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原理与数字电视 9787564073237

电视原理与数字电视 9787564073237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冯跃跃 著
图书标签:
  • 电视原理
  • 数字电视
  • 电视技术
  • 电子技术
  • 通信技术
  • 广播电视
  • 信息技术
  • 高等教育
  • 教材
  • 9787564073237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韵读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4073237
商品编码:29763725644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3-02-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电视原理与数字电视 作者 冯跃跃
定价 45.00元 出版社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ISBN 9787564073237 出版日期 2013-02-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459Kg

   内容简介

冯跃跃主编的《电视原理与数字电视(第2版)》以电视技术基础知识的电子扫描与显示技术人手,通过对电视信号的分析,介绍视频电视信号AV、射频电视信号TV、黑白全电视信号及彩色全电视信号。通过对电视接收机主要组成框图的分析,分别介绍模拟与数字电视接收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并以 电视教学机为分析对象,分析模拟电视整机的工作过程,介绍数字电视教学实验系统。

本书全面地介绍了模拟电视与数字电视技术,结构层次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通俗易懂。每章附有习题、实验实训项目、章节总结。

《电视原理与数字电视(第2版)》适合高等院校电子信息技术、广播电视技术等相关专业教学使用。


   作者简介

   目录

章 电视技术基础知识

1.1 电子扫描技术

1.1.1 像素的概念

1.1.2 逐行扫描与隔行扫描

1.1.3 电子扫描原理

1.2 电子显示技术

1.2.1 CRT显示技术

1.2.2 背投显示技术

1.2.3 液晶显示技术

1.2.4 等离子显示技术

习题一

实验实训项目一 电视扫描与显示技术课业

实验实训项目二 液晶显示器性能测试

本章总结

第2章 模拟电视信号基础

2.1 黑白全电视信号

2.1.1 图像信号

2.1.2 复合消隐信号

2.1.3 复合同步信号

2.1.4 行场扫描参数

2.1.5 视频信号的频带

2.1.6 黑白全电视信号

2.2 射频电视信号

2.2.1 广播电视系统概述

2.2.2 电视信号的传播

2.2.3 射频电视信号的形成

2.2.4 图像信号的调制

2.2.5 伴音信号的调制

2.2.6 射频电视信号的频谱

2.2.7 电视频道的划分

2.3 彩色的基本概念

2.3.1 彩色基本要素

2.3.2 三基色原理

2.3.3 亮度方程

2.4 电视制式

2.4.1 兼容传送方式

2.4.2 3种电视制式

2.5 彩色图像信号

2.5.1 亮度信号

2.5.2 色差信号

2.5.3 色差信号频谱压缩

2.5.4 亮色频谱交错

2.5.5 色度信号

2.5.6 色同步信号

2.6 彩色全电视信号

2.6.1 彩条亮度与色差信号

2.6.2 彩条已调色度信号

2.6.3 彩色全电视信号

2.7 PAl.编码器与解码器

习题二

实验实训项目三视频与射频信号测试

实验实训项目四颜色模型测试

本章总结

第3章 彩色电视整机

3.1 电视接收机的基本组成

3.1.1 黑白电视机的基本组成

3.1.2 彩色电视机的基本组成

3.2 高频调谐器

3.2.1 高频调谐器组成(高频头)

3.2.2 高频调谐器的工作过程

3.2.3 电子调谐原理

3.3 遥控存储系统

3.3.1 遥控电视机组成框图

3.3.2 脉宽调制信号(PWM)

3.4 中频通道

3.4.1 中频通道的作用与组成

3.4.2 中频特性曲线

3.4.3 声表面波滤波器

3.5 视频通道

3.5.1 解码器的组成

3.5.2 解码过程

3.5.3 亮度通道

3.5.4 色度通道

3.5.5 基准副载波发生器

3.5.6 解码矩阵(基色合成矩阵)

