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網理論概要

通信網理論概要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紀陽著 著
圖書標籤:
  • 通信網絡
  • 通信原理
  • 網絡理論
  • 數據通信
  • 信息論
  • 信號處理
  • 無綫通信
  • 網絡優化
  • 高等教育
  • 教材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夜語笙簫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北京郵電大學齣版社有限公司
ISBN:9787563517060
商品編碼:29762865691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08-06-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通信網理論概要

定價:22.00元

作者:紀陽著

齣版社:北京郵電大學齣版社有限公司

齣版日期:2008-06-01

ISBN:9787563517060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272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本書是電子與通信工程領域丁程碩士的專業基礎教材,主要介紹通信網的概念、網絡的基本組成、網絡載體服務的基本機製、網絡的業務分析和排隊論原理、網絡拓撲分析原理、多址接人原理和分析、調度算法原理以及網絡的可靠性理論等內容。
本書可作為高等院校通信類、電子信息類和計算機類工程碩士的教科書或教學參考書,也可以作為從事通信網絡工作的技術人員的參考書。
目錄中標有*的章節,供工程碩士參考,不作為教學必選內容。

目錄


章 引論
1.1 概述
1.2 通信係統
1.3 通信網
1.4 通信網的類型
1.5 通信網的應用與服務
1.5.1 網絡應用舉例
1.5.2 服務模式
1.6 通信網的組網拓撲結構
1.6.1 網狀型網
1.6.2 星型網
1.6.3 復閤型網
1.6.4 環形網
1.6.5 總綫型網
1.6.6 樹型網
1.7 通信網的設計要素
第2章 網絡載體服務的基本網絡機製
2.1 基本網絡機製概述
2.2 多路復用
2.3 交換與路由
2.4 差錯控製
2.4.1 交替比特位協議
2.4.2 返迴N協議
2.4.3 選擇重發協議
2.5 流量控製
2.6 資源分配
第3章 通信網結構
3.1 圖論基礎
3.1.1 基本定義
3.1.2 圖的聯結性
3.1.3 樹
3.1.4 割和環
3.1.5 平麵性和對偶性
3.1.6 圖的矩陣錶示
3.2 短路徑問題
3.2.1 短主樹
3.2.2 端間的短路徑
3.3 流量分配問題
3.3.1 流量優化的一般性問題
3.3.2 大流問題
3.3.3 佳流問題
第4章 網內業務分析理論
4.1 排隊論基礎
4.1.1 基本概念
4.1.2 M/M/1問題
4.1.3 M/M/m(n)問題
*4.1.4 一般排隊問題
4.2 通信網的業務模型與分析
4.2.1 各種測度和指標
4.2.2 業務分析舉例
4.3 提高網效率的一些措施
4.3.1 大群化效應
4.3.2 延遲效應
*4.3.3 綜閤效應
*4.3.4 迂迴效應
第5章 多址接入係統分析
5.1 純阿羅華係統
5.2 時隙阿羅華係統
5.3 載波監聽多址接人係統
5.4 輪詢方式
5.5 各種多址係統的比較
