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入网技术与设计应用

接入网技术与设计应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雪松 著
图书标签:
  • 接入网
  • 通信工程
  • 网络技术
  • 无线通信
  • 光纤通信
  • 网络设计
  • 5G
  • 通信系统
  • 宽带接入
  • 信息技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夜语笙箫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ISBN:9787563521128
商品编码:29761081807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9-1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接入网技术与设计应用

定价:29.00元

作者:李雪松

出版社: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09-11-01

ISBN:978756352112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59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接入网技术是电信市场化的产物,是满足用户线路网激烈的市场竞争而产生的新技术。接入网所呆用的技术可以是不同接入系统、不同传输系统和不同网络介质的排列与组合,因而技术构成十分复杂。本书对接入网概念、网络环境和结构以及各种系统技术进行了较全面和系统的介绍。全书共分7章,内容包括:接入网基本概念、特点和发展背景;铜线接入网的各种技术和设计实例;接入网接口技术;光纤接入网技术;PON的建设模武规划和设计原则及应用实例;CATV和HFC接入技术及设计应用实例;接入网的供电.等。为了方便教学和阅读自测,每章均有适量的思考与练习。
全书内容系统全面,材料充实丰富,可供通信工程专业本科生及相关专业的高年级学生教学使用也可作为从事相关专业的通信技术人员和通信管理人员的参考书籍使用。

