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电视原理与数字电视 | 作者 | 冯跃跃 |
| 定价 | 45.00元 | 出版社 |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564073237 | 出版日期 | 2013-02-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59Kg |
| 内容简介 | |
冯跃跃主编的《电视原理与数字电视(第2版)》以电视技术基础知识的电子扫描与显示技术人手,通过对电视信号的分析,介绍视频电视信号AV、射频电视信号TV、黑白全电视信号及彩色全电视信号。通过对电视接收机主要组成框图的分析,分别介绍模拟与数字电视接收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并以 电视教学机为分析对象,分析模拟电视整机的工作过程,介绍数字电视教学实验系统。 本书全面地介绍了模拟电视与数字电视技术,结构层次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通俗易懂。每章附有习题、实验实训项目、章节总结。 《电视原理与数字电视(第2版)》适合高等院校电子信息技术、广播电视技术等相关专业教学使用。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章 电视技术基础知识 1.1 电子扫描技术 1.1.1 像素的概念 1.1.2 逐行扫描与隔行扫描 1.1.3 电子扫描原理 1.2 电子显示技术 1.2.1 CRT显示技术 1.2.2 背投显示技术 1.2.3 液晶显示技术 1.2.4 等离子显示技术 习题一 实验实训项目一 电视扫描与显示技术课业 实验实训项目二 液晶显示器性能测试 本章总结 第2章 模拟电视信号基础 2.1 黑白全电视信号 2.1.1 图像信号 2.1.2 复合消隐信号 2.1.3 复合同步信号 2.1.4 行场扫描参数 2.1.5 视频信号的频带 2.1.6 黑白全电视信号 2.2 射频电视信号 2.2.1 广播电视系统概述 2.2.2 电视信号的传播 2.2.3 射频电视信号的形成 2.2.4 图像信号的调制 2.2.5 伴音信号的调制 2.2.6 射频电视信号的频谱 2.2.7 电视频道的划分 2.3 彩色的基本概念 2.3.1 彩色基本要素 2.3.2 三基色原理 2.3.3 亮度方程 2.4 电视制式 2.4.1 兼容传送方式 2.4.2 3种电视制式 2.5 彩色图像信号 2.5.1 亮度信号 2.5.2 色差信号 2.5.3 色差信号频谱压缩 2.5.4 亮色频谱交错 2.5.5 色度信号 2.5.6 色同步信号 2.6 彩色全电视信号 2.6.1 彩条亮度与色差信号 2.6.2 彩条已调色度信号 2.6.3 彩色全电视信号 2.7 PAl.编码器与解码器 习题二 实验实训项目三视频与射频信号测试 实验实训项目四颜色模型测试 本章总结 第3章 彩色电视整机 3.1 电视接收机的基本组成 3.1.1 黑白电视机的基本组成 3.1.2 彩色电视机的基本组成 3.2 高频调谐器 3.2.1 高频调谐器组成(高频头) 3.2.2 高频调谐器的工作过程 3.2.3 电子调谐原理 3.3 遥控存储系统 3.3.1 遥控电视机组成框图 3.3.2 脉宽调制信号(PWM) 3.4 中频通道 3.4.1 中频通道的作用与组成 3.4.2 中频特性曲线 3.4.3 声表面波滤波器 3.5 视频通道 3.5.1 解码器的组成 3.5.2 解码过程 3.5.3 亮度通道 3.5.4 色度通道 3.5.5 基准副载波发生器 3.5.6 解码矩阵(基色合成矩阵) 3.6 扫描电路 3.6.1 场扫描电路 3.6.2 行扫描电路 3.7 彩色电视教学机 3.7.1 彩色电视教学机简介 3.7.2 彩色电视教学机电路总体结构 3.7.3 电视教学机模块功能板介绍 3.7.4 彩色电视教学机信号流程 习题三 实验实训项目五彩色电视接收机电路测试 本章总结 第4章 数字电视基础 4.1 数字电视技术概述 4.1.1 什么是数字电视 4.1.2 数字电视的优点 4.1.3 数字电视的发展 4.1.4 数字电视的核心技术 4.1.5 数字电视系统的组成 4.2 音视频信号的数字化 4.2.1 取样 4.2.2 量化 4.2.3 编码 4.3 数字电视标准 4.3.1 视频编码标准 4.3.2 音频压缩国际标准 4.3.3 数字电视的传输标准 习题四 实验实训项目六音频压缩编码测试 实验实训项目七视频编码压缩测试 实验实训项目八MPEG-1/2图像编码测试 实验实训项目九开路、普清、高清电视信号接收演示 本章总结 第5章 数字电视整机 5.1 数字电视接收机总体框图 5.1.1 数字电视接收机简介 5.1.2 各部分电路的作用 5.2 A/D变换电路 5.2.1 AD9883简介 5.2.2 AD9883内部框图 5.2.3 引脚功能 5.2.4 实际应用电路 5.3 视频解码电路 5.3.1 VPC3230D简介 5.3.2 VPC3230D内部框图 5.3.3 引脚功能 5.3.4 实际应用电路 5.4 图像处理电路 5.4.1 WSClll5可编程数字视频处理芯片简介 5.4.2 内部框图 5.4.3 引脚功能 5.4.4 实际应用电路 5.5 MCU控制电路 5.5.1 MTV230简介 5.5.2 内部框图 5.5.3 引脚功能 5.5.4 实际应用电路 5.6 液晶显示及驱动电路 5.6.1 液晶板的结构 5.6.2 液晶显示驱动原理 5.6.3 LVDS接口 5.7 数字音频处理电路 5.7.1 MSP3410G音频处理器简介 5.7.2 内部框图 5.7.3 引脚功能 5.7.4 实际应用电路 5.7.5 TDAl517立体声功率放大器 5.8 数字CATV高频头 5.8.1 JS6B系列一体化高频头简介 5.8.2 引脚功能 5.8.3 实际应用电路 5.9 数字电视教学机 5.9.1 数字电视教学系统简介 5.9.2 数字电视教学机电路总体结构 5.9.3 数字电视教学机模块功能 5.9.4 数字电视教学机信号流程 习题五 本章总结 参考文献 |
| 编辑推荐 | |
