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州音韵 中原音韵讲疏/近代散佚戏曲文献集成 理论研究编(9)
定价:116.00元
作者:佚名,汪经昌,黄天骥
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三晋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3-01
ISBN:9787203102816
字数:
页码:34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无
内容提要
《中州音韵 中原音韵讲疏/近代散佚戏曲文献集成·理论研究编(9)》收录的是佚名著的古代重要的韵书《中州音韵》和汪经昌的《中原音韵讲疏》。《中州音韵》卷首有十九韵目,用字、排列与《中原音韵》相同,每韵下按声调分为几个部分,与《中原音韵》相比,该书也具有的独特之处。《中州音韵讲疏》则是一部音韵研究著作,书中对《中原音韵》有很多详细的讲解与考订。
目录
中州音韵
中原音韵讲疏
作者介绍
汪经昌(一九二二—一九八五),曲学家。字守言,号薇史,湖北省武昌县人。上海光华大学政治系毕业。幼从吴瞿安(梅)先生学习,一九五八年任台湾师大国文系教授,讲授曲学课程,并兼任东吴大学、中国文化大学教授,一九六六年任教新加坡义安书院,后转任香港新亚书院教授。着有曲学例释南北曲小令谱中原音韵讲疏。
文摘
无
序言
中州音韵
中原音韵讲疏
我一直对中国古代韵书和戏曲史之间的关联很感兴趣,尤其是元杂剧的声腔发展,一直是我研究的重点。这次《中州音韵》和《中原音韵讲疏》的合集,再加上“近代散佚戏曲文献集成”这个背景,让我觉得这本书的价值非同一般。我非常想了解,《中原音韵》在当时是如何被应用到戏曲创作和演唱中的?它对戏曲的韵律、节奏、以及声腔的选择,究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讲疏》部分,我希望能看到其对《中原音韵》在具体语音上的详细分析,例如它所代表的中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在发音上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是如何被元代戏曲演员所掌握并运用的。同时,作为“理论研究编”,我更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套关于如何研究散佚戏曲文献的理论框架,帮助我们更好地挖掘和解读那些被遗忘的珍贵资料。这本书的出现,为我深入理解元杂剧的音乐和语言特色,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研究视角。
评分我一直在寻找能够系统性地梳理元代戏曲语言特点的著作,《中州音韵》和《中原音韵讲疏》的组合,可以说是正中我的下怀。我深知《中原音韵》在中古音韵学中的地位,也了解其对元杂剧语音的影响。但我一直苦于无法找到权威且深入的解读。《讲疏》的出现,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我期待书中能详细阐述《中原音韵》所反映的当时的语音面貌,比如声母、韵母、声调的特点,以及这些特点在当时戏曲演唱中所扮演的角色。更让我感兴趣的是,书中是否会结合具体的元杂剧唱词,来分析《中原音韵》的实际应用,从而让我们更直观地感受那个时代的戏曲魅力。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学术专著,更是我探索中国古代戏曲音乐之美的钥匙,我希望能从中找到更多关于那个时期戏曲演唱的细节,以及作者是如何运用理论来解读这些文献的。
评分这部《中州音韵》和《中原音韵讲疏》的合集,实在是太让我惊喜了!我一直对中古音韵和戏曲声腔的发展很感兴趣,但相关的资料往往分散且晦涩难懂。《中原音韵》作为元代重要的韵书,其价值不言而喻,而《讲疏》更是对《中原音韵》的深入解读,这二者合在一处,等于为研究者搭建了一个坚实的桥梁。我尤其期待书中关于中古音韵如何影响了元代戏曲唱腔的论述,希望能从中一窥那个时代戏曲演唱的真实面貌。同时,作为“近代散佚戏曲文献集成”的一部分,其背后蕴含的戏曲文献研究的理论深度也让我充满期待。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深入研究戏曲声韵学提供了极其宝贵的资源,让我能够更系统、更全面地理解那个时代的语言和艺术。我迫不及待地想翻阅这本书,希望能从中找到那些失传已久的戏曲唱腔的蛛丝马迹,更深入地体会古代文人的智慧与创造力。这本书的出版,对于戏曲史、语言学研究者来说,绝对是不可或缺的案头必备。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国古代文学,尤其是戏曲文学情有独钟的读者,我一直对“近代散佚戏曲文献集成”这个系列抱有极高的期望。此次的《理论研究编(9)》,选择了《中州音韵》和《中原音韵讲疏》作为研究对象,这让我觉得非常有分量。我一直认为,想要真正理解戏曲的魅力,就必须深入其赖以生存的语言土壤。《中原音韵》作为一部反映当时北方官话的韵书,其对于元杂剧声腔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而《讲疏》的存在,无疑为我们提供了更清晰的解读路径。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详细探讨《中原音韵》在语音系统上的时代特征,以及这些特征如何体现在元杂剧的唱词和唱腔之中。此外,作为“理论研究编”的一部分,我相信这本书不仅仅是对两部古籍的考据,更会包含对这些文献的研究方法、理论构建等方面的深刻探讨,这将为我们理解和研究更多散佚的戏曲文献提供宝贵的理论指导。
评分对于《近代散佚戏曲文献集成》这个系列,我一直是相当关注的。而这次的《理论研究编(9)》,聚焦于“中州音韵”和“中原音韵讲疏”,更是让我眼前一亮。我一直认为,任何艺术形式的繁荣,都离不开其语言和声音基础的支撑。戏曲作为一种综合艺术,其声韵的演变更是其生命力的体现。《中原音韵》作为一部划时代的韵书,直接关系到元杂剧的声腔特点,而《讲疏》则为我们理解这部韵书提供了更细致的视角。我非常好奇,书中会如何解析《中原音韵》在当时的语音系统与后世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是如何在元杂剧的唱腔中得到体现的。更重要的是,作为“集成”的一部分,这本书的理论研究必然会为我们梳理和解读那些散佚的戏曲文献提供更宏观的理论框架,帮助我们理解这些文献的价值和研究方法。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对两部古籍的整理,更在于其背后所代表的,对中国戏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深层思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