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我相融的世界:中国人的信仰、生活与动物观

物我相融的世界:中国人的信仰、生活与动物观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莽萍 著
图书标签:
  • 动物观
  • 信仰
  • 生活
  • 文化
  • 中国文化
  • 人与动物
  • 物我相融
  • 民俗
  • 社会学
  • 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广影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2035237
商品编码:29760831626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9-08-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物我相融的世界:中国人的信仰、生活与动物观

定价:28.00元

售价:19.0元,便宜9.0元,折扣67

作者:莽萍

出版社: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8-01

ISBN:978756203523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30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古代中国人如何看待自然?如何应对自然万物?这乃是中国传统智慧中丰富、迷人的部分。中国人的动物观就孕育其中。
了解古代中国人的动物观,须要拓宽视界,不但要走出“轴心时代”而进入纯真的远古,而且要“制度性宗教”而深入神仙鬼怪活跃其中的民间信仰,更要摆脱汉族中心主义的藩篱,去亲近其他民族的文化和宗教传统。
这是一个的渊源久远的传统,也是一个在急速的现代化过程中几乎被我们遗弃和忘却的传统。重拾这一传统,发掘它在现活中的重要意义,正是我们今天须要完成的急迫的一项任务。

目录

总序
序言
章 导论
第二章 早期中国人的信仰、生活与动物观
一、早期中国人生活之地域与环境
二、《山海经》与《诗经》:早期中国人生存与情感实录
三、早期中国人经验中的动物
第三章 仁民爱物:经典中的教诲
一、极高明而道中庸
二、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
三、君子远庖厨
四、老马反为驹
五、数罟不入洿池
第四章 悲悯与护生:佛道传统中人与动物
一、佛教的护生理念与实践
二、道教传统中的人与动物
三、道教和佛教的素食传统
第五章 慈心广被:信仰中的女性
一、斋戒与佛法并进的信仰者
二、崇尚不杀生的生活
三、佛道双修与儒家化育
四、文明教化的女主角
第六章 感恩与敬畏:少数民族的动物观
一、众生同源,万物有灵
二、崇拜与敬畏
三、感恩还债
四、共生共存
五、和谐相处
第七章 民间社会中的动物观念
一、化蝶
二、动物之通天异秉
三、人畜一般
四、“爱养之道”
五、反对伤生害物
跋:再续传统

作者介绍

莽萍,女,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本科、研究生毕业,新闻史硕士。现为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中华文化教研部副教授。研究领域:当代世界宗教思潮、中国宗教问题、环境伦理与动物保护。主要著述:《俞颂华传》、《绿色生活手记》。译著有《打开牢笼》(合译)。主编“护生文丛”丛书

