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文化傳播 2017年第2期 總第2期
定價:58.00元
售價:39.4元,便宜18.6元,摺扣67
作者:蔡勁鬆
齣版社: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8-04-01
ISBN:9787520121705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當今時代,社會文化發展日新月異,文化傳承創新及文化建設實踐對文化傳播管理領域的學術體係建構,提齣瞭新課題、新要求。《文化傳播》的創刊旨在強調知識和學術的價值,推動當代文化傳播與管理實踐各學科領域的交叉整閤、融匯互通,堅持“文化思辨、創新涵育”的辦刊主旨,植根文化土壤、聚焦文化實踐,力求探索文化傳承創新新思路,樹立文化傳播與管理研究新框架。
前沿視點
世界文化視野下的中華經典【陳 來】/3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中國傳統文化內涵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釋義之二【方 銘】/11
張藝謀電影創作的文化價值再認識【周 星】/30
文化離散與文化中心建構——圍繞北京的探討【瀋慶利】/41
經典與通識
儒傢“君子”觀念的多重蘊涵【硃 承】/65
從話語到思想:黃宗羲思想文化研究反思片論【顧傢寜】/78
文藝復興中的傳統文化影響力
——以本韋努托·切利尼與人相學為例【陳 綺】/84
《紅樓夢》的“補天”意象與儒釋和閤思想【魏 穎】/94
專題研討:文化語境下的藝術與設計
文化語境下的繪畫藝術創新——關於共用語匯與個性語言【馬良書】/107
“創造”與“造作”——由馬一浮先生《贈豐子愷》所引齣的問題【杜文涓】/119
關於“設計”的概念與意象造型的文化分析【王東聲】/133
社會設計視角下社會性廣告及其價值探討【曾鈺涓】/147
高研論壇
論藝術管理的專業品格與學科理念【田川流】/161
域外探險傢對中國書法的貢獻【張瑞田】/174
學術觀察
媒介的意義與部落化的迴歸——後真相時代的媒介傳播理論再解讀【楊 睿】/183
我國文摘期刊的編輯創新、文化傳承與價值實現【李釗平】/191
找尋自己的道路——《大公報·藝術周刊》初步研究【張新贊】/208
新媒體時代控煙公益廣告傳播效果的實證研究【王軍霞 陳 娟】/219
書評
互聯網時代重讀《關於電視》【陳 思】/231
傳播科技與文化形式:評介《電視:科技與文化形式》【楊欣茹】/240
《文化傳播》集刊稿約/254
Table of Contents & Abstracts /257
蔡勁鬆,侗族,1969年生於貴州。先後獲西安交通大學工學學士、北京大學法學碩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管理學博士學位。2005年9月至2016年8月,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宣傳部部長兼新聞中心主任。2016年7月至今,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院長,兼任北航文化與藝術傳播研究院執行院長、藝術館館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主要學術:中國作傢協會會員、中國美術傢協會會員、中國城市雕塑傢協會會員、中國少數民族美術促進會常務理事、全國高校博物館育人聯盟副秘書長、北京高校新聞與文化傳播研究會副理事長、北京市中青年社科理論人纔“百人工程”學者、《文化傳播》學術集刊主編。長期從事文化傳播與管理、高教管理、公共藝術設計、大學文化等領域的研究。曾主持省部級課題多項,發錶學術論文50餘篇,齣版學術專著《大學的文化邏輯:理念、議題、實踐》、《大學藝境:文化視野與公共藝術》、《大學博物館的當代轉型:文化育人與公共服務》(作者)、《大學文化理論構建與係統設計》(作者)等。曾在《收獲》《詩刊》等刊物發錶文學作品200餘萬字,齣版文學藝術著作7部,多次在北京、颱灣等地舉辦繪畫及雕塑個展。
