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家谱文化知识与编修技巧
:58.00元
售价:39.4元,便宜18.6元,折扣67
作者:王大良
出版社:气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5-01
ISBN:9787502965488
字数:
页码:36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家谱是以特殊形式记录家族来源、迁徙、繁衍、生息、荣衰、升沉等,是家族的生命史,也是学术界研究某些问题所不可缺少的史料。《家谱文化知识与编修技巧》系统介绍了家谱的一般知识,包括家谱的定义、起源、演变、种类、特性、内容和功能、家谱与姓氏、郡望堂号等,阐述了家谱编修的基本过程、编修前的准备、具体编修方法、印制方法、颁谱庆典、家谱收藏以及研究性家谱、数字化家谱的编写方法等,具有很强的知识性、可读性和实用性,适合广大家谱爱好者和编修家谱者阅读参考。
王大良,男,史学博士,社会学博士后,大学教授,我国*名姓名民俗学家。曾任中央电视台《百家姓》特别节目总顾问,主编《中华姓氏通史》、《百家姓寻根探秘》、《中国大姓寻根与取名》等丛书,编*有《当代百家姓》、《姓氏探源与取名艺术》、《取名百事通》等。
《家谱文化知识与编修技巧》:
明清时期编修或续修的家谱,有不少一直保存到今天,从中不难看出当时家谱的某些特点。其中如始修于北宋熙宁九年(1070年)的《开闽忠懿王氏族谱》,在明清两代都有续修,内容包括序、德政碑、重修王氏家乘跋、诸公纪事、琅琊王氏入闽记、大明景泰四年重修家谱序、祭祠祀文、闽王墓志、古迹纪事、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重修谱系、仕闽通谱、先世系考、族谱世次、增修族谱序纪、命宇序次、诸支派世系、宗祠丁男名册等72个部分,基本上是一部开闽王氏的通谱性质的家谱。再如编修于乾隆年间的《稽南郑氏宗谱》虽然仅有6卷,但也是一部重修的家谱。全谱包括新旧谱序、受姓源流序、敕诰、迁支标记、岳烈祖迁剡记、宗堂图记、墓图、凡例、祭仪略、婚礼说、宗规小引、家训、列传、河南郑氏氏系横图、稽南石塔郑氏迁祖嫡派世系横图、嫡派行传直图等,所载郑姓历史悠久,其中不乏郑当时、郑谷等人物,体例完备且内容周详,是众多郑姓家谱中较有代表性的一个。又如清末人王庸敬编修的《王氏通谱》,多达106卷、82册,是一部王氏通谱性质的家谱。家谱中把天下王氏分为太原、琅琊、三槐三大支派,另外还有别派和零派,世系也据此进行区分,起自得姓之前,一直到清末修谱时期,被认为是王氏家谱中广泛、全面的一部通谱。当然,由于这些家谱规模庞大,所涉及的世系又开始于上古,不仅其可靠性往往受人质疑,也与“欧苏谱法”中的“小宗之法”不同,实际上都是“大宗之法”。
编修于明清时期的家谱,与宋代相比确有许多不同。不仅谱法越来越多地采用了“大宗之法”,而且家谱内容也比宋代增加许多,记事的范围更加广泛,体例更加完善,其和睦家族、教育族人、提高本家族社会声望和地位等伦理教化功能也更加得以体现。所修家谱中不仅排列清楚了几十代甚至上百代的家族世系,而且一般都要包括祖先名字、世系、事迹、官职、得姓源流、迁徙情况、祠堂坟墓、族规家训、人物传记、艺文著作等,有些家谱甚至还进一步增加了思荣录、像赞、五服图、族产、契据交约、年谱、吉凶礼、家仪、祭簿、名绩录、仕宦记、字辈谱、续后篇、余庆录、艺文、领谱字号等内容,体例更加庞大,内容也更加包罗万象,更是远非“欧苏谱法”可比了。
由于家谱的编修和续修成为热潮,明清时期也同样出现了不少的谱学家和重要的谱学著作,其中有凌迪知及其代表作《万姓统谱》、章学诚和他的《文史通义》等。凌迪知是明代万历时期人,所编《万姓统谱》又名《古今万姓统谱》,共140卷,是他在广泛搜罗所见家谱和历代家谱类著作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由于他认为天下万姓都是由黄帝一人发展而来,都是黄帝子孙,因此,所编该书大有当时家谱编修时普遍采用“大宗之法”的性质,考证姓氏来源无不从远古时期开始,至万历年止,分列人物生平事迹,使该书具有了家谱和传记合而为一的突出特点。
他另外还编有《历代帝王姓系统谱》6卷、《姓氏博考》14卷。至于章学诚,他生活在清代乾隆时期,一生中编修或指导别人编修了多部家谱,并在所著《文史通义》中系统阐述了他的谱学理论,把家谱上升到与国史、方志同等重要的高度,的“家乘谱牒,一家之史也”“夫家有谱,州县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便出自他的这本书。另外,他还先后撰写了多篇谱序、叙例、杂议、题跋等,也都是其谱学思想的总结。这些与家谱有关的论述,后来被人编入《章学诚遗书》中,流传于世。
……
一本厚重的书,封面设计朴实无华,但散发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仿佛承载着无数家族的记忆。我拿到这本书时,就被它所吸引,迫不及待地翻开。每一页都充满了温情与敬意,那些泛黄的文字,那些质朴的口述,都仿佛将我带回到了遥远的过去。书中有许多关于家风家训的记载,它们或严谨,或慈爱,都凝聚着先辈的智慧与期盼。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饮水思源”的文章,它让我深刻地体会到,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都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无数代祖先延续不息的生命链条中的一环。书中还收录了一些不同地区、不同姓氏的家谱片段,它们就像一幅幅生动的画卷,展现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多样性与凝聚力。我读着这些文字,想象着那些曾经鲜活的生命,感受着他们喜怒哀乐,也让我更加珍视自己与家族的联系。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家谱的书,更是一部关于情感、关于传承、关于根的深刻剖析。它让我明白,家族的意义远不止于血缘关系,更在于共同的记忆、共同的价值观以及对未来的共同期盼。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思考自己的家族,思考那些我未曾谋面却又深深影响着我的祖先。这种思考让我与过去有了更深的连接,也让我对未来有了更清晰的方向。