3.6 扫描电路

3.6.1 场扫描电路

3.6.2 行扫描电路

3.7 彩色电视教学机

3.7.1 彩色电视教学机简介

3.7.2 彩色电视教学机电路总体结构

3.7.3 电视教学机模块功能板介绍

3.7.4 彩色电视教学机信号流程

习题三

实验实训项目五彩色电视接收机电路测试

本章总结

第4章 数字电视基础

4.1 数字电视技术概述

4.1.1 什么是数字电视

4.1.2 数字电视的优点

4.1.3 数字电视的发展

4.1.4 数字电视的核心技术

4.1.5 数字电视系统的组成

4.2 音视频信号的数字化

4.2.1 取样

4.2.2 量化

4.2.3 编码

4.3 数字电视标准

4.3.1 视频编码标准

4.3.2 音频压缩国际标准

4.3.3 数字电视的传输标准

习题四

实验实训项目六音频压缩编码测试

实验实训项目七视频编码压缩测试

实验实训项目八MPEG-1/2图像编码测试

实验实训项目九开路、普清、高清电视信号接收演示

本章总结

第5章 数字电视整机

5.1 数字电视接收机总体框图

5.1.1 数字电视接收机简介

5.1.2 各部分电路的作用

5.2 A/D变换电路

5.2.1 AD9883简介

5.2.2 AD9883内部框图

5.2.3 引脚功能

5.2.4 实际应用电路

5.3 视频解码电路

5.3.1 VPC3230D简介

5.3.2 VPC3230D内部框图

5.3.3 引脚功能

5.3.4 实际应用电路

5.4 图像处理电路

5.4.1 WSClll5可编程数字视频处理芯片简介

5.4.2 内部框图

5.4.3 引脚功能

5.4.4 实际应用电路

5.5 MCU控制电路

5.5.1 MTV230简介

5.5.2 内部框图

5.5.3 引脚功能

5.5.4 实际应用电路

5.6 液晶显示及驱动电路

5.6.1 液晶板的结构

5.6.2 液晶显示驱动原理

5.6.3 LVDS接口

5.7 数字音频处理电路

5.7.1 MSP3410G音频处理器简介

5.7.2 内部框图

5.7.3 引脚功能

5.7.4 实际应用电路

5.7.5 TDAl517立体声功率放大器

5.8 数字CATV高频头

5.8.1 JS6B系列一体化高频头简介

5.8.2 引脚功能

5.8.3 实际应用电路

5.9 数字电视教学机

5.9.1 数字电视教学系统简介

5.9.2 数字电视教学机电路总体结构

5.9.3 数字电视教学机模块功能

5.9.4 数字电视教学机信号流程

习题五

本章总结

参考文献


   编辑推荐

冯跃跃主编的《电视原理与数字电视(第2版)》的编写结合作者多年的实际教学经验,针对高校教学层次的特点,突出实用性,在内容编排上力求通俗易懂,层次分明,将电视原理化简,对电视整机电路重在外部功能的分析,并提供实验实训项目进行实际操作使用。