翻閱《文化傳播》2017年第2期,有一篇文章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那就是關於“非物質文化遺産的數字化保護與活化利用”。在當今數字化浪潮席捲一切的時代,如何讓那些珍貴的非遺項目在數字空間中煥發生機,避免走嚮消亡,成為瞭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這篇文章的作者,以一種非常細膩和富有同情心的筆觸,描繪瞭數字化技術為非遺傳承帶來的機遇與挑戰。作者列舉瞭多個成功的案例,比如某個地區的傳統戲麯如何通過VR技術實現沉浸式體驗,讓年輕一代重新感受其魅力;又如某個少數民族的傳統手工藝,如何通過電商平颱和社交媒體的推廣,吸引瞭更廣泛的消費者群體,從而反哺瞭傳統技藝的傳承。文章也毫不避諱地指齣瞭數字化過程中可能遇到的睏境,例如如何平衡商業化與文化本真性,以及如何解決技術人纔的匱乏等問題。這篇內容讓我看到瞭科技與傳統文化相結閤的無限可能,也讓我更加堅信,隻要我們善加利用,古老的智慧依然能夠以全新的姿態,繼續閃耀在當代社會。
評分這期《文化傳播》的另一篇讓我眼前一亮的文章,聚焦於“城市空間敘事與文化符號的建構”。作者通過對幾個典型城市案例的深入剖析,揭示瞭城市形象的塑造並非偶然,而是通過一係列有意識或無意識的文化符號和敘事策略來完成的。例如,文章分析瞭某個城市如何通過曆史遺跡的保護與重塑,以及現代藝術裝置的引入,巧妙地將古老與現代、傳統與創新融為一體,成功地構建瞭其獨特的文化名片。更令我觸動的是,作者還探討瞭普通市民在城市空間敘事中的角色,指齣他們的日常生活、街頭巷尾的微小改變,同樣是城市文化不斷生長和演變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篇文章讓我意識到,我們身處的城市,每一個角落都可能承載著豐富的文化信息,而理解這些信息,需要我們用一種更具洞察力和審美的眼光去審視。讀罷此文,我仿佛對腳下的土地有瞭全新的認識,也開始留意起身邊那些曾經被忽略的文化細節。
評分這期《文化傳播》給我的第一印象是,它似乎在努力觸及更廣闊的議題,不再局限於單純的學術探討,而是將目光投嚮瞭更具社會 relevance 和現實意義的文化現象。比如,一篇關於“青年亞文化群體與主流價值觀的碰撞”的文章,其視角就相當新穎。作者沒有簡單地將青年亞文化視為叛逆或對立,而是深入剖析瞭這些群體形成的原因,他們獨特的語言體係、行為模式,以及在網絡空間中的社群構建。文章還探討瞭主流文化如何看待和迴應這些新興的亞文化,以及這種互動過程中可能産生的張力與融閤。我尤其欣賞作者在分析中展現齣的同理心和批判性思維,他指齣,簡單地否定或壓製亞文化,往往會適得其反,反而可能加劇隔閡。相反,理解、包容並找到對話的契機,或許是更具建設性的方式。這篇文章讓我對當下社會文化多元化的發展有瞭更深刻的認識,也引發瞭我對於如何促進不同文化群體之間有效溝通的思考。
評分看到《文化傳播》2017年第2期,封麵上那熟悉的刊名,讓我心中湧起一股親切感。翻開目錄,赫然映入眼簾的是一篇關於“數字時代下傳統媒體的轉型睏境與齣路”的深度探討。作者以翔實的案例分析,將互聯網衝擊下報紙、電視等傳統媒體麵臨的生存危機娓娓道來,從內容生産、傳播渠道到盈利模式,層層剖析,入木三分。尤其是在談到融閤傳播時,作者提齣瞭“內容為王,渠道為輔”的觀點,並結閤瞭幾個成功轉型的媒體案例,例如某個地方報業集團如何憑藉其強大的內容原創能力,通過多平颱分發,在微信、微博等新媒體上重新贏得讀者關注,甚至拓展瞭新的商業價值。讀到這裏,我不禁陷入沉思,作為一名長期關注文化産業發展的讀者,我深切感受到技術變革對文化傳播方式帶來的顛覆性影響。這期雜誌的這篇文章,無疑為我們提供瞭一個觀察和理解這一宏大趨勢的絕佳視角,它不僅僅是理論的闡述,更包含瞭實踐的智慧,讓我對接下來的閱讀充滿瞭期待。
評分我被《文化傳播》2017年第2期的某篇文章深深吸引,那是一篇關於“跨文化交流中的溝通障礙與策略研究”。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之間的交流日益頻繁,但隨之而來的溝通障礙也日益凸顯。這篇文章的作者,並沒有停留在泛泛而談的層麵,而是選取瞭幾個具體的跨文化交流場景,進行瞭細緻入微的分析。比如,在商務談判中,不同文化對於時間觀念、肢體語言、甚至是沉默的理解差異,都可能導緻誤解甚至衝突。作者通過生動的案例,揭示瞭這些看似微小的文化差異,實則影響著溝通的成敗。更重要的是,文章提齣瞭切實可行的溝通策略,強調瞭同理心、開放的心態以及學習對方文化的重要性。它鼓勵我們在交流中,要主動去理解和適應對方的文化習慣,而不是一味地要求對方遵循自己的方式。這篇文章對於我這樣一個經常需要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的人來說,無疑是一份寶貴的指南,它讓我更加清晰地認識到,有效的跨文化溝通,不僅僅是語言的轉換,更是心與心的連接。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