评分这是一本让人产生强烈共鸣的书籍。作者用平实的语言,讲述了家谱背后蕴含的深厚情感和文化意义。我读到许多关于家族故事的片段,那些平凡却又不失伟大的祖辈们,他们的生活经历,他们的悲欢离合,都深深地触动了我。书中有一段关于“家族传承”的论述,让我深思。它不仅仅是姓氏的延续,更是精神的传递,是价值观的继承。我一直以来都觉得,我们对家族的了解太少了,很多信息都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湮灭。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家谱的意义不仅仅是为了记录,更是为了让我们不忘根本,了解自己的来处,也更加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书中还引用了大量的民间谚语和俗语,这些充满生活气息的语言,为家谱增添了许多趣味性和地域特色。我仿佛能看到那些场景,听到那些声音,感受到那种淳朴的情感。这本书也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与家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关注家族的历史,也希望能够将这份宝贵的财富传承下去。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家谱”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家”的温暖的记录。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亲切”和“实用”。作者在讲解家谱编修的每一个步骤时,都充满了耐心和细致。特别是关于“如何与长辈沟通收集信息”的部分,写得非常到位。它提醒我们要尊重长辈,耐心倾听,并且要注意沟通的方式和技巧,避免引起不必要的误会。这让我觉得,编修家谱不仅是技术活,更是情商活。书中还提供了一些模板和表格,例如人物信息表、世系图表格等等,这些都极大地简化了编修过程。我之前一直担心自己手写或者用简单的文档来记录会显得杂乱无章,有了这些模板,我感觉事半功倍。而且,作者还强调了家谱的“活态传承”,鼓励我们在编修的过程中,不仅要记录事实,还要融入家族的故事和情感,让家谱变得更加生动有趣。这让我觉得,家谱不仅仅是枯燥的数字和名字,更是家族的灵魂和记忆。读完这本书,我真的觉得有勇气开始自己的家谱编修计划了,而且充满了信心,我知道我不会再感到无从下手。
评分这本书的编排逻辑非常清晰,从宏观的家谱文化渊源讲到具体的编修方法,循序渐进,即使是初学者也能很快掌握。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史料搜集和整理的部分。它详细列举了可以利用的各种途径,比如档案馆、族谱馆、地方志,甚至是通过家族口述和老照片。每一个方法都配有具体的案例分析,让我能够直观地理解如何去操作。书中还强调了信息核实的严谨性,提醒读者要多方求证,避免出现错误信息,这对于保证家谱的真实性至关重要。在编修技巧方面,作者介绍的多种图表形式和叙事方法,为我提供了很多灵感。我一直觉得编修家谱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但读完这本书,我发现它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高不可攀。关键在于耐心、细致和对家族的热爱。书中还提到了一些在编修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以及如何化解这些问题的建议,这让我觉得非常实用。比如,如何处理断代、如何查找失落的族谱信息等等。这些细节的处理,都体现了作者的专业性和丰富经验。我感觉这本书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师,一步一步地引导着我,让我对家谱编修这件事充满了信心。
评分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令人称赞。作者对于家谱文化的起源、发展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都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述。我了解到,家谱不仅仅是个人家族的记录,更是反映社会变迁、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书中对一些著名家谱的案例分析,让我对家谱的价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例如,某某家族的家谱如何成为研究地方历史的重要文献,某某家谱又如何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婚姻习俗和经济状况。这些例子都非常有说服力。此外,书中对于家谱编修的学术性探讨,也让我受益匪浅。作者不仅讲解了基础的编修方法,还探讨了家谱的史料价值、文献价值和文化价值。这让我明白,编修家谱不仅仅是一项家庭作业,更是一项具有学术意义的工作。书中对于一些复杂的学术概念的解释,也都力求通俗易懂,非常适合像我这样非专业读者阅读。我感觉这本书像一位博学的老师,引领我走进了一个充满魅力的学术世界,让我对家谱有了全新的认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