   文摘

   序言

电视信号的演进:从模拟广播的黄金时代到数字高清的视听革命 电视,作为信息传播和文化娱乐的重要载体,其发展历程是一部技术革新与社会变迁交织的史诗。从最初黑白影像的朦胧探索,到如今色彩斑斓、高清流畅的数字视界,电视技术的每一次飞跃,都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信息获取模式。本书将带您穿越时空,回顾电视信号从模拟时代到数字时代的精彩演变,深入剖析这场波澜壮阔的视听革命背后的科学原理与技术革新。 第一章:模拟电视的辉煌与局限 在数字技术尚未普及的年代,模拟电视是全球信息传播的主导力量。本章将带您重温那个黑白电视机闪烁着独特光芒的时代,并深入探讨模拟电视信号的传输原理。我们将解析模拟信号的编码、调制、解调过程,理解为何模拟信号容易受到干扰,产生雪花点、重影等现象。 模拟信号的本质: 模拟信号是一种连续变化的信号,其幅度、频率或相位直接与原始信息(图像和声音)的特征相对应。这就像用一条连续的曲线来描绘声音的起伏或图像的亮度变化。 图像信号的编码与传输: 在模拟电视系统中,图像信息被分解成亮度信号(Y)和色度信号(C)。亮度信号决定了画面的明暗,而色度信号则包含了色彩信息(色调和饱和度)。这两种信号会被叠加在一个载波信号上进行传输。为了在有限的带宽内传输图像,采用了逐行扫描的方式,将画面分解成一系列的扫描线,并以极高的速度依次传输。 声音信号的传输: 模拟电视的声音信号通常是以调频(FM)或调幅(AM)的方式,叠加在图像信号的载波之上,或者使用独立的伴音载波进行传输。 信号的调制与解调: 模拟电视系统采用幅度调制(AM)和频率调制(FM)等技术来将信息加载到射频载波上。电视机接收到射频信号后,需要经过解调过程,将携带的信息(图像和声音)还原出来。 模拟电视的局限性: 模拟信号的连续性使其非常容易受到外界干扰,如电磁波、闪电等,这些干扰会直接改变信号的波形,导致图像失真、声音嘈杂。同时,模拟信号的带宽利用率较低,传输的图像分辨率和色彩表现力也受到较大限制。信号在传输过程中会发生衰减,为了弥补衰减,需要复杂的信号放大和处理电路,这进一步增加了失真和噪声的可能性。 第二章:数字电视的曙光:技术革新的驱动力 数字技术的兴起为电视行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本章将深入探讨数字电视信号的核心技术,包括数字编码、压缩、调制以及纠错机制。我们将揭示数字信号相比模拟信号所带来的压倒性优势,以及这些技术如何共同构建起高清、稳定、丰富的数字电视体验。 数字信号的本质: 与模拟信号的连续性不同,数字信号是以离散的二进制码(0和1)来表示信息。这就像将连续的曲线分割成一个个离散的点,并用数字来标记它们的高度。 数字化过程: 模拟信号需要经过采样(将连续的信号离散化)、量化(将采样后的值赋予离散的数值)和编码(将数值转换成二进制码)的过程,才能变成数字信号。这个过程就像将一张照片扫描成像素点,并为每个像素点的颜色赋予数字值。 图像和声音的压缩技术: 数字信号量庞大,直接传输效率低下。因此,强大的数据压缩技术是数字电视的关键。我们将介绍国际通用的视频压缩标准,如MPEG-2、H.264(AVC)和H.265(HEVC),以及音频压缩标准,如MP3、AAC等。这些技术通过去除图像和声音中的冗余信息(例如,连续帧中相似的画面、人耳无法分辨的声音频率),大幅度减小了传输数据量,从而实现了高清画质和多声道音频的传输。 数字信号的调制与解调: 数字电视系统采用更先进的调制技术,如正交频分复用(OFDM),能够有效地对抗多径衰落和干扰,提高频谱利用率。 强大的纠错能力: 数字信号还有一个关键优势在于其内置的纠错机制。通过在数据中加入冗余信息,即使部分数据在传输过程中发生损坏,接收端也能通过算法将其恢复,从而保证画面的稳定和清晰,彻底告别模拟电视的“雪花点”。 数字电视的优势: 数字信号的离散性和纠错能力使其对干扰具有极强的抵抗力。即使信号有一定程度的衰减,画面依然清晰;即使有少量数据损坏,也能被纠正。此外,数字技术还带来了更高的分辨率(如高清HD、超高清UHD)、更广阔的色域、更丰富的色彩表现以及多声道环绕音效,极大地提升了观看体验。 第三章:数字电视标准与传输体系 不同的国家和地区采用了不同的数字电视标准和传输体系。本章将聚焦于当前主流的数字电视标准,如DVB(欧洲)、ATSC(北美)、ISDB-T(日本和拉美)等,并详细阐述它们在信号编码、调制方式、复用技术等方面的差异与特点。我们将深入了解数字电视信号如何通过地面、卫星、有线和IP网络等多种途径传输,最终抵达用户的电视机。 数字电视标准的多样性: 由于技术发展路线和历史原因,全球形成了多个数字电视标准。这些标准在信号的调制方式(如OFDM的子载波数量和调制方案)、编码格式(如视频和音频的编码器选择)、节目复用方式(如何将多个节目的视频、音频、数据等打包在一起)等方面存在差异。 DVB系列标准: DVB(Digital Video Broadcasting)是欧洲提出的数字电视标准,并被广泛应用于全球许多国家。DVB-T(地面)、DVB-S(卫星)、DVB-C(有线)等是其主要的地面、卫星和有线传输标准。 ATSC标准: ATSC(Advanced Television Systems Committee)是北美地区采用的数字电视标准,其地面传输标准ATSC 1.0在技术上与DVB有所不同。 ISDB-T标准: ISDB-T(Integrated Services Digital Broadcasting-Terrestrial)是由日本开发的数字电视标准,其特点是具备良好的移动接收能力。 节目复用(Multiplexing): 在数字电视传输中,为了在一个频率上发送多个电视频道和相关数据,需要将各个节目(视频、音频、字幕、节目指南等)打包成一个统一的数据流。这通常采用MPEG-2 Transport Stream(TS)格式。