文摘


序言



物我相融的世界:中国人的信仰、生活与动物观 引言 在中国广袤而悠久的文明长河中,人类与自然、精神与物质、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始终是一条贯穿始终的深刻命题。本书《物我相融的世界:中国人的信仰、生活与动物观》并非是对某个单一主题的浅尝辄止,而是试图以一种更为宏观且细腻的视角,深入探究构成中华文明独特底色的信仰体系、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及其中隐藏的、对自然万物——尤其是动物——的态度与认知。我们并非孤立地看待这些元素,而是相信它们之间相互渗透、彼此影响,共同塑造了一个“物我相融”的独特文化景观。 第一章:信仰的基石——道、儒、佛与民间信仰的交织 在中国人的精神世界里,信仰从来不是单一、僵化的教条,而是多种思想体系并行不悖、相互激荡融合的复杂网络。本章将首先梳理构成这一网络的三大主流思想——道家、儒家与佛教——它们各自的核心精神,以及在中国社会历史进程中扮演的角色。 道家的“道”与“自然”: 我们将从老子《道德经》的“道可道,非常道”出发,探讨道家对宇宙本体“道”的理解,以及由此延伸出的“道法自然”的观念。这意味着,最高的存在并非人为创设,而是遵循事物自身的规律。这种对自然的尊重与顺应,为中国人理解和对待万物奠定了基础。我们将考察道家思想如何体现在人们对隐逸、长生不老、符咒、炼丹等方面的追求中,以及这种追求如何影响了人们对生命周期、生死轮回的看法。 儒家的“仁”与“礼”: 儒家思想以其高度的人文关怀和社会伦理色彩,成为中国社会秩序与道德规范的基石。本章将重点阐释“仁”的核心概念——爱人,以及“礼”的社会规范作用。然而,儒家并非仅仅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逻辑,也暗含着对天地万物的关怀,即“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我们将探讨儒家思想在家庭伦理、社会交往、政治制度等方面的体现,以及这些如何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们的世界观。 佛教的“因果”与“轮回”: 佛教自东传以来,深刻地融入了中国人的精神生活。我们将深入探讨佛教的“四圣谛”、“八正道”等基本教义,但更侧重于其“因果报应”与“轮回转世”的观念。这些观念为中国人提供了一种理解生命无常、善恶有报的解释框架,也带来了对众生平等的朴素认知。我们将考察佛教如何体现在寺庙建筑、宗教仪式、生死丧葬习俗,以及这些如何塑造了人们对痛苦、解脱、慈悲的理解。 民间信仰的万千色彩: 除了三大主流思想,根植于民众日常生活的民间信仰,以其丰富性、地域性和实用性,构成了信仰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章将勾勒出中国民间信仰的宏观图景,包括对山神、水神、土地公、灶王爷等地方神祇的崇拜,以及对祖先、神灵、鬼魅的敬畏。我们将分析这些信仰如何与主流宗教相互融合,如何通过神话传说、节日习俗、占卜预测等方式,为人们的生活提供精神寄托和行为指导。 第二章:生活画卷——从日常琐碎到节庆仪式 信仰并非仅仅停留在抽象的层面,它深深地渗透到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之中,构成了他们感知世界、安排生活的方式。本章将从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节庆礼俗等日常生活的各个维度,展现“物我相融”如何在实践中得以体现。 衣食住行中的哲学: 从“天人合一”的观念出发,我们将探讨古人如何根据自然节气来安排衣着(如“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养生之道)、选择食物(“五谷为养,五果为助”的饮食原则,以及对时令食材的偏爱)、构建居所(风水学的应用,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以及规划出行(注重时机、方向,以求顺风顺水)。这些看似琐碎的生活细节,实则蕴含着中国人对宇宙运行规律的体悟与尊重。 生老病死中的智慧: 人的生命历程,从出生到死亡,都充满了信仰的印记。本章将分析不同地域、不同阶层在婴儿命名、成年礼仪、婚嫁习俗中的独特之处,以及这些仪式所蕴含的对生命延续、家族繁荣的美好祝愿。在疾病治疗方面,我们将考察传统医学(如中医的“天人相应”理论,阴阳五行学说)如何将人体视为一个独立而又与外界环境紧密相连的整体。而在面对死亡时,丧葬习俗(如祭祀、冥币、风水选墓)则体现了对祖先的追思,以及对来世的期盼,进一步拉近了生者与逝者、物质与精神的距离。 节庆礼俗的仪式感: 中国的传统节庆,如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不仅是划分时间、庆祝丰收的节点,更是维系社会关系、传承文化习俗的重要载体。我们将深入分析这些节日的起源、传说、与之相关的祭祀活动、家庭聚会、以及象征意义,例如春节的团圆与祈福,清明的祭祖与思念,端午的驱邪与纪念。