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州音韵 中原音韵讲疏/近代散佚戏曲文献集成 理论研究编(9) 9787203102816

中州音韵 中原音韵讲疏/近代散佚戏曲文献集成 理论研究编(9) 9787203102816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佚名,汪经昌,黄天骥 著
图书标签:
  • 中州音韵
  • 中原音韵
  • 戏曲文献
  • 理论研究
  • 语音学
  • 方言学
  • 近代戏曲
  • 文献集成
  • 中国古典文学
  • 9787203102816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万卷轩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山西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03102816
商品编码:29762694985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8-03-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中州音韵 中原音韵讲疏/近代散佚戏曲文献集成 理论研究编(9)

定价:116.00元

作者:佚名,汪经昌,黄天骥

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三晋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3-01

ISBN:9787203102816

字数:

页码:34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中州音韵 中原音韵讲疏/近代散佚戏曲文献集成·理论研究编(9)》收录的是佚名著的古代重要的韵书《中州音韵》和汪经昌的《中原音韵讲疏》。《中州音韵》卷首有十九韵目,用字、排列与《中原音韵》相同,每韵下按声调分为几个部分,与《中原音韵》相比,该书也具有的独特之处。《中州音韵讲疏》则是一部音韵研究著作,书中对《中原音韵》有很多详细的讲解与考订。

目录


中州音韵
中原音韵讲疏

作者介绍


汪经昌(一九二二—一九八五),曲学家。字守言,号薇史,湖北省武昌县人。上海光华大学政治系毕业。幼从吴瞿安(梅)先生学习,一九五八年任台湾师大国文系教授,讲授曲学课程,并兼任东吴大学、中国文化大学教授,一九六六年任教新加坡义安书院,后转任香港新亚书院教授。着有曲学例释南北曲小令谱中原音韵讲疏。