*第6章 分組調度
6.1 分組調度概述
6.1.1 分組調度算法中一些常用的基本概念
6.1.2 分組排隊策略
6.1.3 分組調度功能
6.1.4 分組調度算法分類
6.2 分組調度算法本質分析
6.3 分組調度算法的性能指標
6.4 基於GPS模型的算法
6.4.1 GPS調度算法
6.4.2 P-GPS調度算法
6.4.3 WFQ調度算法
6.5 其他分組調度算法
6.5.1 基於靜態優先級的算法
6.5.2 基於輪詢的算法
6.5.3 基於時延的算法
6.5.4 分層鏈路共享算法
6.5.5 核心無狀態算法
6.5.6 基於服務麯綫的算法
6.5.7 比例區分算法
6.5.8 結閤緩衝管理的算法
6.6 分組調度算法小結
第7章 通信網的可靠性
7.1 可靠性理論概要
7.1.1 不可修復係統的可靠度
7.1.2 可修復係統的可靠度
7.1.3 復雜係統的分解
7.1.4 可靠性設計
7.2 通信網的可靠性
7.3 可靠網的規劃設計
參考習題
參考文獻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海浪之下:深海生態係統奧秘》 一、序章:潛入無垠的藍 本書並非關於高聳入雲的信號塔,亦非探討信息如何在節點間流轉。它將帶您潛入地球錶麵下更廣闊、更神秘的領域——無垠的深海。深海,這個占地球海洋總麵積近90%的區域,承載著我們所知甚少的生命形式,蘊藏著令人驚嘆的地質奇觀,更扮演著調節全球氣候的關鍵角色。我們將一同穿越層層碧波,揭開籠罩在這片黑暗王國之上的重重迷霧,探索其獨特的生態係統如何演化,又如何維係著令人難以置信的生命奇跡。 二、光綫盡頭的生命:深海生物的生存智慧 在陽光無法穿透的漆黑世界裏,生命如何孕育和繁衍?《海浪之下》將首先聚焦於深海生物的非凡適應性。我們將看到那些在極高壓力、極低溫度和幾乎沒有食物的極端環境下生存的生物。 生物發光:黑暗中的交流與捕獵:您將瞭解到,許多深海生物並不依賴外部光源,而是自身就能發齣光芒。這種生物發光並非僅僅為瞭照明,更是一種復雜的交流方式,用於吸引配偶、警告敵人、僞裝自身,甚至是誘捕獵物。我們將剖析不同生物發光器官的結構和功能,以及它們如何演化齣獨一無二的發光模式。例如,深海鮟鱇魚那盞“燈籠”的秘密,以及那些能在黑暗中閃爍齣神秘光暈的魷魚,它們的光芒背後又隱藏著怎樣的生存策略? 極端環境下的新陳代謝: 在能量極其稀缺的深海,生物必須發展齣高效的新陳代謝機製。我們將探討那些能夠利用微量化學物質生存的化能閤成細菌,它們是深海食物鏈的基石,也揭示瞭生命可以不依賴陽光而存在。同時,我們還將觀察那些“飢餓”的捕食者,它們如何憑藉敏銳的感知器官和高效的能量儲存能力,在漫長的等待中捕捉稍縱即逝的獵物。 奇形怪狀的生命體: 從深海巨魷的龐大身軀,到那些微小的、如同幽靈般漂浮的浮遊生物,深海生物的形態之多樣令人目眩神迷。我們將深入研究這些生物在形態上的特化,例如,那些為瞭在壓力下保持穩定而變得透明或膠狀的身體,以及那些為瞭在黑暗中感知獵物而極度發達的觸須和感官。這些形態的演化,無不展現瞭生命在適應環境過程中的鬼斧神工。 三、海底的脈動:深海地質與化學的奇跡 深海並非靜止不變的黑暗深淵,而是地質活動和化學反應的活躍場所。本章將引導您探索海底的“脈動”,理解這些地質力量如何塑造深海環境,又如何孕育生命。 海底熱泉:生命起源的搖籃?:我們將前往神秘的海底熱泉,在那裏,地球內部的熱量和化學物質湧齣,形成獨特的生態係統。這些熱泉噴口的極端溫度和化學成分,非但沒有阻礙生命,反而孕育瞭大量獨特的生物群落,例如管狀蠕蟲、貽貝和豐年蝦。我們將深入探討熱泉水的化學組成,以及其中的硫化物等物質如何被微生物利用,形成化能閤成的基礎。這些發現不僅拓展瞭我們對生命存在條件的認知,甚至引發瞭關於地球生命起源的猜想。 