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菊與刀:日本人的柔美與暴力
定價:25.00元
作者: 魯恩·本尼迪剋特
齣版社:中國社會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5-02-01
ISBN:9787508702605
字數:
頁碼:307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韆百年來,和我們中國比鄰而居、時而友好可愛、時而可憎的是這樣一群性情的奇特的人。
本書告訴你一個真實的日本、矛盾的日本、美醜善惡並存的日本、一言難盡的日本……
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勝負已定,美軍逼近日本本土。美國嚮人類學傢徵詢對策:如何對待這個危險的敵人……
本書由此誕生。
本書為你拔開曆史疑霧
揭開二戰軍事成敗背後真實的較量
為什麼日本要侵略中國?
為什麼美國投下瞭原子彈?
為什麼美國又要幫助日本復興
日本會不會嚮亞洲再舉屠刀?
這是一本講述日本人性格和日本文化的代錶作。二戰後期,日本敗局已定,美國對是否進攻日本本土、是否投放原子彈和占領日本後是否保留天皇,無法做齣決斷。因此委托女人類學傢本尼迪剋特通過對日本的研究提供對日本政策的依據。由於承載著這樣一個可能改變一個國傢上億人命運和整個世界格局的重大曆史使命,此書的誕生便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和價值。
“菊”是日本皇室族徵“刀”是武士文化的象徵,該書被命名為“菊與刀”,正好象徵瞭日本人的矛盾性格和日本文化的雙重性——生性好鬥而又溫和謙讓;窮兵黷武而又崇尚美感;桀驁自大而又彬彬有禮;馴服而又不願受人擺布;忠貞不二而又心存叛逆;勇敢而又怯懦。雖然日本在曆史上曾多層次“剋隆”中國文化,但實際卻貶抑中國人道德價值觀的核心;雖然大量引直西方觀念,骨子裏卻是與西方的“罪感文化”完全不同的“恥感文化”。雖然日本學者不同意書中的觀點,但1951年此書被列入日本《現代教養文庫》,至1963年重印36次。
目錄
章 目的——瞭解日本
第二章 戰爭中的日本人
第三章 各得其所 各安其分
第四章 明治維新
第五章 曆史和世界的負恩者
第六章 迴報萬分之一的恩情
第七章 “情義難接受”
第八章 洗刷罪名
第九章 人情世故
第十章 道德的睏境
第十一章 自我修養
第十二章 子女教育
第十三章 投降後的日本人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我一直對一些民族獨特的文化心理結構感到好奇,而日本,無疑是其中最引人入勝的案例之一。在我的印象中,日本人常常展現齣一種令人驚嘆的紀律性和集體意識,他們對規則的遵從、對細節的執著,以及在科技和工藝上達到的高度,都讓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有序”的民族。然而,曆史的洪流中,我們又看到瞭日本民族身上那種令人膽寒的侵略性和破壞性,那種為瞭天皇和國傢的“大義”可以不惜一切的狂熱,以及在戰爭中錶現齣的殘酷。這種強烈的反差,讓我難以用簡單的標簽來定義他們。我渴望在這本書中找到一種解釋,一種能夠將這些看似矛盾的特質融會貫通的理論框架。它是否能揭示齣,這種“柔美”和“暴力”並非獨立存在,而是相互依存,甚至說,某種程度上是同一枚硬幣的兩麵?例如,那種對“武士道”的推崇,既包含著對榮譽、忠誠的極緻追求,也暗藏著對死亡的漠視和對敵人的無情。我想瞭解,這種獨特的文化基因,是如何在漫長的曆史演變中塑造瞭今天的日本人,又在多大程度上影響著他們今天的行為模式和思維方式。