这些仪式性活动,通过集体的参与和重复的实践,强化了人们的身份认同,也通过对特定物品(如粽子、月饼)和行为(如赛龙舟、赏月)的强调,将抽象的文化符号具象化,使得信仰与生活更加紧密地结合。 第三章:动物的视角——生命、灵性与伦理边界 在“物我相融”的世界观下,人并非万物之灵,而只是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一部分。动物,作为与人类共享同一片土地、同一片天空的生灵,在中国人的认知中扮演着复杂而多样的角色。本章将聚焦中国人与动物的关系,从动物的象征意义、实际用途、以及与之相关的伦理考量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动物的象征与寓意: 从古至今,许多动物被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它们常常出现在神话传说、文学艺术、民间俗语中,承载着人们的期望、恐惧、以及对世界的理解。我们将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动物,如龙(权力、吉祥)、凤(祥瑞、女性)、虎(威猛、守护)、龟(长寿、稳定)、蛇(变化、神秘)、以及十二生肖等,分析它们在中国文化中形成的寓意,以及这些寓意如何渗透到人们的日常观念中,影响着人们对特定动物的喜爱或忌惮。 人与动物的实用关系: 在漫长的农耕文明中,动物扮演着至关重要的实用角色。本章将考察家畜(牛、羊、猪、鸡、狗等)在农业生产、食物来源、交通运输、甚至社会地位方面的重要性。同时,也将探讨野生动物在狩猎、药用、毛皮等方面的利用。然而,这种实用关系并非单纯的索取,很多时候也伴随着感恩与敬畏。例如,对耕牛的感激,对猎物的祭祀,都体现了对生命付出的尊重。 动物的灵性与情感: 中国人的观念中,许多动物并非仅仅是物质的存在,它们被赋予了灵性,甚至情感。从“神兽”、“瑞兽”的传说,到民间故事中动物的拟人化,都反映了人们相信动物能够感知善恶、拥有智慧、甚至与人产生情感连接。我们将探讨“狐狸报恩”、“白蛇传”等经典故事,分析其中动物形象的塑造,以及它们如何反映了中国人对生命内在价值的认知。此外,对动物的“爱护”或“怜悯”观念,尽管不一定达到现代动物保护的程度,也一定程度上存在,例如对幼崽的保护,对弱小生命的同情。 伦理的边界与演变: 在人与动物的关系中,中国人也形成了一套不成文的伦理规范。本章将探讨这些伦理边界是如何形成的,例如哪些动物被视为神圣不可侵犯,哪些行为被认为是对动物的残忍,以及这些观念如何在历史进程中发生演变。我们将分析古代的动物祭祀、禁杀政策(如皇家狩猎的限制),以及佛教“不杀生”观念的影响。尽管现代社会面临着新的挑战,但这些根植于传统文化中的伦理思考,依然为我们理解当下人与动物的关系提供重要的历史参照。 结论 《物我相融的世界:中国人的信仰、生活与动物观》试图通过对中国传统信仰、日常生活和动物观的细致梳理与深入分析,勾勒出一个复杂而富有魅力的文化图景。我们相信,中国人对世界的理解,并非将人与自然、精神与物质割裂开来,而是将它们视为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信仰为生活提供精神指引,生活又将信仰具象化、实践化;而对动物的认知与态度,更是这种“物我相融”观念的生动体现。本书并非意图提供一套僵化的理论,而是希望通过一种开放性的视角,邀请读者一同走进这个充满智慧与生命力的世界,去感受中华文明独特的精神气质与人文关怀。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视角真的非常独特!我一直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哲学很感兴趣,但很多时候都只是停留在表面,了解到一些“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之类的概念,却很少能深入理解它们是如何渗透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的。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中国人信仰和生活方式的全新认知。作者并没有用枯燥的学术语言来堆砌,而是通过非常生动和细致的叙述,展现了“物我相融”这一核心观念在不同层面的体现。从对自然的敬畏,到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理解,再到对万事万物的看法,都清晰地勾勒出一个中国人看待世界的独特框架。尤其是关于动物观的部分,让我大开眼界。我之前总觉得中国人对动物的态度比较复杂,有爱护,也有利用,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这种复杂性背后更深层次的哲学根源。它解释了为什么在中国文化中,动物不仅仅是食物或宠物,更常常被赋予象征意义,甚至是某种精神的寄托。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中国人的情感世界和价值取向有了更深刻的体悟,也对“和谐共处”这个概念有了更具象化的理解。

