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前必读】:
本店销售的书籍品相可能因为存放时间长短关系会有成色不等,请放心选购。
付款后,不缺货的情况下,48小时内发货,如有缺货的情况下,我们会及时在聊天窗口给您留言告知。
发货地北京,一般情况下发货后同城次日可以到达,省外具体以快递公司运输为准。
望每位读者在收货的时候要验货,有什么意外可以拒签,这是对您们权益的保护。
注意:节假日全体放假,请自助下单;如需帮助请及时与我们联系。祝您购物愉快!商家热线:010-57272736
基本信息
书名:青年亚文化研究年度报告(2015)
定价:65.00元
作者:马中红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11-01
ISBN:978730244444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本年度报告在资料汇编方面,做了一些调整,调整的原则是增强资料的针对性、开阔性和原创性。这次的域外亚文化现象介绍方面,我们选取了越南。地缘的接近性可能会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全球化背景下青年亚文化的异同及其发生规律。我们还分类列出了2015年域外亚文化研究的文献,当然只限于英语世界。我们希望以此提供资料线索,同时也勾勒出一个更具丰富性的“他者”,为我们的研究提供镜鉴的语境。网络表情作为网络语汇在青年人社交活动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因此,我们特别增添了“年度网络表情”,希望更多的人对网络表情问题予以关注和研究。“青年亚文化现象扫描”这个栏目,在文风上积极尝试了自由活泼的风格。青年亚文化大事记、年度热词等,基本保留原来的格局和面目。
内容提要
青年亚文化研究年度报告已是连续第四年推出了。细心的读者将会发现,这次的报告在构成上又有一些变化,并增添了一些新的类目。对一种有延续性的出版物来说,变与不变的关系处理是个难点,却也是一种动力。不管怎样,我们愿意以这样的方式汇集点点滴滴与大家分享,并见证我国青年亚文化研究的成长。
目录
纵深拓展的主题不同话语的碰撞
——2015年青年亚文化研究论略马中红
社交媒体与青少年生活方式转变
青年亚文化的叙事策略和审美风格
青年族群的多元性别文化研究
新经济模式中粉丝主体的多元性
重返“阶层—结构”的亚文化理论研究模式
青年亚文化研究年度文选
熟悉的陌生人:
青年群体网络人际关系的一种类型张娜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方法
三、 熟悉的陌生人的概念解析以及特质
四、 熟悉的陌生人: 认同、归属与亲密的建构
五、 总结与讨论
青春片新怀旧: 当爱变成信仰
——当今文化生产的“多语性失语症”周志强
一、 “卑恋情结”与理想主义的激情剩余
二、 “情感偏执狂”: 三种卑恋怀旧的文化逻辑
三、 青春文化的“多语性失语症”
作为“异己之物”的青春赵静蓉
一、 被悬置与被他者化的历史
二、 青春是一种创伤记忆
三、 青春怀旧的伦理意味
萌: 当代视觉文化中的柔性政治吴明
一、 日本御宅族文化中的“萌”
二、 “萌”在当代中国的改变
三、 “萌”与“可爱”的区别
四、 作为柔性暴力的“卖萌”
五、 结论
网络涂鸦中的身体重塑与“怪诞”狂欢杜丹
一、 问题的缘起: 涂鸦、虚拟空间与身体“替身”
二、 身体的重塑: 角色降格与虚构“小叙事”
三、 怪诞的狂欢: 对抗与“笑”(诙谐)
四、 结论及反思
新世纪以来华语青春片中的“宅男”形象聂伟肖东祺
一、 华语影像中边缘人物的崛起
二、 发现“宅男”: 聚光灯外的“居者”
三、 寻找“海扁王”: 三角关系中的身份博弈
“基友”称谓认同与泛化:
网络时代性别文化变迁研究黄君周云水
一、 “基友”称谓泛用: 从互联网走向现实的个案
二、 互联网虚拟社区对“基友”称谓的认同
三、 同性恋群体对“基友”称谓泛化的态度
四、 从虚拟到现实: “基友”称谓泛化对性别文化的影响
社会化网络时代的粉丝经济模式蔡骐
一、 以偶像为核心的明星经济模式
二、 以内容为核心的IP运营模式
三、 以社群为核心的合伙人商业模式
四、 对粉丝经济的整体反思
“明星文本”与“粉丝电影”
——2014年度中国电影粉丝亚文化现象观察陆嘉宁
一、 彼得·潘的《小时代》
二、 赛车手的《后会无期》
三、 老男孩与《小苹果》
四、 星爸星娃的电影真人秀
五、 《匆匆那年》从小屏幕到大银幕
“底端青年”的假设及发展
——基于对几种特定青年群体的关注与研究南曙光
一、 “底端青年”的假设
二、 “底端青年”中的几种典型群体
三、 几种“底端青年”的内在联系
四、 “底端青年”在社会中的地位及其发展
快速城镇化背景下的差序制造与污名构建
——再议“杀马特”群体王斌
一、 何为“杀马特”: 缘起与演变
二、 制造差序: 社会身份的二元分殊
三、 污名构建: 一个解释性的框架
四、 讨论、反思与总结
iPhone就是“爱疯”吗?——对大陆青少年
迷拜苹果手机现象的文化经济学解读孟登迎
一、 大陆青少年抢购和迷恋苹果手机的景观扫描