TS格式定义了如何将不同的数据包进行标识和组合,确保接收端能够正确地分离和还原各个节目。 传输网络: 地面传输: 通过地面广播塔将数字电视信号发射出去,用户通过室内或室外的天线接收。 卫星传输: 通过地球同步卫星将信号转发到全球各地,用户需要卫星接收天线(锅)。 有线电视传输: 通过同轴电缆或光纤网络将信号传输到用户家中,通常需要机顶盒。 IPTV(互联网协议电视): 通过互联网协议将电视节目内容传输到用户设备,需要稳定的网络连接。 第四章:高清与超高清:视听体验的极致追求 高清(HD)和超高清(UHD/4K/8K)的出现,标志着电视画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本章将解析高清和超高清背后的关键技术,包括更高的分辨率、更精细的色彩深度、更宽的色域以及HDR(高动态范围)等。我们将探讨这些技术如何共同作用,为观众带来如临其境般的视觉盛宴。 分辨率的飞跃: 高清(HD): 通常指1920x1080像素(Full HD)或1280x720像素(HD Ready)。相比标清,其像素数量呈几何级增长,图像细节更丰富。 超高清(UHD): 包括4K(3840x2160像素)和8K(7680x4320像素)。4K是Full HD的四倍像素,8K更是Full HD的十六倍,带来了极其细腻、逼真的画面。 色彩表现的深化: 色彩深度: 从过去8位的色深(每种基色256级亮度),提升到10位(1024级)甚至12位(4096级)。更高的色深意味着更平滑的色彩过渡,减少了色彩断层现象。 色域: 传统的电视色彩空间(如Rec. 709)无法完全覆盖人眼能识别的色彩范围。现代高清和超高清标准引入了更宽的色域,如DCI-P3和Rec. 2020,能够显示更丰富、更鲜艳的色彩。 高动态范围(HDR): HDR技术显著提升了画面的对比度,使得亮部更亮,暗部更暗,并且在保持细节的同时,展现出更接近人眼所见的真实光影效果。它能够呈现出更生动的明暗细节,让画面更具层次感和冲击力。 更高效的编码标准: 为了传输海量的高清和超高清数据,需要更高效的视频编码标准。H.265(HEVC)相比H.264能够节省40-50%的带宽,而AV1等更新的标准则提供了更高的压缩效率。 第五章:智能电视与未来展望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智能化技术的飞速发展,智能电视已经成为现代家庭的主流。本章将探讨智能电视的运作原理,包括操作系统、应用生态、内容聚合以及人机交互等方面。我们将展望下一代电视技术的发展趋势,如8K广播、HDR的进一步演进、沉浸式音频以及与5G、AI等前沿技术的深度融合,预见电视将如何继续重塑我们的娱乐和信息获取方式。 智能电视的操作系统: 智能电视内置了智能操作系统,如Android TV、WebOS、Tizen等,使其具备了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类似的交互能力。 丰富的应用生态: 用户可以在智能电视上安装各种应用程序,如视频流媒体服务、游戏、社交媒体、新闻资讯等,极大地扩展了电视的功能。 内容聚合与推荐: 智能电视能够整合来自不同平台的内容,并根据用户的观看习惯进行智能推荐,提供个性化的观看体验。 先进的人机交互: 除了遥控器,智能电视还支持语音控制、手势识别等多种人机交互方式,操作更加便捷。 未来的发展方向: 8K内容的普及: 随着8K电视的逐渐普及,8K内容的制作和传输将成为未来的一个重要方向。 沉浸式音频技术: 如Dolby Atmos等技术,将声音信息分解成独立的音频对象,能够根据用户的观看环境进行动态渲染,提供更加逼真的三维声场体验。 与5G的融合: 5G技术的高带宽、低延迟特性,将为高清、超高清、VR/AR等新型电视内容的传输和互动提供强大的支持。 AI在电视中的应用: 人工智能将在内容推荐、画质优化、语音助手、智能家居控制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新型显示技术: 如Micro LED、OLED的不断成熟,将带来更极致的画质和更灵活的形态。 通过对电视信号原理的深入解析和对技术演进历程的回顾,本书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全面而深刻的电视技术知识体系。从最初的模拟信号传输的奥秘,到数字电视强大的纠错能力;从不同制式的技术差异,到高清、超高清带来的视觉震撼;再到智能电视的便捷交互和未来科技的无限可能,我们希望能够点亮您对电视这一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媒介的全新认知,并深刻理解它如何一步步地走向如今丰富多彩的视听世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深邃的蓝色调,仿佛一下子把我拉进了一个充满未知与探索的电子世界。我拿起它,首先被吸引的是那种厚重感,能清晰地感觉到作者在内容上的用心和沉淀。初读目录,感觉内容非常全面,从基础的信号理论到复杂的图像处理,简直就像一张详尽的地图,指引着我这个初学者如何在这片知识的海洋中航行。我特别欣赏它在概念阐述上的清晰度,很多复杂的物理现象和技术原理,在作者的笔下变得异常直观易懂,不像有些专业书籍那样晦涩难懂。特别是关于模拟电视时代的演变,那种历史的厚重感和技术进步的脉络,写得非常引人入胜,让我仿佛亲历了那个从黑白到彩色的时代变迁。全书的排版也很考究,图文并茂的展示方式,极大地降低了学习的门槛。我拿到书后,几乎是迫不及待地翻阅了前几章,那种对知识的渴望一下子就被点燃了。我期待着接下来的深入阅读,相信它能带给我对这个领域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更广阔的视野。这本书的装帧质量也值得称赞,纸张光滑,油墨清晰,即便是长期翻阅也不会有磨损或褪色的担忧,这对于一本工具书来说至关重要。