文摘


序言


中州音韵
中原音韵讲疏


《中州音韵·中原音韵讲疏/近代散佚戏曲文献集成 理论研究编(9)》 图书简介 《中州音韵·中原音韵讲疏/近代散佚戏曲文献集成 理论研究编(9)》是“近代散佚戏曲文献集成”系列中的第九部理论研究专著,聚焦于中国戏曲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韵书——《中原音韵》,并结合其相关的讲疏文献,从理论研究的视角,深入剖析其历史价值、学术意义及其对后世戏曲创作和理论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本书并非对《中原音韵》及其讲疏内容的简单罗列或注释,而是立足于广阔的戏曲史研究背景,通过严谨的学术方法,挖掘和阐释隐藏在字里行间的丰富信息,旨在为学界提供一个全面、深入、富有启发性的理论研究框架。 一、 研究的宏旨与学术价值 本书的研究宏旨在于,通过对《中原音韵》这一关键性文献进行多维度、深层次的理论审视,重新梳理和定位其在中国戏曲史上的独特地位,并进一步揭示其在语言学、文学、音乐、戏曲表演等多个学科交叉领域的价值。 《中原音韵》作为元代大德年间(1297-1307)贾铭编撰的韵书,以其“中古音”为基础,结合当时的口语实际,创制了“中古四声”和“平水韵”之外的“元韵”系统。这一系统的创立,极大地促进了元曲创作的繁荣,并对后世戏曲的声腔和格律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然而,历代学者对《中原音韵》的研究,虽不乏精辟之论,但往往局限于某一方面,或存在一定程度的碎片化。本书旨在打破这种局限,从系统性的角度,将《中原音韵》置于整个中国古代戏曲演进的宏大叙事中进行考察,并将其与同时期乃至更早期的相关文献进行参照和比对,从而构建一个更全面、更精细的研究图景。 本书的学术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夯实戏曲史研究的文献基础:通过对《中原音韵》及其相关讲疏的深入梳理和分析,为学界提供了关于元代戏曲创作的重要一手文献解读。这有助于纠正历史研究中可能存在的误读和臆断,为更准确地理解元杂剧的语言特征、韵律规律以及创作生态奠定坚实基础。 2. 深化戏曲理论的认识:《中原音韵》不仅仅是一部韵书,更是研究元杂剧如何实现“曲唱”的密钥。本书将重点探讨《中原音韵》的韵部划分、声调变化及其在实际曲词创作中的运用,从而揭示其背后蕴含的戏曲声腔理论、格律要求以及美学原则。这对于理解中国戏曲“歌舞演剧”一体的独特艺术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3. 拓展语言学与戏曲研究的边界:作为一部反映当时口语的韵书,《中原音韵》在语言学上具有宝贵的史料价值。本书将从语言学的角度,分析《中原音韵》所反映的中古汉语向元代汉语的演变特征,并重点考察其与戏曲语言的互动关系。这为语言学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戏曲语料,也为戏曲研究者提供了更专业的语言学视角。 4. 发掘近代散佚戏曲文献的价值:本书作为“近代散佚戏曲文献集成”的组成部分,其研究视角并非仅局限于元代,而是将《中原音韵》的理论延展至近代戏曲的发展。通过分析《中原音韵》的理论如何在近代戏曲中被继承、改造或遗忘,以及有哪些散佚的戏曲文献(如剧本、戏曲理论著作、戏曲家笔记等)能印证或补充《中原音韵》的理论,从而揭示近代戏曲在继承传统与创新发展中的复杂脉络。 5. 构建跨学科的研究平台:《中原音韵》的研究涉及语言学、文学、历史学、音乐学、声学、戏剧学等多个学科。本书旨在通过整合各学科的理论资源和研究方法,构建一个跨学科的对话平台,促进不同领域学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戏曲研究的整体发展。 二、 研究视角与重点内容 本书的理论研究将围绕以下几个核心视角和重点内容展开: 1. 《中原音韵》的编纂背景与时代意义: 深入考证贾铭及其编纂《中原音韵》的历史条件,分析其所处的社会、文化、政治环境。 探讨《中原音韵》与此前韵书(如《平水韵》)的异同,重点阐释其“新韵”系统的理论基础和创新之处。 论述《中原音韵》的出现如何契合了元杂剧的创作需求,以及其如何为元曲创作提供了关键的语言工具。 2. 《中原音韵》的韵部与声调系统解析: 对《中原音韵》的韵部划分进行详细的语言学分析,考察其与中古韵部和后世韵部的对应关系。 深入研究《中原音韵》的四声划分规则,探讨其与实际的戏曲演唱中的声调运用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具体元曲作品的分析,展示《中原音韵》的声调系统在实际创作中的运用效果,例如入声字的归派、阳平与上声的区分等。 3. 《中原音韵》与元杂剧创作的互动关系: 分析《中原音韵》对元杂剧作者的创作实践产生了哪些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研究元杂剧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是如何理解、运用乃至“变通”《中原音韵》的。 探讨《中原音韵》的韵律要求如何塑造了元杂剧的语言风格和艺术特色。 4. 《中原音韵》相关讲疏文献的价值挖掘: 对《中原音韵》的各种传世讲疏文献进行梳理和考订,辨析其版本差异和学术价值。 深入分析讲疏文献中所包含的关于《中原音韵》的解释、补充、批注等内容,揭示其对《中原音韵》理论的阐发和深化。 研究讲疏文献是否反映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戏曲理论和实践,以及它们如何影响了对《中原音韵》的理解。 5. 《中原音韵》理论在近代戏曲中的流变与影响: 考察《中原音韵》的理论在明清及近代戏曲中的继承情况,例如戏曲家对《中原音韵》的引用、批评或发展。 分析近代戏曲在声腔、格律方面,是否仍然受到《中原音韵》的影响,或者是否存在对其的“反叛”或“超越”。 结合“近代散佚戏曲文献集成”中的其他文献,例如近代剧本、戏曲理论著作、学者笔记等,印证和补充《中原音韵》理论在近代的发展和演变。 探讨《中原音韵》的某些理论元素是否在近代散佚的戏曲文献中有所体现,但可能尚未被学界充分识别。 6. 《中原音韵》的跨学科研究方法与创新: 本书将尝试运用音韵学、声学、计算机辅助分析等多种方法,对《中原音韵》的语音系统进行更科学、更量化的解读。 结合戏曲音乐学的理论,分析《中原音韵》的声调系统与戏曲音乐的契合度,以及其对曲牌、曲调选择的影响。 通过对大量元杂剧和近代戏曲文本进行语料库分析,量化《中原音韵》使用频率及其在不同时期、不同剧种中的体现。 三、 研究意义与预期贡献 《中州音韵·中原音韵讲疏/近代散佚戏曲文献集成 理论研究编(9)》的出版,将对中国戏曲史研究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首先,本书将为学术界提供一个关于《中原音韵》及其相关文献的权威性、系统性的理论研究成果。它将极大地丰富我们对元代戏曲创作规律的认识,纠正以往研究中可能存在的偏差,为戏曲史的叙述提供更扎实的依据。 其次,本书将深化对中国戏曲“声”的理解。戏曲的生命力在于“唱”,而《中原音韵》正是连接语言与音乐的关键桥梁。通过本书的研究,读者将能更深刻地理解戏曲的声腔艺术是如何在特定韵律系统的支撑下得以实现的,以及这种声韵的契合如何构成了戏曲独特的审美魅力。 再次,本书将促进语言学、文学、历史学、音乐学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它不仅是戏曲研究的专著,也是语言史、声韵学、文学史研究的重要参考。通过对《中原音韵》的深入解读,将有助于打破学科壁垒,促进不同研究领域之间的对话与合作,催生新的研究视域和理论突破。 最后,本书作为“近代散佚戏曲文献集成”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有助于学界更全面地认识近代戏曲的演进历程。通过将《中原音韵》的理论置于近代戏曲的语境中进行考察,可以更好地揭示近代戏曲在继承与创新中的复杂性,发掘被埋没的学术价值,为中国戏曲的整体研究提供更为完整的图景。 本书的研究过程,将力求严谨求实,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有宏观的理论建构,也有微观的文本分析。我们相信,本书的出版,必将引发学界对《中原音韵》及其相关文献的进一步关注和深入探讨,为中国戏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一份重要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中国古代韵书和戏曲史之间的关联很感兴趣,尤其是元杂剧的声腔发展,一直是我研究的重点。这次《中州音韵》和《中原音韵讲疏》的合集,再加上“近代散佚戏曲文献集成”这个背景,让我觉得这本书的价值非同一般。我非常想了解,《中原音韵》在当时是如何被应用到戏曲创作和演唱中的?它对戏曲的韵律、节奏、以及声腔的选择,究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讲疏》部分,我希望能看到其对《中原音韵》在具体语音上的详细分析,例如它所代表的中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在发音上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是如何被元代戏曲演员所掌握并运用的。同时,作为“理论研究编”,我更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套关于如何研究散佚戏曲文献的理论框架,帮助我们更好地挖掘和解读那些被遗忘的珍贵资料。这本书的出现,为我深入理解元杂剧的音乐和语言特色,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研究视角。

