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电气控制与PLC/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
:29.80元
售价:20.3元,便宜9.5元,折扣68
作者:王珍喜,霍松林
出版社:冶金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4-01
ISBN:9787502462956
字数:
页码:23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电气控制与PLC/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根据高等教育培养理念,按照“任务驱动、相关知识、能力拓展、教学做一体,等思路编写。全书共分9个项目。分别为:低压电器的认知;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启动线路控制;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正、反转线路控制;三相异步电动机制动线路控制;典型机床的电气控制;可编程控制器的认知;FX2N系列PLC的指令系统;可编程控制器的程序设计;PLC控制系统的设计、装配与维护。
《电气控制与PLC/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不仅可作为电气自动化化、机电一体化、应用电子技术、数控技术等相关专业的教材使用,叉可以作为工程技术人员的自学参考书。
项目一 低压电器的认知
任务一 低压电器的基础认识
任务二 低压电器的认识及拆装
项目二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启动线路控制
任务一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直接启动线路控制
任务二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点动、长动线路控制
任务三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串电阻降压线路控制
任务四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星形一三角形降压线路控制
项目三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正、反转线路控制
任务一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正反转线路控制
任务二 工作台自动往返线路控制
项目四 三相异步电动机制动线路控制
任务一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反接制动控制线路
任务二 三相异步电动机能耗制动线路控制
项目五 典型机床的电气控制
任务一 普通车床的电气控制
任务二 普通铣床的电气控制
任务三 普通镗床的电气控制
项目六 可编程控制器的认知
任务一 可编程控制器基础知识的认知
任务二 三菱FX系列PLC认知
项目七 FX2N系列PLC的指令系统
任务一 基本指令及编程
任务二 步进指令及编程
任务三 功能指令及编程
项目八 可编程控制器的程序设计
任务一 典型基本梯形图经验设计
任务二 顺序控制设计法与状态转移图
任务三 状态转移图编程
任务四 步进梯形指令编程
项目九 PLC控制系统的设计、装配与维护
任务一 PLC控制系统的设计的方法与步骤
任务二 PLC控制系统设计举例
任务三 PLC的安装、配线、维护检查
附录
参考文献
4.接触器的选用
(1)根据控制对象所用电源类型选择接触器类型,一般交流负载用交流接触器,直流负载用直流接触器。
(2)所选接触器主触点的额定电压应不小于被控制对象线路的额定电压;
(3)应根据控制对象类型和使用场合,合理选择接触器主触点的额定电流。控制电阻性负载时,主触点的额定电流应等于负载的额定电流。控制电动机时,主触点的额定电流应稍大于电动机的额定电流。当接触器使用在频繁启动、制动及正反转的场合时,主触点的额定电流应选用高一个等级。
(4)接触器线圈电压的选择。当控制线路简单并且使用电器较少时,应根据电源等级选用380V或220V的电压。当线路复杂时,从人身和设备安全角度考虑,可以选择36V或110V电压的线图,控制回路要增加相应变压器予以降压隔离。
(5)根据被控制对象的要求,合理选择接触器类型及触点数量。
(五)继电器
当输入量(激励量)的变化达到规定要求时,在电气输出电路中使被控量发生预定的阶跃变化的一种电器。继电器(relay)是一种电控制器件。它具有控制系统(输入回路)和被控制系统(输出回路)之间的互动关系。它实际上是用小电流去控制大电流运作的一种“自动开关”。
继电器主要用于各种控制电路中的信号传递、放大、转换、联锁等,控制主电路和辅助电路中的器件按预定的动作程序进行工作,实现自动控制和保护的目的。继电器种类繁多,按用途可分为控制和保护继电器,按动作原理可分为电磁式、感应式、电动式、电子式和机械式,按输入量可分为电量和非电量,按动作时间可分为瞬时、延时继电器。
1.中间继电器
中间继电器(intermediate relay)是能够将一个输入信号变成多个输出信号或将信号放大(增大触点容量)的继电器。中间继电器属于电压继电器种类,其种类很多,除了专门的中间继电器外,额定电流较小的接触器常被用作中问继电器。主要用在500V及以下的小电流控制回路中,用来扩大辅助触点数量,进行信号传递、放大、转换、联锁等。它具有触点数量多,触点容量不大于5A,动作灵敏等特点。
……
项目一 低压电器的认知
任务一 低压电器的基础认识
任务二 低压电器的认识及拆装
项目二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启动线路控制
任务一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直接启动线路控制
任务二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点动、长动线路控制
任务三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串电阻降压线路控制
任务四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星形一三角形降压线路控制