目录


章 接入网技术基础
1.1 接入网的基本概念
1.2 接入网的发展历程
1.3 接入网定义与定界
1.4 接入网功能结构与接口
1.4.1 接入网功能结构
1.4.2 接入网接口
1.5 接入网的分层模型
1.6 接入网接人类型
1.7 接入网管理
1.8 接入网特点
小结
思考与练习
第2章 铜线接入网技术
2.1 铜线用户线路网
2.1.1 铜双绞线和音频对称电缆
2.1.2 用户线路网
2.1.3 配线方式
2.1.4 传输设计
2.1.5 加感技术
2.1.6 用户线路网演进
2.2 铜线对增容技术与系统
2.2.1 信号复用技术
2.2.2 线路集中技术
2.3 话带Modem和ISDN接入技术
2.3.1 话带Modem拨号接入
2.3.2 ISDN接入
2.4 HDSL技术
2.4.1 系统构成
2.4.2 关键技术
2.4.3 性能损伤
2.4.4 传输标准
2.4.5 应用与发展
2.4.6 第二代HDSL——HDSL2
2.5 ADSL技术
2.5.1 ADSL的简介
2.5.2 ADSL的调制技术
2.5.3 基于DMT的ADSL系统
2.5.4 ADSL.Lite(G.Lite或UDSL)技术
2.5.5 ADSL与其他铜有线接人方式的对比
2.5.6 ADSL的应用实例
2.6 VDSL技术
2.6.1 系统要求参考模型
2.6.2 传送模式
2.6.3 性能
2.6.4 发送频谱
2.6.5 功率消耗
2.6.6 调制技术
2.6.7 应用与发展
小结
思考与练习
第3章 接入网的接口
3.1 业务节点接口
3.1.1 业务节点
3.1.2 业务节点类型
3.1.3 业务节点接口类型
3.2 用户网络接口
3.2.1 Z接口
3.2.2 U接口
3.2.3 其他接口
3.3 电信管理网接口
3.4 V5接口
3.4.1 v5接口的地位和作用
3.4.2 V5接口的接入模型
3.4.3 V5.1与V5.2的比较
3.4.4 V5接口所支持的业务及选用原则
3.4.5 V5接口的功能描述
3.4.6 V5链路及时隙结构
3.4.7 呼叫控制协议结构
……
第4章 光纤接入网技术
第5章 无源光网络规划与工程设计
第6章 CATV和HFC接入网
第7章 供电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光纤通信系统原理与工程实践》 图书简介 《光纤通信系统原理与工程实践》是一本深度探讨光纤通信领域核心理论、关键技术及实际工程应用的专业著作。本书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全面而扎实的光纤通信知识体系,从基础的光学原理出发,逐步深入到现代光纤通信系统的设计、部署与维护的各个环节,使其能够理解并掌握光纤通信技术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并具备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第一部分:光纤通信的基础理论 本部分将详细阐述光纤通信的物理基础和基本原理。 第一章:光波导与光纤的物理特性 光波的性质: 介绍光的电磁波理论,包括光的频率、波长、传播速度、相位等基本概念,以及偏振、衍射、干涉等现象。 光纤的导光原理: 深入讲解全反射定律在光纤中的应用,分析光纤的折射率分布(阶跃型和渐变型)及其对光信号传播的影响。 光纤的结构与分类: 详细介绍单模光纤和多模光纤的结构特点、工作原理、传输带宽、模间色散等差异,并分析其各自适用的场景。 光纤的传输损耗: 剖析光纤中的各种损耗机制,包括吸收损耗(材料吸收、分子振动吸收)、散射损耗(瑞利散射、米氏散射)和弯曲损耗(宏弯损耗、微弯损耗),以及这些损耗对光信号传输距离和质量的影响。 光纤的色散: 重点讲解光纤中的色散现象,包括材料色散、波导色散、模间色散(多模光纤)以及偏振模色散,分析色散如何导致信号失真和限制传输速率,并介绍相应的抑制方法,如色散补偿光纤(DCF)和光栅。 光纤的非线性效应: 探讨在高功率光信号传输过程中出现的非线性效应,如受激拉曼散射(SRS)、受激布里渊散射(SBS)、自相位调制(SPM)、交叉相位调制(XPM)和四波混频(FWM),分析其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缓解策略。 第二章:光源与探测器 光源的类型与特性: 介绍半导体激光器(LD)和发光二极管(LED)等主流光纤通信光源的原理、结构、光谱特性(谱宽、波长稳定性)、输出功率、调制速率等关键参数。 激光器的工作原理: 深入讲解激光产生的物理机制,包括粒子数反转、受激辐射和谐振腔,以及激光器的阈值电流、输出特性和直接调制与外部调制。 LED的特性: 分析LED作为光源的优点(成本低、易于驱动)和缺点(带宽受限、光功率较低),以及其在短距离通信中的应用。 光探测器的类型与原理: 介绍PIN光电二极管和雪崩光电二极管(APD)等常用光探测器的结构、工作原理、响应速度、量子效率、噪声特性(散粒噪声、热噪声、暗电流噪声)和探测灵敏度。 光探测器的性能指标: 详细解析光探测器的关键性能指标,如响应度、量子效率、带宽、噪声等效功率(NEP)、最小可探测光功率(MDS)等,并说明其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第三章:光调制与解调技术 光调制的基本原理: 讲解如何将电信号转换为光信号,包括强度调制(IM)、相位调制(PM)和频率调制(FM)。 直接调制与外部调制: 对比分析激光器的直接调制和利用外部调制器(如电光调制器、声光调制器)进行调制的优缺点,以及它们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适用性。 数字调制格式: 介绍常用的数字光调制格式,如开关键控(OOK)的几种编码方式(NRZ、RZ),以及更高级的调制格式,如相移键控(PSK)、频移键控(FSK)、正交幅度调制(QAM)等,分析其频谱效率和抗噪声能力。 光解调技术: 讲解如何从接收到的光信号中恢复电信号,包括直接检测(强度解调)和相干检测,以及相干光通信系统中复杂的解调算法。 