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自动控制原理及应用
定价:46.00元
作者:廉振芳 等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8-01
ISBN:978756406501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41kg
编辑推荐
廉振芳等编著的《自动控制原理及应用》重点介绍了自动控制原理的经典控制理论部分,内容包括: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自动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法,控制系统的频域分析法,自动控制系统的校正和自动控制原理的应用等。本书可作为高职高专自动控制相关专业的教材。
内容提要
目录
章 绪论 1.1 自动控制理论概述 1.2 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 1.2.1 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 1.2.2 自动控制系统的控制方式 1.2.3 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 1.2.4 自动控制系统举例 1.3 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 1.3.1 按输入信号变化的规律分类 1.3.2 按系统传输信号对时间的关系分类 1.3.3 按系统的输出量和输入量间的关系分类 l.3.4 按系统中的参数对时间的变化情况分类 1.4 对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 1.5 自动控制系统实例分析 本章小结与练习第2章 拉普拉斯变换及其应用 2.1 拉普拉斯变换的概念 2.1.1 定义 2.1.2 常见函数的拉氏变换 2.2 常用的性质和定理 2.2.1 线性性质 2.2.2 微分定理 2.2.3 积分定理 2.2.4 位移性质(也称复位移性质) 2.2.5 延迟定理(也称实位移性质) 2.2.6 初值定理 2.2.7 终值定理 2.3 拉氏反变换 本章小结与练习第3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3.1 控制系统的微分方程 3.1.1 电路系统 3.1.2 线性定常微分方程的求解 3.2 传递函数 3.2.1 传递函数的基本概念 3.2.2 传递函数的定义 3.2.3 传递函数的性质 3.2.4 传递函数的求法 3.3 典型环节的数学模型及其动态响应 3.3.1 比例环节 3.3.2 积分环节 3.3.3 微分环节 3.3.4 惯性环节 3.3.5 振荡环节 3.3.6 延迟环节 3.4 控制系统的动态结构图 3.4.1 动态结构图 3.4.2 动态结构图的绘制 3.4.3 动态结构图的等效变换和化简 3.4.4 信号流图与梅逊公式 3.5 自动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 3.5.1 闭环控制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 3.5.2 给定输入信号R(s)作用下的闭环传递函数 3.5.3 扰动信号Ⅳ(s)作用下的闭环传递函数 3.5.4 闭环系统的误差传递函数 本章小结与练习 任务训练1 任务训练2第4章 时域分析法 4.1 典型输入信号及性能指标 4.1.1 典型输入信号 4.1.2 典型初始状态 4.1.3 典型时间响应 4.1.4 系统性能指标的定义 4.2 一阶系统分析 4.2.1 一阶系统的数学模型 4.2.2 一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 4.2.3 一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的性能指标 4.3 二阶系统分析 4.3.1 二阶系统的数学模型 4.3.2 二阶系统的特征根及性质 4.3.3 二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 4.4 系统稳定性分析 4.4.1 稳定的基本概念 4.4.2 稳定的数学条件 4.4.3 劳斯判据 4.5 系统稳态误差分析 4.5.1 误差与稳态误差 4.5.2 稳态误差计算 4.5.3 系统型别 4.5.4 典型输入信号r(t)作用下的稳态误差与静态误差系数 4.5.5 干扰n(t)作用下的稳态误差 本章小结与练习 任务训练3 任务训练4第5章 控制系统的频域分析法 5.1 系统频率特性的基本概念 5.1.1 基本概念 5.1.2 频率特性的性质 5.1.3 频率特性的图形表示方法 5.2 典型环节的频率特性 5.3 系统开环对数频率特性曲线的绘制 5.3.1 系统开环对数频率特性及绘制步骤 5.3.2 系统开环对数频率特性绘制举例 5.4 系统稳定性的频域分析 5.4.1 奈奎斯特稳定判据 5.4.2 对数频率稳定判据 5.4.3 稳定裕量 5.4.4 动态性能的频域分析 5.4.5 典型系统频域分析 本章小结与练习 任务训练5第6章 根轨迹法 6.1 根轨迹与根轨迹方程 6.1.1 根轨i亦的基本概念 6.1.2 根轨迹方程 6.2 绘制根轨迹的基本法则 6.2.1 根轨迹的个数 6.2.2 根轨迹的对称性 6.2.3 根轨迹的起点和终点 6.2.4 实轴上的根轨迹 6.2.5 根轨迹的渐近线 6.2.6 起始角与终止角 6.2.7 分离点 6.2.8 分离角与会合角 6.2.9 虚轴交点 6.2.10 根之和 6.3 控制系统的根轨迹分析法 6.3.1 闭环零、极点与阶跃响应的定 6.3.2 利用主导极点估算系统性能指标 6.3.3 根轨迹的改造对系统的影响 6.3.4 根轨迹法系统动态特性中的应用 本章小结与练习第7章 自动控制系统的校正 7.1 系统校正概述 7.1.1 系统校正的基本概念 7.1.2 系统校正的方式 7.1.3 常用校正装置 7.1.4 系统指标的确定 7.2 串联校正 7.2.1 比例(P)校正 7.2.2 比例一微分(PD)校正 7.2.3 比例一积分(PI)校正 7.2.4 比例一积分一微分(PID)校正 7.3 反馈校正 7.3.1 反馈校正的原理 7.3.2 反馈校正的分类与应用 7.4 复合校正 7.4.1 按输入补偿的复合校正 7.4.2 按扰动补偿的复合校正 7.5 自动控制系统的一般设计方法 7.5.1 自动控制系统设计的基本步骤 