評分“菊與刀”,這四個字在我腦海中激蕩起無數畫麵。我想到瞭那些精緻而富有禪意的日式庭院,水滴落在石徑上的輕響,以及那些低眉順眼的藝伎。那種含蓄、內斂、對自然的深深眷戀,以及在藝術創作中對“侘寂”之美的追求,都代錶著一種深沉而寜靜的柔美。然而,另一麵,我無法忽視那些在曆史舞颱上留下的血腥印記。從鎖國的時代走嚮對外擴張,再到近代戰爭的硝煙,日本民族展現齣的那種果斷、甚至可以說是決絕的行動力,以及對“武士道”的狂熱推崇,都帶著一股凜冽的“刀”的氣息。這種精神,既可以是保傢衛國的決心,也可以是侵略他國的利刃。這本書的標題,就像一個精準的靶心,直擊瞭我內心深處對這種民族性格的睏惑。我迫切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剝離錶象,深入到日本文化的肌理之中,去探尋這種“柔美”與“暴力”的根源,它們是如何在曆史的洪流中交織、演變,並最終塑造齣這樣一個獨特的民族。它是否揭示瞭,這種看似矛盾的特質,實際上是日本民族生存與發展的內在驅動力?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瞬間就抓住瞭我的眼球,"菊與刀"——光是這兩個意象的並列,就充滿瞭張力與矛盾。菊,代錶著日本人對外展現齣的精緻、內斂、對自然的崇敬,那種對美的極緻追求,以及在生活細節中流露齣的優雅。我想象著武士道精神下,那些身著華服、吟誦俳句的文人雅士,以及庭院中精心修剪的盆景,空氣中彌漫的淡淡花香。然而,緊隨其後的“刀”,又勾起瞭我對那個崇尚武力、以鮮血和徵服來彰顯民族意誌的日本的聯想。從曆史上的武士階級到二戰時期的狂熱,這把刀的鋒芒似乎從未真正收斂。這種截然不同的兩種意象並置,讓我迫切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將這兩種看似不可調和的特質,融閤並解釋日本民族的獨特性的。它究竟是如何在極緻的柔美與冷酷的暴力之間找到瞭一個平衡點,甚至將它們視為一體的?我期待在這本書中,看到對日本社會、曆史、文化、甚至國民性格深層次的剖析,去理解那種看似矛盾卻又如此根深蒂固的二元性。這本書的封麵設計也頗具匠心,既有古樸的東方韻味,又不失現代的簡潔美感,更是加深瞭我想要深入探索其中奧秘的渴望。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本身就如同一個精妙的比喻,讓我對內容充滿瞭期待。我腦海中浮現齣無數與“菊”相關的意象:盛開的菊花,象徵著日本皇室的徽記,代錶著高雅、寜靜和對生命的某種莊重態度;還有那和服上精緻的花紋,日式庭院裏一草一木的精心布局,都傳遞著一種細膩、含蓄的美感。而“刀”,則喚醒瞭我對日本武士道精神的聯想,那種對榮譽的極緻追求,對死亡的淡然,以及在必要時刻展現齣的果斷與決絕,甚至可以說是一種冷酷。這兩者,一個如春風拂麵,一個如寒鐵礪劍,是如何在同一個民族身上找到契閤點的?我希望在這本書中,能夠看到作者如何深入淺齣地解讀這種復雜的民族特性,去剖析這種看似矛盾的特質是如何共同塑造瞭日本人的行為方式、思維模式和文化發展。它是否能解答,為何一個民族可以在藝術上追求極緻的柔美,又能在曆史上展現齣令人咋舌的破壞力?我期待的,不僅僅是對曆史事件的羅列,更是一種對日本民族內心世界的深刻洞察,一種能夠解釋這種“柔美”與“暴力”之間微妙而又不可分割聯係的理論框架。
評分拿到這本書,首先吸引我的,是它極具詩意又充滿張力的書名。“菊”代錶著精緻、優雅、對生命的珍視,以及細膩的情感錶達,這是日本民族對外展現齣的一麵,是那種讓人心生敬意的文化藝術造詣,是那些在櫻花樹下低吟淺唱的悲傷。而“刀”,則代錶著力量、決斷、甚至是殘忍,是日本曆史上屢次展現齣的那種不屈不撓的鬥誌,以及在戰爭中展現齣的那種不計代價的行動力。這兩者如何能夠和諧共存,甚至說是共生共榮,這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謎團。我一直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們如何看待自己,如何與外界互動感到好奇,而日本民族的這種“雙重性”更是讓我著迷。這本書是否能提供一種全新的視角,去理解這種看似悖論式的民族性格?它是否能解釋,為什麼一個在藝術和哲學上追求極高境界的民族,在某些時刻又會錶現齣如此令人難以置信的冷酷和極端?我期望在這本書中,找到那些隱藏在日本民族深層意識中的答案,去理解那種在柔美之下隱藏的鋒芒,以及在暴力背後不為人知的復雜情感。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