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笃学至善-首都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术创新文库(贰零零九)
定价:80.00元
售价:54.4元,便宜25.6元,折扣68
作者:陈宁,于祖焕,张润杰
出版社: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6-01
ISBN:978781119260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863kg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创新素质是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志,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根本任务。
首都师范大学一贯注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并积极为研究生搭建包括学术创新、实践创新在内的创新能力提升平台,以学术为核心,以全面发展为目标,努力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合格创新人才。
首都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术创新项目创立于2009年5月,旨在贯彻科学发展观,加强我校研究生学术创新意识和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在校研究生选择富有创新性、挑战性、前沿性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课题,产出高水平的学术论文、著作等科研成果。首届研究生学术创新专项确立了研究生学术创新基金支持项目329项。截止2010年5月,经研究生工作部及各院系严格评审,329项支持项目全部结题,并有60项成果被评为“首届研究生学术创新项目成果”。实践证明,研究生学术创新项目的设立,为研究生投身科学研究提供了保障,调动了研究生进行科研工作积极性,激励了研究生开拓创新的信心,提高了研究生学术成果的质量,在校园里营造了浓厚的学术氛围。成功申报研究生学术创新项目已经成为首都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术成就的重要标志。
本书将首届首都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术创新项目成果论文汇集成册,展示首都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术创新阶段性成果,推动学术成果的深入交流。本书编辑时间的仓促、不足和舛误在所难免,敬请专家、同仁和读者不吝赐教。
文科
“后革命”视域下的新世纪革命叙事
“美术视野中的鲁迅”研究述评——以鲁迅对中国传统美术的接受为主
李东阳文章观研究
《尔雅》同源词初探——黄侃《尔雅音训》同源词研究
周履靖及其《赋海补遗》研究
美国第三次三K党运动的大众传媒方略
清代京官团拜活动研究
唐代弘文、崇文两馆设置考辨
萨满教的复合形态与萨满式文明——以中国东北部索伦鄂温克族萨满信仰为例
劳动报酬与社会保障的互动机理研究
中国近代报刊舆论主权的重建
从政治系统论角度看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冲突应对机制
贫困中学生人际信任关系不良及辅导策略浅析
内隐工作记忆的ERPs研究
初中生反应性一主动性攻击问卷的修订
中小学教师领导研究
整合资源,开展公益活动——校外教育公益性活动的社会学研究
音色旋律的发展与变异——一“踏板旋律”研究
从朱世瑞两部近作看其管弦乐创作的民族特点
美术批评融入初中美术欣赏教学的策略
语言的认知特性在俄语语法中的体现
目的论指导下的文学翻译的可行性研究
回顾与展望——我国英语测试学领域的10年研究
中国大学生英语朗读中功能词的语音实现形式
小学德育实践新探索
……
理科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本书带给我的影响,那或许是“扎实”。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许多看似光鲜的成果往往经不起推敲,但这本书的内容却展现出令人信服的“硬核”基础。每一个论据的支撑,都似乎经过了反复的交叉验证和严密的论证,看不到任何浮夸的辞藻或空泛的口号。这种脚踏实地的研究精神,对于一个正在学习和探索的年轻人来说,是最好的榜样。它教会了我,无论研究方向如何高远,最终都要回归到最基本、最核心的数据和逻辑上来。我甚至会花时间去查阅那些被引用的原始文献,结果发现,书中的转述和分析都是极为精准和负责任的。这种对学术诚信和研究深度的坚持,使得这本书拥有了超越时效性的价值,它不是一本只能在某一年份被提及的作品,而是一部可以作为长期参考基石的宝典。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确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厚重的质感和简约的封面设计,一下子就抓住了眼球。我本来是抱着随便翻翻的心态,结果一上手就被这种沉稳大气的风格所吸引。拿到手里,感觉就像是捧着一块精心雕琢的玉石,每一处细节都透露着出版方的用心。封面上的字体选择也很有考究,既不失学术的庄重,又带着一丝现代的简洁,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里面究竟蕴含了多少真知灼见。这种视觉上的享受,在如今这个充斥着快餐式阅读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它不像那些花里胡哨的畅销书,而是用一种不动声色的方式,向读者宣告着自己内涵的深度与广度。可以说,光是把它放在书架上,都成了一种低调的品味展示。我甚至会花时间去摩挲一下封面的纹理,感受那种纸张与油墨混合后特有的气息,这已经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这种仪式感,无疑为接下来的阅读体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让人对内容本身也充满了更高的期待。
评分从整体的编辑质量和学术规范性来看,这本书无疑树立了一个极高的标杆。内页的参考文献格式统一规范,索引的编排详尽而清晰,任何想追溯特定信息点的读者,都能迅速定位。这体现了出版方和编纂者对于学术规范的极致追求。很多学术著作在细节处理上容易疏忽,导致阅读体验大打折扣,但这本书几乎没有这样的瑕疵。它仿佛是一件经过精密仪器校准过的产品,每一个齿轮都咬合得天衣无缝。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让读者在阅读时,可以完全专注于思想的交流,而不用被格式错误或排版混乱所干扰。说实话,现在市场上能看到这样一本在“面子”和“里子”上都做到了极致的文集,实在让人感到欣慰,它代表了国内特定领域研究成果的一次高质量集中展示。
评分阅读过程中的体验感,是检验一本学术性书籍质量的关键。我发现这本书的排版布局极为合理,字里行间留有的呼吸空间恰到好处,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的疲劳感明显减轻。而且,书中的章节划分逻辑性极强,每一个论点之间的过渡都处理得非常自然流畅,仿佛作者在跟你进行一场精心设计的思想漫步。虽然内容涉及的是严肃的学术研究,但作者在叙述过程中所展现出的那种清晰的思路和严谨的逻辑,使得原本可能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也变得易于理解和消化。我特别欣赏它在处理复杂理论时的那种层层递进的解析方式,就像是剥开洋葱一样,每深入一层,都能看到更核心的结构。这种阅读上的“舒适度”,对于需要深度钻研的读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加分项。它不是那种让你硬着头皮去啃读的“天书”,而是鼓励你沉浸其中,主动去探索和思考的良师益友。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最深切感受,在于其思想的“穿透力”和“前瞻性”。在翻阅的过程中,我能明显感觉到作者团队并非只是对既有理论的简单复述或整合,而是真正站在了学术前沿,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与预判。有些观点犀利独到,甚至在当时的环境下显得有些“离经叛道”,但随着我对相关领域了解的加深,我越来越确信这些正是未来研究的关键突破口。它成功地拓宽了我看待问题的视野,让我意识到,真正的学术创新,往往诞生于对既有框架的勇敢质疑和大胆假设。这种能让人在阅读后立刻产生“醍醐灌顶”之感的震撼体验,是极为罕见的。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思维模式的重塑,让人在合上书本后,依然能感受到思维的火花在脑海中不断碰撞,促使我必须重新审视自己过去的一些既定认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