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现代视听技术 | 作者 | 王蓉 |
| 定价 | 45.00元 | 出版社 |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564092740 | 出版日期 | 2015-04-01 |
| 字数 | 页码 | 222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现代视听技术》系统地介绍了调频立体声广播、视听技术基础、摄录像机、CD、VCD、DVD机的基础知识、单元电路的工作原理以及典型故障的现象和维修方法。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其工作原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现代视听技术》共7章。~3章介绍“听”,第4~6章介绍“视”,第7章介绍“视听”结合的卡拉OK包厢影音系统。主要内容包括:调频立体声广播的基本原理及单元电路分析;视听技术基础电路的原理;摄录像机的磁记录和重放原理;CD、VCD、DVD机的基本原理及组成、单元电路分析、典型故障的现象和维修方法;卡拉OK及包厢影音系统的工作原理。 《现代视听技术》可作为高等院校电子类、信息类学生视听技术理论教学的教材、也可作为电子爱好者的自学读物。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章 调频立体声广播 1.1 声学原理概述 1.2 调频立体声电路 1.3 调频立体声解码电路 第2章 视听技术基础 2.1 常用电声器件简介 2.2 音调控制电路 2.3 等响度控制电路 2.4 调音台 2.5 功率放大器 2.6 杜比AC一3技术 2.7 扩声系统 第3章 CD唱机 3.1 数字音响技术基础 3.2 CD唱机的结构与电路组成 3.3 CD唱机激光头组件 3.4 伺服系统 3.5 DSP数字信号处理电路 第4章 摄录像机 4.1 摄像机原理与组成 4.2 磁性录放原理 4.3 录像机原理 4.4 DV摄录机的格式、电路结构与工作原理 第5章 VCD影碟机 5.1 VCD影碟机的概述 5.2 MPEG-1编码原理 5.3 MPEG-1解码原理 5.4 VCD光盘的结构与数据格式 5.5 错误的产生与纠错技术 5.6 EFM调制与激光刻录原理 5.7 机芯结构与芯片组 5.8 激光头及数码伺服电路工作原理 5.9 数字信号处理与控制电路工作原理 5.10 常用MPEG-1解码芯片简介 5.1 lVCD常见故障分析 第6章 DVD影碟机 6.1 DVD影碟机基础知识 6.2 DVD影碟机机芯结构与芯片组 6.3 DVD影碟机的基本工作原理 6.4 伺服电路工作原理 6.5 常用MPEG一2解码芯片简介 6.6 整机电路分析 第7章 KTV包厢影音系统 7.1 卡拉OK系统的组成 7.2 数字混响电路分析 7.3 杜比降噪原理 7.4 KTV包厢影音系统 参考文献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最近几年,感觉整个行业都在往“智能化”和“互联化”的方向狂奔,我期望这本书能给我描绘一幅关于未来家庭娱乐中心或者专业制作流程的蓝图。书中对于“交互设计”部分的探讨倒是给了我一些启发,它没有直接讨论触摸屏或者手势控制,而是深入挖掘了信息传递效率和用户心智模型之间的关系。我发现作者花了很大篇幅去比较不同信息载体(比如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在信息熵和可压缩性上的差异,这部分内容对我理解为什么现在所有东西都在数字化、网络化传输很有帮助。但说实话,我对那些复杂的数学公式和严谨的逻辑推导并不十分感冒,我更想看到的是那些已经在市场上被广泛应用的技术案例,比如HDR的动态范围是如何通过算法实现的,或者5G网络在实时低延迟传输中的具体瓶颈在哪里。书中倒是提到了几个早期实验性的项目,但都停留在概念阶段,没有深入到商业落地的细节。所以,这本书更像是一本“思想启蒙读物”,让你思考“为什么”以及“应该怎么做”,而不是“怎么做”的具体操作手册。