评分

读完这本书的前半部分,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知识体系的严谨与逻辑的缜密。作者似乎对面广阔的电子工程领域有着极深的理解,他没有满足于停留在表面的概念介绍,而是深入挖掘了背后的数学模型和物理基础。尤其在讲解调制解调技术和信道编码时,那种层层递进的分析方法,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的功力。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对照着书中的公式和图示反复推敲,虽然过程略显费力,但每一次顿悟都带来了巨大的成就感。它不是那种可以“囫囵吞枣”的书籍,需要静下心来,带着思考去阅读。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处理历史遗留问题和前沿技术衔接时的处理方式,总能找到一种平衡点,既尊重了经典理论的价值,又为读者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这种既有深度又有温度的写作风格,让我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着高昂的热情。这本书对于想要系统性构建知识框架的人来说,简直是不可多得的宝藏,它就像一个耐心的导师,引导你一步步攀登技术的高峰。

评分

这本书的实用性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我原本以为它会是一本偏重理论的教材,但实际阅读下来,发现其中融入了大量的工程实践案例和具体的技术规范解读。这对于我们这些既需要理论支撑又需要实际操作的工程师来说,无疑是极大的福音。例如,书中对不同标准(如PAL、NTSC)的详细对比分析,以及在实际传输中可能遇到的干扰和解决方案,都描述得非常详尽到位。我甚至可以想象,拿着这本书去进行实际的项目调试时,它能充当一本随身的“技术百科全书”。我对其中关于数字信号处理部分的讲解尤为感兴趣,它清晰地揭示了数据是如何从连续信号转化为可存储、可传输的离散信息的,这中间的每一个步骤都被拆解得清清楚楚。这种将抽象的“算法”具象化为“电路实现”的过程,是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总而言之,它不仅仅是一本知识的集合,更是一本解决实际问题的操作手册,非常接地气。

评分

从学习效果来看,这本书的反馈机制做得非常出色。除了清晰的理论阐述外,每章节末尾的习题设计巧妙,既有概念性的检验,也有需要计算和分析的综合题。这些题目并非那种简单的知识点复述,而是需要读者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后才能解答的“小挑战”。我尝试做了几道,发现它们精准地帮我定位了知识的薄弱环节,并促使我回溯和巩固相关内容。这种“学、练、思”的循环结构,极大地增强了学习的内驱力。而且,书中引用的参考文献和建议阅读列表也非常具有参考价值,为我指明了进一步深造的方向。这本教材的编排思路,明显是站在读者的终极目标——真正掌握这门技术——的角度来构建的。它提供了一个扎实的基石,让后来者可以更自信地在这个领域上进行更高层次的探索和创新。可以说,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为你构建了一个牢固的认知平台。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它成功地在学术的严谨性和普及性的易读性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作者的文笔流畅,偶尔还会穿插一些恰到好处的幽默感,使得长篇幅的阅读也不会感到枯燥。我发现自己在阅读一些技术细节时,会不自觉地被带入到作者构建的叙事场景中,仿佛在听一位经验丰富的前辈娓娓道来。这种情感上的连接,是很多技术书籍所缺乏的。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述“为什么”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是什么”的层面。比如,在解释某些技术选择的背后的权衡利弊时,作者会深入分析当时的技术背景、成本考量以及市场需求,这让读者能够更全面地理解技术的演进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充满了妥协与创新。这种人文关怀式的技术解读,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它让人感觉,作者不仅精通技术,更懂得如何与读者进行有效的沟通。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