误码率(BER)与信噪比(SNR): 阐述误码率与信号信噪比之间的关系,以及在光通信系统中优化SNR以降低BER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光纤通信系统的组成与设计 本部分将聚焦于现代光纤通信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并指导读者进行系统的设计。 第四章:光放大器技术 光放大器的作用与分类: 讲解光放大器在长距离光通信中的关键作用,即补偿光信号损耗,并介绍掺铒光纤放大器(EDFA)、拉曼放大器(RA)、半导体光放大器(SOA)等主要类型。 EDFA的工作原理与特性: 深入分析EDFA的能级结构、泵浦机制、增益特性、噪声特性(ASE噪声)、增益平坦化技术等。 拉曼放大器的原理与优势: 讲解受激拉曼散射在光纤放大中的应用,分析拉曼放大器的分布放大特性、可调谐性以及与EDFA的协同工作模式。 SOA的特点与应用: 介绍SOA的结构、工作原理、以及其在光开关、波长转换等方面的应用。 光放大器的噪声分析: 详细讨论ASE噪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滤波、光纤设计等方法来抑制噪声。 第五章:光复用技术 波分复用(WDM)原理: 介绍WDM技术如何利用不同波长的光信号在同一根光纤中独立传输,从而成倍提高光纤的传输容量。 粗波分复用(CWDM)与密集波分复用(DWDM): 对比分析CWDM和DWDM在通道间隔、光源要求、成本、应用场景等方面的区别。 WDM系统的组成: 讲解WDM系统的核心组件,包括多路复用器(MUX)和解复用器(DEMUX)、可调谐激光器、光开关等。 WDM系统的设计考虑: 讨论WDM系统在通道规划、波长分配、增益平坦化、色散管理等方面的设计要点。 其他复用技术: 简要介绍时分复用(TDM)、频分复用(FDM)及其在光通信中的潜在应用。 第六章:光网络架构与拓扑 点到点光纤连接: 介绍最简单的光纤通信连接方式及其适用场景。 光网络拓扑结构: 讲解各种网络拓扑,如总线型、星型、环型、网状型等,分析它们在成本、可靠性、灵活性等方面的优缺点。 电信级传输网络: 介绍SDH/SONET、OTN等成熟的光传输网络技术,分析其在同步、复用、管理、保护等方面的特点。 城域网(MAN)和接入网(AN)架构: 讨论不同区域和层次的光网络架构设计,以及FTTx(光纤到户)等接入方案。 数据中心互连(DCI): 分析在大数据时代,数据中心之间高带宽、低延迟的光连接需求和技术挑战。 第七章:光通信系统的设计与优化 链路预算分析: 讲解如何根据光信号的发射功率、接收灵敏度、光纤损耗、连接器损耗、放大器增益等参数,计算链路的损耗裕度,确保信号能够可靠传输。 系统性能指标: 定义和计算关键的系统性能指标,如误码率(BER)、信噪比(SNR)、眼图、信号衰减、抖动等。 色散管理策略: 详细介绍在高速长距离传输中,如何通过选择合适的光纤类型、使用色散补偿器(如DCF、光栅)或色散管理光纤(DMF)来控制色散。 非线性效应的抑制: 提出针对不同非线性效应的抑制和缓解方法,例如优化光功率、选择合适的光纤、使用非线性补偿技术等。 系统容错与可靠性设计: 探讨冗余备份、保护倒换机制、故障监测与诊断等技术,以提高光通信系统的可用性和可靠性。 第三部分:光纤通信系统的工程实践与发展趋势 本部分将关注光纤通信系统的实际部署、维护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第八章:光纤的敷设与连接 光缆的类型与结构: 介绍不同应用场景下的光缆类型,如架空光缆、直埋光缆、管道光缆、水下光缆等,以及光缆的加强件、护套、填充物等结构。 光纤敷设技术: 讲解光纤的穿管、牵引、熔接、冷接等施工技术,以及相关的安全规范和注意事项。 光纤连接技术: 详细介绍光纤熔接(热熔)和光纤连接器(如SC, LC, FC)的使用方法、性能指标和维护要求。 光纤链路测试与验收: 介绍OTDR(光时域反射仪)、光功率计、光源表等测试仪器的使用方法,以及链路的验收标准。 第九章:光通信系统的监测与维护 网络监测系统(NMS): 讲解NMS在光通信网络中的作用,包括性能监测、告警管理、配置管理、故障定位等。 关键监测参数: 介绍需要监测的关键参数,如光功率、光信号质量、误码率、温度、湿度等。 故障诊断与排除: 阐述光通信系统中常见故障类型(如光缆断裂、连接器污染、设备故障)及其诊断与排除方法。 预防性维护: 强调定期检查、清洁和保养的重要性,以减少故障发生率。 第十章:光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 超大容量传输: 探讨下一代光通信技术如何实现更高的传输速率和容量,如相干光通信、空分复用(SDM)、多维调制等。 下一代网络技术: 介绍软件定义网络(SDN)、网络功能虚拟化(NFV)等技术如何与光通信融合,构建更灵活、智能的网络。 5G/6G与光通信: 分析5G及未来6G通信对光通信提出的新需求,如更低延迟、更高带宽、更密集的光网络部署。 光计算与光量子技术: 展望光信号处理、光计算以及光量子通信等前沿技术在未来光通信领域的应用潜力。 绿色光通信: 讨论如何降低光通信设备的能耗,实现可持续发展。 本书内容翔实,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图文并茂,力求为读者提供一个深入理解光纤通信技术全貌的平台。无论是光通信领域的初学者、工程师,还是相关专业的学生,都能从中受益,掌握光纤通信系统的设计、建设与维护的关键知识与技能。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具有个人色彩,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作者似乎非常擅长将宏大的技术体系拆解成一个个可以被日常语言描述的小模块。我尤其喜欢他们在介绍新兴的边缘计算安全框架时所采用的比喻——将数据包比作“信使”,而安全网关则是“海关”,这个比喻立刻让原本晦涩的加密握手过程变得生动起来。行文间夹杂着一些作者自己早年在项目一线踩坑的“血泪史”,虽然篇幅不长,但真实感十足,让人感觉仿佛是坐在经验丰富的前辈身边听他传授经验,而不是面对冰冷的教科书。这种亦师亦友的叙述口吻,极大地降低了技术学习的心理门槛,使得即便是初涉该领域的读者也能快速建立起对整体框架的信心。