评分

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其实有点犹豫,因为“信仰”和“生活”这两个词听起来有点宏大,我担心会读起来比较晦涩。但事实证明,我的担心完全是多余的!这本书的语言非常亲切,作者的叙述方式更像是和读者在拉家常,娓娓道来。它不像很多理论书籍那样,上来就抛出一大堆复杂的概念,而是通过大量的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甚至是一些生活中的小细节,来慢慢引导读者去体会“物我相融”的境界。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节日习俗和饮食文化的描写,这些都是最贴近中国人日常生活的方面。你会发现,很多看似普通的习俗背后,都蕴含着中国人对宇宙、对生命的独特理解。比如,某个节日的祭祀仪式,并非简单的迷信,而是对生命轮回和感恩的一种表达。再比如,一道家常菜的做法,也可能折射出对食材的尊重和对自然的顺应。而书中最让我着迷的部分,莫过于对中国人动物观的阐释。它解释了为什么在中国画中,龙、凤、虎等动物拥有如此崇高的地位,以及它们所代表的意义。这些内容让我觉得,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是如此丰富和立体,而“物我相融”恰恰是连接这一切的纽带,将自然、人、神灵,甚至是动物,都编织成一张紧密的网。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我以前对很多事情的理解都“塌房”了!我一直以为中国人的信仰就是佛教、道教,或者是一些民间信仰,但这本书让我明白,信仰的内涵远比我想象的要丰富和包容得多。“物我相融”这个概念,与其说是一种宗教信仰,不如说是一种世界观,一种哲学态度,它渗透在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书中对普通人日常生活细节的捕捉,简直是神来之笔。从早晨的一碗粥,到傍晚的一声招呼,再到节日的庆祝方式,甚至是人际交往的礼仪,都隐隐约透着这种“与万物一体”的思想。而对动物的看法,更是让我醍醐灌顶。我之前觉得中国人对待动物的态度有些矛盾,一方面有爱护,一方面又有利用。但这本书却解释了这种“矛盾”背后的逻辑。中国人并非简单地将动物视为纯粹的“他者”,而是将它们视为生命共同体的一部分,无论是作为食物,还是作为精神寄托,都包含着一种深刻的理解和联系。比如,书中对动物在神话传说中的角色,以及它们如何成为中国人情感的投射,这些都让我印象深刻,让我看到了中国文化中那种独特的“情感共鸣”。

评分

这是一本真正能让你“看见”中国人的书。我一直觉得,了解一个民族,最根本的还是要从他们的信仰和生活方式入手,而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而且做得非常出色。作者并没有以高高在上的学术姿态去解读,而是以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的方式,将“物我相融”这一核心思想,融入到对中国人在信仰、日常生活以及对动物的态度等多个维度的深入剖析中。我最喜欢的部分是,书中并没有将这些内容孤立起来分析,而是将它们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展现了一个完整而立体的中国文化图景。比如,中国人对自然的敬畏,如何体现在他们的饮食习惯和节庆活动中;而这种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又如何延伸到他们对动物的理解和对待。书中对动物的探讨,尤其让我感到耳目一新。它解释了为什么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动物不仅仅是生物学意义上的存在,更常常被赋予了道德、哲学甚至精神层面的意义。这种“万物皆有灵”的观念,以及中国人将其内化到日常生活的实践中,真的让我对中国人的世界观有了全新的认识。这本书让我感觉到,中国人并非是将自己与自然、与其他生命隔离开来,而是将自己视为宇宙中一个自然而然的组成部分,与万物共生共荣。

评分

这本书带来的冲击力是潜移默化的,它不像那些轰轰烈烈的说教,而是像一股清泉,缓缓地注入你的思想,然后悄悄地改变你看待事物的方式。我一直以为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所了解,但读了这本书后,我才意识到之前理解的有多么肤浅。作者用一种非常宏观的视角,却又不失细腻的笔触,将中国人的信仰、生活方式以及对动物的态度,串联成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我特别震撼于书中对“天人合一”和“万物有灵”的解读,这些古老的观念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是如何以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被实践和传承的。举个例子,书中对中国人对待“损耗”和“消耗”的态度,就展现了一种与西方截然不同的思维模式。他们不会简单地将自然资源视为可供无限开采的对象,而是倾向于在利用中保持一种平衡,甚至是对被消耗的事物抱有一种特殊的“哀怜”或“尊重”。这种态度,也自然而然地延伸到了他们看待动物的方式上。书中对不同地域、不同阶层中国人动物观的分析,让我看到了这种观念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解释了为什么中国人既能有温柔的“放生”行为,也能有“吃”的行为,这背后并非简单的道德评判,而是复杂的哲学考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