评分我买这本书的初衷是希望它能提供一个关于“全景声场构建”的权威指南。我一直在研究如何在小型空间内模拟出剧院级的声场效果,对声学反射、相位抵消这些知识点非常感兴趣。这本书中关于声场重构的章节,确实提到了早期的双耳听觉模型和波阵面合成理论,讲解得非常严谨,每一个数学符号的引入都有其明确的物理意义。但是,当我期待看到现代空间音频技术,比如基于对象的音频编码格式(如Dolby Atmos或DTS:X)在算法层面上是如何处理三维定位和声源移动的细节时,内容却变得比较跳跃和概括。作者似乎更倾向于停留在基础声学原理上,对于如何将这些原理高效地映射到当前的数字音频处理器(DSP)中,以及如何优化实时计算的资源消耗,这方面的内容比较薄弱。它教会了我如何“理解”声音,却没能完全教会我如何用最前沿的技术去“创造”声音。对于追求实践效果的音频工程师来说,可能需要配合其他更侧重软件应用的参考资料。
评分这本厚重的书,拿到手里沉甸甸的,封面设计得挺有现代感,光影的运用让我想起大学里那些关于色彩理论的课程。我本来是抱着学习一些新鲜电子产品知识的目的来的,毕竟名字里带着“视听技术”,总觉得会涉及很多最新的影音设备评测或者操作指南。翻开目录,确实能看到一些关于数字信号处理、编解码技术这些硬核名词,不过深入阅读后发现,它更侧重于理论的构建和基础原理的阐述,而不是手把手教你怎么去组装一台家庭影院或者调校最新的VR头显。比如它对人眼视觉暂留效应的解析,就非常详尽地引用了大量的生理学和心理学文献,读起来像是在上专业课,而不是轻松的科普读物。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沉浸式体验”那一部分的论述,作者似乎在尝试建立一个跨学科的理论框架来解释我们如何在大脑中构建一个三维的听觉和视觉世界,这很有趣,但对于我这种只想了解最新环绕声格式怎么回事的普通爱好者来说,未免显得有些过于学术化了。总的来说,它提供的是一个扎实的理论地基,而不是一层光鲜亮丽的外墙装饰,需要有较好的理工科背景才能啃得动。
评分说实话,这书读起来需要极大的耐心和专注力,它更像是一部严谨的学术专著,而不是面向大众的普及读物。它的语言风格非常正式和客观,充满了严谨的学术术语,几乎没有口语化的表达或者轻松的段子来调节阅读的节奏。我尤其关注了其中关于“人机交互界面设计”与“内容呈现效率”相关的章节。作者试图建立一个模型来量化不同视觉呈现方式对认知负荷的影响,这对于设计信息展示界面非常有指导意义。然而,这本书的重点似乎更倾向于“底层机制”而非“用户体验优化”。比如,它会详细解释光子是如何被传感器捕获的,但对于用户在不同亮度环境下对屏幕的视觉疲劳度如何通过软件动态补偿,这方面的讨论就显得不够深入。这本书的价值在于构建了一个坚实的知识体系框架,它让你从最基础的物理和信息科学原理上去审视视听技术,但这带来的副作用是,对于那些更关心产品迭代速度和市场趋势的读者来说,可能会觉得进度缓慢,有些“老生常谈”的理论占了太多篇幅。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媒体技术发展的业内人士,我总是在寻找能将基础科学与前沿应用完美结合的著作。这本书的排版和插图质量相当高,特别是那些复杂的系统架构图,绘制得极其清晰,即便是初次接触这些概念的人也能大致理解信息流动的路径。我特别欣赏作者在阐述“信道编码与纠错”时所采用的类比手法,它把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化成了生活中的例子,比如信件丢失与重发的场景,一下子就让概念变得生动起来。然而,我在寻找关于“云渲染”和“分布式计算在媒体处理中的应用”的章节时,却有些失望。目前,大部分视听内容的后期制作和分发越来越依赖于强大的云计算能力,这本书对这方面着墨不多,似乎对近五年内兴起的云计算架构下的媒体处理流程更新不足。它更像是定格在某个时间点上的经典教材,系统而全面,但缺乏对最新技术浪潮的快速跟进和深刻洞察。如果能加入更多关于边缘计算和去中心化内容分发的讨论,那价值将更上一层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