项目三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正、反转线路控制
任务一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正反转线路控制
任务二 工作台自动往返线路控制
项目四 三相异步电动机制动线路控制
任务一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反接制动控制线路
任务二 三相异步电动机能耗制动线路控制
项目五 典型机床的电气控制
任务一 普通车床的电气控制
任务二 普通铣床的电气控制
任务三 普通镗床的电气控制
项目六 可编程控制器的认知
任务一 可编程控制器基础知识的认知
任务二 三菱FX系列PLC认知
项目七 FX2N系列PLC的指令系统
任务一 基本指令及编程
任务二 步进指令及编程
任务三 功能指令及编程
项目八 可编程控制器的程序设计
任务一 典型基本梯形图经验设计
任务二 顺序控制设计法与状态转移图
任务三 状态转移图编程
任务四 步进梯形指令编程
项目九 PLC控制系统的设计、装配与维护
任务一 PLC控制系统的设计的方法与步骤
任务二 PLC控制系统设计举例
任务三 PLC的安装、配线、维护检查
附录
参考文献
拿到这本书后,我首先注意到的是它在内容更新上的努力,它似乎紧跟了当前工业界的一些最新趋势,这在同类教材中并不常见。我翻阅了关于步进电机和伺服电机控制的部分,发现对它们的工作原理、驱动方式以及如何通过编程实现高精度定位的描述非常到位。书本没有停留在传统的继电器逻辑层面,而是大篇幅地介绍了现代自动化系统中不可或缺的变频器技术和基础的现场总线知识。这种前瞻性视角,让我感觉手里捧着的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份面向未来工厂的实用手册。书中对于如何构建一个可靠的、可扩展的控制系统提出了很多实用的建议,比如在设计时如何考虑电磁兼容性(EMC)和安全冗余。虽然有些内容对于完全的门外汉来说可能稍显深入,但对于有一定电工基础,渴望向自动化工程师转型的人来说,这无疑是一座宝库。它迫使读者跳出“接线”的思维定式,开始从“系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评分从教学适用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编写结构展现出极强的适应性。它似乎考虑到了不同学制和不同专业背景学生的学习需求。对于工科高年级学生,可以直接跳到高级控制算法或网络通信部分进行深入研究;而对于刚刚接触本专业的学生,前几章的内容完全可以作为坚实的入门基础。我发现书的结构非常灵活,它不像某些教材那样将所有知识点硬性捆绑在一起,而是通过清晰的章节划分,使得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大纲的侧重点,灵活选择讲解的深度和广度。此外,我注意到书中提供的某些案例是基于特定的硬件平台进行讲解的,但作者非常智慧地将其原理抽象出来,使得读者即使使用不同的硬件进行实践,也能触类旁通。这种“原理先行,平台通用”的理念,让这本书的生命力远远超出了特定的设备周期,具有很高的长期使用价值。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相当专业,蓝白相间的色调给人一种严谨、可靠的感觉,很符合电气工程领域的专业气质。初次翻阅时,我立刻被其清晰的章节划分和详实的目录所吸引。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最怕的就是内容晦涩难懂,但这本书显然在这方面下足了功夫。它从最基础的电路原理讲起,循序渐进地过渡到复杂的控制系统,逻辑性非常强。特别是对继电器控制回路的讲解,图文并茂,即便是第一次接触这些概念的人也能迅速抓住要点。我特别欣赏作者在理论阐述之后紧跟着的实际应用案例,这使得抽象的知识点立刻变得具体起来,让我能真切感受到这些理论在实际工厂自动化生产线中的作用。书中的插图和电路图绘制得极其规范,线条流畅,元件符号清晰可辨,这对于我们进行实操模拟和故障排查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内容组织结构严谨、兼顾理论深度与工程实践的优秀教材,为我后续深入学习自动化技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评分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可以说是朴实无华却掷地有声。没有过多的文学修饰,所有的笔墨都集中在如何准确、高效地传达技术要点上。我尤其赞赏它在处理复杂算法和编程逻辑时的处理方式。例如,在讲解循环移位和中断服务程序时,作者使用了大量的流程图和伪代码,这些可视化工具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难度。与我过去读过的几本偏向理论推导的著作相比,这本书更像是经验丰富的老工程师手把手教导,充满了“实战智慧”。书后的习题设计也非常巧妙,它们不仅仅是简单地检验知识点掌握程度,很多题目都设置成了小型项目或模拟故障诊断场景,需要读者综合运用多个章节的知识才能解决。完成这些习题后,那种解决难题后的成就感,远超于机械地背诵公式所能带来的满足感。它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让学习过程充满挑战和乐趣。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质量和排版设计,说实话,体现了出版方对专业教材的尊重。纸张的选取厚实适中,印刷清晰锐利,即便是长时间在灯光下翻阅,眼睛也不容易感到疲劳。更重要的是,在涉及大量专业符号和复杂电路图的页面上,负空间(留白)的处理得非常得当,使得图文布局层次分明,重点突出。我注意到,作者在引入新的术语时,往往会用斜体或粗体进行强调,并在首次出现时给出简洁明了的定义,这对于构建清晰的知识框架非常有帮助。这种对细节的关注,体现了对读者阅读舒适度的重视。在很多技术书籍中,经常会因为排版拥挤而导致信息过载,但这本书有效地避免了这一点,使得每一次翻页都是一次流畅的信息接收过程,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值得称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