深海沉積物:曆史的記錄者:厚厚的沉積物覆蓋著深海的海床,它們如同地球的年輪,記錄著億萬年的地質變遷、氣候變化以及生命演化的曆史。我們將瞭解科學傢如何通過鑽探和分析這些沉積物,來重建過去的海洋環境、生物群落以及地球的演化過程。每一次沉積,都是一個微小的故事,匯聚起來,便是地球波瀾壯闊的史詩。 海底山脈與海溝:地球的“傷痕”與“皺紋”:覆蓋著數百萬平方公裏的海底山脈和深邃的海溝,是地球構造活動留下的印記。我們將探索這些巨大的地質構造,瞭解它們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它們如何影響洋流、生物分布乃至全球氣候。那些鮮為人知的海溝深處,是否隱藏著更多未知的生命?海底山脈的生物多樣性又為何如此豐富? 四、深海的“呼吸”:連接全球的海洋係統 深海並非孤立的存在,它與地球錶麵的海洋以及大氣層之間存在著韆絲萬縷的聯係,共同構成瞭復雜的地球係統。 深海環流:全球“傳送帶”:我們將解析深海環流的形成機製,例如溫鹽環流,以及它如何像巨大的“傳送帶”一樣,將氧氣、營養物質和熱量輸送到全球各大洋。這種緩慢而強大的環流,對全球氣候的調節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也影響著海洋生物的分布和遷徙。它在何時開始,又如何影響著我們今天所處的海洋環境? 碳匯的秘密:深海的“儲蓄罐”:海洋,尤其是深海,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匯之一。我們將在書中探討深海如何通過物理、化學和生物過程,吸收和儲存大量的二氧化碳,從而緩解大氣中溫室氣體的濃度。瞭解深海碳匯的功能,對於我們理解和應對氣候變化至關重要。然而,人類活動對深海碳匯又會産生怎樣的影響? 深海的“饋贈”:影響陸地生態:深海的營養物質和溶解氧,也通過洋流和生物遷徙等方式,間接或直接地影響著陸地生態係統。例如,浮遊生物的死亡和沉降,將碳帶入深海,而某些魚類的洄遊,則將海洋的能量帶到陸地。這種看似遙遠的聯係,卻深刻地維係著地球生命的平衡。 五、人類的探索與未來:保護這片藍色星球 隨著科技的進步,人類對深海的探索日益深入,但同時也麵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和責任。 深海探索的工具與方法:我們將迴顧人類探索深海的曆程,介紹從早期的潛水鍾到現代的深潛器、遙控無人潛水器(ROV)和自主水下航行器(AUV)等先進的探測設備。這些工具的每一次升級,都為我們揭開瞭深海麵紗的一角,帶來瞭新的發現。 深海資源的開發與爭議:深海蘊藏著豐富的礦産資源,例如錳結核和富鈷結殼,這引發瞭關於深海資源開發的激烈討論。我們將探討這些資源的潛在價值,以及在開發過程中可能對脆弱的深海生態係統造成的不可逆轉的破壞。如何在滿足人類發展需求的同時,保護這片未被馴服的疆域,是擺在我們麵前的嚴峻課題。 深海保護的必要性:麵對氣候變化、海洋酸化、汙染和過度捕撈等全球性挑戰,深海生態係統正承受著巨大的壓力。本書將強調保護深海生物多樣性、維護深海生態係統的健康和穩定,對於人類自身的未來至關重要。我們將呼籲更多人關注深海,理解其價值,並采取行動,共同守護這片孕育瞭無數奇跡的藍色世界。 結語:一窺未知的廣闊 《海浪之下:深海生態係統奧秘》並非一本關於信息傳播的著作。它是一扇窗口,帶領您窺視地球上最神秘、最廣闊的領域。通過對深海生物、地質、化學以及其在全球係統中的作用的深入剖析,本書旨在激發您對這片藍色星球的敬畏之心,並促使您思考人類與海洋的未來關係。讓我們一同潛入這片無垠的藍,去感受那裏的生命脈動,去理解那裏的生存法則,去珍視那裏的無價之寶。

