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前必读】:
本店销售的书籍品相可能因为存放时间长短关系会有成色不等,请放心选购。
付款后,不缺货的情况下,48小时内发货,如有缺货的情况下,我们会及时在聊天窗口给您留言告知。
发货地北京,一般情况下发货后同城次日可以到达,省外具体以快递公司运输为准。
望每位读者在收货的时候要验货,有什么意外可以拒签,这是对您们权益的保护。
注意:节假日全体放假,请自助下单;如需帮助请及时与我们联系。祝您购物愉快!商家热线:010-57272736
基本信息
书名:硅集成电路工艺基础(第二版)
定价:52.00元
作者:关旭东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4-01
ISBN:978730124109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硅集成电路工艺基础(第二版)》非常值得推荐。
内容提要
《硅集成电路工艺基础(第2版21世纪微电子学专业规划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五*规划教材)》系统地讲述了硅集成电路制造的基础工艺,重点放在工艺物理基础和基本原理上。全书共十一章,其中章简单地讲述了硅的晶体结构和非晶体结构及其特点,第二章到第九章分别讲述了硅集成电路制造中的基本单项工艺,包括氧化、扩散、离子注入、物理气相淀积、化学气相淀积、外延、光刻与刻蚀、金属化与多层互连,后两章分别讲述的是工艺集成和薄膜晶体管的制装工艺。
《硅集成电路工艺基础(第2版21世纪微电子学专业规划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五*规划教材)》可作为高等学校微电子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或参考书,也可供从事集成电路制造的工艺技术人员阅读。
目录
章 硅晶体和非晶体
1.1 硅的晶体结构
1.1.l 晶胞
1.1.2 原子密度
1.1.3 共价四面体
1.1.4 晶体内部的空隙
1.2 晶向、晶面和堆积模型
1.2.1 晶向
1.2.2 晶面
1.2.3 堆积模型
1.2.4 双层密排面
1.3 硅晶体中的缺陷
1.3.1 点缺陷
1.3.2 线缺陷
1.3.3 面缺陷
1.3.4 体缺陷
1.4 硅中的杂质
1.5 杂质在硅晶体中的溶解度
1.6 非晶硅结构和特性
1.6.1 非晶硅的结构
1.6.2 非晶网络模型
1.6.3 非晶态半导体的制备方法.
1.6.4 非晶硅半导体中的缺陷
1.6.5 氢化非晶硅
1.6.6 非晶硅半导体中的掺杂效应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氧化
2.1 SiO2的结构及性质
2.1.1 结构
2.1.2 SiO2的主要性质
2.2 SiO2的掩蔽作用
2.2.1 杂质在SiO2中的存在形式
2.2.2 杂质在SiO2中的扩散系数
2.2.3 掩蔽层厚度的确定
2.3 硅的热氧化生长动力学
2.3.1 硅的热氧化
2.3.2 热氧化生长动力学
2.3.3 热氧化SiO2生长速率
2.4 决定氧化速率常数和影响氧化速率的各种因素
2.4.1 决定氧化速率常数的各种因素
2.4.2 影响氧化速率的其他因素
2.5 热氧化过程中的杂质再分布
2.5.1 杂质的再分布
2.5.2 再分布对硅表面杂质浓度的影响
2.6 初始氧化及薄氧化层的制备
2.6.1 快速初始氧化阶段
2.6.2 薄氧化层的制备
2.7 Si-SiO2界面特性
2.7.1 可动离子电荷Qm
2.7.2 界面陷阱(捕获)电荷Qit
2.7.3 SiO2中固定正电荷Qf
2.7.4 氧化层陷阱电荷Qot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扩散
3.1 杂质扩散机制
3.1.1 间隙式扩散
3.1.2 替位式扩散
3.2 扩散系数与扩散方程
3.2.1 菲克定律
3.2.2 扩散系数
3.2.3 菲克第二定律(扩散方程)
3.3 扩散杂质的分布
3.3.1 恒定表面源扩散
3.3.2 有限表面源扩散
第四章 离子注入
第五章 物理气相淀积
第六章 化学气相淀积
第七章 外延
第八章 光刻工艺
第九章 金属化与多层互联
第十章 工艺集成
第十一章 薄膜晶体管制造工艺
附录
作者介绍
关旭东,北京大学信息学院微电子系 职称:教授 研究方向:硅集成电路的设计和规划 主要作品:硅集成电路工艺基础。
文摘
序言