7.5.2 系统固有部分开环频率特性的确定 7.5.3 系统预期开环对数频率特性的确定 本章小结与练习第8章 直流调速系统 8.1 单闭环转速负反馈晶闸管直流调速系统 8.1.1 系统的组成 8.1.2 系统的框图 8.1.3 系统的自动调节过程 8.1.4 系统的性能分析 8.2 转速电流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 8.2.1 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组成 8.2.2 系统动态结构图 8.2.3 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工作原理和自动调节过程 8.2.4 系统性能分析 8.2.5 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8.2.6 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优点 8.2.7 给定积分器的应用 8.3 任务训练——转速电流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设计实例 本章小结与练习 任务训练6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在案例应用部分的深度和广度,远远超出了我之前的预期。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偏重理论推导的教科书,但事实证明,作者在理论和实践之间架设了一座坚实的桥梁。书中收录的几个工业控制案例,从伺服系统的精确跟踪到过程控制的稳定性设计,每一个案例都选取了极具代表性的实际工程问题。更重要的是,作者没有仅仅给出最终的系统参数,而是详细展示了如何根据实际工况数据,选择合适的控制器结构,如何进行参数的迭代优化,甚至包括了实际系统中的非线性环节和外部干扰如何被纳入模型进行补偿。我将书中某一个关于电机速度控制的案例,对照我正在进行的项目进行了模拟验证,发现书中提出的PID优化策略,比我之前采用的经验方法,在快速响应和超调抑制方面都有显著提升。这种将理论转化为可操作步骤的描述,对于一线工程师来说,具有极高的实战指导价值,它让那些高深的数学工具真正落地生根,展现了其强大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评分我花了整整一周的时间来消化前几章内容,最大的感受是作者的叙述方式极其严谨,逻辑链条如同瑞士机械表般精密无缝。他没有采用那种浮于表面的泛泛而谈,而是从最基本的数学模型建立开始,层层递进,深入到时域和频域分析的每一个细节。例如,在讲解根轨迹法时,作者没有仅仅罗列规则,而是从复数平面上的相位和幅值条件出发,一步步推导出判断曲线走向的依据,每一步的推导过程都详略得当,没有一处跳跃性的结论,让人可以完全跟上作者的思路,仿佛自己也在亲手推导这些重要的定理。对于那些习惯了“拿来即用”的学习者来说,这种深度可能会带来一定的挑战,但对于真正想扎根于控制理论基础、理解“为什么是这样”的读者而言,这种扎实的论证过程是无价的。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引入新概念时,总会先回顾前置知识,确保读者已经完全掌握了基础,才开始构建更复杂的理论大厦,这种循序渐进的教学法,真正体现了对教学规律的深刻理解。
评分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的另一大亮点在于其对不同知识点的关联性和系统性的阐述。很多控制理论的书籍往往将时域分析、频域分析、现代控制理论等模块割裂开来,导致读者在应用时难以形成一个统一的认知框架。然而,这本书巧妙地通过“状态空间”这个核心概念,将各种分析方法串联起来。作者在引入状态空间表示法时,清晰地阐述了它如何统一和概括了传统的传递函数方法,并为后续的现代控制理论,如可控性、可观测性分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种“宏观视野”的构建,极大地帮助我梳理了脑海中那些零散的知识点,使其不再是孤立的公式和图形,而是一个相互支撑、有机整体的知识体系。每次当我回顾某个旧章节时,都能从中发现与当前学习内容之间的微妙联系,这种知识的交织和互补,让学习过程充满了发现的乐趣,极大地提升了学习效率和深度理解。
评分不得不提的是,这本书在引入一些前沿或难度较高的概念时所采用的“软着陆”策略。例如,对于李雅普诺夫稳定性判据这种在本科阶段常常一带而过的内容,作者没有简单地抛出结论,而是花费了大量的篇幅,通过一个简单的二阶非线性系统实例,形象地展示了能量函数(或称二次型函数)在判断系统长期行为中的作用。文字描述中充满了类比和反问,引导读者去思考,而不是被动接受。这种教学上的耐心和细致,对于那些自学或者基础稍弱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它确保了读者在向更复杂的领域迈进时,内心是充满信心的,而不是被晦涩的数学符号吓倒。可以说,这本书的作者不仅是一位该领域的专家,更是一位非常出色的“传道授业者”,他懂得如何艺术性地包装和呈现复杂的知识,让学习过程既充满挑战性,又不失乐趣和成就感。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采用了一种沉稳的深蓝色调,配上烫金的书名和作者信息,显得专业而不失格调。拿到手里能明显感觉到纸张的厚实和质感,印刷清晰,字迹工整,排版布局合理,阅读起来非常舒适,长时间翻阅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尤其值得称赞的是,书中大量的图表和公式推导部分,线条流畅,标注明确,即便是复杂的系统框图,也能一目了然。这对于我们这些需要经常对照原理图进行分析和设计的工程师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加分项。翻阅过程中,我注意到一些关键概念的插图绘制得尤为精妙,它们不仅仅是示意图,更像是一种艺术创作,将抽象的控制理论具象化,极大地降低了初学者的理解门槛。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体现了出版社在书籍制作上的专业水准和对读者的尊重,让人在阅读技术内容的同时,也能享受到一种高品质的阅读体验。可以说,这本书在视觉和触觉上都达到了专业教材的上乘水准,让人愿意一页一页地深入探索其中的知识宝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