产生“醍醐灌顶”之感的震撼体验,是极为罕见的。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思维模式的重塑,让人在合上书本后,依然能感受到思维的火花在脑海中不断碰撞,促使我必须重新审视自己过去的一些既定认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