这本关于集成电路工艺基础的书籍,它的价值远超出了预期的“基础”范畴。它更像是一部凝练了数十年行业经验的宝典。我过去阅读的很多参考资料,要么过于侧重电路设计,对底层物理过程一带而过;要么就是纯粹的材料学著作,缺乏工程实现的视角。这本书巧妙地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它不仅讲解了为什么要做这些工艺(比如为什么需要高精度掺杂),更重要的是,它详细阐述了如何实现这些工艺,以及在实际生产中会遇到哪些挑战和权衡。举例来说,在描述CMP(化学机械抛光)环节时,作者没有停留在“磨平”的表面描述,而是深入探讨了磨料的选择、压力控制对表面粗糙度的影响,以及这如何直接关联到下一层金属布线的可靠性。这种自上而下、层层递进的讲解方式,让原本抽象的制造流程变得立体而有生命力。对于想进入半导体制造领域深耕的工程师或研究生来说,这绝对是案头常备的“武功秘籍”。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充分体现了作者对教学规律的深刻理解。它从最基础的硅晶圆准备开始,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地深入到更复杂的器件制造流程。对于一个跨学科的学习者而言,这种循序渐进的难度爬升设计至关重要。当你还沉浸在对氧化层生长原理的理解中时,下一章就已经自然而然地引导你进入到掺杂和离子注入的环节,两者之间的知识承接是如此平滑,让人感觉不到强烈的跳跃感。全书贯穿始终的是一种务实的工程精神,它不沉湎于理论的完美性,而是时刻关注实际生产中的良率和成本控制。比如,在讨论光刻胶的化学特性时,作者会提醒我们注意其热稳定性和清洗难度,这些都是决定最终产品能否大规模量产的细节。这本书真正做到了连接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的桥梁,对于任何希望在半导体制造领域建立扎实基础的读者来说,都是一份不可多得的财富。
评分坦率地说,我带着一丝怀疑的态度开始阅读这本书,因为市面上很多声称是“第二版”或“升级版”的技术书籍,往往只是微调了图表,核心内容陈旧。然而,这本《正版刚硅集成电路工艺基础》彻底颠覆了我的印象。它的内容更新度和前瞻性令人印象深刻。尤其是在介绍先进节点工艺时,无论是EUV光刻技术的最新进展,还是FinFET/GAA结构下的工艺挑战,都有着扎实的论述和清晰的预测。它没有回避半导体制造领域当前面临的瓶颈,反而将其作为探讨的重点,引导读者思考未来工艺演进的方向。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本书不仅是记录了“现在”,更是在展望“未来”。语言风格上,它保持了高度的客观性和严谨性,没有花哨的辞藻,一切都以数据和事实为支撑,这对于追求真理的技术人员来说,是最可信赖的品质。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我对半导体世界认知的一扇全新的大门。我之前对集成电路的理解仅停留在教科书上的基础概念,总觉得那些复杂的工艺流程遥不可及。然而,这本书用一种非常直观且深入浅出的方式,将“刚硅”这种核心材料的特性,如何一步步演化成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芯片,娓娓道来。作者的叙述逻辑极其严谨,从晶圆的制备到光刻、刻蚀、薄膜沉积,每一个关键步骤都配有详实的图解和深入的原理分析。我特别欣赏它在技术细节上的把控力,不会为了追求浅显而牺牲专业性,也不会因为专业而让人望而却步。读完前几章,我仿佛亲手参与了一次微观尺度的“炼丹”过程,对工程师们在超净环境中付出的巨大努力有了更深刻的敬意。这本书无疑是为那些想要真正弄懂芯片“心脏”是如何跳动起来的读者准备的,它提供的知识密度非常高,需要反复咀责才能完全吸收。
评分翻开这本书,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其清晰的排版和高质量的插图。在技术书籍中,视觉辅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极其出色。许多复杂的薄膜沉积或刻蚀的截面图,以往在其他文献中总是模糊不清,难以辨认。但在这里,每一个图例都清晰地标注了工艺参数和结构细节,使得读者可以毫不费力地在脑海中构建出三维的微观场景。我尤其欣赏作者在介绍不同工艺步骤时的对比分析。比如,在讨论湿法刻蚀和干法刻蚀的适用性时,它不仅列举了各自的优缺点,还结合了特定的材料体系和精度要求进行了场景化的说明。这种“讲故事”式的对比,极大地降低了信息处理的认知负荷。它仿佛是一位经验老到的师傅,在手把手地教你识别和区分不同的制造工具和方法,让学习过程变得既高效又充满乐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