| 冯跃跃主编的《电视原理与数字电视(第2版)》的编写结合作者多年的实际教学经验,针对高校教学层次的特点,突出实用性,在内容编排上力求通俗易懂,层次分明,将电视原理化简,对电视整机电路重在外部功能的分析,并提供实验实训项目进行实际操作使用。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深邃的蓝色调,仿佛一下子把我拉进了一个充满未知与探索的电子世界。我拿起它,首先被吸引的是那种厚重感,能清晰地感觉到作者在内容上的用心和沉淀。初读目录,感觉内容非常全面,从基础的信号理论到复杂的图像处理,简直就像一张详尽的地图,指引着我这个初学者如何在这片知识的海洋中航行。我特别欣赏它在概念阐述上的清晰度,很多复杂的物理现象和技术原理,在作者的笔下变得异常直观易懂,不像有些专业书籍那样晦涩难懂。特别是关于模拟电视时代的演变,那种历史的厚重感和技术进步的脉络,写得非常引人入胜,让我仿佛亲历了那个从黑白到彩色的时代变迁。全书的排版也很考究,图文并茂的展示方式,极大地降低了学习的门槛。我拿到书后,几乎是迫不及待地翻阅了前几章,那种对知识的渴望一下子就被点燃了。我期待着接下来的深入阅读,相信它能带给我对这个领域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更广阔的视野。这本书的装帧质量也值得称赞,纸张光滑,油墨清晰,即便是长期翻阅也不会有磨损或褪色的担忧,这对于一本工具书来说至关重要。
评分读完这本书的前半部分,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知识体系的严谨与逻辑的缜密。作者似乎对面广阔的电子工程领域有着极深的理解,他没有满足于停留在表面的概念介绍,而是深入挖掘了背后的数学模型和物理基础。尤其在讲解调制解调技术和信道编码时,那种层层递进的分析方法,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的功力。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对照着书中的公式和图示反复推敲,虽然过程略显费力,但每一次顿悟都带来了巨大的成就感。它不是那种可以“囫囵吞枣”的书籍,需要静下心来,带着思考去阅读。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处理历史遗留问题和前沿技术衔接时的处理方式,总能找到一种平衡点,既尊重了经典理论的价值,又为读者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这种既有深度又有温度的写作风格,让我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着高昂的热情。这本书对于想要系统性构建知识框架的人来说,简直是不可多得的宝藏,它就像一个耐心的导师,引导你一步步攀登技术的高峰。
评分这本书的实用性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我原本以为它会是一本偏重理论的教材,但实际阅读下来,发现其中融入了大量的工程实践案例和具体的技术规范解读。这对于我们这些既需要理论支撑又需要实际操作的工程师来说,无疑是极大的福音。例如,书中对不同标准(如PAL、NTSC)的详细对比分析,以及在实际传输中可能遇到的干扰和解决方案,都描述得非常详尽到位。我甚至可以想象,拿着这本书去进行实际的项目调试时,它能充当一本随身的“技术百科全书”。我对其中关于数字信号处理部分的讲解尤为感兴趣,它清晰地揭示了数据是如何从连续信号转化为可存储、可传输的离散信息的,这中间的每一个步骤都被拆解得清清楚楚。这种将抽象的“算法”具象化为“电路实现”的过程,是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总而言之,它不仅仅是一本知识的集合,更是一本解决实际问题的操作手册,非常接地气。
评分从学习效果来看,这本书的反馈机制做得非常出色。除了清晰的理论阐述外,每章节末尾的习题设计巧妙,既有概念性的检验,也有需要计算和分析的综合题。这些题目并非那种简单的知识点复述,而是需要读者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后才能解答的“小挑战”。我尝试做了几道,发现它们精准地帮我定位了知识的薄弱环节,并促使我回溯和巩固相关内容。这种“学、练、思”的循环结构,极大地增强了学习的内驱力。而且,书中引用的参考文献和建议阅读列表也非常具有参考价值,为我指明了进一步深造的方向。这本教材的编排思路,明显是站在读者的终极目标——真正掌握这门技术——的角度来构建的。它提供了一个扎实的基石,让后来者可以更自信地在这个领域上进行更高层次的探索和创新。可以说,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为你构建了一个牢固的认知平台。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它成功地在学术的严谨性和普及性的易读性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作者的文笔流畅,偶尔还会穿插一些恰到好处的幽默感,使得长篇幅的阅读也不会感到枯燥。我发现自己在阅读一些技术细节时,会不自觉地被带入到作者构建的叙事场景中,仿佛在听一位经验丰富的前辈娓娓道来。这种情感上的连接,是很多技术书籍所缺乏的。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述“为什么”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是什么”的层面。比如,在解释某些技术选择的背后的权衡利弊时,作者会深入分析当时的技术背景、成本考量以及市场需求,这让读者能够更全面地理解技术的演进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充满了妥协与创新。这种人文关怀式的技术解读,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它让人感觉,作者不仅精通技术,更懂得如何与读者进行有效的沟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