评分

这本书的附录部分简直是宝藏,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通常附录只是简单地列出一些标准号或者术语表,但在这里,作者精心整理了一份“工业界经典错误与最佳实践清单”。这份清单并非泛泛而谈,而是基于数千个真实部署失败案例提炼出来的“反面教材”。其中关于“时钟漂移对高频交易系统影响”的案例分析,非常具体地展示了硬件层面的微小偏差是如何引发业务层面的灾难性后果的。此外,附录还提供了一系列开源工具的详细配置脚本和调试参数,这些都是在正文理论学习之后,进行实际操作验证的最佳帮手。拥有这份附录,读者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80%的常见问题,都能找到快速定位和解决的思路,极大地提高了学习的转化率。

评分

我最近深入阅读了书中关于高性能计算集群的架构优化那一部分,简直是茅塞顿开。作者对于多路互联的拓扑结构分析得极为透彻,尤其是在阐述PCIe通道与QPI/UPI协议栈的性能瓶颈时,引入了大量的实际案例数据进行佐证,而非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他们不仅指出了现有方案的局限性,还提供了一套基于软件定义网络(SDN)的动态负载均衡策略,这套策略的实施复杂度相对可控,但性能提升却非常显著。特别值得称赞的是,对于异构计算单元的调度机制,书中详细对比了CPU、GPU和FPGA在不同科学计算模型下的资源占用率和能效比,这对于我们正在筹备下一代超算中心的团队来说,具有极高的实战指导价值。这种深入到硬件底层逻辑和上层调度算法的全面覆盖,使得这本书的深度远超同类教材。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一绝,硬壳精装,纸张厚实,那种沉甸甸的手感让人忍不住想立刻翻开它。封面采用了深邃的蓝色调,配上烫金的标题字体,显得既专业又不失典雅。我特意留心了一下印刷质量,字迹清晰锐利,图表排版工整规范,即便是那些复杂的电路图和协议流程图,也能看得一清二楚,丝毫没有模糊不清的情况。内页的留白也处理得恰到好处,阅读起来眼睛不容易疲劳,长时间研读也不会感到烦躁。这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工艺品。从拿到书的那一刻起,我就能感受到作者和出版方在细节上倾注的心血,这种对品质的执着,在如今这个追求快速迭代的时代里,显得尤为可贵。它给人的第一印象是:这是一本认真对待读者的作品,而不是应付了事的快餐读物。

评分

从知识体系的完整性来看,这本书无疑是市场上的一股清流。我曾尝试阅读几本号称“全景式”的专业书籍,但往往在某个关键领域会戛然而止,留下大片的空白。然而,在这本著作中,从基础的信号完整性分析,到中层的分布式系统一致性模型,再到高层的用户体验指标的量化,作者构建了一个非常严密且自洽的知识闭环。它没有放过任何一个可能成为系统短板的环节。例如,它对低延迟网络协议的实时抖动分析所花费的篇幅,就体现了作者对“端到端性能”的极致追求,而非仅仅关注单个模块的理论最优解。这种系统性的思维方式,培养的不仅仅是技术能力,更是一种全面的系统架构师的视角。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