二、 消费者抢购和迷恋苹果手机背后的传媒话语建构
三、 从苹果手机的消费看苹果手机的生产过程
四、 暂时的结论
新媒体、新修辞与转型中国的性别政治、
阶层关系: 以“绿茶”为例曹晋徐婧黄傲寒
一、 引言
二、 文献综述与理论探究
三、 “绿茶”: 社会性别权力流转与新阶级分化
还原理性: 网络游戏舆论场的转向韩鑫束晓舒
一、 提出假设: 网络游戏长期被媒介污名化处理
二、 两种研究方法: 新闻文本分析与受众分析
三、 检验假设: 基于新闻报道内容分析的考察
四、 再论证: 以受众分析的视角
五、 总结与讨论
另类公共领域?
——线上游戏社区之检视王昀
一、 线上游戏社区的公共性探讨
二、 研究说明
三、 线上游戏社区的公共交往实践
四、 线上游戏社区的行动秩序与权力再生产
五、 结语: 反思作为公共领域的线上游戏社区
青年亚文化研究工作坊
“青少年网络流行文化研究”工作坊闻亦柳徐蒙马中红
一、 确定研究对象,选择研究板块
二、 量化与质化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三、 结语
域外青年亚文化传真
海外青年亚文化研究论文摘要选编严万祺成恳
青年亚文化理论
音乐亚文化研究
涂鸦亚文化研究
学校亚文化研究
粉丝亚文化研究
性别亚文化研究
时尚亚文化研究
其他亚文化研究
越南青年人的互联网使用与文化实践[越南]武俊
一、 越南互联网用户和网民情况
二、 越南青年人使用互联网的现状
三、 越南青年人网络生产信息和文化现象
四、 结语
青年亚文化研究信息与资料
来自现实的召唤
——2015年度青年亚文化研究著作述评顾亦周
一、 经典的回响
二、 不可忽视的另一种力量
三、 从文化反哺到酷读社会
四、 游戏、自我、消费与“水坝理论”
五、 结语
“玩坏了”的灿烂与尴尬: 青年与时代情境的相逢
——2015年青年亚文化现象述评鲍鲳
一、 女权与戏谑: 从“武媚娘传奇”到“武大头传奇”
二、 “我”的呈现与孤单: “网络红人”简称“网红”
三、 我的娱乐我做主: 《太子妃升职记》与网络剧
四、 国外与本土的结合: “鬼畜”文化的崛起
五、 结语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刚收到这本书,书名叫做《正版刚青年亚文化研究年度报告(2015)》,书号是9787302444442,作者是马中红。从书名来看,这是一份关于“刚青年”亚文化的年度研究报告,而且是2015年的。这种研究报告类的书籍,通常会包含大量的实证数据、理论分析和案例研究,所以对于我这种对青年亚文化和当代社会现象感兴趣的读者来说,非常有吸引力。我尤其想了解在2015年这个时间节点,“刚青年”这个概念是如何被界定的,他们的文化特征、行为模式以及社会认同又有哪些具体的表现。报告是否会涉及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比如当时的经济发展、技术进步、社会思潮等等,这些都会对“刚青年”的形成产生深远影响。此外,报告的学术性如何也是我关注的重点。它是偏向于社会学、心理学还是文化研究的角度?研究方法是否严谨?是否有访谈、问卷调查、田野调查等一手资料支撑?这些细节会直接影响报告的可信度和深度。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新颖的视角,帮助我理解当下年轻人的一些复杂面向,而不是停留在一些刻板印象的层面。毕竟,“青年亚文化”本身就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不同时期、不同群体都会有其独特的生成逻辑和演变轨迹。2015年,正值中国社会经历快速转型和信息爆炸的时期,这无疑会催生出许多新的文化现象,而“刚青年”很可能就是其中一个值得深入挖掘的群体。
评分手握这份《正版刚青年亚文化研究年度报告(2015)》,我内心充满了对书中内容的期待。书号9787302444442,作者马中红,单看书名,就足以勾起我对“刚青年”这个特定群体的好奇。我一直认为,青年亚文化是观察社会变迁的一面镜子,它们往往能最敏锐地捕捉到时代的脉搏。2015年,正是中国社会经历着快速发展和深刻转型的重要时期,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消费主义的兴起以及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都可能催生出一些新的青年文化现象。“刚青年”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群体?他们有哪些独特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和文化符号?报告是否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和数据来支撑其研究结论?我特别希望这份报告能够避免流于泛泛而谈,而是能够深入到“刚青年”的日常生活细节中去,去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去探究他们形成独特亚文化的原因。例如,他们是如何看待社会主流价值的?他们是否在网络空间中形成了独特的社群和话语体系?他们又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表达自己的身份认同?如果报告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刚青年”如何与父辈、与主流社会进行沟通和互动,甚至是在某种程度上进行“抵抗”或“融合”的分析,那将极大地拓展我对当代青年文化的理解。