评分

我一直在寻找能够系统性地梳理元代戏曲语言特点的著作,《中州音韵》和《中原音韵讲疏》的组合,可以说是正中我的下怀。我深知《中原音韵》在中古音韵学中的地位,也了解其对元杂剧语音的影响。但我一直苦于无法找到权威且深入的解读。《讲疏》的出现,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我期待书中能详细阐述《中原音韵》所反映的当时的语音面貌,比如声母、韵母、声调的特点,以及这些特点在当时戏曲演唱中所扮演的角色。更让我感兴趣的是,书中是否会结合具体的元杂剧唱词,来分析《中原音韵》的实际应用,从而让我们更直观地感受那个时代的戏曲魅力。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学术专著,更是我探索中国古代戏曲音乐之美的钥匙,我希望能从中找到更多关于那个时期戏曲演唱的细节,以及作者是如何运用理论来解读这些文献的。

评分

这部《中州音韵》和《中原音韵讲疏》的合集,实在是太让我惊喜了!我一直对中古音韵和戏曲声腔的发展很感兴趣,但相关的资料往往分散且晦涩难懂。《中原音韵》作为元代重要的韵书,其价值不言而喻,而《讲疏》更是对《中原音韵》的深入解读,这二者合在一处,等于为研究者搭建了一个坚实的桥梁。我尤其期待书中关于中古音韵如何影响了元代戏曲唱腔的论述,希望能从中一窥那个时代戏曲演唱的真实面貌。同时,作为“近代散佚戏曲文献集成”的一部分,其背后蕴含的戏曲文献研究的理论深度也让我充满期待。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深入研究戏曲声韵学提供了极其宝贵的资源,让我能够更系统、更全面地理解那个时代的语言和艺术。我迫不及待地想翻阅这本书,希望能从中找到那些失传已久的戏曲唱腔的蛛丝马迹,更深入地体会古代文人的智慧与创造力。这本书的出版,对于戏曲史、语言学研究者来说,绝对是不可或缺的案头必备。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古代文学,尤其是戏曲文学情有独钟的读者,我一直对“近代散佚戏曲文献集成”这个系列抱有极高的期望。此次的《理论研究编(9)》,选择了《中州音韵》和《中原音韵讲疏》作为研究对象,这让我觉得非常有分量。我一直认为,想要真正理解戏曲的魅力,就必须深入其赖以生存的语言土壤。《中原音韵》作为一部反映当时北方官话的韵书,其对于元杂剧声腔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而《讲疏》的存在,无疑为我们提供了更清晰的解读路径。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详细探讨《中原音韵》在语音系统上的时代特征,以及这些特征如何体现在元杂剧的唱词和唱腔之中。此外,作为“理论研究编”的一部分,我相信这本书不仅仅是对两部古籍的考据,更会包含对这些文献的研究方法、理论构建等方面的深刻探讨,这将为我们理解和研究更多散佚的戏曲文献提供宝贵的理论指导。

评分

对于《近代散佚戏曲文献集成》这个系列,我一直是相当关注的。而这次的《理论研究编(9)》,聚焦于“中州音韵”和“中原音韵讲疏”,更是让我眼前一亮。我一直认为,任何艺术形式的繁荣,都离不开其语言和声音基础的支撑。戏曲作为一种综合艺术,其声韵的演变更是其生命力的体现。《中原音韵》作为一部划时代的韵书,直接关系到元杂剧的声腔特点,而《讲疏》则为我们理解这部韵书提供了更细致的视角。我非常好奇,书中会如何解析《中原音韵》在当时的语音系统与后世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是如何在元杂剧的唱腔中得到体现的。更重要的是,作为“集成”的一部分,这本书的理论研究必然会为我们梳理和解读那些散佚的戏曲文献提供更宏观的理论框架,帮助我们理解这些文献的价值和研究方法。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对两部古籍的整理,更在于其背后所代表的,对中国戏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深层思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