用戶評價

評分

我花瞭整整一個下午來研究這本書中關於網絡拓撲結構演進的那幾章,感受最深的就是作者在闡述理論模型時的那種邏輯上的嚴密性與層層遞進的結構感。他並沒有急於拋齣最新的技術名詞,而是耐心地從最基礎的節點連接概念開始,逐步引入環形、星形、網狀結構,並對每種結構在冗餘性、延遲和部署成本上的權衡進行瞭詳盡的對比分析。尤其值得稱道的是,作者引入瞭大量的曆史案例來佐證其理論觀點,比如早期ARPANET的設計哲學對現代互聯網骨乾網的影響,這種曆史的縱深感,極大地拓寬瞭我對“網絡設計”這個概念的理解。閱讀過程中,我發現自己不再是單純地記憶知識點,而是開始思考“為什麼是這種設計?”而不是“這個設計是什麼?”。書中的推導過程清晰明瞭,即便是涉及到高階的圖論和概率模型,作者也總能提供直觀的物理類比,使得原本晦澀的數學語言變得可觸摸、可理解。這種教學上的匠心,是許多同類書籍所缺乏的,它真正做到瞭將“理論的骨架”搭建得牢固而優美。

評分

這本書的行文風格非常具有個人特色,它不像某些教科書那樣闆著臉孔,而是帶著一種沉穩而又略顯幽默的引導感。在討論擁塞控製算法的經典難題時,作者采用瞭類似“偵探小說”的敘事方式,將TCP Reno、Tahoe以及後來的NewReno的迭代發展,描繪成一場不斷修正錯誤、追求效率極限的智力競賽。這種敘事上的代入感,極大地減輕瞭啃讀復雜算法時的枯燥感。舉個例子,當解釋AIMD(加性增加,乘性遞減)策略時,作者沒有直接給齣公式,而是用瞭一個生動的“宴會上客人添酒”的比喻,形象地說明瞭為什麼這種看似簡單的策略能在混亂的網絡中達成一種微妙的平衡。更讓我驚喜的是,書中很多章節的結尾,都附帶瞭“思考題”或者“進一步探討”的小節,這些都不是簡單的知識點復述,而是指嚮瞭當前研究熱點或者尚未完全解決的問題,這無疑是在鼓勵讀者,特彆是科研人員,要帶著批判性思維去麵對這些已建立的理論基石,而不是盲目崇拜。這種啓發式的寫作手法,讓閱讀過程充滿瞭探索的樂趣。

評分

從工具書的角度來看,這本書在故障診斷與性能評估這一塊的內容深度和廣度是令人稱贊的。它不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麵,而是深入到瞭實際部署中的“痛點”。書中對各種延遲來源的分解,例如傳輸延遲、排隊延遲、處理延遲,進行瞭非常細緻的量化分析,並提供瞭相應的數學模型來估算它們在不同負載下的變化趨勢。更實用的是,它對如何利用現有的網絡監控工具(雖然沒有直接點名商業工具,但原理是通用的)來反推瓶頸所在給齣瞭非常詳盡的步驟指南。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抖動分析”的那一章,它清晰地解釋瞭為什麼在音視頻流媒體應用中,延遲的重要性有時甚至要低於延遲的穩定性。書中提供的幾種基於統計學的抖動測量方法,對比瞭它們的優劣,這對於網絡運維工程師來說,無疑是一本極佳的實戰參考手冊。它成功地架起瞭一座橋梁,連接瞭純粹的理論抽象與工程實踐中的“眼見為實”的睏難。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著實讓人眼前一亮,封麵的用色大膽而富有現代感,那種深邃的藍色調配上跳躍的橙色綫條,似乎在無聲地訴說著信息高速公路的脈動與活力。拿到手中,紙張的質感也超齣瞭我的預期,那種略帶磨砂的觸感,既保證瞭閱讀時的舒適度,也顯得頗為耐用。裝訂得非常結實,即便是經常翻閱,也不必擔心書脊會過早鬆動。內頁的排版也處理得相當巧妙,字體大小適中,行距寬鬆,使得大段的文字閱讀起來一點也不覺得壓迫,這對於我們這些需要長時間盯著技術書籍的讀者來說,簡直是福音。尤其是那些復雜的公式和圖錶,印刷得異常清晰銳利,即便是細微的標注也能一眼看清,這在技術類書籍中是至關重要的。這本書的整體視覺呈現,成功地將“技術”的嚴謹與“閱讀”的愉悅完美地結閤在瞭一起,讓人在開始學習之前,就已經有瞭一種良好的心理預期和愉悅的物理體驗。這本書的物理屬性,完全配得上它所承載的深度內容,體現瞭齣版方對讀者的尊重。

評分

這本書的索引和術語錶製作得極為用心,這對於一本涉及麵廣、專業名詞密集的技術著作而言,是衡量其專業水準的重要標誌。我習慣於在閱讀遇到不熟悉的縮寫時,立即查閱書後的資源,而這本書的索引設計令人感到無比高效。不僅主要的專業術語被清晰地羅列齣來,就連一些在特定章節中纔齣現的、但對理解上下文至關重要的概念,也被巧妙地納入瞭檢索體係。而且,與許多隻有字母順序排列的索引不同,這本書的術語解釋往往指嚮瞭該概念首次被詳細闡述的頁碼,而非僅僅是齣現的頁碼,這極大地節省瞭我來迴翻閱查找的時間。另外,書後的參考書目部分,給齣的資料更新及時,覆蓋瞭從經典論文到近五年重要會議的成果,這錶明編著者在編撰過程中,對該領域的最新進展保持瞭高度的敏感性,而非僅是整理舊有資料。這種對細節的極緻關注,體現瞭編著者對知識的尊重和對讀者體驗的重視,確保瞭這本書不僅是一本學習的教材,更是一本可以長期信賴的案頭工具書。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