评分当看到《正版刚青年亚文化研究年度报告(2015)》这本由马中红编写的书籍时,我便被其独特的研究主题所吸引。作为一个对社会现象和文化演变保持高度关注的人,我深知青年亚文化往往是时代精神和社会变迁的缩影。2015年,中国社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化,信息传播方式的革新,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全球化带来的文化冲击,都在深刻地影响着年轻一代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刚青年”这个提法本身就带有一种探索性,究竟是什么样的特质构成了“刚青年”这一亚文化群体?他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展现他们的文化认同?我期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挖掘“刚青年”的文化符号、语言风格、社交圈层以及他们在消费、娱乐、婚恋等方面的独特偏好。更重要的是,我希望研究能够提供一些基于实证的分析,而不仅仅是表面的描述。例如,通过田野调查,观察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互动;通过对他们喜爱的媒介内容进行分析,了解他们的价值取向;或者通过与他们的交流,倾听他们的心声。如果报告能够揭示“刚青年”与主流文化之间的复杂关系,探讨他们的社会融入与边缘化现象,甚至是对其背后深层社会原因的剖析,那将是一份极具深度的学术成果。
评分收到《正版刚青年亚文化研究年度报告(2015)》这本书,书号9787302444442,马中红撰写。从书名来看,这是一份针对“刚青年”这一亚文化群体的深度调查和分析报告。我一直对社会学中的青年研究领域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能够反映特定历史时期青年群体文化特质的研究。2015年,是一个充满变革的年份,伴随着经济的转型、互联网的深入渗透以及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刚青年”的出现很可能标志着一种新的青年亚文化形态的崛起。我非常想知道,报告是如何界定“刚青年”这个概念的?他们的核心特征是什么?是某种特定生活方式的体现,还是某种精神气质的表达?例如,他们是否对某种潮流文化有偏爱,或者是否表现出某种程度的社会参与或批判性?研究报告通常会运用严谨的学术方法,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扎实的数据支持,比如通过抽样调查、深度访谈、焦点小组等方式,来呈现“刚青年”的真实面貌。此外,报告是否能够将“刚青年”置于更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考察,探讨他们与上一代青年亚文化之间的传承与断裂,以及他们与主流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如果报告能提供一些具有启发性的理论框架,或者提出一些对未来青年发展趋势的预测,那就更具价值了。
评分这部《正版刚青年亚文化研究年度报告(2015)》的出现,让我对“刚青年”这一特定群体产生了强烈的好奇。作为一名长期关注社会变迁和群体认同的观察者,我一直试图理解不同时代背景下年轻人的精神风貌和文化实践。2015年,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期,互联网的普及、社会结构的调整以及全球文化的交织,都对青年一代的成长环境和价值取向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这本书若能系统地梳理“刚青年”在这一时期的文化符号、话语方式、社交模式以及他们的情感世界,无疑会是一份宝贵的参考资料。我期待报告能够深入剖析“刚青年”这一概念的内涵,是否包含特定的行为准则、价值判断、甚至是某种程度上的反叛精神。研究方法上,我更倾向于那些能够呈现真实生活场景的案例,例如通过对某些青年社群的深入观察,或者对代表性人物的访谈,来勾勒出“刚青年”的群像。同时,报告是否能够将其置于更宏观的社会文化语境中进行解读,例如与之前的青年亚文化进行对比,或者探讨其与主流文化之间的张力与融合,这将大大提升报告的学术价值和思想深度。我希望它能提供一种超越表面现象的洞察,帮助我们更全面、更细致地理解这一群体的形成机制及其潜在的社会意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